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胆总管结石微创治疗技术的发展,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同时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诊治胆总管结石可以直接显示胆总管,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可重复性、取石成功率高和费用少等优点,已成为诊治胆总管结石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笔者对2003年以来的14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ST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随着胆总管结石微创治疗技术的发展,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同时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诊治胆总管结石可以直接显示胆总管,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可重复性、取石成功率高和费用少等优点,已成为诊治胆总管结石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笔者对2002年以来的14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ST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中药和单纯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并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住院胆总管并肝内胆管结石患者8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40),分别采用EST取石联合中药和单纯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观察两组的结石治愈及好转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胆总管取石成功率为92.5%和90%,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肝内胆管结石好转率分别为75%和27.5%,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胆总管结石取石成功率相似,但治疗组肝内胆管结石消失率优于对照组,说明中药具有排泄肝内胆管结石的作用,EST取石联合中药治疗胆系结石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胆道排石汤配合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管结石的方法、疗效。方法:将120例胆管结石(胆管结石直径≤2cm)病人行EST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中药组两组,中药组(60例)给予胆道排石汤;对照组(60例)给予消炎,解痉治疗,并将两组一周后治疗结果相比较。结果:中药组胆管残余结石率,扩张胆管复原及肝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此疗法集中医和腔镜二者优点为一体,大大提高EST术后胆管结石的排石率,且安全、经济,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经内镜括约肌小切开(EST)结合气囊扩张(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方法:2008年至2009年,所有因胆总管结石而行ERCP的患者,经EST(乳头括约肌小切口一半为0.5cm左右,以能暴露胆总管和胰管开口为限度)和EPBD共治疗胆总管结石。结果:38例,其中单颗结石26例,2颗结石10例,3颗以卜结石2例(最多1例6颗结石)。采取一次取石法(取石或碎石取石术)均获得成功。术后无一例发生出血、穿孔或胰腺炎,其中术后高淀粉酶血症3例(7.9%)经药物治疗后痊愈。结论:EST小切开联合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是目前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8.
本文报道用胆道排石汤配合乳头括约肌切开治疗胆管结石115例。其中114例排出结石,105例结石排净,16例合并胆囊结石者有4例胆囊结石同时排净。文中对排石汤的作用、使用方法、排石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反应及并发症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内镜下乳头括约肌气囊扩张术(EPBD)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对行ERCP+EPBD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60例患者资料和围手术期观察护理经验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ERCP+EPBD后治疗肝外胆管结石60例,ERC成功率达100%,一次治愈52例(87%),行二次取石治愈8例(13%)。60例均行鼻胆管引流术,术后发生轻症ERCP术后胰腺炎2例,高淀粉酶血症7例,无出血、穿孔发生。结论 ERCP+EPBD术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有效手段,而围手术期的护理关系到手术成败。 相似文献
10.
目的:胆总管下端嵌顿性结石行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治疗的探讨。方法:回顾我县1998年2月至2008年2月应用十二结肠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治疗胆总管下端嵌顿性结石1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治愈11例,死亡1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2例。急性胰腺炎1例,十二指肠瘘1例。结论:胆总管下端嵌顿性结石应用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治疗的方法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并分析在DSA下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技术(ERCP)对胆总管结石的形成、疗效、并发症及经验体会.方法 收集行ERCP诊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66例,同时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下网篮及球囊取石,最后均行鼻胆管引流术(ENBD).统计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取石过程、并发症.结果 6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原发性胆总管结石12例占18%,胆囊切除术后及胆道探查术后并发胆总管结石54例占82%,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18例占27%.ERCP三腔切开刀插管成功率94%,针状刀乳头开窗占6%.穿孔并发症1%,胰腺炎的并发症4%,并发胆管炎1%.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操作、合适的医疗器具是顺利完成手术的关键,规范化的术后管理是降低或减轻并发症的重要手段,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是胆总管结石形成及困难插管因素之一,ERCP下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而高效. 相似文献
12.
13.
胆总管结石是肝胆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应用腹腔镜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本院2005年2月-2006年8月对24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取得良好疗效,现将手术配合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陈慧丽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5):3745-3746
内镜神经外科是微侵袭神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应用取得较大进展。神经内镜手术损伤小,在直视下手术降低了风险,患者身心压力较少,术后康复较快。2004年7月-2005年12月本院开展28例脑室镜手术,手术过程顺利,现将手术配合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中药和单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胆总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结石住院患者10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分别采用EST取石联合中药和单纯EST治疗,观察两组的结石治愈及好转率.结果 两组治疗胆总管取石成功率分别为94%和88%,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肝内胆管结石好转率分别为74%和28%,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胆总管结石取石成功率相似,但肝内胆管结石消失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药具有排除肝内胆管结石的作用,EST取石联合中药治疗胆系结石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胆总管切开探查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经验。方法:对26例胆总管切开探查术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43例都没有发生胆瘘。结论: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对病患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手术配合及要点。方法:33例患者均采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收集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相关资料,总结手术配合经验。结果:31例手术采用LCTD获成功(2例中转开腹);未因器械故障或手术配合不良,导致手术时间延长或改变术式等事件发生。结论:术前充分的准备,患者良好的配合;术中熟练的配合技巧;术后注重器械的处理及保养工作,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中药利胆排石汤联合内镜乳头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2016年1月收治的20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口服中药利胆排石汤联合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术后第1、3、5、7天肝汁引流量情况,总胆红素(TBil)、淀粉酶(AMY)、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结石排出率、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疗效比较,右上腹痛刺痛或压痛、恶心呕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改善身目发黄、胸闷纳呆、口苦咽干、发热、大便干、小便赤黄症状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第1天胆汁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第3、5、7天治疗组胆汁引流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AMY、TBil、AST、ALT水平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AMY、TBil、AST、AL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个月经B超复查显示,结石排出率治疗组100%,对照组79.0%,2组结石排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组2.0%,对照组11.0%,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胆排石汤联合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手术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术后胆汁引流量,且结石排出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口(sEST)联合气囊扩张术(EPBD)治疗合并乳头旁憩室的胆总管结石的应用体会。方法对115例明确诊断合并乳头旁憩室的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先行EST乳头小切开,再行EPBD,然后行胆总管取石术。结果取石成功率95.7%,术后无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远期并发症发生率5.5%。结论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治疗合并乳头旁憩室的胆总管结石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疏肝利胆汤联合内镜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0例老年(〉60岁)胆总管结石患者内镜治疗,术后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抗感染、抑酸和补液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疏肝利胆汤。检测2组患者术后第3、7d直接胆红素、白细胞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C-反应蛋白及7d平均胆汁引流量。结果80例患者全部内镜治疗成功,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治疗组术后第3d直接胆红素、白细胞计数、ALT及C-反应蛋白下降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第7d直接胆红素较对照组同期下降(P〈0.05),7d平均胆汁引流量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镜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安全、高效,联合疏肝利胆汤可以使患者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