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与抗原抗体模式的关系,为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治及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荧光标记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1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和抗原抗体,统计分析不同抗原抗体模式HBV DNA含量。结果在HBsAg和HBeAg同时阳性模式中,HBV DNA含量>103copy.ml-1者114例(91.20)%,其中>107copy.ml-1者44例(35.20%);在HBsAg和抗-HBe同时阳性模式中,HBV DNA含量>103copy.ml-1者18例(56.25%),其中>107copy.ml-1者4例(12.50%)。HBeAg阳性模式HBV DNA含量显著高于HBeAg阴性模式(Ρ<0.01)。结论HBeAg阳性模式HBV DNA含量高于HBeAg阴性模式,HBeAg阳性模式中少数人HBV DNA含量很低,HBeAg阴性模式中少数人HBV DNA含量很高。仅根据抗原抗体模式,难以准确地判断病毒复制程度及传染性的强弱。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1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和HBV-M含量,探讨不同类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复制水平与HBV标志物(HBV-M)模式及肝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2000年8月~2003年8月我院传染科收治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180例,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血清含量,同时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及TBil、ALT、AST。结果:血清HBeAg阳性组HBV DNA含量(106.35±1.84)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104.73±1.88)(P<0.01),而不同HBVDNA水平患者的TBil、ALT、AST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HBeAg的存在影响HBV DNA的水平变化,血清HBV DNA含量与TBil、ALT、AST水平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与HBV-DNA定量检测的结果。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388例患者血清HBV-M,同时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其HBV-DNA含量。结果:乙型肝炎大三阳组患者血清HBV-DNA阳性率为91.25%,阳性患者中HBV拷贝数为107 IU/ml的所占比例最多,小三阳组阳性患者中HBV拷贝数以103 IU/ml为主,大三阳组患者血清HBV-DNA阳性率高于小三阳组(P0.05);HBsAg(+)、HBeAg(±)、抗-HBc(+)组阳性率为66.67%;HBsAg(+)、HBeAg(+)、抗HBc(-)组阳性患者中以105 IU/ml和106 IU/ml为主;HBsAg(+)、HBeAg(-)、HBcAb(+)组阳性率为30.77%。结论:乙型肝炎患者中HBeAg(+)者病毒复制水平最高,其与HBV-DNA密切相关;抗-HBe(+)、抗-HBc(+)患者病毒复制并非完全停止,但其复制水平明显降低;联合检测血清HBV-M与HBV-DNA可反映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反应状态和病毒复制水平,为临床监测病情和用药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与阴性血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将1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HBeAg阳性组(62例)及阴性组(59例),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肝组织行常规病理染色判断炎症活动度。结果 HBeAg阴性组和阳性组平均年龄及病程分别为(36.95±8.5)岁和(33.23±10.42)岁(,118.79±72.29)个月和(82.45±52.24)个月(两组比较均P<0.05);HBeAg阳性组和阴性组血清HBV DNA定量及ALT水平分别为(6.43±1.18)IU.mL-1 vs(4.16±2.48)IU.mL-1(、222.54±272.68)IU.L-1 vs(134.88±120.85)IU.L-1(两组比较均P<0.05);HBeAg阳性组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相关性检验rs=-0.095,P>0.05;HBeAg阴性组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相关性检验rs=0.261,P<0.05。结论 HBeAg阳性与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点有所不同,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变程度应综合一般临床资料、血清HBV DNA水平及肝穿刺病理来共同评判。  相似文献   

5.
朱少明  龚婷婷  吴锋  朱彪 《浙江医学》2013,35(7):513-515
目的分析拉米夫定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酪氨酸(Y)、蛋氨酸(M)、天冬氨酸(D)、天冬氨酸(D)变异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69例经拉米夫定治疗12个月后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YMDD变异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荧光定量PCR和PCR产物测序等方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拉米夫定治疗前、治疗后HBV基因型、HBV DNA水平、HBeAg状态、ALT水平等指标.结果在169例患者中,基因型B共76例(44.97%),基因型C共93例(55.03%).拉米夫定治疗12个月后,46例(27.22%)患者发生YMDD变异,其中,基因型B变异27例(35.53%),基因型C变异19例(20.43%),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YMDD变异组患者治疗前HBV DNA水平显著高于YMDD未变异组[(7.26±0.58 vs6.44±0.65)log拷贝/ml,P<0.05].HBeAg阳性患者YMDD变异率显著高于HBeAg阴性患者(38.10%vs20.75%,P<0.05).YMDD变异组与未变异组在治疗前ALT水平上无明显差异[(136.09±28.21 vs 124.15±26.52)U/L,P>0.05].结论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发生YMDD变异与HBV基因型、HBV DNA水平、HBeAg状态等密切相关.拉米夫定治疗前,检测HBV基因型、HBV DNA水平,HBeAg状态等指标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ALT和HBV DNA水平以及治疗12周时HBV抑制程度对拉米夫定治疗104周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62例HBeAg阴性成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拉米夫定片100 mg/d,共104周.定期检测血清ALT、HBV血清标志物及HBV DNA定量.结果 基线ALT<5×ULN和ALT≥5×ULN两组治疗104周时HBV DNA<3 log 10copy/ml者分别占69.6%(32/46)和87.5%(14/16)(P>0.05),104周ALT复常率分别为87.0%(4/46)和100.0%(16/16)(P>0.05).基线HBV DNA<6 log 10copy/ml和HBV DNA≥6 log 10copy/ml两组治疗104周时HBV DNA<3 log 10copy/ml者分别占76.5%(26/34)和71.4%(20/28)(P>0.05),104周ALT复常率分别为94.1%(32/34)和85.7%(24/28)(P>0.05).治疗12周时HBV DNA<3 log 10copy/ml和HBV DNA≥3 log 10copy/ml两组治疗104周时HBV DNA<3 log 10copy/ml者分别占91.7%(44/48)和14.3%(2/14)(P<0.01),104周ALT复常率分别为91.7%(44/48)和85.7%(12/14)(P>0.05).结论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治疗12周时血清HBV DNA<3 log 10copy/ml者,治疗104周时能达到更佳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比较恩替卡韦与替比夫定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将6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恩替卡韦组和替比夫定组,每组各30例,分别检测治疗前、治疗12周和24周时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HBV血清标志物及肝功能。结果治疗12周时,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组患者HBVDNA低于检测值的比例分别为76.7%和36.7%(P〈0.01);HBVDNA较基线下降≥3log10copy/ml比例分别为90.0%和66.7%(P〈0.05),HBV DNA降幅分别为(5.60±1.96)log10copy/ml和(4.47±1.41)log10copy/ml(P〈0.05);HBeAg转阴率分别为46.7%与20.0%(P〈0.05);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36.7%和13.3%(P〈0.05);ALT复常率分别为73.3%和53.3%(P〉0.05)。治疗24周时,两组HBV DNA低于检测值的比例分别为70.0%和60.0%(P〉0.05);HBV DNA较基线下降≥3log10copy/ml比例分别为100.0%和80.0%(P〈0.05);HBV DNA降幅分别为(5.60±1.68)log10copy/ml和(5.60±2.10)log10copy/ml(P〉0.05);HBeAg转阴率分别为33.3%与26.7%(P〉0.05);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0.0%和26.7%(P〉0.05);ALT复常率分别为90.0%和73.3%(P〉0.05)。24周综合疗效评价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替比夫定组有1例出现临床耐药外,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恩替卡韦与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近期ALT复常率和综合疗效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周时恩替卡韦抑制HBV DNA能力、HBeAg转阴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于替比夫定,但24周时两组间差异基本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与阴性血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将1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HBeAg阳性组(62例)及阴性组(59例),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肝组织行常规病理染色判断炎症活动度。结果 HBeAg阴性组和阳性组平均年龄及病程分别为(36.95±8.5)岁和(33.23±10.42)岁(,118.79±72.29)个月和(82.45±52.24)个月(两组比较均P〈0.05);HBeAg阳性组和阴性组血清HBV DNA定量及ALT水平分别为(6.43±1.18)IU.mL-1 vs(4.16±2.48)IU.mL-1(、222.54±272.68)IU.L-1 vs(134.88±120.85)IU.L-1(两组比较均P〈0.05);HBeAg阳性组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相关性检验rs=-0.095,P〉0.05;HBeAg阴性组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相关性检验rs=0.261,P〈0.05。结论 HBeAg阳性与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点有所不同,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变程度应综合一般临床资料、血清HBV DNA水平及肝穿刺病理来共同评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的相关性。方法 1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HBeAg阳性83例,HBeAg阴性67例,对比分析两组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结果 HBeAg阳性组年龄、病程均显著小于HBeAg阴性组(P<0.05),HBeAg阳性组血清ALT水平及HBVDNA定量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P<0.05)。HBeAg阳性CHB患者不同炎症分级血清HBV DNA定量范围及平均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无相关性(P>0.05),HBeAg阴性CHB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分级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 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特点存在差异,血清HBV DNA定量有助判断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0.
王彩生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41(10):1169-1170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12周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水平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4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12周血清HBV DNA自发性变化的情况,并根据患者基线谷丙转氨酶(ALT)水平、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及阳性分组,分析基线ALT水平、HBeAg阴性或阳性对HBV DNA下降水平的影响。结果:①HBeAg阳性组基线HBV DNA水平与12周时HBV DNA水平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eAg阴性组基线HBV DNA与12周时HBV DNA水平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ALT〉5 ULN组基线HBV DNA水平与12周时HBV DNA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T≤2 ULN组基线HBV DNA水平与12周时HBV DNA下降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ULN〈ALT≤5ULN组基线HBVDNA与12周时HBVDNA下降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型肝炎12周血清HBVDNA水平存在一定水平的下降,且与肝脏炎症程度有相关性,而与HBeAg阴性或阳性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与乙肝标志物及肝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8年3月在南阳市卧龙区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50例慢性乙肝患者(观察组)和同期150例体检的健康人群(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检测两组患者HBV DNA、乙肝标志物[乙肝核心抗体(HBc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表面抗原(HBsAg)]、肝功能指标[血清胆碱酯酶(CHE)、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并进行对比。结果大三阳组HBV DNA阳性率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BeAg(+)患者HBV DNA阳性率为80.6%(58/72),HBeAg(-)患者HBV DNA阳性率为46.2%(3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清AST、ALT水平随HBV DNA水平升高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HBV DNA水平升高,CHE水平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BV DNA水平有助于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复制情况的评估,可部分反映患者肝功能情况,但不能反映患者肝损伤及病情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含量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568例患者血清中HBV DNA含量,比较急、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肝硬化HBV DNA含量的差异,同时对病毒标志物进行联合检测。结果急性乙型肝炎(AH)患者血清中HBV DNA含量(2.62±1.73,拷贝/ml)显著低于慢性乙型肝炎(CH)(5.68±1.98,拷贝/ml)(P=-0.007)和乙型肝炎肝硬化(LC)患者(4.87±1.82,拷贝/ml)(P=-0.031),后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别(P=0.093):HBeAg阳性者血清中HBV DNA含量(5.83±1.42,拷贝/ml)显著高于HBeAg阴性者(1.88±1.02,拷贝/ml)(P=-0.000)。结论血清HBV DNA含量与乙型肝炎的不同病程密切相关,HBeAg阳性者血清中HBV DNA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3.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与HBeAg、HBeAb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乙型肝炎 (乙肝 )患者血清HBVDNA与HBeAg、HBeAb含量的变化 ,以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对 2 0 7例乙肝患者采用微粒子免疫荧光法 (MEIA)检测血清HBV标志物 (HBV M ) ,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DNA。结果 :HBeAg阳性组的HBVDNA为 10 6 .53± 1 .0 7copies·ml- 1 ;e系统双阳组的e抗原均为低水平 ,HBVDNA含量为 10 4 .89± 1 .0 3copies·ml- 1 ,与前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82例HBeAg阴性患者有 5 3 .7%HBVDNA为阳性 ,与前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HBeAg含量与HBVDNA含量成正比 ;e系统双阳组e抗原与HBVDNA含量均明显降低 ,提示抗原抗体正处于转换期 ;有部分HBeAg阴性患者的HBVDNA呈低水平复制 ,具有一定传染性 ;少数HBeAg阴性和e系统双阳者HBVDNA呈高水平提示可能与病毒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大蛋白(LHBs)的检测对于反映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与活动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大蛋白、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HBV-PreS1),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全自动速率法测定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并对血清中LHBs含量与HBV DNA水平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LHBs与HBV DNA均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59.23%,67.69%),两者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014,P>0.05),LHBs的阳性率均高于HBeAg和HBV PreS1阳性率(39.61%,32.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0.010和36.864,均P<0.01)。不同HBV DNA拷贝数组之间,血清中LHBs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90,P<0.01)。LHBs水平与HBV DNA拷贝数对数值之间呈正相关(r=0.78,P<0.01)。LHBs阳性患者的ALT、AST水平明显高于LHBs阴性患者。结论 LHBs与HBV DNA有较高的符合率,LHBs可作为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复制与活动的进一步补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不同的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表达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细胞亚群水平差异。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2月于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二医院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5例。根据HBeAg的表达分为阴性组30例,阳性组35例。比较两组CD3、CD4、CD、CD4CD25百分率。结果 HBeAg阳性组CD8(31.2±5.6)%、CD4CD25(31.8±5.5)%高于阴性组高于阴性组CD8(27.6±5.3)%、CD4CD25(28.6±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595、2.5293,P=0.0078、0.0114)。结论不同HBeAg表达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淋巴细胞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HBeAg表达阳性者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3T C)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G S H)在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中的疗效影响.方法 将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38例在3TC治疗的基础上加用GSH,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4周检测患者的HBV DNA水平ALT值和乙型肝炎免疫标志物,比较不同基线HBV DNA患者经单一治疗和联合治疗后HBV DNA下降值HBV DNA<103拷贝/ml患者的比例和HBV DNA低检测值(HBV DNA<103拷贝/ml)的比率,比较血清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转换率.结果 3TC单一治疗组和3TC联合GSH治疗组患者HBV DNA低于检测值率分别为42.1%(8/19)和84.2%(16/19),HBeAg阴转率分别为36.8%(7/19)和73.7%(14/19),H B e A g/抗-H B e转换率分别为26.3%(5/19)和31.6%(6/19),A L T复常率分别为68.4%(13/19)和78.9%(15/19).结论 3TC联合GSH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近期HBV DNA水平低于检测值率HBeAg阴转率与3TC单一治疗比较疗效明显提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HBeAg/抗-HBe转换率和ALT复常率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乙肝e 抗原(HBeAg)阳性与阴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毒载量及肝功能指标的差异 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5 年2 月-2016 年2 月在该院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 患者270 例,分析HBeAg 阳性(124 例)和HBeAg 阴性(146 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 HBV DNA、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ALB)的差异及不同HBV DNA 载量的构成比。结果 HBeAg 阳性组HBsAg、HBV DNA、ALT、AST 的含量与HBeAg 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BeAg 阳性组均高于HBeAg 阴性组的患者;两组间TBIL、ALB 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HBeAg 阳性组HBV DNA<103 IU/ml 及103 ~ 105 IU/ml 患者的比例均低于HBeAg 阴性组;HBeAg 阳性组HBV DNA>105 IU/ml 患者的比例高于HBeAg 阴性组,两组间HBV DNA 水平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随着乙肝肝硬化患者体内HBeAg 的血清学转换,乙肝病毒复制水平降低,肝脏炎症反应减弱,但并不 意味着病情得到控制,有可能肝脏损害逐渐加重,仍需积极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8.
定量PCR检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 HBV DNA含量与乙肝标志物 (HBVM)和肝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 :分别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PCR)法和酶标法 (EL ISA)检测 2 0 7例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血清 HBV DNA含量与乙肝病毒血清标记物(HBVM)。结果 :HBs Ag(+) ,HBe Ag(+) ,抗 - HBc(+)患者血清 HBV DNA含量 (10 7.4 0 70± 2 .3830 拷贝 / m l)显著高于 HBs Ag(+) ,抗 - HBe(+) ,抗 - HBc(+)患者的含量 (10 5.1 2 51± 3.4 797拷贝 / ml) (P <0 .0 0 1) ;不同临床类型 HBV感染者 HBV DNA含量 :慢性肝炎轻、中、重度 ,肝炎后肝硬化 ,慢性重症肝炎 5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HBV DNA含量与 HBe Ag密切相关 ;HBV DNA复制水平与慢性肝病的病期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9.
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再活动时血清HBV DNA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复制水平与病情活动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标记定量PCR的方法,测定一组急性发作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HBeAg阳性组38例,抗HBe阳性组22例)病情活动期和恢复期的血清HBV DNA含量。结果 血清HBV DNA含量在活动期明显高于恢复期(P<0.05)。血清HBV DNA含量与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及总胆红素(T-BLLI)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HBV DNA复制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的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张颖  秦红 《医学综述》2008,14(12):1909-1910
目的了解拉米夫定联合α1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方法60例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患者同时使用拉米夫定和α1胸腺肽6个月,随后单用拉米夫定6个月;对照组30例,仅给予拉米夫定12个月。疗程中定期检测血常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HBeAg、抗-HBe、HBV DNA。结果全部患者完成12个月治疗,治疗组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HBV DNA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拉米夫定与α1胸腺肽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优于单用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