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感染患者万古霉素高谷浓度用药方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56例年龄≥65岁的老年重症感染患者按照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分为A(Ccr≥50 ml/min)、B(Ccr 20~50 ml/min)两组。对每组患者万古霉素用药剂量、万古霉素稳态血药谷浓度,以及用万古霉素前、后肾功能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患者31例(25例用万古霉素1 g、q 12 h;6例0.5 g、q 12 h),B组患者25例(15例用万古霉素1 g、q 12 h;10例0.5 g、q 12 h)。 A组中两种用药方案的患者谷浓度在10~20 mg/L有效范围的比例分别为72%(18/25)和33.33%(2/6),谷浓度<10 mg/L的比例分别为12%(3/25)和66.67%(4/6);B组中两种用药方案的患者谷浓度在10~20 mg/L有效范围的比例分别为20%(3/15)和60%(6/10),谷浓度>20 mg/L的比例分别为73.33%(11/15)和30%(3/10);全部病例除B组万古霉素用量1 g,q 12 h的15例患者用药前、后血肌酐值明显升高(P<0.05),尿素氮无明显变化(P>0.05),其他患者用药前、后血肌酐和尿素氮均无明显变化(P>0.05)。 B组有5例患者出现肾毒性,其万古霉素用量为1 g、q 12 h,谷浓度均>30 mg/L;A组患者无肾毒性发生。结论老年重症感染患者应根据Ccr情况决定万古霉素用量。 Ccr≥50 ml/min者,万古霉素用量为1 g,q 12 h;Ccr在20~50 ml/min的患者,万古霉素用量为0.5 g,q 12 h;由于个体差异,老年患者应重视监测血药谷浓度,根据血药谷浓度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2.
万古霉素对老年患者肾毒性的观察及血药浓度监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珏  马珊  常青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2):1984-1986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使用万古霉素治疗过程中进行肾毒性观察及血药浓度监测的意义。方法 对69例明确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老年住院患者予万古霉素500mg或去甲万古霉素400mg静滴,每8小时1次,平均疗程11d,观察用药前后肾功能指标的变化。31例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监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结果 65例老年患者在应用万古霉素前后血清肌酐、血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患者应用万古霉素大多数是安全的,根据内生肌酐清除率调整用药剂量及(或)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进行个体化给药,可以提高该药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25例老年患者使用万古霉素的肾毒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毅  胡青  许静  王华 《中国药业》2010,19(7):63-64
目的评价25例老年患者使用万古霉素的肾毒性。方法选取应用万古霉素的25例老年患者,对所做的病原学检查、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肾功能指标、合理用药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使用万古霉素前后肾功能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血药浓度监测的正常范围内,老年人应用万古霉素是安全的,但仍应根据内生肌酐清除率调整用药剂量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相似文献   

4.
万古霉素对老年人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万古霉素对老年人肾功能的影响。方法:25例老年严重感染患者,每天予万古霉素0.5-2.0g,分1-2次iv gtt,平均疗程9d,治疗前后观察血清肌酐,血尿素氮,尿酸和内生肌酐清除率的变化。结果:24例患者在应用万古霉素前后血清肌酐,血尿素氮,尿酸,内生肌酐清除率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仅1例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结论:老年人应用万古霉素大多数是安全的,应根据内生肌酐清除率调整用药剂量,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谨慎与袢利尿剂合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寻影响万古霉素谷浓度的主要因素,为万古霉素精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2014年7月到2019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在住院期间使用了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并监测了稳态谷浓度的患者的资料。分析影响万古霉素谷浓度的主要因素,探讨肾功能亢进(augmented renal clearance,ARC)和低蛋白血症对万古霉素谷浓度的影响。结果 最终78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万古霉素谷浓度<10mg/L者50例,10~15mg/L者13例,15~20mg/L者5例,>20mg/L者1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低浓度组的年龄较小、矫正肌酐清除率较高,而白蛋白在不同浓度组存在差异。一般线性模型分析表明,矫正肌酐清除率与万古霉素谷浓度负相关,是其浓度不达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8)。ARC组万古霉素谷浓度为(7.5±7.5)mg/L,达标率为11.1%,显著低于非ARC组(56.7%)。低蛋白组万古霉素谷浓度为(8.7±7.8)mg/L,达标率为12.5%,显著低于正常蛋白组(41.9%)。ARC+低蛋白血症组,万古霉素谷浓度为(6.0±1.2)mg/L,达标率为0。结论 肾功能亢进和低蛋血症是降低万古霉素谷浓度的重要因素。使用万古霉素治疗时,应及时识别该两种因素,做好药物浓度监测,优化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我院高肌酐清除率重症患者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变化,探讨该类患者最优化的万古霉素给药方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选择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入住我院重症监护室使用并监测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的重症患者,对其中肌酐清除率大于120ml/min的患者的一般资料、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疗效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57例患者,共计96次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仅21.88%(21/96)达到目标浓度(15~20mg/L),其中低于15 mg/L者62.50%(60/96),高于20 mg/L者15.62%(15/96)。肌酐清除率相对偏低组(120~149 ml/min),谷浓度达标率及超标率均高于其他组,肌酐清除率>240ml/min与Ccr120~149 ml/min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肌酐清除率、给药剂量及血浆白蛋白时影响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的主要因素(P<0.05),性别、年龄、SOFA评分、血肌酐、总胆红素对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万古霉素达标者与未达标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90,P=0.406)。结论:高肌酐清除率重症患者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临床达标率低,需密切监测血药浓度,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肌酐清除率、给药剂量及血浆白蛋白对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影响较大,制定给药方案时需考虑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64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监测结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对64例157例次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万古霉素血清峰浓度和谷浓度均在治疗窗范围内的仅占40% 左右,而谷浓度高于正常范围及峰浓度低于正常范围的约占50% ;首剂饱和方案组与首剂未饱和方案组中血清峰浓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谷浓度无显著性差异;肾功能正常组患者用药前、后内生肌酐清除率有显著性差异,尿素氮无显著性差异,而肾功能损害组患者用药前、后尿素氮及内生肌酐清除率均无显著性差异;近45% 的患者给药方案为500 mg,每日2~3 次,约75% 的患者未能达到有效峰浓度,约60% 的患者谷浓度超过正常水平.结论:老年感染患者使用万古霉素个体差异很大且多数患者伴有肾功能轻中度损害,应尽量给予首剂饱和方案并对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利于实现个体化给药,进而提高该药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考察肾功能正常患者万古霉素稳态谷浓度的分布情况,明确影响万古霉素稳态谷浓度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肾功能正常(肌酐清除率≥50mL/min)且接受万古霉素常规给药方案(1g q12h)治疗的感染患者血样,采用酶免疫扩大法测定万古霉素稳态谷浓度,应用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万古霉素稳态谷浓度与患者基本资料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纳入331例符合入排标准的感染患者,统计分析发现,41%(136/331)的患者万古霉素稳态谷浓度低于10μg/mL,而稳态谷浓度高于20μg/mL占15%(48/331),仅44%(147/331)的稳态谷浓度达到指南推荐的目标范围(10~20μg/mL)。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P<0.001)、体重(P<0.001)、肌酐清除率(P<0.001)、重症感染(P=0.022)以及高血压(P=0.022)是影响万古霉素稳态谷浓度的危险因素。结论 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肌酐清除率、感染类型及血压情况来综合调整万古霉素的给药方案,以更好地实现个体化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低谷浓度和高谷浓度万古霉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2011年135例成年患者的数据,依照平均谷浓度分为低浓度组(〈15mg·L^-1.)与高浓度组(≥15mg·L^-1),分别比较其临床失败率、细菌清除失败率、在院死亡率和肾毒性发生率,.结果:135名患者中低浓度组与高浓度组人数分别为91例和44例。两组的临床失败率、细菌清除失败率、在院死亡率分别为37.4%vs43.2%(校正比值比0.849)、37.锄VS31.8%(校正比值比0.575)、7.7%vs13.6%(校正比值比0.613).均没有显著差异,而高浓度组肾毒性发生率显著增加。结论:高谷浓度与低谷浓度万古霉素相比疗效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其肾毒性发生显著增加i、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分析肾功能亢进(augmented renal clearance, ARC)患者使用万古霉素的用药剂量、谷浓度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7月-2017年3月在某院住院期间使用过万古霉素并进行了血药浓度监测的67例ARC患者和142例肾功能正常患者病历资料,比较2组万古霉素给药方案、谷浓度及临床疗效。结果:ARC组与肾功能正常组初始给药的日剂量分别为(2.0±0.3) g和(1.8±0.4) g,具有显著性差异(P=0.041)。ARC组初始给药方案下谷浓度均值(8.3±5.2) mg·L-1明显低于肾功能正常组的谷浓度均值(14.3±8.4) mg·L-1,有显著性差异(P=0.000)。ARC患者的初始给药方案谷浓度达标率为20.6%,肾功能正常组为40.1%,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7)。ARC组万古霉素的临床总有效率和革兰阳性菌清除率分别为69.1%和67.6%,肾功能正常组为76.7%和81.6%,均无显著性差异(P=0.286;P=0.143)。结论:多数ARC患者初始方案万古霉素用药剂量不足,谷浓度达标率较肾功能正常患者更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酶放大免疫法监测肾移植受者他克莫司谷浓度的情况及其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酶放大免疫分析(EMIT)法监测159例肾移植受者术后2849例次他克莫司谷浓度的结果及肾移植术1个月后他克莫司谷浓度对血肌酐(Scr)的影响。结果:2466例次(占总例次的86.5%)他克莫司谷浓度值处于参考值范围,低于下线及高于上线参考值的比例分别为6.3%、7.1%;肾移植术1个月后,当他克莫司谷浓度值小于5μg·L^-1或大于20μg·L^-1时,Scr值升高显著(P〈0.05或0.01),当他克莫司谷浓度值小于5μg·L^-1或大于15μg·L^-1时,Scr异常值的比例显著增加。结论:用EMIT法监测他克莫司谷浓度值,药物浓度控制比较稳定,5—15μg·L^-1是相对安全的浓度范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数据,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3–2018年我院使用万古霉素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非透析患者信息,回顾性分析血药浓度达标情况,探讨性别、年龄、体重、肌酐清除率和万古霉素单位体重日剂量对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591例次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在10~20 mg·L^-1的占40.27%,首次监测浓度在10~20mg·L^-1的占37.88%,复杂感染和非复杂感染患者血药浓度在10~20 mg·L^-1的分别占33.69%和42.44%。性别、年龄、体重、肌酐清除率和万古霉素单位体重日剂量均影响初始血药浓度,多元线性回归显示性别、肌酐清除率及万古霉素单位体重日剂量与初始血药浓度相关(P<0.05)。结论:我院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在10~20 mg·L^-1的构成比低,临床宜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并及时参考血药浓度结果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大鼠唾液和血浆中罗通定浓度的HPLC测定方法,研究单次静脉注射后大鼠唾液及血浆中罗通定浓度的相关性。方法色谱柱为Diamonsil(R)C18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70:30,V/V);流速1.0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81nm。测定唾液和血浆中的罗通定浓度,并对腮腺、颌下腺唾液浓度与对应血浆质量浓度进行Pemarson相关分析。结果罗通定的唾液和血浆浓度在0.1-20.0mg·L^-1和0.5.40.0mg·L^-1内线性关系良好,在唾液和血浆中的最低定量限和相对回收率分别为0.1mR·L^-1、100.97%-107.50%和0.5mg·L^-1、98.30%~111.20%,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10%;静注给药后,腮腺和颌下腺唾液浓度与对应血浆浓度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分别为0.9,37(P〈0.01)和0.985(P〈0.01)。结论首次建立了同时适用于唾液和血浆中微量罗通定分析的HPLC方法;唾液和血浆中的罗通定浓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在罗通定的药动学研究及临床药物浓度监测时可以考虑以唾液代替血浆样本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环孢素与十一酸睾酮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22只雄性健康大鼠随机分成4组进行2轮试验。第1轮试验中A、B组(每组5只)大鼠分别灌胃给予环孢素20和40mg·kg^-1,C、D组(每组6只)大鼠分别灌胃给予十一酸睾酮10.67和21.34mg·kg^-1;第2轮试验中A、C组大鼠合为低剂量组,予环孢素20mg·kg^-1+十一酸睾酮10.67mg·k^-1,B、D组大鼠合为高剂量组,予环孢素40mg·kg^-1+十一酸睾酮21.34mg·kg^-1,均连续给药7d。给药后各时间点大鼠全血中环孢素与血清中睾酮的浓度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药一时数据应用DAS2.0程序拟合,计算药动学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在第1轮和第2轮试验中,A组大鼠全血中环孢素的pmax分别为(408.30±9.61)和(430.29±7.99)μg·L^-1,AUC0→∞。分别为(35230.98±1256.42)和(40749.93±1325.86)/μg·h·L^-1;B组大鼠全血中环孢素的pmax分别为(418.97±15.62)和(405.71±15.17)μg·L^-1,AUC0→∞分别为(41887.92±2751.79)和(47890.33±3052.64)μg·h·L^-1;C组大鼠血清中睾酮的Cmax分别为(22.95±1.07)和(23.81±0.39)nmol·L^-1,AUC0→∞分别为(2146.99±915.65)和(2308.84±725.47)nmol·h·L^-1;D组大鼠血清中睾酮的Cmax分别(24.49±0.43)和(25.11±0.43)nmol·L^-1,AUC0→∞分别为(2434.57±985.15)和(2666.68±1027.05)nmol·h·L^-1。即在同等剂量的单剂量给药或联合给药,大鼠全血中环孢素与血清中睾酮主要药动学参数t1/2、CL/F、AUC等之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环孢素与十一酸睾酮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相互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万古霉素谷浓度为10~20μg·mL-1的给药设计方案。方法 采用Matxke方法估算药物动力学参数,以目标谷浓度为10~20μg·mL-1,利用药物动力学参数设计给药方案,比较预测谷浓度与实际谷浓度的差别并计算AUC0~24/MIC。结果43例患者的预测谷浓度为(15.25±1.60)μg·mL-1,实际谷浓度为(14.47±2.46)μg·mL-1,预测谷浓度的ME为0.78μg·mL-1(95%CI:0.13~1.42),MAE为1.57μg·mL-1(95%CI:1.09~2.06),RMAE为2.21μg·mL-1(95%CI:1.41~2.79)。预测谷浓度与实际谷浓度具有相关性(P<0.001,r=0.535);43例患者中有41例(95.35%)患者的实际谷浓度在10~20μg·mL-1。患者实际日剂量明显高于说明书推荐剂量(P<0.001)。当MIC≤1μg·mL-1时,43例患者中有42例(97.67%)患者的AUC0~24/MIC均可>400。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给药方案可以满足谷浓度为10~20μg·mL-1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本院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患者万古霉素的临床应用及血清谷浓度的监测。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偏振法测定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并结合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基础疾病、病原学结果、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疗效、肾功能情况等),对血流感染革兰阳性球菌并应用万古霉素的2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流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1例(44.0%),屎肠球菌14例(56.0%);临床治愈率32.0%。25例患者共进行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测定38例次,血清谷浓度范围2.99~39.1μg/mL,均值(14.96±7.83)μg/mL,其中达到靶浓度15~20μg/mL者8例(21.0%)。临床治愈组与临床无效组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分别为(14.69±7.20)、(15.13±8.53)μg/mL(P=0.85)。肾毒性发生6例(24.0%),APACHEⅡ评分均值17分,均为临床无效组。11例MRSA血流感染中,1例万古霉素最低抑菌浓度(MIC)值为2 mg/L,其余万古霉素MIC值均为1 mg/L;临床治愈组万古霉素曲线下面积(AUC)与MIC浓度比值(AUC/MIC)为209±114。结论按照指南的标准,25例血流感染患者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达标率低,需加强对这一类患者血清谷浓度的监测力度,并随时调整用药,给出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地高辛血清浓度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地高辛提供用药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12年1月~2013年8月355例次地高辛血清浓度监测结果。结果:地高辛血清浓度为(1.85±1.04)ng·mL-1,190例次(53.52%)地高辛血清浓度位于0.8~2.0 ng·mL-1,地高辛血清浓度与地高辛剂量成正相关(r=0.281,P〈0.001),与血清肌酐清除率(Ccr)成负相关(r=-0.261,P〈0.001),且地高辛血清浓度超出治疗窗比例亦随着Ccr降低而增加(P〈0.001)。35例次(9.86%)出现地高辛中毒,且地高辛大剂量组(〉0.125 mg·d-1)及地高辛血清浓度〉2.0 ng·mL-1更容易发生地高辛中毒(P〈0.001)。结论:地高辛血清浓度影响因素较多,应密切监测地高辛血清浓度并加强监护,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