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湖南由于气候、环境、饮食和居民体质等原因,历来是痹病的高发区,湖湘医家积累了丰富的治痹经验.本文将古今湖湘医家治痹验方进行了汇总、除重后,精选出236方,在此基础上对痹病的病证规律和湖湘治痹特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湖南由于气候、环境、居民体质等原因,历来是痹病的高发区,湖湘医家积累了丰富的治痹经验。本文将古今湖湘医家治痹验方进行了汇总、除重后,精选出236方,在此基础上对湖湘痹病验方的药类组成、药物使用频次和常用药对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了湘医治痹的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祖国医学发展至鼎盛阶段,明清医家对痴呆的病因病机、病证、治疗及预后有了详细的论述.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归纳、分析、评价,建立数据库,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结合方剂计量学和“方证对应”方法,探讨明清医家对老年性痴呆的病机及治疗法则.  相似文献   

4.
明清医家论治骨痹(骨关节炎)临床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明清中医古籍入手,研究这一时期中医治疗骨痹(骨关节炎)的理论发展与创新。本研究在大量古今中医文献的基础上,以明清医家论治骨痹的著作、方药、医案为主要辩析依据。通过对其文献的搜集,整理,并建立数据库系统,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归纳。研究显示,明清医家治疗骨痹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以“肾实则骨有生气”、“痹有瘀血”,“久病入络”理论作为指导理论,从而形成了治疗原则的特色,如“补肝肾以壮筋骨”,“活血化瘀以止痛”、“补大通阳以散寒湿”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葛晓舒  易法银 《湖南中医杂志》2012,28(5):162-163,170
"痹"作为病名,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按照《中医大辞典》,痹病分广义和狭义两种,中医学中的"痹病"多取狭义,指风寒湿邪侵袭经络、痹阻气血,引起关节、筋骨、肌肉酸痛、麻木、重着、灼热,或是关节肿大、僵直、畸形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1].它和现代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风湿性多肌痛、强制性脊柱炎、神经末梢炎、硬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雷诺病等病症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6.
在宝光牌风湿液和小活络丸治疗痹病的对比观察中,发现宝光牌风湿液(治疗100例)在缓解或消除痹病临床症状与体征,血沉、抗“O”恢复正常等方面均优于小活络丸(治疗50例)。按中医分型,宝光牌风湿液对寒湿阻络型、淤止阻络型及肝肾两虚型痹病均有显著疗效,以肝肾两虚型的治愈率最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明清时期运用虫类药治疗痹病的方剂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有关明清时期治疗痹病的含有虫类药的方剂161首,建立数据库,并应用excel等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1首治疗痹病的含有虫类药的方剂中,共用中药207味,共用药次1583次;其中虫类药物16种,共出现266味次;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补益药、平肝息风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等7大类药物的累计频率达到80.53%,补益药中以补血、补气为主,累计频率占66.98%;四气中温、平2类药物的累计频率达到72.64%;五味中辛、苦、甘3类药物的累计频率达到87.45%;归经中肝、脾、肾、心、肺、胃经类药物的累计频率达到89.46%;应用虫类药最多的是地龙、五灵脂、白僵蚕、全蝎、穿山甲等,累计频率达到83.47%。结论扶正祛邪,多重气血;药味以辛苦甘为主,药性以温平居多;归经以肝脾肾为主,兼顾到胃;善用虫类搜剔通络以治痹。  相似文献   

8.
探讨叶天士治痹用药特色,完整系统地阐述了叶氏治痹的理法方药,并对其中体现的“治络理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历代医家虽通过四诊、八纲、脏腑、经络等方法对“不寐”做出辨证,但因为时空环境不同,所积累的经验与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其做出的辨证结果也常困人而异。明代医家对不寐病证的辨证在先贤各代医家的医学基础上,通过实践加以综合融化,在医学理论与临证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理论的创新发挥和临床的治疗都有许多鲜明的特色;清代医家在前贤先哲的基础下,更从临床辨证找出不寐的原因,并加以论治。使世人对不寐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与见解,为后世医者对不寐的辨治开拓了一条更宽广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瑶族药浴治疗风湿痹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运用瑶族"枫荷沐浴液"药浴治疗风湿痹病51例,经系统观察治愈5例,有效4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2%.  相似文献   

11.
沈永勤 《中国针灸》2001,21(8):497-497
采用灸盒灸肾俞、关元穴区和温针灸输穴、郄穴为主,配合局部痛点小艾炷隔姜灸及毛刺加艾条悬灸治疗痹证150例,经1-10个疗程,显效105例,好转4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7.3%,结论:综合灸疗法适合于各种痹证,标本兼治,对迅速缓解症状和控制病情发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痹,即痹阻不通,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现代医学认为凡是引起骨关节,肌肉疼痛的疾病皆可归属为风湿病。旷惠桃教授有40多年的临床经验,长期专攻风湿类疾病,善于活用经方治疗各种顽痹。自创独步汤、养血通痹汤、上中下痛痹方等经验方,治疗风湿类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以电热针治疗风寒湿痹及虚痹的疗效。方法:将电热针与毫针分别应用到30例痹证患者2个疗程中,详细观察其局部症状、VAS、血沉、CRP、抗“O”的改善情况。结果:以电热针治疗痹证及虚痹的有效率96.7%,毫针有效率80.0%。结论:电热针及毫针治疗痹证的方法可广泛应用到临床治疗当中。  相似文献   

14.
宋代理学家将“格物致知”界定为穷究物理以拓展新知,并一再强调要将道理追究到极致,这形成了宋代学术界“穷究”、“穷理”的治学方法。这种学术思想对中医理论的直接影响,则是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在宋代的彰显及相关理论的提出与实践上的运用。宋代医家重视辨证施治,大量研究《伤寒论》的著作问世,伤寒学派也在研究中多从不同方面有个人的创见,进而发展出表里、虚实、寒热等辨证理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李发枝教授治疗痹证的临床经验。方法:将痹证分为两大类型:一为风、寒、湿痹,日久化热伤阴;一为热痹,热耗伤阴。采用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和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滋阴凉血之法,选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合防己地黄汤,白虎加桂枝汤合防己地黄汤治疗痹证。结果与结论:李发枝教授治疗痹症伤阴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针刺治疗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对64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阿咪替啉药物组进行对照治疗观察。结果表明疗程结束时,针刺组和药物组的显著缓解率、总缓解率差异无明显意义(P>0.05)。疗程结束6个月后针刺组的显著缓解率、总缓解率明显高于药物组(P<0.05),说明针刺组的远期疗效优于药物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热痹颗粒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湿热痹阻证的临床疗效,为临证用药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将60例辨证属于湿热痹阻证的活动期RA患者,采用随机、阳性药平行对照的方法分组。实验组口服热痹颗粒剂每次2.0g,1日3次;对照组口服乐松,每次60mg,1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均能改善主要症状,体征及理化指标,两组疾病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热痹颗粒剂能消肿、止痛、改善关节功能,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探讨风湿胶囊对痹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66例痹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风湿胶囊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克痹骨泰胶囊治疗,均给予一个疗程的治疗后,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为66.27%(55/83),有效率为22.89%(19/83),总有效率为89.16%(74/83);对照组患者的治愈率为50.60%(42/83),有效率为20.48%(17/83),总有效率为71.08%(59/83),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痹症患者采用风湿胶囊治疗后,其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提高,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系统总结疫病与伤寒的概念病因、病机认识、证候诊断、治疗原则、治疗方法、预防调护,并进行比较分析.中医证治疫病有其特殊规律,要充分探索、思考、总结和运用.充分发挥疫病中医证治规律,有利于中医药积极参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失眠症中医证候特征。方法:纳入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单位收集的失眠症患者,收集其一般社会学资料、相关量表评分(PSQI、SAS、SDS)、中医四诊信息,应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证候要素提取,分析证候分布特点。结果:收集完整病例资料477例,失眠症以中青年女性、慢性失眠为多,因子分析显示失眠症主要证型为肝郁脾虚证、心胆气虚证、肾虚证、脾虚证,分别占比23.48%、20.96%、17.61%、15.72%;失眠常见主症为入睡困难、早醒、神疲乏力、时睡时醒、精神不振,分别占比78.8%、62.9%、61.4%、50.1%、49.7%。结论:肝、脾、心、胆、肾的生理功能、病理状态与失眠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