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儿早发型B族链球菌(GBS)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选取我院2010—2012年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新生儿资料,回顾性分析GBS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和转归。结果早发型GBS败血症8例,占住院患儿的6.28‰,均为足月儿,生后24小时内发病,以气促、发绀等呼吸系统症状为主,其中4例出现感染性休克表现;实验室检查提示血常规WBC:2.07~14.1×109/L,<5×109/L 5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4~8.32×109/L。胸部X线提示:肺部纹理粗乱,渗出增多。1例需机械通气辅助呼吸。青霉素联合头孢三代或万古霉素治疗有效,重症感染者需加强支持治疗。结论应重视新生儿早发型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早期呼吸系统症状,尽早诊断和治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生儿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至2019年7月NICU收治的16例GBS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围产期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及预后等.结果 新生儿科共收治新生儿7506例,确诊新生儿GBS败血症患儿16例,新生儿GBS败血症发生率为2.13‰(16/7506).其中早发型GBS感染14例,发生率为1.87‰(14/7506),晚发型GBS感染2例,发生率为0.27‰(2/7506).感染患儿中,7例孕母发生胎膜早破,2例孕母发生羊水Ⅲ度污染,4例孕母存在妊娠期糖尿病,1例孕母分娩前发热1例;2例迟发型GBS败血症患儿均为足月新生儿,14例早发型GBS败血症患儿发病时间均为出生后24 h内.临床症状主要为呼吸系统症状,其中6例患儿存在气促、呻吟,机体表现为反应差.2例迟发型GBS败血症患儿的发病时间为出生后第3周,临床症状主要为高热,并伴气促、拒奶、黄疸等症状.平均白细胞(14.57±6.18)×109/L,其中>20×109/L为3例,2例降低,平均C反应蛋白(33.24±13.17)mg/L,最高116.5 mg/L,4例正常.15例患儿有不同程度的代谢性酸中毒,1例患儿失代偿性代酸并呼吸性碱中毒.16例均在入院24 h内完善胸部X线检查,9例为重症肺炎表现;所有患儿在血培养结果出来后均使用大剂量青霉素,并根据患儿病情更换为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其中5例给予丙种球蛋白支持治疗,3例患儿需呼吸机辅助呼吸,2例因病情危重转入上级医院继续治疗.其余6例患儿均临床治愈出院,8例好转出院.结论 新生儿GBS感染的风险高,临床症状不典型,预后差,建议临床医生对35~37周孕产妇开展GBS筛查,制定针对性的预防策略,以降低新生儿GBS的感染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新生儿B族链球菌(GBS)败血症的临床特点、药敏情况及随访结果。方法 收集2010年4月至2014年4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GBS败血症新生儿资料,回顾性分析GBS败血症患儿围产期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与预后。结果 GBS败血症15例,占住院患儿的4.12‰,其中早发型败血症11例,晚发型败血症4例。本院出生10例,占本院出生新生儿的1.01‰。早发型病例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生后24h发病,其中2例合并化脓性脑膜炎。晚发型病例以高热为首发症状,均合并化脓性脑膜,1例合并肺炎。GBS败血症患儿C反应蛋白增高明显,但相对滞后,降钙素原反应灵敏。15例血GBS阳性标本均对万古霉素和青霉素敏感,青霉素联合三代头孢或美罗培南治疗有效。结论:新生儿GBS败血症临床表现非特异性,住院时间长,可合并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后遗症。降钙素原反应灵敏。应重视围产期高危因素和早期临床表现,尽早行病原学检测,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有效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发生率、病原菌特点、临床特征.方法 本文随机抽取本院于2016年8月~2017年7月收治的50例新生儿败血症为研究对象,采用回归性分析方法分析患儿的药敏试验、病历、病史等临床资料.观察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发生率及其病原菌特点、临床特征.结果 50例败血症患儿中,10例患儿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发生率20.00%;于50例患儿标本中分离出2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2株,占54.55%,革兰阴性菌10株,占45.45%.革兰阳性菌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中,排名前三为:肺炎链球菌6株,检出率27.27%;B族链球菌3株,检出率13.64%;金黄色葡萄糖菌2株,检出率9.09%;革兰阴性菌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中,排名前三为:大肠埃希菌4株,检出率18.18%;大肠杆菌3株,检出率13.64%;肺炎克雷伯杆菌2株,检出率9.09%.患儿的临床特征以发热、呼吸困难、黄疸为主.经对症治疗后,9例救治成功,1例出现后遗症.结论 新生儿败血症有一定几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为保证新生儿的生命安全,临床上可通过发热、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及肺炎链球菌、B族链球菌等病原菌感染特点进行合理诊断治疗,以促进患儿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5.
刘定远  胡波  王洁  李亚鹏 《重庆医学》2007,36(22):2320-2321
目的 研究遂宁地区小儿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 随机抽取2001年1月~2006年1月入院患儿2 000例进行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minimal effective concentration,MIC)测定.结果 培养出94株肺炎链球菌,分离率为4.7%,52株对青霉素敏感,42株对青霉素耐药,青霉素耐药率为44.68%,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四环素耐药.对头孢呋辛有一定的耐药性,对第3代头孢菌素、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敏感.结论 对儿童感染者应首选第3代头孢菌素,严重感染者选用万古霉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新生儿B族链球菌(GBS)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方法 收集GBS败血症新生儿资料,回顾性分析GBS败血症患儿的围生期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与转归.结果 GBS败血症20例,占住院患儿的2.53‰;本院出生的7例,占本院出生新生儿的0.43‰.早发型GBS败血症9例(45.00%),其中合并化脓性脑膜炎4例(44.44%);迟发型GBS败血症11例(55.00%),其中合并化脓性脑膜炎6例(54.54%);早发型和晚发型GBS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生率无差别(P>0.05).9例早发型患儿均有围产期易感因素,11例晚发型患儿中亦有8例(72.73%)有围产期易感因素.早发型主要以气促为首发症状,占77.8%;迟发型则主要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占72.7%.早发型GBS败血症中白细胞降低的3例(33.33%),升高的3例(33.33%),C反应蛋白(CRP)均正常;晚发型白细胞降低的6例(54.55%),升高的1例(9.09%),CRP升高的4例(36.36%).所有病例的血培养药敏均对青霉素及万古霉素敏感,以青霉素/万古霉素+美罗培南联合治疗,疗程14~56 d,平均29.18 d.18例痊愈出院,2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结论 新生儿GBS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因发病早晚而异,血白细胞计数下降多见,CRP敏感度不高.新生儿GBS败血症易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应重视围产期高危因素和早期临床表现,尽早行病原学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 强调孕妇生殖道感染B族链球菌的危害性,分析其耐药情况,并提出预防措施,以引起临床重视并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169株菌触酶试验阴性,马尿酸试验阳性,CAMP试验阳性,并用API 20 STREP验证为B族链球菌.采用K-B法测定对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169株菌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唑啉、头孢曲松、万古霉素均敏感;对红霉素、克林霉索、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42.6%、36.7%、26.0%.结论 治疗及预防用药首选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对低危险性青霉素过敏可选用头孢唑啉;高危险者应根据药敏结果选用红霉素或克林霉素.临床医生应重视孕妇B族链球菌的检测,可有效预防其危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临床特征、耐药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32例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新生儿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耐药性、药物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新生患儿,其中早发20例,临床症状以反应低下、呼吸道系统症状为主,合并肺炎8例、化脓性脑膜炎11例;晚发12例,临床首发症状为发热,合并肺炎3例、神经性脑膜炎8例;所有菌株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替加环素、呋喃妥因、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均无耐药性,对克林霉素耐药72.58%、四环素耐药100.00%、环丙沙星耐药8.06%、左氧氟沙星耐药8.06%、莫西沙星耐药8.06%。结论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临床特征以发热、呼吸道症状为主,合并症主要包括颅内感染及肺部感染,治疗药物首选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替加环素、呋喃妥因、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等无耐药性药物。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B族链球菌败血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五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B族链球菌(GBS)败血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2年深圳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5例GBS败血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及转归.结果 5例GBS败血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均顺产、足月、无异常出生史.1例早发型病例以黄疸为首发症状,4例晚发型病例均发热伴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异常症状.2例患儿白细胞计数减低、1例升高,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增高,均对青霉素及万古霉素敏感.5例患儿给予综合治疗后存活,脑干诱发电位均通过.2例患儿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提示:脑软化灶,1例患儿有少许出血灶,余2例正常.随访1年,1例有生长发育滞后,余4例生长发育正常.结论 新生儿GBS败血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各异,须引起重视.对于可疑患儿应早期进行血培养确定病原菌,行脑脊液检查,尽早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李新红  苏惠文 《黑龙江医学》2022,46(4):392-393,396
目的:分析B族链球菌感染对新生儿早发型肺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2017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80例呼吸困难患儿,依据B族链球菌培养结果将患儿分为观察组(n=27)和对照组(n=53).进行B族链球菌检测,统计两组患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检测肺功能,收集早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致病因素等方面,并分析其护理措施,为提高新生儿抢救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5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所有患儿在常规护理与治疗的基础上行护理干预。观察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同时分析患儿临床症状、致病病原菌等。结果 (1)临床分析:1 39例(78.0%)患儿存在易感因素,但患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2血培养结果显示最常见的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3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黄疸、腹胀、拒乳及缺氧缺血性脑病等症状;4药敏试验显示对青霉素、红霉素、氨苄青霉素、螺旋霉素耐药率高,对头孢唑啉、头孢噻肟钠、苯唑西啉、万古霉素敏感率高。(2)所有患儿按药敏结果使用抗生素积极抢救治疗原发病及并发症,以及精心的护理,均痊愈出院。结论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新生儿败血症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麻丽平 《大家健康》2016,(4):159-159
目的:研究探讨头孢呋辛在治疗小儿呼吸系统感染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间收治的126例呼吸系统感染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单独采用头孢呋辛钠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头孢呋辛钠联合阿奇曲霉素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儿和观察组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9.4%、92.1%,两组患儿的总有效率差异显著(P <0.05);且治疗后两组患儿均无明显不良反应。观察组患儿的发热、咳嗽、啰音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疾病中采用头孢呋辛钠联合阿奇曲霉素进行治疗,不仅安全、可靠,而且临床疗效十分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探讨头孢呋辛在治疗小儿呼吸系统感染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间收治的126例呼吸系统感染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单独采用头孢呋辛钠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头孢呋辛钠联合阿奇曲霉素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儿和观察组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9.4%、92.1%,两组患儿的总有效率差异显著(P0.05);且治疗后两组患儿均无明显不良反应。观察组患儿的发热、咳嗽、啰音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疾病中采用头孢呋辛钠联合阿奇曲霉素进行治疗,不仅安全、可靠,而且临床疗效十分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陆姝  邓元将  魏红  李学娟 《当代医学》2011,17(31):49-50
目的探讨菌痢住院患儿耐药性分析与临床用药策略。方法 2008年2月~2010年7月,儿科共收治160例急性痢疾患儿,通过实验室检查和临床用药进行分析。结果实验室检查送检75例,呈阳性26例,送检阳性率为34.7%,菌株均为志贺菌福氏B群。采用4种类常用抗生素发现氨苄青霉素耐药率100%,但对头孢三代和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具有敏感性。结论采用头孢三代可以治疗菌痢,磷霉素可与环丙沙星联合用药治疗,慎用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的临床耐药情况。方法:选择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患儿45例,记录每例患儿基本资料及无乳链球菌的临床药敏情况。结果: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患儿的菌株对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克林霉素73.33(33/45)、红霉素64.44%(29/45)、左氧氟沙星42.22%(19/45)、利奈唑胺2.22%(1/45)、青霉素、万古霉素、头孢曲松。结论: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患儿对克林霉素、红霉素、左氧氟沙星和利奈唑胺等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而头孢曲松、万古霉素和青霉素尚未发现耐药性,故可作为治疗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的临床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患儿的临床特征和抗菌治疗所使用的药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6年4月期间来我院诊治的28例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患儿的资料、治疗措施及预后,以及无乳链球菌菌株的敏感程度。结果 28例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患儿中,早发型22例,晚发型6例;合并肺炎者21例(早发感染19例),合并化脓性脑膜炎患儿6例(晚发感染2例);通过细菌培养结果表明其对青霉素、头孢曲松及万古霉素较为敏感,但是此细菌对克林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5.0%及67.9%;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42.8%;对利奈唑胺的耐药菌株为1株,耐药率为3.6%。结论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菌株对很多抗菌药品的耐药率偏高,临床中主要以头孢菌素、青霉素及万古霉素为首选;针对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的患儿,要尽早使用能够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7):49-53
目的探讨不同剂型抗生素单用与联合使用对感染性肺炎患儿的疗效及其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96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青霉素组、头孢组、联合组各32例。青霉素组给予青霉类药物治疗,头孢组给予头孢唑肟治疗,联合组给予青霉类药物联合头孢唑肟治疗,三组均连续治疗1周。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粪便中肠道菌群数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D-乳酸、T淋巴细胞(CD3~+、CD4~+、CD8~+)水平,统计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治疗效果。结果三组治疗后肠杆菌、肠球菌、消化链球菌数量,炎症指标,D-乳酸,CD8~+水平低于治疗前,双歧杆菌数量、CD3~+、CD4~+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肠杆菌、肠球菌、消化链球菌数量,炎症指标,D-乳酸,CD8~+水平分别低于青霉素组和头孢组,双歧杆菌数量、CD3~+、CD4~+水平均高于青霉素组和头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儿发热、咳嗽、肺部啰音缓解时间短于青霉素组和头孢组,治愈率高于青霉素组和头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霉素联合头孢类抗生素治疗感染性肺炎患儿效果显著,能改善其肠道微生态及T淋巴细胞水平,抑制炎症反应,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的革兰氏阳性链球菌耐药性。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6月~2005年5月临床分离的革兰氏阳性链球菌156株,采用回顾性总结方法。结果:156株革兰氏阳性链球菌中,万古霉素、头孢派酮/舒巴坦、头孢曲松的抗菌活性最高;环丙沙星、青霉素、派拉西林其次;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呋新、克林霉素、阿奇霉素的抗素活性很低。结论:抗菌素的选用不能只凭经验,而应参考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青霉素仍是治疗链球菌感染的有效药物,但耐药性有增加的趋势;当尚未得到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而又必须使用抗菌素时,宜选用三代头孢菌素或三代头孢加酶抑制剂、青霉素类药物;不宜选用大环内酯类和克林霉素类药物;万古霉素仍然是革兰氏阳性链球菌最有效的药物,但不能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9.
B族链球菌是引起流产、胎膜早破、宫内感染、产褥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分娩过程中新生儿感染B族链球菌后可引起败血症、肺炎和脑膜炎,新生儿病死率高,近半数幸存患儿将出现听力丧失、脑积水或语言发育障碍等严重后遗症。我国妊娠期B族链球菌感染的筛查和处理仍处于探索阶段。该文对B族链球菌的生物学特性和检测方法进行概述,并对妊娠晚期B族链球菌感染的治疗及预防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务工作者对B族链球菌感染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儿童肺炎的主要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本院2001年5月-2003年6月肺炎患儿痰培养主要病原菌334株药敏情况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 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有增加趋势,对奎诺酮类、阿米卡星及第三代头孢较敏感,敏感率〉70%,但对青霉素、新青Ⅱ、笨唑青霉素耐药率平均高达85%,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的耐药率平均超过50%,对阿莫西林及第三代头孢较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高达40%~60%,D群链球菌对苯唑青霉素耐药率达77%,对第三代头孢较敏感,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新青Ⅱ、苯唑青霉素平均耐药率超过50%,肠球菌对氨苄青霉素耐药株和庆大霉素耐药株逐渐增多,已使肠球菌所致重症感染的治疗成为临床棘手问题之一。结论 儿童肺炎的治疗应根据其病情及病原菌培养结果等合理选择抗生素及综合治疗方案,应加强抗生素使用适应证的监控,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耐药菌的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