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拔出尿管、进行间歇导尿的指征。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了脊髓损伤患者33例。按照简单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8例,对照组15例。实验组患者拔出尿管、实施间歇导尿的指征为每日输液量〈500ml、无压疮、膀胱容量测定〉150ml。对照组患者拔除尿管、进行间歇导尿的指征为患者尿管测压〉28cm H2O(1cm H2O=0.098kPa)。比较2组患者留置尿管时间、留置尿管期间泌尿系统感染率,实施间歇导尿1个月后的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间歇导尿次数。结果实验组留置尿管的时间要短于对照组,实验组留置尿管期间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2组患者实施间歇导尿1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的膀胱残余尿要少于对照组,间歇导尿次数要少于对照组。结论在患者每日输液量〈500ml、无压疮、膀胱容量测定〉150ml的指征下,拔出尿管、实施间歇导尿,缩短了留置尿管的时间,减少了泌尿系统感染,对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有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后导尿管留置时间对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0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39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采用脊髓损伤后导尿管留置时间35~90天,康复组导尿管留置时间28天以内患者,进行无菌间歇导尿.比较导尿管留置时间不同患者膀胱容量的改变与泌尿系感染率.结果 对照组导尿管留置时间35~90天,其泌尿系统感染率为95.12%,膀胱容量平均为294±6.98ml;康复组导尿管留置时间28天内,其泌尿系感染率为35.89%,膀胱容量平均为455±6.7ml.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脊髓损伤后,应早期拔出导尿管,进行间歇导尿,有利于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降低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袁莉 《上海护理》2012,12(1):37-39
【】目的 探讨冷热交替膀胱冲洗恢复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应用的效果 方法 选择30例SCI并发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护理干预方法为:留置导尿、间歇导尿和冷热交替膀胱冲洗法,对照组的护理干预方法为:留置导尿、间歇导尿。比较两组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和尿培养情况 结果 两组比较在残余尿量、感染率及拔管之间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 冷热交替膀胱冲洗在脊髓损伤患者对膀胱功能恢复有减少残余尿量,降低感染率及缩短拔管时间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无菌间歇导尿与常规留置尿管行膀胱训练对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7例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3例采用传统的留置尿管下膀胱训练方法,观察组34例采用拔除尿管间歇导尿方法,2个月后分析两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每日自排尿量及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早,残余尿量少,每日自排尿量多,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损伤4周后即使未出现拔管指征,也可以将尿管拔除采用间歇导尿的方法继续训练膀胱功能,间歇导尿可使患者较快地恢复自主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量,增加每日自主排尿量,降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居家实施自我清洁间歇导尿的效果.方法 选取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患者68例,住院期间实施无菌间歇导尿,出院后实施自我清洁间歇导尿,收集两种方法6周间歇导尿期间每周1次尿常规、尿培养检查结果和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的测定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出院后3周,7例终止导尿.61例患者在实施无菌间歇导尿和居家自我清洁间歇导尿期间的泌尿系感染、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可居家实施自我清洁间歇导尿,是一种方便、经济、有效的膀胱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SCI)后痉挛性膀胱患者恢复膀胱功能和自主排尿的方法.方法 对实验组30例患者间歇导尿6次/d,音频电疗、微波治疗各2次/d;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传统的留置尿管方法,观察2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恢复自行排尿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间歇性导尿结合音频电疗、微波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能有效地促进SCI后痉挛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膀胱冲洗方式联合护理干预对长期留置尿管患者相关的泌尿系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7年12月在本科住院行长期留置尿管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实验组采用改良膀胱冲洗方式联合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膀胱冲洗。分别在留置导尿3 d、7 d时作尿液细菌培养。结果留置导尿3 d时,2组患者尿培养病原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留置导尿7 d时,实验组尿培养病原菌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长期留置尿管患者运用改良膀胱冲洗方式联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泌尿系统感染率,但长期留置导尿时间过长几乎所有患者均会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因此应尽量缩短患者长期留置导尿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膀胱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4例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及心理护理等治疗,对照组进行留置导尿常规护理。2个月后分析两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及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膀胱容量恢复或接近正常,泌尿系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间歇导尿可使患者较快地恢复自主排尿功能,膀胱容量增加或恢复至正常,残余尿量减少,降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后痉挛性膀胱患者恢复膀胱功能和自主排尿的方法。方法对实验组30例患者间歇导尿6次/d,音频电疗、微波治疗各2次/d;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传统的留置尿管方法,观察2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恢复自行排尿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性导尿结合音频电疗、微波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能有效地促进SCI后痉挛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系统评价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和万方数据库中有关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风险偏倚评价工具评价文献的方法学质量,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752例患者,其中试验组376例,对照组37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留置导尿相比,间歇导尿可以降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及泌尿系统感染率。结论 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间歇导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优于留置导尿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应用间歇导尿技术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中的作用及其护理对策。方法:将104例病情基本相同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观察组应用间歇导尿技术进行护理,对照组应用传统的保留尿管方法进行护理。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尿常规、尿培养、膀胱残余尿量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建立反射性膀胱者(膀胱残余尿量≤100 ml)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应用间歇导尿技术和积极的护理措施对于促进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有积极的作用,并且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结合直立训练对改善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及防治尿路感染的作用。方法:对107例脊髓损伤患者,用信封法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59例,对照组48例。治疗组采取间歇导尿结合直立训练的方法进行膀胱功能的训练,对照组依照传统方法进行间歇导尿。结果:治疗组在泌尿系感染率、导尿成功率和平均导尿时间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直立床训练结合间歇导尿可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早期电针联合体表神经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体表神经电刺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体表神经电刺激基础上辅以电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价2组患者膀胱排尿情况,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最大膀胱容量、充盈期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闭合压、最大尿流率和残余尿量等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2个月后发现观察组患者最大膀胱容量[(369.2±76.5)ml]、最大尿道闭合压[(75.4±10.5)cmH2O]和最大尿流率[(12.3±3.3)ml/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而充盈期逼尿肌压力[(21.8±5.7)cmH2O]、残余尿量[(85.4±41.8)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电针联合体表神经电刺激早期治疗可显著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按需膀胱冲洗在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我院70例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等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患者均采用间歇导尿术。对照组:膀胱冲洗每周2次,如果肉眼发现尿液中有沉淀物、絮状物或尿液有异味时,则冲洗次数增加为每日1次,直至肉眼观察尿液清亮、无异味为止。干预组:尿液正常情况下无需冲洗,当尿液中有沉淀物、絮状物或尿液有异味时冲洗,冲洗频率为每日1次,直至肉眼观察尿液清亮、无异味为止。比较两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及人均总医疗费用。结果在治疗12周期间,干预组人均总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应用按需膀胱冲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减轻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两种康复护理方案在颈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颈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4例,观察组采用扳机点膀胱功能训练结合间歇导尿法,对照组采用Crede膀胱功能训练结合间歇导尿法,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膀胱最大容量、残余尿量和最大排尿量、尿路感染和尿路结石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膀胱最大容量和最大排尿量优于对照组(P<0.05),尿路感染及尿路结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扳机点膀胱功能训练结合间歇导尿法和Crede膀胱功能训练结合间歇导尿法对颈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治疗均有效,但应用扳机点膀胱功能训练法结合间歇导尿效果更好,并发症显著减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6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51例。2组均给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于治疗前1周、治疗4周和8周后采用尿流动力学检查和排尿日记对2组患者膀胱安全容量、残余尿量、日均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和导尿次数进行比较,通过泌尿症状困扰评分(USDS)和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LUTS)评估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4及8周后,2组患者日均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及导尿次数均较治疗前呈持续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及膀胱安全容量均较治疗前呈持续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及8周后,2组患者USDS及LUTS评分均较治疗前呈持续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