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兴权 《广西医学》1997,19(1):133-135
脓性颌下炎46例治疗分析德保县人民医院陆兴权颌面部间隙感染以牙源性和腺源性为常见,临床上可有几个间隙受累,颌下间隙感染引起的化脓性炎症,通常叫脓性颌下炎,也叫颌下蜂窝织炎。炎症尚未形成脓肿时,以全身控制感染,保守治疗为主,一旦脓肿形成应及时切开引流。...  相似文献   

2.
郭俊霞 《疑难病杂志》2006,5(5):376-376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的多发病,为了缩短疗程、防止并发症,及早明确诊断,采用有效抗生素、切开引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现将我科1996年4月~2006年4月收治的7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总结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76例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34例,男女之比为1.24∶1;年龄10个月~73岁,平均31.0岁。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部位包括颌下间隙23例(30.3%),嚼肌间隙17例(22.4%),颊间隙13例(17.1%),眶下间隙10例(13.1%),颏下间隙5例(6.6%),口底间隙3例(4.0%),翼颌间隙2例(2.6%),舌下间隙2例(2.6%),咽旁间隙1例(1.3%)。76例中牙源性感染59例(77.6%)…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并分析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3月我院所收治的12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经过同样的诊断手段,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脓肿切开引流手术联合美洛西林舒巴坦进行联合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疗效方法。结果 120例患者中,脓肿患者45例,占据37.50%;蜂窝组织炎症患者75例,占据62.5%;患者感染的部位中,颌下间隙的感染率最高,其占到全部感染部位的32.5%,其次是眶下间隙22.5%。感染源中,牙源性感染率最高,为55.8%,其次为腺源性感染,为30.0%。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0.00%),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中,颌下间隙感染、牙源性感染的发生可能性最高。此外,脓肿切开引流手术联合美洛西林舒巴坦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有着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对颌面部间隙感染100例进行分析,病因以腺源性感染最多64例,齿源性感染36例,部位以多间隙感染占首位42例,其中脓性颌下炎22例,单个间隙感染中以颌下间隙最多31例。有并发症者39例,死亡一例。结合病例对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因,临床症状及并发症做了分析;早期应用抗菌素,及时切开引流的重要性,并提出施行筛状切口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因及治疗要点。方法 对320例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例,从局部治疗、全身治疗等方面作了回顾性研究。结果 320例患者中,病因以牙源性最多,189例(59.06%)。感染部位以颌下间隙最多,134例(41.88%)结论 颌面部间隙感染采用综合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牙源性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外科的常见病[1] ,我院自 1984年以来 ,共收治牙源性间隙感染 350例 ,根据患者的病情 ,采用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 ,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1 临床资料1.1 病例  350例患者中 ,男性 2 16例 ,女性 134例 ,年龄最小 2岁 ,最大 72岁 ,以 2 2~ 4 5岁最多。1.2 感染来源 智齿冠周炎 2 54例 ,占 72 .5% ,根尖周炎 88例 ,占 2 5.1% ;牙源性颌骨骨髓炎 8例 ,占 2 .3%。1.3 间隙感染部位 颊间隙 98例 ,占 2 8% ;颌下间隙82例 ,占 2 3.4 % ;嚼肌间隙 68例 ,占 19.4 % ;眶下间隙4 1例 ,占 11.7% ;翼颌间隙 2 8例 ,…  相似文献   

7.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8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收集84例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人群分布,感染来源,易联合感染的组织间隙,治疗结果及并发症。结果:本组72例痊愈,12例出现并发症,经积极治疗后10例痊愈,2例死亡。结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应早期明确诊断并积极治疗,根据患者情况和治疗基本原则,首选广谱抗生素,经药敏试验后选用敏感抗生素,同时加强全身支持治疗,脓肿形成后及时行切开引流术,若出现气道阻塞行气管切开术等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提高对间隙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我院自1991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300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年龄、感染部位、感染源、并发症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300例患者中,感染源以牙源性居首位,182例,占60.67%;其次为腺源性,95例,占31.67%;无血源性感染性病例;感染部位以颌下间隙最多,114例,占38%,严重并发症4种,计7例,占2.33%。结论颌面部间隙感染以牙源性感染为主要来源,部位以颌下间隙为主,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与颌面部局部解剖特点、患者年龄和机体抵抗力及原发感染灶的不正确处理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成年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50例颌部间隙感染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0例患者中,牙源性感染占60.0%,腺源性感染占20.0%.50例患者均给予抗生素治疗,30例间隙有脓肿形成者在局麻下切开引流,其中开髓引流术20例,脓肿切开引流术10例.治愈48例,无效转院2例,治愈率为96.0%,有6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2.0%.结论 成年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起病急,病情重,多为牙源性或腺源性感染扩散所致,治疗中要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时积极采用引流治疗.  相似文献   

10.
李岚  叶蕾  张娜 《吉林医学》2011,(30):6435-6435
目的:探讨成年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颌部间隙感染者5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50例患者中,牙源性感染占60.0%,腺源性感染占20.0%。经过治疗后,50例患者,治愈48例,死亡2例,治愈率为96.0%。有6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2.0%,其中败血症3例,边缘性骨髓炎3例,经积极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成年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起病急、病情重,多为牙源性或腺源性感染扩散所致,应积极加强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1.
如意金黄散治疗颌面间隙感染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颌面间隙感染是口腔科常见病之一,多见于口腔颌面部的牙源性感染和儿童的腺源性感染.目前多采用抗菌素消炎治疗,但临床效果不甚理想,因此为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缩短治疗时间,我科从1990年开始采用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颌面间隙感染,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了自1982年以来经治的上颌突颌12例,上颌缩颌4例,施行上颌前分截骨术9例,上颌前分截骨术+下前牙根尖下截骨术2例及上颌 Le fort 1型截骨术5例。对恢复咬(牙合)功能、改善面容均取得了明显效果。并结合病例对上颌突颌和缩颌治疗方案的制订,常用的上颌前牙截骨术和 Le fort 1型截骨术之操作要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陈婷  廖天安 《海南医学》2001,12(8):60-60
颌面部间隙感染是颌面外科常见疾病 ,由于颌面部分成许多个肌肉筋膜间隙 ,脓液可以局限在某一间隙内 ,也可以互相扩散 ,形成多间隙感染 ① 。故早诊断 ,使用有效抗生素 ,及时切开引流是治疗关键。现将我科 1995年以来收治的41例颌面部间隙感染作初步总结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41例患者中 ,女性 13例 ,男性 2 8例 ;年龄最小 3岁 ,最大 76岁 ,绝大多数年龄在 2 5 - 40岁之间。1 2 感染来源 :牙源性感染 31例占 76 % ,腺源性感染 8例占 2 0 % ,外伤性感染 1例占 2 % ,上颌窦炎继发感染 1例占 2 %。1 3 发病部位 :颌下间隙 1…  相似文献   

14.
王菊艳 《甘肃医药》2014,(6):426-427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84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原发病灶、发病年龄、发病部位及治疗情况。结果:口腔颌面部感染以牙源性最为常见,其次分别为腺源性、外伤性、医源性。感染部位以咬肌间隙感染、颌下间隙感染最为多见。结论: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应采取积极抗感染与手术切开引流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丽 《实用医技杂志》1998,5(5):349-349
<正>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常见病、多发病。颌面部有独特的解剖特点,炎症发生后易于扩散,而引起其它部位的病变,或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我院于1989年5月——1993年间共收治口腔颌面部各类间隙感染住院病人257例,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 性别与年龄 男147例,女110例,年龄最小9个月,最大69岁,平均年龄25—30岁之间。1·2 感染来源 牙源性感染96例,占37.5%,腺源性感染161例,占62.5%。1·3 感染部位 颌下间隙感染174例,占67.7%,包括口底蜂窝织炎。其它多间隙感染以眶下、颊部、翼颌间隙感染83例,占32.3%。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对口腔颌面部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集1997—2007年行切开引流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住院患者36例,分析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来源、感染与年龄的关系,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与预防。结果感染以牙源性最常见,其次为腺源性,最少为血源性。感染部位以颌下间隙最多。本组35例痊愈,3例出现并发症,经抢救和治疗2例痊愈,1例死亡。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以牙源性感染为主,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与口腔颌面部的局部解剖特点、患者年龄和机体抵抗力以及原发灶的不正确处理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现阶段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发病率、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我科2005年4月~2010年1月住院的所有间隙感染患者,作一临床统计分析。结果:发生在嚼肌间隙,颌下间隙感染的最多,共44例,占54%,年龄最小的11个月,最大的81岁。手术治疗64例占78%,保守治疗18例占22%,死亡2例,余均痊愈。结论:病因多为牙源性感染引起,其次腺源性,血源及外伤、全身因素少见。早期诊断,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可缩短疗程。针对病因及时治疗可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8.
间隙感染是口腔科的一种常见病,临床一般在脓肿形成期施行切开引流术并结合抗生素治疗。鉴于有些患者不愿意接受切开引流术,我科近期收治10例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患者均采用保守治疗,治床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本组病例男6例,女4例。年龄5—60岁。牙源性感染8例(男4例,女4例),腺源性感染2例,其中眶下间隙脓肿3例,颊间隙脓肿3例,颌下间隙脓肿4例。  相似文献   

19.
本组对132例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因、治疗和诊断进行了分析,认为颌面部间隙感染以牙源性为主,此病发病年龄4岁~76岁,牙源性118例(89.39%),外伤性的8例(6.06%),腺源性4例(3.03%),血源性1例(0.76%),医源性1例(0.76%)。  相似文献   

20.
临床资料 本组28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8例,年龄最小者2岁,最大者51岁。发病前大多数患者有上呼吸道和牙源性感染病灶史。炎症波及到七个间隙。翼下颌间隙感染者4人;嚼肌下间隙感染者4人;口腔底多间隙感染者2人;眶下间隙、颌下间隙、颏下间隙感染者各1人;咽旁间隙感染2人。间隙感染波及到二个间隙者有12人。病因为腺源性8人;牙源性6人;外伤性2人;耳源性2人;多种原因者10人。均伴有高烧、白血球和中性高、张口困难。有4例病人血液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茵、败血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