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取健康大耳白兔16只,体重2.1~2.4kg,随机分为2组。Ⅰ组:肝门阻断后,通过门静脉向肝内持续灌注生理盐水(40~45ml/kg·h-1);Ⅱ组灌注ATP-MgCl2(100μmol/kg·h-1)+含氧生理盐水(40~45ml/kg·h-1)。阻断60min后恢复肝血流灌注120min。于缺血前、缺血后60min及再灌注120min分别切取肝组织行光镜及电镜检查。结果显示,光镜下及电镜下改变:Ⅱ组缺血60min及再灌注120min细胞损伤程度均较Ⅰ组同期明显减轻。认为ATP-MgCl2含氧晶体灌注液能有效防止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显著提高肝细胞对缺血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静脉滴注卡托普利和呋喃二氢吡啶Ⅰ对急性心肌梗寒(心梗)犬冠脉脉侧支循环和心梗范围的影响。方法 在18只麻醉开胸犬上阻断脉左前降支,建立侧支返流模型。卡托普利组(n=6)和呋喃二氢吡啶Ⅰ组(n=6)在缺血5min后分别滴注卡托普利和呋喃二氢吡啶1200μg/kg,对照组(n=6)滴注等沉积生理盐水。在不同时间点上观察心脏血液动力学指标和侧支循环指标,缺血120min后称重法测定心梗范围。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卡托普利(captopril)对局部缺血再灌注免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 方法:将18只新西兰兔随机分3组(每组n=6),对照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阻断30分,再灌注90分;卡托普利组阻断前30分静脉注射卡托普利每 20分 2 mg/kg,再灌注时再持续静脉注射卡托普利每 90分1mg/kg,假手术组环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置线但不阻断血流。观察心肌一氧化氮合酶(NOS)同工酶活性、过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肌酸激酶含量及右心房血一氧化氮(NO)的变化,监测心肌功能。 结果:缺血再灌注心肌原生型NOS(CNOS)活性(P<0.001)及总NOS活性(P<0.01)显著下降,NO产生减少(P<0.05~0.01),卡托普利组缺血再灌注期间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再灌注30分心肌CNOS活性(P<0.01)及总NOS活性(P<0.05)显著高于对照组,心肌损害较对照组减轻。 结论:NO产生不足是心肌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因素,卡托普利通过调节NOS活性,维持正常NO水平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组织源性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在大鼠心肌缺血预处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Langendorf灌流技术,以停灌注45分钟、再灌注15分钟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及洛沙坦(losartan)对这一作用的影响。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心肌组织AngⅡ含量。结果:缺血再灌注后,冠状动脉流出液中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和肌红蛋白分别较对照组升高17倍、12倍和11倍(P<0.01),组织丙二醛和钙含量分别增加5倍和1倍(P<0.01),缺血预处理使这些变化得到明显改善,而预处理前给予10-6mol/L洛沙坦,则预处理的保护作用消失,组织AngⅡ的变化与上述指标的变化相平行。还发现,5分钟停灌注反复3次后,组织AngⅡ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又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结论:在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中,AngⅡ是介导心肌缺血预处理的主要介质之一。  相似文献   

5.
犬肢体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缺血预处理的机制尚不清楚,本文探讨了犬肢体缺血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24只犬分为3组。股动脉预处理组(F组,8只):阻断股动脉10分钟再灌注20分钟,反复3次;心肌预处理组(H组,8只):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10分钟,再灌注20分钟,反复3次;对照组(C组,8只):旷置90分钟。各组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40分钟,再灌注120分钟。资料统计用t检验和χ2分析。结果:F组及H组心肌梗死/心肌缺血范围(17.1±4.9%,10.3±2.8%)小于C组(41.8±6.0%,P均<0.05)。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的发生犬数在持续缺血期及再灌注期F组(2,2)和H组(1,2)低于C组(7,8,P均<0.05)。结论:犬肢体缺血预处理引起的全身性改变对心肌也有保护作用,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静脉滴注卡托普利和呋喃二氢吡啶Ⅰ对急性心肌梗塞(心梗)犬冠脉侧支循环和心梗范围的影响。方法在18只麻醉开胸犬上阻断冠脉左前降支,建立侧支返流模型。卡托普利组(n=6)和呋喃二氢吡啶Ⅰ组(n=6)在缺血5min后分别滴注卡托普利和呋喃二氢吡啶Ⅰ200μg/kg,对照组(n=6)滴注等容积生理盐水。在不同时间点上观察心脏血液动力学指标和侧支循环指标,缺血120min后称重法测定心梗范围。结果两个用药组在用药后心率显著下降。与缺血5min的基础值相比,两个用药组冠脉侧支流量显著增加,侧支系统阻力及外周冠脉阻力显著下降,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个用药组心梗范围较对照组显著缩小。结论卡托普利和呋喃二氢吡啶Ⅰ均能改善急性心梗犬的冠脉侧支循环,并能限制心梗范围。  相似文献   

7.
目的:确定顶处理对兔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和氧自由基在兔预处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麻醉开胸兔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心肌梗死面积和危险区分别采用组织学和荧光粒子技术测定。实验分4组:对照组(n=9),预处理组(n=8),高剂量超氧化物歧化酶预处理组(HDSOD-PC,n=8)和低剂量超氧化物歧化酶预处理组(LD-SOD-PC,n=9)。左冠状动脉回旋支4次5分钟缺血和5分钟再灌注完成预处理。对照用于30分钟缺血后再灌注120分钟;其余各组在预处理后的缺血与再灌注同对照组。结果:梗死面积占危险区百分比在对照组与预处理组、HD-SOD-PC组和LD-SOD-P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均<0.05);预处理组、HD-SOD-PC组和LD-SOD-P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意义。结论:预处理对兔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有保护作用,氧自由基在该预处理机制中不起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已有报道克罗卡林(Cromakalim)对氯化铯诱发的触发活动及触发性心律失常有防治作用。本实验研究缺血及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与触发活动的关系,观察克罗卡林对三者的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分2组。每组8只家兔。均记录缺血15分钟和再灌注2分钟时缺血区心外膜单相动作电位(MAP)。克罗卡林组于结扎左心室支前10分钟由耳缘静脉注射克罗卡林0.1mg/kg,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指标包括心外膜MAP参数、触发活动与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及各自的发生率。组内比较用方差分析,组间同时相比较用t检验,发生率比较用确切概率计算法。P<0.05差别有显著性。结果:①使用克罗卡林后,动作电位90%复极化时程(APD90)立即缩短10%(与用药前比较P<0.05),缺血15分钟,动作电位90%复极化时程缩短约20%(与同时相对照组比较P<0.05)。②克罗卡林组早期后去极化发生率:缺血期为0(与对照组50.0%比较,P<0.05);再灌注期为12.5%(与对照组75.0%比较P<0.05)。对照组30.0%的缺血性心律失常及71.4%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与早期后去极化有关,而克罗卡林组心律失常均与早期后去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IPC)与缺血后处理(IPO)对犬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24只成年雄性杂种犬随机分为4组,各6只,均开腹、游离双肾。假手术组(S组):切除右肾,缝合腹壁;缺血再灌注组(I/R组):切除右肾、游离左肾后,左肾动、静脉夹闭60min后恢复灌流;缺血预处理组(IPC组):在左肾动、静脉夹闭前先予5min的缺血、5min的再灌,共3次,然后恢复灌流:缺血后处理组(IPO组):在肾动、静脉夹闭60min后立即再灌注30s、再缺血30s,共6次,然后恢复灌流。结果术后3d,IPC,IPO组与I/R组相比,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浓度降低(P均〈0.05)。与I/R组相比,IPC、IPO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丙二醛(MDA)浓度降低、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下降、细胞凋亡指数(M)降低(P均〈O.05),肾脏病理损伤明显减轻。结论IPC与IPO都能减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轻肾脂质过氧化反应及抑制细胞凋亡、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药物API0134对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血浆6-酮-前列腺素F1α和粒细胞产生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结扎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90分钟后行再灌注120分钟。用药组(n=8)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45分钟时静脉给予API0134(9mg/kg)至再灌注60分钟。对照组(n=8)给予同等量5%葡萄糖盐水。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6-酮-前列腺素F1α和凝血烷B2(TXB2,血栓素B2)含量,化学发光法测定粒细胞产生氧自由基的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用药组在用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期间,血6-酮-前列腺素F1α增高(P<0.05)、凝血烷B2降低,粒细胞产生氧自由基的量减少(P<0.05)。结论:API0134可促进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6-酮-前列腺素F1α(即前列腺素)的生成,抑制粒细胞产生氧自由基,这可能是该药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评估心肌梗死(MI)范围及再灌注效果的方法。方法 制成18只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人工狭窄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Ⅰ组犬为冠状动脉结扎1.5h再灌注组,Ⅱ、Ⅲ组分别为犬冠状吉扎3.0h、6.0h再灌注组。在冠状动脉结扎前,结扎90min及再灌注240min18只犬血清CPK并进行犬-Ⅰ再灌注前后^99mTc-MIBI SPECT显像。结果 犬 冠状动脉结扎后血甭CPK升高,再灌注后Ⅰ、  相似文献   

12.
镁对缺血再灌注心脏触发性心律失常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为进一步探讨镁对缺血再灌注心脏触发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心外膜接触电极记录兔在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时单相动作电位的变化,分析触发活动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及镁离子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再灌注心脏81.8%在缺血区描记到后去极化波形,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60.0%与早期后去极化有关。硫酸镁静脉注射100mg/kg后,早期后去极化由63.6%减少至18.2%,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由54.4%降至9.1%(P<0.01),单相动作电位振幅下降幅度减少16.2%。心肌缺血15分钟及再灌注10分钟,90%复极化时程分别缩短21.3%及26.1%(P<0.01)。实验表明:(1)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触发活动密切相关。(2)镁对触发活动和室性心律失常有直接的抑制作用,可减轻单相动作电位的衰减,缩短末期复极化时程,这些可能是抗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所在  相似文献   

13.
茶多酚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茶多酚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均分为4组:假手术正常对照组6只;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8只;茶多酚低浓度于预组8只(75mg/kg);茶多酚高浓度于预组8只(150mg/kg).缺血30min再灌注60min检测肝组织MDA含量、GSH-PX活性及血浆ALT含量。光镜下比较各组肝组织损伤情况。结果肝缺血再灌注模型组ALT、MDA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正常对照组(P〈0.01),GSH-PX活力则降低(P〈0.01);茶多酚低浓度及高浓度组ALT,MDA含量均明显低于肝缺血再灌注模型组(P〈0.01),而GSH-Px活力均高于肝缺血再灌注模型组(P〈0.01);光镜观察茶多酚低浓度及高浓度预处理组肝细胞损伤明显小于肝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结论茶多酚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和依那普利拉对心肌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并观察两药能否对抗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细胞内钙超载作用。方法:Wistar大鼠心肌细胞培养72小时后分为对照组、卡托普利组和依那普利拉组。药物于实验前30分钟加入,终浓度为10-5mol/L。Indo-1AM标记后,应用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粘附式细胞仪连续观察缺血前、缺血及再灌注细胞内游离钙浓度(荧光比率)的变化。测试结果组间采用t检验。结果:缺血前卡托普利组和依那普利拉组细胞内荧光比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0.05);而缺血及再灌注阶段,对照组细胞内荧光比率持续升高,卡托普利组和依那普利拉组均保持相对平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以拮抗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内钙超载,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0例婴幼儿法乐四联症体外循环经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深低温低流量灌注结合中深度血液稀释的体外循环方法在200例婴幼儿法乐四联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鼻咽温降至17~20℃(平均18.89±2.56℃),动脉灌注流量20~50ml·kg-1/min(平均37.6±13.0ml·kg-1/min),稀释后血红蛋白44~110g/L(平均68.7±12.6g/L)。结果:采用此种体外循环方法,术后肺部并发症明显降低,术后早期死亡率由10.2%降至3.5%。结论:此种体外循环方法,适用于婴幼儿紫绀型心血管病手术,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为观察腺苷A1受体激动剂R-苯异丙基腺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期一氧化氮产物(NOP)及一氧化氮合酶(NOS)基因表达的影响,15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三组:Ⅰ组左前降支(LAD)缺血10分钟,再灌注90分钟;Ⅱ组LAD缺血前15分钟给予R-PIA(0.3mg/kg)静脉注射;Ⅲ组R-PIA静脉注射前给予选择性腺苷A1受体拮抗剂DPCPX(1.0mg/kg)静脉注射。结果显示,给R-PIA后血NOP水平迅速上升达近2倍于基础值,且在缺血-再灌注期始终高于基础值,同时伴心率(27.6%)和血压(20%)的下降。先给DPCPX可消除上述作用。Northern杂交结果显示,Ⅱ组缺血心肌NOSmRNA表达增强。结果认为:R-PIA可以引起NOP升高并减少其在缺血期及再灌注早期的下降,其机制可能与NO生成及NOS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损伤及功能变化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发病机制及卡托普利对其的影响。方法:实验兔分为心肌缺血再灌注组(n=8),心肌缺血再灌注+卡托普利治疗组(n=8)及假手术对照组(n=8);分别测结扎前,缺血0.5小时,再灌注0.5小时、1.5小时和6小时共5个时相点。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内皮素(ET),紫外分光光度计测一氧化氮(NO),Perco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血循环内皮细胞。结果:心肌缺血0.5小时,血中ET、NO含量无明显变化,于再灌注0.5小时NO下降、ET升高,尤以再灌注1.5小时和6小时变化显著(P均<0.05)。循环内皮细胞则以再灌注1.5小时明显增高(P<0.05)。卡托普利可逆转上述指标。结论:再灌注导致内皮功能紊乱,进而加重内皮细胞损伤,二者互为因果关系,卡托普利通过保护内皮而减轻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8.
老年大鼠小肠缺血预处理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老年大鼠小肠缺血预处理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在大鼠离体心脏灌注模型上,观察在体小肠缺血预处理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结果小肠缺血预处理组和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检测结果分别为蛋白56.3±0.7和91.5±15.4mg/L,乳酸脱氢酶(LDH)101.2±29.3和230.6±35.9U/L,组织蛋白酶D(CD)1.4±0.4和1.9±0.5U/mg蛋白,丙二醛(MDA)1.2±0.2和1.6±0.4μmol/gdw,各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为P<0.01)。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预处理组。结论老年大鼠小肠缺血预处理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这种器官间的交叉预处理保护作用涉及PKC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供肝糖原含量对缺血再灌注期间肝组织ATP及胞浆游离 Ca2+的影响。方法 供体组兔(21只)均分为 3组:A组(禁食 24 h)、B组(正常喂食)和 C组(正常喂食+葡萄糖补充),运用自创的兔肝保存-再灌注模型来观察冷保存、复温和再灌注期间供肝组织中糖原含量、ATP、肝细胞膜Ca2+ATP酶活性及胞浆内游离Ca2+浓度的变化。结果 经上述处理,于冷保存前各组供肝糖原含量两两间差异有显著性(质量分数分别为15.38±2.61,51.80±6.63和63.23±2.75);且于缺血再灌注期间供肝糖原含量越高则ATP水平越高,肝细胞膜Ca2+“ATP酶活性也越高,胞浆内游离Ca2+浓度则越低。结论 术前提高供肝糖原含量能为肝细胞在缺血再灌注期间提供相对充足的ATP,使肝细胞膜Ca2+ATP酶活性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能维持细胞内外Ca2+浓度差,防止胞浆游离Ca2+超载,对减轻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通过监测清醒兔心肌缺血0.5h,再灌注72h的血流动力学,探讨非穿壁性心肌梗塞后左室功能障碍的恢复时程。家兔麻醉开胸,安放左冠脉钝缘支阻断装置。72h后乙醚麻醉,左室插管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清醒状态下阻断冠脉血流,0.5h后再恢复其血供。10只家兔6只实验成功。左室收缩压峰值(LVSP)于心肌缺血0.5h稍显下降(P>0.05),于再灌注2~48h显著低于缺血0h,以再灌注6h最低,于72h恢复正常。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于缺血0.5h至再灌注72h均显著高于缺血0时,以再灌注6h最高。dp/dt和-dp/dt于缺血0.5h至再灌注48h显著低于缺血0h,于再灌注72h恢复正常。心肌TTC染色病理观察示左室坏死区面积与危险区面积之比为66.8%±8.9%。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模型,再灌注导致了左心室机械功能的部分恶化,低下的心功能状态持续至少48h。认为再灌注后左室功能障碍的恢复时程,不但取决于未坏死心肌的代偿,而且取决于可逆性损伤心肌的顿抑恢复和边缘区延迟性心肌死亡的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