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在Matlab环境下,利用该研究提出的LP-MTF检测算法实现CT空间分辨率的自动检测,并与目测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方法:对美国体模实验室Catphan 500体模进行扫描并获取扫描图像,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和LP-MTF算法对扫描图像的空间分辨率进行自动检测.结果:CT空间分辨率的自动检测系统方便快捷,人工干预少,客观性程度高,完全可以适用于CT机应用质量检测中.结论:该自动检测方法的研制成功证明了数字化检测方法的可行性,为远程检测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寻找两种低对比度分辨力模体在同一台CT装置上以相同扫描条件测试产生低对比度分辨力误差的原因。方法:按国家标准中规定的低对比分辨力检测和评价方法,以常用的两种性能模体进行比对测试。结果:所测低对比度分辨力结果相差1.62~2.01。结论:低对比度分辨力测试应选择Catphan500性能测试模体组件为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atphan模体在医用电子加速器锥形束CT(CBCT)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方法 参照AAPM TG-142报告及医科达公司关于XVI系统的验收标准,结合实际工作与经验,对模体进行扫描并分析不同模块的图像质量,检测CT值均匀性、密度分辨力、空间分辨力及空间线性距离等是否满足标准要求.结果 CT值均匀性偏差(0....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部分CT机性能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摸清贵州省CT机应用质量,为提高医疗质量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检测规范^[2],使用模体及物理仪器对CT机进行性能检测。结果:CT机各项性能的合格率为52%-100%。其中空间分辨力平均1.1mm(0.6-1.25)mm;低对比分辨力平均4.5mm(3.0-6.0)mm。结论:28台被检机器的总合格率为89%,其中空间分辨力及低对比分辨力的合格率分别为100%和96%。贵州现有CT机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设计一种几何尺寸、材料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及结构优化合理的用于SPECT系统成像设备质量控制检测的新型模体。方法:调研国内外现有标准及模体资料,确定关键参量;依据γ射线辐射检测与防护特点进行优化设计,采用现有技术提高其使用性能。结果:研制出检测模体:①用于检测SPECT系统"固有空间分辨力"、"固有空间微分线性"的铅栅模(X、Y方向各一个模体);②用于"系统空间分辨力"和"全身空间分辨力"检测的双线源模,可同时检测双探测器的"系统空间分辨力";③可同时检测双探测器的"系统平面灵敏度"的平面源模;④低散射放射源夹持器;⑤其他连接支撑部件;⑥采集数据分析处理软件。并获得四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结论:研制的模体使用方便、工作效率高,可降低核素99Tcm的使用量,减少操作人员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6.
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成像物理指标检测与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就北京市的CT机成像物理性能检测工作,对检测设备、检测方法、检测结果评价分析进行了研究,经过大量实测研究取得了一些可行性结论,例如:MTF=10%时的空间分辨力与视觉模块图像分辨力相当,实测对比度与视觉可分辨孔径乘积评价扫描系统的密度分辨力是科学的可行的;CT值均匀度对模体尺寸的依赖性是用于婴幼儿扫描CT机的重要指标;50mGy剂量限值是检测评价密度分辨力的基本条件,研究结果用于北京市CT机成像物理性能检测评价,取得了满意的物理成像性质质控效果。作者还对今后的检测评价提出了新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开发一套基于Matlab语言的自动检测系统,用于CT层厚及CT值线性的应用质量控制检测,并将其结果与人工手动测量结果和国外QALite软件测量结果进行比较.方法:通过对美国体模实验室Catphan 500体模进行扫描获取图像,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扫描图像的层厚及CT值线性进行自动检测.结果:基于Matlab CT层厚及CT值线性的自动检测系统使用方便快捷、易操作,测量结果优于手工测量并与国外软件相当.结论:该系统的设计成功证明了数字化检测方法的可行性,也为大型医疗设备远程检测的实现提供预研.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制适于口腔全景x线机密度分辨力检测模体,提高其质量控制水平。方法:参照标准X线机密度分辨力平面检测模体原理,将口腔全景x线机密度分辨力检测模体分别设计成“U”形及标准圆弧形模体两种样式。结果:“U”形检测模体能较好匹配口腔颌面的形状,但易产生射线重叠;标准圆弧形检测模体具有较好的均匀性和一致性,可以避免产生射线重叠现象。结论:两种样式的检测模体均可以检测口腔全景X线机密度分辨力,而标准圆弧形检测模体具有较好的均匀性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GE公司最新研发的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ASIR)进行物理测试和体模验证。方法:采用国际通用CT成像测试体模扫描图像,测量不同算法重建图像的图像噪声、低对比分辨力(CNR)和系统调制传递函数(MTF)。结果:采用ASIR重建算法可以明显降低图像噪声,提高CNR而MTF保持不变(t=-1.706,P〉0.05)。结论:ASIR算法可以在显著降低图像噪声的同时保证图像空间分辨力不变,在提高CT图像质量和降低辐射剂量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保定市医用CT机的性能检测指标层厚、CT值线性、均匀性、噪声、空间分辨力、密度分辨力、床定位光精度、水的CT值、剂量指数(CTDI)等工作状况。方法对保定市72台医用CT机进行了性能检测。结果保定市区16台CT机层厚、CT值线性、均匀性、噪声、空间分辨力、密度分辨力等六项指标合格率为100%,床定位光精度与CTDI两项指标合格率为75%,水的CT值合格率为87.5%;保定各县(市)56台CT机层厚、CT值线性、空间分辨力、密度分辨力合格率为100%,均匀性合格率为89.3%,噪声合格率为92.9%,床定位光精度与水的CT值合格率为71.4%,CTDI合格率为94.6%。结论保定市72台医用CT机层厚、CT值线性、空间分辨力、密度分辨力等四项性能指标均合格,其他指标出现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与CT机日常维护以及扫描条件的设定有关。  相似文献   

11.
采用体模评价DynaCT成像质量和辐射剂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C型臂CT(DynaCT)头部扫描成像质量和辐射剂量进行综合分析,并比较多排螺旋CT(MSCT)和DynaCT成像质量和所致患者辐射剂量差异。方法:采用模拟人体体模测量2种成像所致患者的有效剂量,采用CT图像质量控制体模测量2种成像的高对比分辨率和低对比分辨率。DynaCT成像采用自动曝光控制扫描体模,多排螺旋CT采用临床常规扫描条件进行图像采集。结果:DynaCT头部检查有效剂量为1.10mSv,多排螺旋CT头部扫描有效剂量为2.07mSv。2种成像模式头部扫描所致器官剂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DynaCT和MSCT成像目测高对比分辨率均为12lp/cm;对于DynaCT,当对比度为0.3%时最小可识别物体直径为6mm,而对于MSCT为4mm。结论:对于头部检查DynaCT成像所致患者有效剂量低于MSCT。采用DynaCT成像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Digitally reconstructed radiographs (DRRs) play a vital role for verifying patient position for many radiotherapy treatments. As DRRs are generated from CT scans, image quality may be affected by the scanning mode (axial or helical).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high and low contrast resolution and the spatial linearity in DRRs as a function of CT scanning mode and to highlight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variation, if any. A commercial CT phantom (Fluke Biomedical Model 76-417) was scanned with a 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4 CT scanner using six variations of field of view, scanning mode and helical pitch. The image quality of the DRR’s produced from the scans was evaluated in terms of high contrast resolution using the 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low contrast resolution using Image Quality Score method and spatial linearit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high contrast resolution for the axial mode was comparable to that for the helical modes. The low contrast resolution with axial scanning was comparable to scans performed with a helical pitch of 1 but deteriorated at pitches greater than 1. The field of view was not found to impact the low contrast resolution. When changing scanning parameters the impact on DRR quality should be considered. For DRRs, particularly where visualisation of low contrast structures is desired, a helical scan with a pitch of 1 is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低管电压(80 kV)扫描降低腹部CT血管成像检查辐射剂量的作用及对病变显示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36例做腹部CTA检查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分别采用管电压80 kV和120 kV,管电流采用自动毫安。比较两组的病变显示、图像质量、腹主动脉CT值及平均辐射剂量,分别对所得的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的血管强化值(604.9±132.3)HU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8.3±94.3)HU,图像质量评分(3.61±0.1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6±0.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原始图像噪声高于对照组,但两组信噪比、对比信噪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血管重建成像图像质量、病变显示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两组图像质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试验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较对照组分别降低66.2%、69.7%及69.8%。结论:64排螺旋CT腹部血管成像采用低管电压(80 kV)可降低辐射剂量,病变显示较满意,获得图像可符合临床诊断要求,但原始图像噪声偏高,相关参数及管电流需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血管外渗探测技术在不同注射速率和不同穿刺部位下监测对比剂外渗的报警率结果,探讨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接受CT增强扫描的5572例患者资料,将其分为常规增强扫描组和CTA成像组,注射速率分别为2~3 ml/s、4~6 ml/s,所有患者均使用血管外渗探测贴片,每组内穿刺针穿刺部位分为肘正中静脉处及腕关节头静脉起始处,血管外渗探测片平铺或卷铺于皮肤表面。比较不同组别血管外渗探测贴片对对比剂外渗监测报警率。结果:常规增强组中探测贴片平铺1165例,对比剂外渗报警3例;卷铺1921例,报警0例,差异有统计学(x2=4.952,P<0.05);CTA组中探测贴片平铺1426例,对比剂外渗报警6例;卷铺1060例,报警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71;P<0.05)。探测贴片平铺时对对比剂外渗的监测效果明显优于卷铺。结论:血管外渗探测贴片可监测对比剂外渗的发生,合理、正确使用,有助于降低对比剂外渗发生率,减少对比剂外渗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通过比较宝石能谱成像(GSI)质量控制(QC)图像及单能图像与常规CT成像质量物理参数的异同,探究GSI质量控制图像及单能图像是否具有常规CT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GE公司生产的Discovery CT750 HD机型的GSI模式和常规成像模式进行扫描,获得QC图像、单能图像和常规图像。采用美国体模实验室生产的Catphan 500 CT质控体模测量物理成像参数,评价图像质量。结果:GSI模式提供QC图像的CT值准确性、噪声参数和高对比分辨率与常规CT图像接近,但对比度噪声比(CNR)仍存在较大差异。单能图像在70~80 keV条件下所获得CT值准确性和图像分辨率与常规CT成像接近,随着能量(keV)增加图像参数与常规CT图像相差较大。结论:在采用GSI模式下的QC图像代替常规CT进行诊断时应考虑到低对比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自动管电流调节低剂量CT在尘肺诊断中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45例经专业机构确诊的尘肺患者均行固定管电流(150 mA)常规剂量CT扫描(固定组)和自动管电流调节低剂量CT扫描(ATCM组,固定噪声指数为14,管电流50~200 mA),记录两组不同扫描条件下患者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采用双盲法分别对两种扫描方法所获取图像的质量、尘肺影像特征(阴影大小、阴影密集度、尘肺分期)进行评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尘肺的CT影像征象显示率方面,ATCM组可清晰地显示各种尘肺特征性表现,与固定组相比,两者在显示尘肺影像特征(阴影大小、阴影密集度以及尘肺分期)、图像质量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组的CTDIvol、DLP分别为13.53 mGy和(337.13±13.53) mGy/cm,ATCM组分别为(7.39±0.45) mGy和(188.78±1.80) mGy/c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动管电流调节低剂量CT能全面反映尘肺的特征,图像质量可满足辅助诊断要求,并且能显著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可代替常规剂量CT用于尘肺的筛选与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外渗探测技术在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3334例CT增强扫描患者按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832例和实验组12502例,对照组常规采用静脉套管针穿刺,实验组在采用静脉套管针的基础上均应用血管外渗探测技术,比较2组患者造影剂渗漏情况.结果:对照组轻度渗漏5例,重度3例;实验组轻度渗漏25例.2组患者局部渗漏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372,P<0.01).结论:应用血管外渗探测技术能有效减少造影剂渗漏的发生及减轻渗漏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动跟踪与手动触发技术在Philips 64排螺旋CT对头颈联合CTA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接受头颈联合CTA检查的1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A组于监控层面主动脉弓层感兴趣区域CT值达阈值(阈值设定为90 HU)后自动跟踪智能触发扫描。B组在对比剂开始注射后观察监控层主动脉弓层对比剂的增强程度,当观察到对比剂开始进入监控层时按下手动按钮触发扫描。统计分析两组的图像质量、记录监控时间,剔除不成功及显示欠佳的图像,分别测量主动脉弓层、颈总动脉分叉下C5段、颈内动脉C1段、大脑中动脉的平均CT值。结果:B组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05,P=0.044)。B组的监控时间(13.32±1.63)s明显少于A组的(14.24±1.73)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B组所测得的主动脉弓层平均CT值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的颈总动脉分叉下C5段、颈内动脉C1段、大脑中动脉的平均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动触发技术比自动跟踪智能触发技术更易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更省时。  相似文献   

19.
李金奎  何跃玲  谢元忠 《职业与健康》2009,25(18):1905-190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各种后处理图像对尘肺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7例0和I期煤工尘肺患者,均仰卧位行螺旋扫描,获得高分辨容积数据,原始图像重建层厚10mm,分别获得肺窗和纵隔窗图像,扫描完结后,在工作站上对获得的容积数据进行高分辨1mm层厚轴位重建,及冠状位1mm多平面重建(MPR),并进行轴位与冠状位10mm层厚、5mm间隔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成像。结果多层螺旋CT可客观发现平片难以观察到的很多小阴影。多层螺旋cT与平片对比,圆形小阴影显示统计结果:P、q、r型结节,P〈0.05;不规则型小阴影对照检验结果:s、t型结节,P〈0.05;U型,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比X线胸片及常规CT能更好地显示早期尘肺病变,在尘肺病变的早期发现、病灶形态分布方面具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