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教授提出腑气壅滞是一种有形实邪"滞郁"病理状态,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对六腑中的胃腑、胆腑和肠腑做了详细介绍,指出腑气壅滞的治疗原则为通畅腑气,临证随症加减,附通腑法验案2则。  相似文献   

2.
脏腑之浊自魄门出 ,大肠传导不仅排泄糟粕 ,更重要的是疏调五脏六腑气机。大肠腑气通畅 ,则胃可降浊、脾能升清。脾胃升降枢纽正常 ,又有助于大肠的排浊功能。腑气畅 ,则肺能主宣降 ,从而恢复肺主一身之气之功 ;腑气畅 ,则肝能主疏泄。提出 :五脏六腑发生病变时 ,应重视调畅大肠气机 ,从而恢复脏腑气机的正常升降出入 ,为防治脏腑病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大肠传导与脏腑气机的内在联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思超  王涛 《中医药学刊》2002,20(4):493-493,497
脏腑之浊自魄门出,大肠传导不仅排泄糟粕,更重要的是疏调五脏六腑气机。大肠腑气通畅,则胃可降浊、脾能升清。脾胃升降枢纽正常,又有助于大肠的排浊功能。腑气畅,则肺能主宣降,从而恢复肺主一身之气之功;腑气畅,则肝能主疏泄。提出:五脏六脏发生病变时,应重视调畅大肠气机,从而恢复脏腑气机的正常升降出入,为防治脏腑病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古人认为,脐是全身筋脉的根源,六腑(胃为脾之腑、胆为肝之腑、大肠为肺之腑、小肠为心之腑、膀胱为肾之腑、三焦为心包之腑)的总领机关,六腑运化功能的好坏,可以通过观察脐的形状分析出来。  相似文献   

5.
桑白皮论选     
中者中州脾也,脾为阴气之原,热则中伤;桑皮甘寒,故主伤中。五劳者,五脏劳伤真气也;六极者,六腑之气虚极也。脏腑俱虚,所以肌肉削而羸瘦也。其主之者,桑皮甘以固脾气而补不足,寒以清内热而退火邪,邪气退而脾阴充,脾主肌肉,自然肌肉丰而劳极愈矣。崩中者血脱也,脉者血之腑,血脱故脉绝不来也,脾统血而为阴气之原;甘能益脾,所以主崩中绝脉也。火与元气,势不两立,气寒清火,味甘益气,气充火退,虚得补而气受益矣。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谢晶日教授运用通腑法辨治消化系统疾病的验案进行整理。谢晶日教授认为腑气通畅是人体各脏腑功能正常运行和保持平衡的重要条件,通畅腑气使肝气舒畅、肺气宣发、脾气升发、胃气和降,起调理气机作用。通腑法不仅用于食滞、瘀血、气滞、湿热、痰饮等有形之邪,还用于气机不畅、升降失调、气逆气陷等无形之邪所致功能失衡性疾病。通腑法病位不仅限于下焦,还用于上、中焦;不仅限于肠腑疾病,还用于食管、脾胃、肝胆疾病。吐酸是以浊气上泛郁滞于食管,痞满是以脾胃气机阻滞于中焦,痢疾是以气血邪毒壅滞于肠道为病理特点,以下三案都有“郁滞、阻滞、壅滞、凝滞、涩滞”的腑气堵塞不通特征,故通畅腑气,调畅气机为必行治法。文章摘录谢晶日教授诊疗验案三则,以示谢晶日教授运用通腑法的临床思维、用药特色及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7.
<正> 行气药 1、行气药的含义是什么?其具体功效和适应证有哪些? 凡能疏通气机,调理气分,以治疗气滞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行气药。这里所指的气,主要是指脏腑组织的活动功能,如五脏之气,六腑之气,经脉之气。当某些脏腑的机能失调,因而引起气机不利,气的流行不畅,或发生阻滞,即为气滞。气滞的病变,大多与肝、脾(胃)、肺三脏有关,因肺主气,肝疏气,脾调气。若饮食不节,寒温失调,情志抑郁,忧思过度,则常可导致肝气失疏,脾(胃)气失调,肺气壅滞而出现各种气滞证。其它如痰湿、宿食、瘀血等,也可阻滞气机的通畅。行气药大多辛温芳香,性善走散,并分别具有疏肝气,调脾(胃)气,理肺气等作用。具体来说,这类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6):44-46
中医胆腑理论是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其实际内涵历来存在争议。临床实践中,趋向于强调其作为“奇恒之腑”的功能,而淡化了其作为“六腑”之一的功能。该文从形意思维角度,对胆腑理论重新进行梳理,认为胆腑具“形”“意”两个层面的意义。“形”之层面的胆腑是实体的,即是今之胆囊。而“胆主决断”“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则是立足于“形”,具有“意”的特定内涵。“胆主决断”不仅是在“意”层面主精神情志,更体现了胆腑贮存排泄胆汁的作用;而“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是“意象”层面对天人关系认识得出的结论,强调胆应少阳春生之气,以及对人身其他脏腑气机的影响。胆腑病证论治上,古人偏向胆腑“意象”层面的论治,从形意思维分析,“形”之层面应当重视其作为六腑的“通降”特性,“意”之层面当重视其作为奇恒之腑的特点,注重调节少阳枢机,如此形意结合,方不致偏颇。  相似文献   

9.
阳明腑实证是由于热邪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胃肠腑气不通,气机壅滞导致的以大便秘结、腹痛拒按、潮热汗出为主症,甚则热结旁流、神昏谵语等一系列表现为里热炽盛症状的一种阳明经里实热证。许多医家在临床治疗阳明腑实证时发现运用清热攻下药物的同时配合使用调畅脏腑气机的药物,比单纯使用清热攻下药物临床疗效更为显著。笔者在本文中将从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理论出发,对阳明腑实证的成因以及治疗等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通腑法是中医八法中"下法"之一,是指通过通畅六腑祛除病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降气法是指具有降逆理气作用的一种治法[1],用以调畅机体气机,协调脏腑功能,适用于气之当降而不降、降之而不及甚或不降反升的病证。临床观察发现,多数心系疾病患者在胸闷、胸痛、气短、乏力的同时,常伴有便秘、腹胀、恶心、气促等腑气不降的症状,故在治疗时应重视腑气的通降,运用通腑降气法往往可较快地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近年来笔者用通腑降气法治疗心系疾病,收  相似文献   

11.
恶性肠梗阻的病机为中焦气滞、痰浊、血瘀、热毒壅滞而致浊阴不降,腑气不通,病位在大肠,与脾、胃、肝、肾亦相关。针对邪实,以辛味药开壅滞之中焦,以苦味药降不通之腑气。辛味药主行善散,可助脾升清阳、运化精微以行气、活血、化湿;苦味药主泄善降,可助胃之降逆,通腑以祛郁结。辛苦同用,则脾升胃降,复司其职,清浊回归本位。  相似文献   

12.
急腹症多因腑气不通、郁而生热所致,多为里实热证。通畅六腑、调达气机为主要治法,而下法为通畅六腑、调达气机的重要治法,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李瑞  林扬 《中医杂志》2003,44(11):827-829,842
通腑法并非只是以荡涤肠道、通导大便为目的。大肠之畅通与否直接关系着六腑乃至于五脏气机的升降,同时,气机升降正常则可转输精气,排泄糟粕,使人体达到正常的阴阳平衡,即新陈代谢。因此,通腑法是指通过通利腑气,使大便畅通,达到疏调脏腑气机的目的,从而治疗各种与腑气有关的病症。通腑法最早见于  相似文献   

14.
脾胃升降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与胃一脏一腑 ,互为表里 ,为机体气化升降的枢纽。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 ,脾为胃行其津液 ,升清降浊 ,输布水谷精微 ,为气血生化之源。胃强脾健则水谷气盛 ,精足神旺 ,气机畅和 ,先天得养 ,后天得济。脾有益气、统血、主四肢肌肉作用 ,脾胃能使糟粕、腑气向大肠传导输化 ,以化腑浊泄毒热 ,故称之为后天之本。1 脾胃升降的相互关系 脾胃同居中焦 ,通连上下 ,为水火之机 ,升降金木之轴 ,实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动之枢纽。在消化水谷 ,吸收输布津液方面 ,互相合作。脾在里为阴脏 ,藏而不泻 ,但其性主升 ,升则为阳 ,升要靠阳气、津液赖以上输…  相似文献   

15.
巫遥  徐成成 《环球中医药》2023,(8):1580-1583
顾锡镇教授从“气机”理论入手论治抑郁障碍,审察气机的生理病理特点及脏腑气机之间的联系,提出气机和顺是情志调和的基础。通过对脏腑关系及气机升降关系的总结分析可知,郁病的发生在于气病,肝气宜升宜散,郁内横窜或肝气上冲撞胸犯头;肺气宣降失调,气机不利,波及六腑,腑气不通;心肾水火不济,心火不降反升;脾胃失和,脾不运化,升清无力,胃失通降,气机不枢均为抑郁障碍发生的基础。顾锡镇教授分析气病诸形式,总结提出心肝气逆、肝脾气滞、脾肾气陷三种形式。对于临床诊治郁病,顾锡镇教授提出调气法,认为治郁关键在于调气,畅达气机为舒郁根本治疗大法,结合个人体质及临床辨证,调气法总结为化滞行气、降逆调气、补升提气三种形式,根据气病形式选用柴胡疏肝散、柴胡龙骨牡蛎汤、泻心汤合百合地黄汤或补中益气汤作为主方。顾锡镇教授临证之时亦推崇辨病辨体整体性,区别于从单脏腑论治,其对病机认识独到,治法详备而又灵活,源于经典又不囿于经典,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重症腑败机制认为不少临床重症,当病程发展到某一阶段,都有可能发生五脏功能衰竭,续贯发生六腑功能衰败的现象。重症腑败发生的机制主要有:急危重症因脏衰而腑败;因邪实毒盛而腑败;因病络络病而腑败;因气脱血亏阴涸液竭而腑败。略述了六腑腑败的表现及其临床救治措施。强调在临证时,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尽快重建腑气功能,应灵活运用通法。  相似文献   

17.
针对“脾约”为便秘病证名的传统理论提出质疑.认为“脾约”是各种病因导致脾气壅滞的病机概括.整理归纳张仲景述及脾气壅滞相关病证有消渴、聚证、黄疸、奔豚气、腹满、水肿等.行气理脾是“脾约”的基本治法,而对应各病证的综合性治法有行气养阴润燥、行气健脾消聚、行气利水退黄、行气温脾平冲、行气补脾除满、行气通脾消肿6种.  相似文献   

18.
董建华治疗胃痞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军祥 《中医杂志》1996,37(3):155-156
董建华教授治疗脾胃病证上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学术思想,现就其治疗胃病经验介绍如下:1 胃病壅滞,主用通降,慎用开破胃病是指胃脘部痞塞满闷、疼痛、嘈杂纳少,大便或干或稀的一种病证。其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生理上,胃主通降,以降为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脾主升清,以升为健。若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肝气郁结,疏泄不利,均可直  相似文献   

19.
试图在现代医学对脂肪细胞因子一脂联素的研究成果中,从中医学角度出发,阐述脂联素是中医学“气”的微观物质之一。即从脂联素的生理功能和相关病理变化与中医“气”的相关功能:脾主升清(气)与肝主疏泄(气机)和人体的脂肪过多堆积一属于中医学的膏脂堆积、痰浊壅滞气机所引起的“气”的病理改变相比较,得出脂联素与中医的“气”在生理和病理上存在着一定共性。  相似文献   

20.
尿潴留,中医称癃闭.出《素问·五常政大论》指排尿困难,点滴而下,甚则闭塞不通的病证.是一种疑难病,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实证多因肺气壅滞,气机郁结,或水道阻塞;虚证多因脾肾阳虚,津液不得输化所致.笔者通过用针灸在辨证治疗中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