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世明 《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6,17(1):20-22
1981年Schwilden提出计算机辅助输注,现已应用于临床麻醉、疼痛治疗等。CACI由计算机、接口及输液泵组成。线性数学模型基本分为二类;其一,首先静脉快速给予负荷量,继之进行指数衰减输注;其二,单纯指数衰减输注。 相似文献
2.
静脉麻醉药物的目标控制输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荣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1999,(1)
目标控制输注(TCI)技术用于静脉麻醉药物给药,可以迅速达到并维持于目标浓度,近年广泛应用。本文对TCI技术的种类、性能的评价、性能的影响因素和临床应用概况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品牌10 mL注射器对微量注射泵输注药物精度的影响,为保证患者用药剂量准确性与安全性提供参考.方法 选用国产6种品牌及贝朗公司生产的Omnifix牌共7种品牌10 mL注射器,将贝朗公司生产的Perfusor@compact微量注射器泵设定6 mL/h流速,通过QA-IDS输注设备检测仪按照GB 9706.27-2005标准对每种品牌注射器进行3次实验.结果 仅2种品牌注射器的输出流量与Omnifix牌相近.结论 4种品牌的10 mL注射器与Omnifix牌的输出流量差异较大.在实践中应根据使用的微量注射泵合理选用注射器,使用前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掌握与理解说明书中的内容,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4.
静脉麻醉药物的目标控制输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荣 《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9,20(1):3-6
目标控制输注(TCI)技术用于静脉麻醉药物给药,可以迅速达到并维持于目标浓度,近年广泛应用,本文对TCI技术的种类、性能的评价、性能的影响因素和临床应用概况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全植入式药物输注装置治疗中晚期肝癌李庆怀,孙喜庚,熊剑平,曹嘉华,罗昆仑,袁克文,何效东1991年8月至1993年2月,我们采用美国和法国生产DDS,对10例不能切除的中晚期肝癌病人进行全植入式药物输注装置(DDS)肝动脉化疗[1],取得较好疗效。临... 相似文献
6.
药动学-药效学模型是将药代动力学模型和药效动力学模型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药物剂量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定量关系。其中效应室消除速率常数(kco)是重要的模型参数,描述药物在中央室和效应室之间平衡的快慢,也是效应室目标控制输注的重要参数。效应室目标控制输注比血药浓度目标控制输注的起效时间更短,而副作用并不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药物输注装置作肝癌局部化疗的并发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总结66例肝癌使用药物输注装置作肝动脉或门静脉灌注化疗过程中发生的毒副反应和并发症。毒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占48.5%,血小板减少占37.9%,恶心、呕吐、纳差占43.9%。并发症有29例,发生率43.9%,内有急性胃十二指肠粘膜病变10例(15.2%)、导管堵塞5例(7.5%)、药液外漏4例(6.1%)、药囊周围积血、积液4例、药囊感染3例(4.5%)和导管移位、急性胰腺炎、肝动脉闭塞各1例。作者讨论了药物输注装置常见并发症及其发生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药动学-药效学模型是将药代动力学模型和药效动力学模型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药物剂量与药物效应之间的 定量关系。其中效应室消除速率常数(ke0)是重要的模型参数.描述药物在中央室和效应室之间平衡的快慢,也是效应室目标 控制输注的重要参数。效应室目标控制输注比血药浓度目标控制输注的起效时间更短,而副作用并不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10.
药物输注装置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评价在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中应用药物输注装置进行化疗的治疗意义。方法 应用药物输注装置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 36例 ,均于手术切除原发肿瘤的同时经肝动脉插入导管 ,导管的另一端经腹壁至皮下与药泵相连。分别于术中及术后 3~ 4周进行化疗 (FM或FAM方案 )。结果 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见转移灶有明显缩小 ,其中生存不足 12月者 3例 ,12~ 2 4月者 5例 ,2 4~ 36月 6例 ,超过 36月者 8例 ;7例经药物输注装置局部化疗后转移灶消失 ,9例转移灶减小、孤立 ,行再次手术切除。结论 药物输注装置对于伴有肝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利用药物输注装置进行局部化疗时需要掌握指征并应避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和人工控制输注(MCI)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麻醉效果、对呼吸循环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方法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M组采用丙泊酚MCI;T组采用丙泊酚TCI。分别记录麻醉效果,诱导与苏醒时间,丙泊酚总用量,监测不同时间点的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术中体动、舌后坠、术后不良反应例数。结果两组患者麻醉与苏醒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丙泊酚总用量T组明显大于M组(P〈0.05),T组麻醉效果优于M组(P〈0.05)。丙泊酚诱导后血压下降程度M组大于T组(P〈0.05),术中出现体动及术后不良反应例数M组多于T组(P〈0.05)。结论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优于丙泊酚人工控制输注。 相似文献
12.
肝癌用药物输注装置作肝动脉灌注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66例中晚期肝癌埋置药物输注装置作肝动脉和门静脉灌注化疗的长期随访结果。治疗组29例均为不能切除的肝癌;预防组37例为姑息性肝切除术后。结果:治疗组中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1例,轻度缓解4例,无改变10例,病情发展2例,总有效率44.8%(13/29),中位生存期15月,二期切除率13.8%(4/29)。预防组中肝动脉灌注组无复发,最长已观察53月;而3例门静脉主干癌栓取出后单作门静脉灌注者均复发,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5.7%、50%、25%。 相似文献
13.
由于其药效学和药代学特点,异丙酚已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但使用过程中有可能发生异丙酚输注综合征.最新研究表明该综合征发生机制可能与异丙酚直接抑制线粒体呼吸链或损伤线粒体脂肪酸代谢有关.此文主要对异丙酚输注综合征的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小儿术后镇痛开展较为广泛 ,但较之成人术后镇痛尚有距离。现将我院近 1年来静脉镇痛作一小结 ,以便今后更好的开展小儿术后镇痛。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自 2 0 0 1年 12月至 2 0 0 2年 5月共开展 75 0例术后镇痛 ,病人年龄分布见表 1。其中 ,胸科手术 (漏斗胸、肺囊肿、胸内肿瘤等 ) 70例 ,骨科手术 (先天性脊柱侧弯、髋脱位等 ) 10 0例 ,普外科手术 72例 ,泌尿科手术 15 6例 ,颅脑手术 11例 ,急症手术 2 6 6例 ,其他手术 75例。方法 患儿入室后 ,开放静脉 ,全麻气管内插管麻醉 (16 2例 ) ,在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铵诱导下行气管内… 相似文献
15.
许学兵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1999,(3)
为最大限度地使给药符合个体化方案及按需法则,国外学者试图将靶浓度控制输注技术用于病人自控镇痛镇静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最新的靶浓度控制输注及病人自控镇痛镇静技术,结合应用文献作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移植术前输注供者脾细胞(DST)联合应用西罗莫司(SRL)延长小鼠移植心存活时间的机理。方法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中的刺激细胞及静脉输注的脾细胞均采用经丝裂霉素C处理后失去增殖活性的Balb/c(H-2~d)小鼠脾细胞(包括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1)体外实验: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取正常C57BL/6(H-2~b)小鼠(B6小鼠)的脾细胞作为反应细胞;SRL组:取用SRL(1.5μl·g~(-1)·d~(-1))灌胃7 d后的B6小鼠脾细胞作为反应细胞;DST SRL组:取行脾细胞静脉输注8 d、次日予SRL(1.5μl·g~(-1)·d~(-1))灌胃7 d后的B6小鼠的脾细胞作为反应细胞。观察各组在单向混合培养中的脾细胞增殖能力。(2)体内实验:Balb/c小鼠为供者,B6小鼠为受者,建立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实验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单纯行心脏移植;DST组:受者移植前8 d给予供者脾细胞静脉输注;DST SRL组:受者移植前8 d给予供者脾细胞静脉输注,次日予以SRL灌胃7d(1.5μl·g~(-1)·d~(-1))。术后观察各组移植心的存活时间、病理表现、受者淋巴细胞中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r细胞)和凋亡细胞比例的改变及同种抗原刺激后增殖活性变化。结果体外实验中,DST SRL组反应细胞增殖活性平均为(13.76±2.81)%,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28.14%±5.53%,P<0.05)。体内实验中,空白对照组、DST SRL组以及DST组移植心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8.6±0.48)d、(35±14.4)d和(4.83±0.52)d,DST SRL组存活时间显著延长(P<0.05);流式细胞术(FACS)分析显示DST SRL组脾细胞中CD4~ CD25~ Tr细胞比例平均为(3.39±0.21)%,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1.57%±0.3%,P<0.05)。结论移植术前输注供者脾细胞联合应用西罗莫司可通过清除同种反应性T细胞克隆,增加受者体内CD4~ CD25~ Tr细胞的比例,减低对同种抗原的应答能力,从而延长同种小鼠移植心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8.
靶控输注异丙酚在脑脊液中药物浓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靶控效应室浓度输注异丙酚时脑脊液浓度、效应室浓度以及BIS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靶控效应室浓度输注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成年健康杂种犬12只,以3μg/ml为效应室靶浓度进行靶控输注15min。取脑脊液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异丙酚的浓度。同时监测BIS以及血液动力学和呼气末CO2。结果 靶控效应室浓度输注后,模拟血浆浓度与效应室浓度在10.9min时达到平衡,并维持在3μg/ml的靶浓度水平。15min停止输注后模拟血浆和效应室浓度逐渐衰减。脑脊液峰值浓度约为0.29±0.14μg/ml,但各时点的浓度值均比效应室浓度低(P<0.05),平均为效应室浓度的18·7%。BIS与脑脊液浓度均在5min达到峰值,而效应室浓度相对滞后。且BIS与脑脊液浓度的相关性(γ=0.9195)优于效应室浓度(γ=0.554)。给药后犬的血压下降但未出现严重的心血管副作用。结论 靶控效应室浓度输注异丙酚时,效应室浓度与BIS的变化不完全一致可能是药代动力学参数造成的差异。脑脊液浓度与BIS相关较好,比血药浓度更能反映效应部位的药代学特征。 相似文献
19.
靶控输注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靶控输注(TCI)是通过调节静脉麻醉药物的靶浓度来实施静脉麻醉的一种给药方法。随着PC机的发展、远距离控制输注泵以及短效静脉麻醉药的出现,TCI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本文在简介TCI构造、性能以及和其他给药技术比较的基础上,对TCI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0.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DDS)永久植入术治疗顽固性疼痛病人18例,其中晚期癌痛病人13例,非癌痛病人5例.首先行筛选试验,随后行IDDS永久植入术.癌痛病人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QLQ-C30生活质量评分(QLQ-C30)法,非癌痛病人采用VAS评分法,评价疼痛程度,记录副作用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癌痛病人随访至死亡,非癌痛病人均获得随访至今.术后所有病人经短期鞘内给药量调整后,VAS评分降低,癌痛病人QLQ-C30评分升高.部分病人出现恶心呕吐、便秘、尿潴留、皮肤瘙痒、镇静过度等,约1周均明显缓解,无持续残留症状.术中拔除穿刺针时误割断鞘内导管1例;导管与泵的金属接口过度磨擦至导管破裂,出现渗液1例;术后出现低颅压2例,脑脊液渗漏1例,右小腿后外侧持续性神经病理性疼痛1例,无伤口感染、裂开、愈合不良,无导管渗漏、破裂、异位、折叠、被结扎或肉芽肿形成,无泵翻转、位置异常等,设备本身无故障出现.Abstract: From November 2003 to May 2010, 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 (IDDS) was implanted in 18 patients with chronic intractable pain. Analgesia was provided with morphine. Thirteen patients suffered from late stage cancer and 5 from diseases other than cancer. VAS score was used to measure intensity of pain in all 18patients. QLQ-C30 score was used to evaluate quality of life in cancer patients.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3-62 months in 5 non-cancer patients. All 13 cancer patients died at 57 days-10 months after operation. VAS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nd QLQ-C30 scores increased by intrathecal administration of morphine. Side effects developed in all patients to some extent including nausea, vomiting, constipation, urinary retention, pruritus and over-sedation and vanished in a week. Intrathecal catheter was cut while being pulled out of the needle in 1 patient. Two patients developed low intracranial pressure after operation.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 occurred in 1 patient. One patient developed neuropathic pain in the posterolateral side of right le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