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不同证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比较,探讨与中医证型关系,为中医辨证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对379例急性脑梗死辨证属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肝阳上亢,风火上扰型、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气虚血瘀型和阴虚风动证候的患者血脂指标进行测定.结果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升高所占百分率明显高于肝阳上亢,风火上扰型、气虚血瘀型和阴虚风动证候(P<0.05)与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密度脂蛋白(LDL-C)升高所占百分率高于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肝阳上亢,风火上扰型、气虚血瘀型和阴虚风动证候(P<0.05).气虚血瘀型患者高密度脂蛋白(HDL-C)与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肝阳上亢,风火上扰型、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和阴虚风动证候比较有所降低(P<0.05).结论 血脂指标变化与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证候相关,因此,血脂指标可为临床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热带地区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与DWI脑梗死容积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12月经三亚市中医院临床及核磁共振扩散成像技术(MRI-DWI)确诊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134例,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56例和腔隙性脑梗死78例,按1993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其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2例);风痰瘀血、痹阻脉络(68例);痰热腑实、风痰上扰(13例);气虚血瘀(49例);阴虚风动(2例)。分析其MRI-DWI图像资料,并测量DWI病灶大小信息。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和阴虚风动证型仅各有2例,代表性较差,不予分析。结果三组患者的DWI脑梗死容积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9.229,P=0.010)。进一步经扩展的t检验法作组间的两两比较,风痰瘀血、痹阻脉络与热痰腑实、风痰上扰证型间DWI脑梗死容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2,P=0.031);风痰瘀血、痹阻脉络与气虚血瘀间DWI脑梗死容积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2.551,P=0.011);而热痰腑实、风痰上扰与气虚血瘀中证型间DWI脑梗死容积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t=0.637,P=0.525)。结论 MRI-DWI在评价热带地区的急性缺血性中风各中医证型的脑梗死容积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脑梗塞患者早期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收集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CT/MRI检查证实,且符合中医中风病诊断标准的脑梗塞住院患者,在发病的1-3d,通过中医四诊获得临床资料,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辨证分型;分析其症状、证型分布的特点。结果:半身不遂在脑梗塞患者早期出现概率较大,占所有症状的29.3%,其次是头晕、口眼歪斜、肢体麻木,分别占20.6%、16.3%、13.3%;中医证型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风痰瘀阻型〉痰热腑实型〉气虚血瘀型〉风痰火亢型〉阴虚风动型〉风火上扰型〉痰湿蒙神型。结论:广西地区脑梗塞患者早期最常见的症状有半身不遂、头晕、口眼歪斜;证型以风痰瘀阻为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对11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中经络组各证型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风痰瘀血证、肝阳暴亢证、痰热腑实证;中脏腑组各证型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风火上扰清窍证<痰湿蒙塞心神证<痰热内闭清窍证.[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型与C反应蛋白水平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 9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风痰火亢型、风火上扰型、痰热腑实型、风痰瘀阻型、痰湿蒙神型、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分别对不同证型的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有73例,占总数的81.3%;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中风火上扰型、痰湿蒙神型、痰热腑实型及风痰火亢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较其他型显著升高(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急性期有很强的相关性,颈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脑梗死急性期不同证型的内在因素之一,可能与中医的火邪、痰邪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三重刺激技术(TST)量化观察不同中医证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及电针治疗后的恢复程度,为中风病的微观辨证治疗研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风火上扰型、气虚血瘀型、痰瘀阻络型、阴虚风动型、痰热腑实型。运用 TST 技术检测患者患侧肢体 TST剩余值从而了解早期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通过电针综合治疗后分析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患者 TST 剩余值检测结果的规律及变化程度。结果(1)治疗前各证型的 TST 值由高至低为风火上扰型、痰瘀阻络型、阴虚风动型、气虚血瘀型、痰热腑实型。各证型 TST 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5.078,P <0.01);各证型间 TST 值比较,风火上扰与气虚血瘀、痰热腑实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1),痰瘀阻络与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2)电针治疗后,各证型 TST 值由高至低为风火上扰型、痰瘀阻络型、痰热腑实型、阴虚风动型、气虚血瘀型。不同证型的 TST 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66.129,P <0.01);各证型间 TST 值比较,风火上扰与痰瘀阻络、阴虚风动、气虚血瘀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痰热腑实与阴虚风动、气虚血瘀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3)对急性脑梗死各证型 TST 恢复程度比较:痰热腑实型>风火上扰型>痰瘀阻络型>阴虚风动型>气虚血瘀型(F =26.581,P <0.01),两两比较,痰热腑实与阴虚风动、气虚血瘀间 TST 剩余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1)。结论TST 能够客观、真实反映脑梗死患者电针治疗前后皮质脊髓束功能,为临床医生评估患者电针治疗后恢复提供可靠的数据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测中风患者脉图参数变化,探讨该病证型脉象变化机理及其客观化。方法选择75例经CT明确诊断的中风住院患者,并以健康老年人20例做对照,采用ZM-III型智能脉象仪进行脉图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和临床分析。结果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和痰热腑实风痰上扰两型脉图参数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而肝阳暴亢风阳上扰、气虚血瘀、阴虚风动和中脏腑四型脉图参数与对照组以及这四型之间均有特征性的变化;其中肝阳暴亢风阳上扰型以h1、h3、h4和A参数值均非常显著高于其它三型相应参数值;气虚血瘀型和阴虚风动型h3、h4和A则界于肝阳暴亢,风阳上扰型和中脏腑型之间,而h4/h1值均显著高于其它两型;气虚血瘀型h5/h1值显著小于阴虚风动型的h5/h1值;中脏腑型中h1、h3、h4、h3/h1、h4/h1、A及PR均与对照组中相应的参数有明显的差异,而h3/h1值显著小于其它三型的h3/h1值。结论中风证脉图参数变化提示老年人群中风发病多见于在肝阳暴亢风阳上扰、气虚血瘀、阴虚风动和中脏腑型上,表明中风的病因病机以“虚”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头颅CT、MRI的相关性。方法:对120例属中风中经络的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了中医辩证分型及CT、MRI扫描检查,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中医并辩证分型主要以气虚血瘀、风痰阻络二证型为主,二证型在放射冠及基底节区的病灶分布有显著差异,气虚血瘀证以放射冠区病变多见,而风痰阻络证以基底节区病变多见。在病灶大小方面,痰热腑实证以大片状病灶表现为主,其他证型均表现为小片状病灶。结论:急性脑梗塞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头颅CT、MRI影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风病经颅多普勒(TCD)诊断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20例中风患者辨证分为7型,并选择健康体检者10人作为对照组,采用经颅多普勒仪检测中风患者及对照组颅内血管各参数。结果风痰火亢型血流速度增快,可见涡流及血管闭塞;风火上扰型血流速度明显增快,可见PI、RI升高;痰热腑实型血流速度减慢,可见涡流;风痰淤阻型血流速度增快,可见涡流;痰湿蒙神型以血管闭塞为主;气虚血瘀型以血流速度减慢为主,可出现PI、RI升高,可见涡流及湍流;阴虚风动型以血流速度减慢为主,可见PI、RI升高,伴有涡流;气虚血瘀型与阴虚风动型2组PI、RI显著升高,与其他组比较P0.05。结论中风的各个证型与脑血流具有明显的相关性,TCD与中医辨证的结合可以为中医诊断治疗中风提供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急性中风症候与CT表现间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医急性中风症候与CT表现间对应关系。方法分析281例CT表现为脑梗塞或脑出血的急性中风患者的征候表现。281例中,男178例,女103例,平均年龄62岁。首先将中风发作5天内患者在行CT检查时的中医学症候用统一的预设表格记录下来,然后由三位副教授以上高年资中医师根据症候分别进行辨证,选择两位医师辨证相同的病例进行分析。对总例数超过40例的资料行“2χ”检验。结果在281例急性中风患者中,CT诊断脑梗塞87例,脑溢血194例。281例急性中风病例中,中经络147例中CT上表现为脑梗塞61例脑出血86例,其中肝阳暴亢60例,风痰阻络67例,痰热腑实和气虚血瘀各为7和8例,阴虚风动仅有5例;中脏腑134例中脑梗塞29例,脑出血105例,其中风火闭窍22例,痰火闭窍10例,痰湿蒙窍18例,元气衰败74例,阴虚阳脱10例。肝阳暴亢和元气衰败均以脑出血为主,两者间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1、脑中风证型较多,但以元气衰败型较常见,其次为风痰阻络;2、元气衰败型和肝阳暴亢型均以脑出血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中风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患者中医证候特点。方法收集行MRA检查的165名急性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辨证分为风火上扰、风痰阻络、痰热腑实、阴虚风动、气虚血瘀5型。分析ICAS与中医证候间的关系、ICAS患者病变特点、风火上扰型患者病变特点,比较男女患者病变不同点。结果 ICAS患者和未见狭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有差异(P=0.0184),ICAS组患者平均年龄高于无狭窄组(P=0.022);风火上扰型患者在ICAS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在未见狭窄患者中所占比例(P=0.0103),男性比例显著高于其它证型(P=0.0031),平均LDLC水平低于其它证型(P=0.049),吸烟人数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其它证型(P=0.0009);男性的平均LDLC水平显著低于女性(P=0.0028),糖尿病患病人数比例显著低于女性(P=0.0000),吸烟人数比例显著高于女性(P=0.0000),缺血性中风复发率高于女性(P=0.0126)。结论风火上扰在中风和ICAS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男性、吸烟的中风患者易产生风火上扰证型,此型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率更高。  相似文献   

12.
对165例属中经络类中风的急性脑梗塞进行了中医分型及CT扫描检查,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医分型主要以气虚血瘀、风痰瘀血、肝阳暴亢三证型为主,其中三证型之间CT扫描显示的病灶部位分布区域无明显差异。气虚血瘀证与风痰瘀血证在内囊膝部及后肢的病灶分布有显著差异,气虚血瘀证以内囊膝部多见,后肢少见,而风痰瘀血证相反分布。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医证候现状调查,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治疗策略。方法对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入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中医证候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总病例数263例。其中风火上扰证占比9.51%;风痰阻络证占比75.29%、痰热腑实证占比4.94%;阴虚风动证占比3.04%;气虚血瘀证占比7.22%。风痰阻络证在不同年龄组及不同性别组均占比最高,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中医症候类型。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风痰阻络证为主要的中医证候类型,且不受年龄及性别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辛丽华  侯宇 《吉林医学》2007,28(15):1684-1685
目的:观察中药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不同症型的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发病1周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临床表现分为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33例;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25例;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型30例;气虚血瘀型33例,共121例。均用川芎嗪治疗15d,观察其神经功能缺损分数变化,比较不同症型的疗效差异。结果:风痰瘀血型有效率90.91%;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有效率64.00%;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型有效率63.33%;气虚血瘀型有效率75.76%。结论:川芎嗪适用于治疗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急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塞的中医分型与CT影像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165例属中羟络类中风的急性脑梗塞进行了中医分型及CT扫描检查,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医分型主要以气虚血瘀、风痰瘀血、肝阳暴亢三证型为主,其中三证型之间CT扫描显示的病灶部分分布区区域无明显差异,气虚血瘀证与风痰瘀血证在内囊膝部及后肢的病灶分布有显著差异,气虚血瘀证以内囊膝部多见,后肢少见,而风痰瘀血证相反分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及相关病情程度。方法:选择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患者53例,非糖尿病合并脑血管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中医证型诊断分为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瘀阻、痰湿蒙神、气虚血瘀和阴虚风动等7个证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记录,进行两组比较。结果:两组气虚血瘀、阴虚风动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组气虚血瘀、阴虚风动证型较非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组多见,病情较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病灶的部位、大小、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等DWI/MRA影像表现及GCS/NIHSS评分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脑梗死急性期患者133例,评估、统计分析患者DWI/MRA影像表现(病灶部位、大小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及GCS/NIHSS评分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以中经络为主,证型以风痰入络型最为常见。大面积脑梗死病灶以脑叶最多。局灶性脑梗死以基底节、脑叶、放射冠及脑干病灶较多。腔隙性脑梗死以脑干、脑叶与基底节为多发部位。急性缺血病灶位于脑叶、基底节最多见,脑叶病灶中经络的三种证型均较多见;基底节、脑干与放射冠病灶以风痰入络及阴虚风动证型多见;丘脑以风痰入络证型多见。脑叶病灶以中脏腑痰热腑实证型多见。急性缺血性梗死灶以腔隙性脑梗死最多,其次是局灶性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相对较少。中经络中大面积脑梗死以风阳上扰证型多见,局灶性脑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以风痰入络与阴虚风动证型多见,中脏腑中大面积脑梗死以痰热腑实证型多见。在血管异常方面,大面积脑梗死以动脉闭塞多见,局灶性脑梗死以动脉狭窄或动脉硬化多见。中经络风痰入络、风阳上扰、阴虚风动三个证型的GCS评分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脏腑闭证三个证型的GCS评分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脏腑脱证GCS评分明显低于中脏腑闭证(P<0.01);中经络与中脏腑证型间GC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经络风痰入络、风阳上扰、阴虚风动三个证型的NIHSS评分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脏腑不同证型的NIHSS评分两两比较,其中痰热腑实与痰火瘀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证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经络与中脏腑证型间NIHS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不同病灶部位及梗死病灶大小具有一定的联系,DWI结合MRA可综合评价急性脑梗死的病情并判定预后,GCS评分的高低可作为中风中脏腑证的参考指标,NIHSS评分的高低可作为中风各中医证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50例ACI患者,设为脑梗死组,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其中风痰瘀阻证68例、痰热腑实证62例、气虚血瘀证44例、风火上炎证39例及阴虚风动证37例,另选7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所有入组者的血常规,并计算NLR,对各组NLR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各中医证型亚组的NLR值均明显升高(P0.01);各型亚组之间比较,风痰瘀阻证亚组的NLR值和痰热腑实证亚组的NLR值均明显高于风火上炎证、气虚血瘀证及阴虚风动证亚组(P0.01),但风痰瘀阻证亚组与痰热腑实证亚组的NL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I中医证型与NLR值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风中医证型与多层螺旋CT平扫及灌注成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160例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结合临床表现进行辨证分型,所有患者均予以CT平扫与灌注扫描检查,详细记录患者的病灶大小、密度、数目、梗死灶等影像学特征及脑血容量、脑血流量、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等灌注参数。结果:中风各证型的梗死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χ2检验,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半卵圆中心梗死病灶多见于气虚血瘀证,基底节区及上部梗死病灶多见于风痰阻络证,额叶梗死病灶多见于风痰阻络证,脑干区梗死病灶多见于痰热腑实证。痰热腑实证以大片状梗死病灶为主,阴虚风动证、肝阳暴亢证、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均以小片状梗死病灶为主。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以单发梗死病灶为主,痰热腑实症、肝阳暴亢症、风痰阻络症以多发梗死病灶为主。中风各证型多层螺旋CT灌注参数脑血容量、脑血流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均延长,以痰热腑实证最为明显。结论:中风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多层螺旋CT平扫及灌注成像表现密切相关,对中风患者及时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灌注成像检查有利于及时作出辨证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基于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分型研究中风(中经络)急性期中医证型与检验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25例中风(中经络)急性期患者,根据英国OCSP分型,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风火上扰证、阴虚风动证。收集患者的既往史、生活习惯、检验指标资料,探讨中风(中经络)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OCSP分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不同中医证型患者检测指标的变化。结果 中风(中经络)患者中医证型以风痰阻络证为主。不同性别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OCSP分型患者4种中医证型分布存在差异(P<0.05)。不同证型患者血清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患者尿酸、同型半胱氨酸、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OCSP分型,中风(中经络)急性期中医证型与血清肌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