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惠群 《河北医学》2008,14(3):274-277
目的:探讨边缘型人格障碍诊治困境及风险规避的策略。方法:综合报道4例边缘型人格障碍,讨论其临床特征及心理动力治疗特点。结果:边缘型人格障碍诊断复杂、治疗艰巨,对医生是一个持续挑战。结论:医师有必要在专业技巧上提高自己,在心理素质上完善自己,从容面对病人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邓梅  余雪芹 《重庆医学》2015,(26):3684-3685
目的:探讨边缘型人格障碍常见的临床困境及对策。方法报道在心理门诊接受动力性心理治疗的3例边缘型人格障碍,讨论其临床特点及动力性心理治疗特征。结果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诊断复杂,治疗艰巨,心理治疗师须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论心理治疗师必须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完善自身人格,寻求专业团队力量,才能胜任患者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介绍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特点,对临床中常用的边缘型人格障碍治疗方法,即心理动力性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的发展进行阐述。并对具有代表性的移情中心治疗和辩证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治疗策略和疗效进行阐述。总结了当前的治疗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劳教吸毒人员人格障碍阳性率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劳教所强制性戒毒人员的人格障碍状况。方法以人格诊断问卷(PDQ+4)调查吸毒者335例,用个性障碍晤谈(PDI-IV)评定其B群人格障碍筛查阳性者的人格障碍阳性率。结果吸毒组B群人格障碍各分量表分中,划界分阳性率较高的为反社会型(74.0%),较低的为表演型(33.7%),自恋型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划界分阳性率分别为51.9%和63.0%,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PDI-IV评定的B群人格障碍阳性率,反社会型为21.0%,边缘型为8.7%,自恋型为6.4%,表演型为1.3%。结论PDI-IV评定的B群人格障碍中,反社会型与边缘型人格障碍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张娟  杨帆  刘连忠 《中国民康医学》2011,(19):2374-2378
目的:探索边缘型人格障碍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及其心理护理的探讨。方法:对50例边缘型人格障碍住院患者和50例社区正常人群进行1:1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x2检验和t检验的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父母一般情况以及父母养育方式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进行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得出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父母职业和父母是否离异,除偏爱因子以外的父母养育方式9个因子。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得出患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为父亲职业(OR=101.480)和母亲拒绝、否认(OR=0.695),保护因素为母亲温暖、理解(OR=1.821)。结论:父亲的职业以及母亲的温暖、理解和拒绝、否认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发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边缘型人格障碍(BPD)长期以来都是精神医学界争论的焦点,其症状表现具有广泛异质性。根据目前DSM-IV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规定,满足9条标准中的5条即可诊断为BPD,这样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就有可能得到151种不同的对BPD的诊断标准。这种状况极大阻碍了对BPD病因、病理机  相似文献   

7.
目的 精神分裂症患者与人格障碍的共病分析.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0年11月112例住院患者采用ICD-10人格障碍诊断标准进行诊断.使用阳性症状量表(SAPS)、阴性症状量表(SANS)及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定其相关临床症状;疗效根据BPRS减分率评定.结果 11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病前人格正常者53例,分裂样人格障碍者41例,偏执型人格障碍者5例,自恋型人格障碍者4例,边缘型人格障碍者3例,回避型人格障碍者2例,依赖型人格障碍2例,表演型和强迫型人格障碍者各1例.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约半数以上共病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共病加重了患者的阴性症状,对治疗效果不佳,同时预示患者的不良预后,对此精神科的临床医师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被强制戒毒人员的人格障碍状况。方法: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按照整群抽样的原则调查被强制戒毒人员262人。结果:被强制戒毒人员PDQ+4总分为(46.52±12.79);十二项人格障碍分量表分都高于国内普通人群,样本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被强制戒毒人员人格障碍的阳性率高达94.0%。十二项分量表中阳性率最高的是反社会型(73.5%),其次是边缘型(61.4%)。84.2%被强制戒毒者有2项以上人格障碍量表得分为阳性,每人平均阳性项目为(4.80±2.84)。结论:被强制戒毒人员存在各种类型的人格障碍,尤以反社会型和边缘型人格障碍多见。  相似文献   

9.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以情绪调节、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冲动控制不稳定为主要特征,是一种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治疗难度大的精神障碍。该疾病治疗主要以心理治疗为主,但目前主流的心理治疗如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D...  相似文献   

10.
杨帆  童俊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5):609-612
目的:探索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防御方式和人格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对66例边缘型人格障碍住院患者进行防御方式问卷(DSQ)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的施测,将DSQ 3个主要因子和MMPI 10个临床量表做典则相关分析。结果:不成熟防御机制、成熟防御机制和中间型防御机制三因子均分分别为(5.18±1.13),(5.00±1.16),(4.75±0.72);除男性化-女性化、社会内向以外,所有MMPI临床量表T分平均分均高于中国常模60分。第一对典则变量的相关系数为0.713,主要反映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与人格特征的偏执狂、精神衰弱、精神分裂和社会内向存在正相关关系;第二对典则变量相关系数为0.518,主要反映成熟防御机制与人格特征的抑郁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不成熟防御机制和中间型防御机制与精神病性倾向和部分神经症性倾向的人格特征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是当今精神医学界及临床心理学界广为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同时也备受争议。该诊断单元是否应该确立?应该如何对其进行科学描述?为了进一步理解其病理实质、明确其诊断地位,笔者将就边缘  相似文献   

12.
B类群人格障碍个性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SM-Ⅳ将人格障碍分为A、B、C三个类群,B类群人格障碍包括反社会、边缘型、自恋型和癔症型四种,其共同特征是戏剧性、情绪化和反复无常。五因素个性模式是近年来国际个性测量和研究领域广泛采用的个性理论模式。本研究将五因素个性测量和B类群人格障碍测定作多因素分析,以期了解B类群人格障碍可能与哪些个性特征有关。对象与方法对96年8月至97年5月来我科的咨客和症状已消失的精神病患者及配偶进行人格障碍问卷(PDQ)(杨坚强,湖南医科大学)和NEO个性调查表(杨坚译)测试,测试一次完成。由精神科付主任医师对受试者进行了人格…  相似文献   

13.
违法犯罪人群的人格特点与犯罪的关系历来受到心理学研究的重视.国内既往研究,多侧重 于对其个性特征进行研究,证明犯罪与个性特征有一定关系[1~4].近来有学者尝试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PDQ-4+)对重新违法犯罪人群的人格障碍状况进行研究,发现以偏执型、反社会型和边缘型人格障碍为主的病理 性人格是该人群的主要特征[5].本研究根据我国司法实践,将违法犯罪人员样本 分为行政处罚组和刑事制裁组,即把一般违法者与罪犯区分开来,以探讨他们各自的人格障碍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犯罪者的家庭教养方式及人格的特征.方法 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人格障碍诊断问卷对379名罪犯进行了测试.结果 (1)各类罪犯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上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0,3.45,3.61,4.66,4.13,2.79,P<0.01);(2)各犯罪类型在偏执型、分裂样、分裂型、反社会型、边缘型、表演型、自恋型、回避型、依赖型、被动攻击型、抑郁型人格障碍及总分上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7,4.06,14.02,6.94,4.20,4.19,4.01,7.52,7.21,7.21,9.11;P<0.05或P<0.01).(3)除强迫型外,其他11种人格障碍类型及人格障碍总分与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成显著负相关(r=-0.12~-0.32;P<0.01或P<0.05);而12种人格障碍及人格障碍总分与父、母亲惩罚、严厉、父母亲拒绝、否认成显著正相关(r=0.11~0.42; P<0.01或P<0.05).(4)回归分析表明,父亲的惩罚、严厉,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被试对罪犯的人格特征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 不同犯罪类型罪犯的家庭教养方式及人格具有不同的特征,且一些教养方式因子对罪犯的人格特征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心理与药物治疗,矫正人格障碍患者的心理与行为。方法:将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的社会适应性进行比较,适当用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结果:人格障碍患者经过康复治疗,总有效率为88.7%,尤其对分裂型、偏执型及未定型人格障碍患者治愈率都在50%以上,同时也提示反社会型治疗效果欠佳。结论:人格障碍患者经康复治疗总体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张健 《广西医学》2014,(1):28-31
目的:探讨有自杀意念及自杀未遂的缓解期抑郁障碍女性罪犯患者防御方式及人格障碍倾向性特征,为预防罪犯自杀行为提供依据。方法对广西某监狱在押女性罪犯进行横断面普查,确诊为缓解期抑郁障碍患者138例,其中有自杀意念及自杀未遂62例(自杀组)、无自杀意念、无自杀未遂76例(无自杀组),采用防御方式问卷( DSQ)及人格障碍诊断问卷( PDQ-4+)对两者患者进行测评。结果自杀组更多地使用投射、潜意识显现、抱怨、分裂、退缩、躯体化等不成熟的防御方式和假性利他、隔离、消耗倾向等中间型防御方式,而较少使用升华等成熟防御方式。自杀组患者中人格障碍PDQ-4+阳性率为58.06%(36/62),显著高于无自杀组28.95%(22/76)(P<0.01)。自杀组在PDQ-4+的边缘型、偏执型、被动攻击型、分裂型、抑郁型、反社会型、强迫型人格障碍得分明显高于无自杀组(P均<0.05)。结论女性罪犯抑郁障碍患者心理防御机制方面的缺陷、人格障碍的共病是导致患者自杀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人格障碍诊断问卷在成年违法犯罪人群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违法犯罪人群的人格特点与犯罪的关系历来受到心理学研究的重视。国内既往研究 ,多侧重于对其个性特征进行研究 ,证明犯罪与个性特征有一定关系[1~ 4 ] 。近来有学者尝试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 (PersonalityDiagnosticQuestionnaire ,PDQ 4+)对重新违法犯罪人群的人格障碍状况进行研究 ,发现以偏执型、反社会型和边缘型人格障碍为主的病理性人格是该人群的主要特征[5] 。本研究根据我国司法实践 ,将违法犯罪人员样本分为行政处罚组和刑事制裁组 ,即把一般违法者与罪犯区分开来 ,以探讨他们各自的人格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伴边缘性人格障碍自伤者临床特点。方法:对77例有自伤行为史或因自伤而入院的患者采用米氏边缘性人格障碍检测表(MSI-BPD)、贝克抑郁量表(BDI)、贝克焦虑量表(BAI)、自编自伤行为问卷、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并进行边缘性人格障碍诊断。根据调查结果将77例患者分为研究组(32例)和对照组(45例)。研究组患者伴边缘性人格障碍者;对照组患者不伴边缘性人格障碍者。结果:(1)32例(41.6%)自伤患者伴人格障碍;(2)伴边缘性人格障碍自伤者与不伴边缘性人格障碍自伤者相比在不同自伤行为的频率、自伤种类及焦虑抑郁情绪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BPD自伤患者与非BPD自伤患者相比有更多的精神(心理)科治疗史。结论:对伴边缘性人格障碍自伤者应给予更多对待和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9.
人类攻击行为的病因学至今尚未弄清。器质性精神病的颅脑外伤、大脑感染、代谢性疾病、药物中毒、精神发育迟滞、痴呆、人格障碍的边缘型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等都伴有攻击性行为,且大部分发生在精神病的急性期。目前临床实践对攻击性行为的Cambell定义认为:对他人、财产、或自身的攻击(自伤),可有故意毁坏的意图。而以研究为目的Nilsson定义则认为:攻击性行为谱应从有力的谴责至不适当暴力的病理性攻击行为。 1990年,美国的一个地区性暴力精神病流行学调查结果表明,精神病患者的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快速眼动睡眠相关性睡眠障碍是指发生在快速眼动(REM)睡眠期内的各种异常,比较常见的包括梦魇、睡瘫症、快速眼动睡眠相关性窦性停搏和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下面将简要介绍这几种睡眠障碍。1梦魇梦魇是指以恐怖不安或焦虑为主要特征的梦境体验,事后患者能够详细回忆。频繁的梦魇发作与特定的人格特征及精神因素有关,有20%~40%的患者存在分裂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或精神分裂症症状。在抑郁症患者中,频繁发生梦魇者存在明显的自杀倾向。那些频繁做梦者可能对于精神疾病具有易感性。亦有人认为梦魇可能是精神疾病发病的先兆。梦魇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