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分析后循环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血管病变在后循环缺血中的重要作用及影响。方法:后循环缺血患者172例均进行磁共振扫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分为急性脑梗死(AIS)12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52例。统计分析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肥胖及其他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疾病及血管病变等)与后循环缺血的关系。结果:172例血管病变依次为重度血管狭窄57例(33.1%)、血管闭塞39例(22.7%)、中度狭窄30例(17.4%)、轻度狭窄9例(5.2%)和动脉夹层4例(2.3%)、烟雾病1例(0.6%)。脑梗死组重度狭窄、闭塞的发生率较短暂性脑缺血组升高(60.8% vs 40.4%,P<0.05)、血管正常率降低(15.0% vs 30.8%,P<0.05)。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和重度血管狭窄、闭塞均是其危险因素。高血压的存在和尿酸为重度血管狭窄、闭塞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血管狭窄或者闭塞与后循环缺血密切相关,高血压等高危因素在血管病变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应在临床治疗中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的特征,评价DSA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分析120例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DSA资料,包括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率,血管狭窄部位、程度,责任动脉检出率及NIHSS评分与脑供血动脉狭窄的关系等。结果 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为73.33%,责任动脉的检出率为77.27%;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好发部位依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18.18%)、大脑中动脉水平段(14.97%)、椎动脉开口处(12.30%)。狭窄组患者NIH-SS评分高于非狭窄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尽早行DSA检查明确有无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对二级预防方案的选择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药物治疗、支架置入术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D-DSA在后循环缺血诊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后循环缺血患者3D-DSA检测资料。结果锁骨下动脉异常共3例,2例狭窄度≥50%;椎动脉异常共55例,其中右椎动脉异常24例,左椎动脉异常13例,双侧椎动脉异常18例。椎动脉V1段的狭窄最多见。椎动脉末端闭塞并侧枝循环形成12例,椎枕动脉吻合8例,2例因颈动脉狭窄由双侧椎动脉经后交通动脉参与代偿全脑供血;基底动脉异常共4例,表现管腔粗细不一致,多发斑块及溃疡形成。结论 3D-DSA在后循环缺血诊断、治疗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老年后循环缺血患者全脑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分析,评估后循环缺血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价值。方法对65例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缺血老年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血管狭窄部位、受累血管数目以及血管狭窄形态并判断血管狭窄程度。结果65例患者中有血管病变54例(83.1%)。单纯前循环病变9例(13.8%),单纯后循环病变21例(32.3%),前后循环同时病变24例(36.9%),其中11例(16.9%)造影未见异常,累及两条或两条以上血管的34例(52.3%)。结论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对老年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以明确血管形态变化,有利于及时治疗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carotid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CDUS)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在颈动脉狭窄病变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68例怀疑有颈动脉狭窄病变并同时进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病例,观察颈部血管彩超对颈动脉血管狭窄及斑块检出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并对比分析颈部血管彩超检查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以DSA检查为金标准,颈部血管彩超与DSA比较,K=0.362,检出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灵敏度为81.72%,特异度为59.42%,准确度为67.16%,漏诊率为18.28%,误诊率为40.58%,阳性预测值为51.7%,阴性预测值为85.95%(χ2=83.043,P<0.01)。结论 CDUS与"金标准"DSA检查对比分析,其一致性强度不理想,在的高危人群的检测中,可有较高的灵敏度,在普通人群的检测中特异性较差,可广泛用于颈动脉狭窄的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但不能替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7.
DSA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全脑血管造影术为有创检查,对病人有一定的危险性,病人可能出现某些并发症,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探讨如何对其进行观察及护理,对确保手术成功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总结了我院1998~2004年对52例患者实施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经验。结果通过护理人员的共同努力,本组病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顺利完成DSA全脑血管造影术。结论坚持做好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工作,是全脑血管造影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颅内和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135例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动脉瘤62例、血管畸形26例、血管狭窄闭塞性病变47例)经MRA和DSA对照检查.结果 MRA可以对124例患者做出正确诊断,结合靶MIP、MPR和原始像,其诊断符合率为91.9%.对动脉瘤的诊断符合率为88.7%;动静脉畸形为84.6%;47例血管狭窄闭塞性疾病与DSA相一致.3D TOF可显示1-5级脑血管分支;2D TOF显示血管畸形具优势;3D TOF增强提高了动脉瘤的检出率.结论MRA具有安全、可靠和方便的优点,是脑血管疾病筛查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9.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不同疾病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的结果,探讨术后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我院神经内科2005-2008年80例DSA的结果,分析疾病与血管病变的关系及术程中并发症。结果80例DSA显示:颅内外血管内斑块形成、血管闭塞、次全闭塞、血管狭窄等52例,Moyamoya病2例,阳性检出率67.5%。其中1例术后出现穿刺部位血肿,皮下瘀血12cm×18cm,1例出现小脑梗塞。结论DSA对于脑血管疾病是一项较为安全、灵敏的检查方法;颈动脉病变在脑梗死、短暂脑缺血发作以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DSA全脑血管造影术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梅 《医学文选》2002,21(6):958-959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 ( DSA)是一种新型的诊断治疗仪。动脉法数字血管造影 ,成像清晰 ,造影剂用量少 ,更方便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减少了由于大剂量造影剂引起的某些不良反应。我科自 2 0 0 1年 9月至2 0 0 2年 7月开展了经股动脉插管进行全脑血管造影2 1例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2 1例中 ,男 1 6例 ,女 5例 ,年龄 1 4~ 65岁 ,DSA检查结果脑血管畸形 8例 ,脑动脉瘤 5例 ,脑血管栓塞 2例 ,未发现异常 5例 ,1例未完成手术。出现并发症 2例。2 观察与护理2 .1 术前护理  1术前心理疏导 :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造影的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48例颅内动脉瘤的DSA影像表现,分析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状、数目及检查方法。结果 检出动脉瘤单发44例.多发4例;后交通动脉瘤23例.前交通动脉瘤15例.颈内动脉瘤5例,其它部位9例;小型11例,中型22例,大型17例.巨大型2例;囊状37例.梭状14例。夹层1例。结论 DSA能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RA与DSA在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6例MRA提示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后循环缺血患者进行DSA检查,观察两者影像学诊断的符合情况。结果:56例患者中MRA提示椎动脉异常中Ⅱ型异常与DSA符合率为80.6%,Ⅲ型异常两者符合率为21.4%,Ⅳ型异常两者符合率为75.0%,Ⅴ型、Ⅵ型异常两者符合率为0,基底动脉异常中Ⅱ型异常与DSA符合率为83.3%。结论: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动脉MRA检查发现符合Ⅱ型、Ⅳ型异常及基底动脉MRA检查发现符合Ⅱ型异常严重者应考虑DSA检查,必要时行介入治疗,其他类型异常一般可不行DSA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13.
马益敏 《黑龙江医学》2014,38(2):191-192
目的 探讨评判性思维在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在行全脑血管造影术84例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中,护士应用评判性思维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观察与护理.结果 在护士的严密观察及精心护理下,84例患者均顺利进行了手术,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结论 全脑血管造影术虽属微创手术,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护理人员应用评判性思维的方法对患者进行严密观察与护理,能减少患者躯体及心理应激反应的发生,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是提高脑血管造影质量,提升诊疗水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26例青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DSA分析来探讨血管因素在年青人脑血管病中发生的影响.方法:自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修订的标准选出26例TIA患者(平均年龄39岁),分析其DSA影像.结果:在26例患者DSA影像中,发现问题的有20例,其中先天性血管病变有4例(20%),狭窄或闭塞的有16例(80%).后者中累及颅外血管12支(37.5%),颅内血管20支(62.5%).可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也是年轻人TIA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或许将是降低青年卒中发生的一个主要方向.结论:血管病变是缺血性疾病的发生基础,DSA能很好的帮助我们了解TIA中年轻人的血管情况,对预防卒中的发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樊杰  陈纯 《黑龙江医学》2012,36(8):564-566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听觉诱发电位改变。方法对110例经临床确诊的后循环缺血(PCI)患者依据临床症状及CT/MRI检查结果分为梗死组(48例)和非梗死组(62例),均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并与5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 110例PCI患者BAEP异常86例,异常率78.2%,主要异常表现为:Ⅰ、Ⅲ、Ⅴ波的潜伏期和Ⅲ~Ⅴ潜伏间期延长,表现以脑干型为主(33/110,30%),高于内耳型(24/110,21.9%)和混合型(29/110,26.4%)。梗死组Ⅲ波潜伏期(4.12±0.23)较非梗死组(3.98±0.21)显著延长(P<0.05),梗死组Ⅴ波潜伏期(6.04±0.25)较非梗死组(5.75±0.39)显著延长(P<0.01),梗死组Ⅲ~Ⅴ潜伏间期(2.08±0.23)较非梗死组(1.77±0.31)显著延长(P<0.01)。结论BAEP能灵敏地检测出后循环缺血患者的神经电生理异常,其异常程度可部分反应病情的严重程度,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血管病变特点。方法:265例TIA患者进行股动脉插管,seldinger法分别行主动脉弓、双侧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双侧锁骨下动脉及椎动脉血管造影。结果:DSA结果显示有血管病变226例(85.4%),未见血管病变39例(14.6%)。结论:血管狭窄是颈动脉系统TIA主要病因,以颈内动脉C1段和大脑中动脉M1、M2段最多见,随着血管狭窄程度增高TIA频率递增。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分析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及优势。方法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两组,其中治疗组60例,应用长春西汀30 mg加入5%葡萄糖液250 ml或生理盐水250 ml静点,1次/d,10 d为1个疗程。对照组50例,应用丹参20 ml加入5%葡萄糖液250 ml或生理盐水250 ml静点,1次/d,10 d为1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和辅检指标(血、尿常规,血流变、血糖、血脂、肝肾功能、TCD、头部CT)。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0%,优于对照组的84.00%,治疗组不良反应轻微。两组2 d内起效率比较,P<0.05(治疗组88.33%,对照组52.00%),显示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起效快,疗效好,副作用轻微。结论长春西汀是一种良好的微循环改善剂,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安全有效,起效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32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实行预见性护理和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低血压、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下肢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对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降低了致残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显著提高了治疗和护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脑血管造影过程中佩戴眼罩,对患者血压、心率、造影剂的用量、造影时间长短和术后焦虑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动脉瘤栓塞术后复查脑血管造影的患者50例,随机分配至佩戴眼罩组和不佩戴眼罩组,术前、术中对患者血压及心率进行监测,计算术中脑血管造影时间及造影剂使用量,术后通过焦虑评分量表(SAS)对患者进行焦虑评分,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患者行脑血管检查前血压及心率均控制平稳,佩戴眼罩组术中血压及心率波动较小,造影时间相对用时较少,造影剂使用剂量减少,术后焦虑评分等级较低,与不佩戴眼罩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脑血管造影过程中,佩戴眼罩可以减轻患者焦虑情绪,提高患者的配合程度,稳定血压、缩短造影时间和减少造影剂使用剂量,有助于该项检查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