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甲苯磺丁脲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甲苯磺丁脲在治疗Ⅱ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时,与其他药物配伍时降血糖作用的变化规律。方法:对近年来物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结果:二甲双胍等16种(类)药物皆能不同程度地影响甲苯磺丁脲的降血糖作用。结论:二甲双胍、拜糖平和胰岛素等与甲苯磺丁脲具协同降糖作用;哌唑嗪、苯那普利、前列地尔、普瑞博思、血脂康、复方磺胺甲恶唑和肝药酶抑制剂氯霉素等能增强甲苯磺丁脲的降血糖作用;而普萘洛尔、氢氯噻嗪、乙醇、赛庚啶和雄性激素等将减弱其作用。  相似文献   

2.
引言糖尿病是一种异源性障碍性疾病。通常分为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和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两种类型。通常认为NIDDM的初期治疗是饮食疗法和控制体重。当饮食疗法和控制体重无效时,才使用口服降血糖药。一般口服降血糖药有两类:即磺酰脲类和双胍类。甲苯磺丁脲是第一个临床有效的磺酰脲类药物。在以后的十年里,美国又开发了4只毒性小的磺酰脲类药物:  相似文献   

3.
张虹  方昱  李英 《中国药房》2010,(46):4359-4361
目的:建立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尿中甲苯磺丁脲及其代谢产物羧基甲苯磺丁脲和羟基甲苯磺丁脲浓度的方法。方法:以氯磺丁脲为内标,尿样经酸化后用异丙醚萃取,并进样分析;色谱柱为DiamonsilTM C18,流动相为乙腈-0.05 mol.L-1NaH2PO4(pH4.0,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30 nm,柱温为40℃。结果:甲苯磺丁脲、羧基甲苯磺丁脲、羟基甲苯磺丁脲尿药浓度均在0.3~1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分别为0.999 9、1.000 0、0.999 9),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1μg.mL-1。各样本低、中、高浓度的方法回收率在95.00%~105.88%之间,日内、日间RSD均<6%。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灵敏、重复性好,适用于细胞色素P4502C9表型分析及甲苯磺丁脲与其代谢产物的人体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用探药甲苯磺丁脲研究丹参片(抗心脑血管病中成药)对健康受试者体内细胞色素P4502C9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开放2周期试验设计,12例健康受试者口服丹参片14 d(1日3次,每次4片)的前后,单剂量口服甲苯磺丁脲0.5 g,以LC-MS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甲苯磺丁脲和4-羟基甲苯磺丁脲的血浆浓度,计算口服丹参片前后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口服丹参片前后,甲苯磺丁脲Cmax、t1/2、CL/F和AUC0-36及4-羟基甲苯磺丁脲Cmax、t1/2和AUC0-36,经配对t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意义.结论 口服丹参片14 d对人体内细胞色素P4502C9无诱导和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口服降血糖药在我院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药物作一参考。方法 对1998-2002年各种口服降血糖药的每年总用药人次(DDDs)进行汇总排序及临床评价。结果 五年来,DDDs排序靠前的药物为格列齐特、格列吡嗪、二甲双胍及甲苯磺丁脲,罗格列酮与瑞格列奈为两类有临床前途的降血糖新药。结论 口服降血糖药对Ⅱ型糖尿病的治疗和控制具有重要作用,临床应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6.
郑景晨 《药品评价》2011,8(23):14-17
自第一个磺脲类药物甲苯磺丁脲用于单纯饮食不能良好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获得良好的降糖效果以来,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由于磺脲类药物良好可靠的降血糖效果,使其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中占据了显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人血浆和尿液中的甲苯磺丁脲和代谢产物浓度的方法,并用于研究甲苯磺丁脲人体代谢过程。方法:固相萃取净化和富集样品,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清和尿中甲苯磺丁脲和代谢产物的浓度。色谱条件:色谱柱为Waters Spherisorb 5 μm Phenyl色谱柱(4.6 mm×250 mm),流动相为甲醇-0.02 mmol·L-1pH 3.3乙酸钠缓冲液(28∶72),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30 nm。用该方法测定10名健康志愿者单次口服500 mg甲苯磺丁脲后血清和尿液中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浓度,应用3p97计算其的药动学参数。结果:血浆甲苯磺丁脲线性范围为2~100μmol·L-1(r=0.999),回收率为105.1%~103.9%。尿液羧基甲苯磺丁脲、4-羟基甲苯磺丁脲和甲苯磺丁脲的线性范围为2~50μmol·L-1(r=0.999)、1~50μmol·L-1(r=0.999)和1~50μmol·L-1(r=0.999),回收率为98.8%~100.1%、95.4%~103.5%和97.7%~106.6%。各样品的日内、日间精密度均≤15%。健康志愿者单次口服500 mg甲苯磺丁脲的AUC0-∞为 2644.6 ±472.8 μmol·h-1·L-1,Tmax是1.4±0.6 h,Cmax是235.8±47.3 μmol·L-1,T1/2为6.9±2.1 h,MR0-24=277.5±125.6。结论:甲苯磺丁脲及其代谢产物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灵敏、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甲苯磺丁  相似文献   

8.
吴荣昌  周陶泉 《医药导报》1993,12(4):169-169
磺脲类降血糖药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Ⅱ型)糖尿病始于60年代初,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选择地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本类药物第一代产品以甲苯磺丁脲为代表。60年代末第二代产品相继合成,因剂量小、副作用少、疗效好已成为各国治疗Ⅱ型糖尿病的重要药物,现将其特点列表比较。  相似文献   

9.
甲苯磺丁脲(D_(860))是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基本药物,其片剂口服后由肠道迅速吸收,降血糖作用较胰岛素持久。甲苯磺丁脲为疏水性药物,在其片剂制备过程中虽然采用大量淀粉做崩解剂,部分片剂崩解时限仍严重不符合药典规定的要求。本实验考察了崩解剂(或助崩剂)种类及用量、片剂硬度、润滑剂用量等对甲苯磺丁脲片崩解时限的影响程度,从而筛选出较为合  相似文献   

10.
李健  文思远  王睿  陈昆  方翼  裴斐  王升启 《药学学报》2005,40(8):695-699
目的研究细胞色素P450 CYP2C9基因多态性对甲苯磺丁脲代谢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用基因芯片对137名健康志愿者进行CYP2C9基因多态性检测,将受试者分为CYP2C9野生型、杂合突变型和纯合突变型3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甲苯磺丁脲在受试者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统计分析各组间药代动力学性质差异。结果在137名受试者中发现了9个CYP2C9*1/*3杂合型突变体和1个CYP2C9*3/*3纯合型突变体,其余为野生型个体。将9名CYP2C9*1/*3,1名CYP2C9*3/*3以及随机抽取的10名野生型个体分组,以甲苯磺丁脲为探药进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结果在杂合型突变个体组以及纯合型突变个体组中,甲苯磺丁脲的代谢率显著低于对照的野生型个体组。结论CYP2C9基因多态性对甲苯磺丁脲代谢具有显著影响并呈基因剂量效应,检测突变型个体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个体化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药根碱药物相互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药根碱 (Jat)与华法令 (War)、硫喷妥钠(Thi)、甲苯磺丁脲 (D86 0 )合用时对药物效应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①以药效学方法观察Jat与War合用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 ;②观察Jat与Thi合用对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 ;③观察Jat与甲苯磺丁脲合用时 ,对小鼠血糖的影响 ;④根据荧光静态猝灭理论 ,采用荧光法测定Jat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结果 ①Jat与War合用 ,小鼠凝血时间延长 (P <0 0 1)。①Jat与Thi合用 ,能延长小鼠睡眠时间 (P<0 0 5)。③Jat与甲苯磺丁脲合用时能降低小鼠血糖水平(P <0 0 1)。④荧光法测得Jat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为 1 2 9× 10 4 L·mol- 1,结合常数大 ,表明二者有高度的结合。结论 Jat与War、Thi、甲苯磺丁脲合用 ,可使其药效(或毒性 )增强 ,导致药物相互作用。其可能的机制是Jat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 ,使其游离药物浓度增高 ,药效 (或毒性 )增强  相似文献   

12.
李锡岩 《中国药房》1991,2(1):34-35
<正>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病程比较长,需要长期给药治疗。在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中,可导致全身多系统和多脏器的损害,发生各种并发病。对有并发病的糖尿病患者,在应用降血糖药物的同时,常需并用其它药物。然而降血糖药与某些药物并用,发生不良的相互作用占13.12%,居各种药物不良相互作用的第二位,可发生降血糖作用增强或减弱,或副作用加重,甚至招致严重后果。对此,临床上应引起重视。 本文就临床常用降血糖药与其它药伍用时的相互作用重点叙述如下,供参考。 解热镇痛药及抗痛风药 应用磺酰脲类药物(如甲磺丁脲、氯磺丙脲、醋磺环已脲等)时,如同时给  相似文献   

13.
2型糖尿病通常采用药物治疗,常用的口服降糖药主要有:(1)磺酰脲类药物:是治疗2型糖尿病最常用的药物。第一代有氨磺丁脲、妥拉磺脲、甲苯磺丁脲及氯磺丙脲。第二代有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等。第三代主要有格列美脲。其作用机制主要是刺激胰岛素的分泌。由于多数病人的胰岛素都较缺乏,故此类药物一直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那格列奈的药理特性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是一种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症状的内分泌系统疾病.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将糖尿病分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itus,NIDDM,又称2型糖尿病).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超过1.2亿,其中90%为NIDDM.除胰岛素外,口服降血糖药也可用于NIDDM的治疗.在传统的口服药物中主要有磺酰脲类(如:甲苯磺丁脲)、双胍类(如:苯乙双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深入研究,目前已有不少新型的抗糖尿病药物用于临床,其中餐时血糖调节剂是20世纪90年代研究进展较快、最引人关注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5.
张伟琴 《黑龙江医药》2001,14(5):370-371
磺酰脲类是临床常用的一类口服降糖药,主要用于胰岛功能尚存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且单用饮食控制无效者。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格列本脲、格列齐特等。本类药物与许多药物存在相互作用,现综述如下:1 药动学方面的相互作用1.1 饮食可延缓口服降糖药的作用,餐前半小时口服,降糖作用好。1.2 与抗酸药、H_2受体阻断药合用可加快其吸收,增强用药初期的降糖效果,应注意配伍用药早期低血糖的发生,西米替丁还具有酶抑作用,可使此类药物代谢减少,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健康人群P450 2C9基因多态性与甲苯磺丁脲代谢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甲苯磺丁脲人体代谢过程与中国健康志愿者P450 2C9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不同P450 2C9*1/*1(n=53)、*1/*3(n=9)及*3/*3(n=1)基因型的健康志愿者单次口服甲苯磺丁脲500mg后,用HPLC方法测定血和尿中的甲苯磺丁脲及其代谢产物浓度,研究甲苯磺丁脲的药代过程。结果 P450 2C9*1/*3与P450 2C9*3/*3基因型的受试者与P450 2C9*1/*1基因型相比,AUC(0-∞)增加20%和116%,t1/2增加60%和813%,CL0为68%和11%,CLform仅为39%和3%。结论 P450 2C9*1/*3对甲苯磺丁脲的代谢活性较P4502C9*1/*1显著降低,P4502C9*3/*342谢活性更低,并呈现基因剂量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胃肠道吸收过程中甲苯磺丁脲的水难溶性使其溶解速率成为限速因素,18种商品的体外溶出速率说明存在显著的差异。本研究目的主要观察甲苯磺丁脲与β-环糊精的作用、包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扩散性能。取适量β环糊精与甲苯磺丁脲混合,加蒸馏水,在30±0.5℃振摇48小时后平衡6天,包合物成微晶析出,过滤,40℃真空干燥过夜。相溶解度试验说明,包合物的化学组成为甲苯磺丁脲:β环糊精(1:2)。在差热扫描及X衍射光谱中,甲苯磺丁脲的吸热峰完  相似文献   

18.
利用探针药物法研究艾瑞昔布对大鼠体内CYP2C9酶的影响。将大鼠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试验组经口灌胃艾瑞昔布,对照组经口灌胃等量蒸馏水,连续给药7 d(2次/d)。d8,每只大鼠经口灌胃甲苯磺丁脲,并于给药后24 h内眼内眦取血,以HPLC法测定血浆药物浓度,拟合药动学参数,并对两组的药动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的AUC0→24 h、AUC0→∞、tmax、CL和V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合用艾瑞昔布后,甲苯磺丁脲的AUC0→24 h和AUC0→∞显著降低,CL明显增加,表明艾瑞昔布诱导CYP2C9酶的活性,加快甲苯磺丁脲的代谢。  相似文献   

19.
现将甲磺丁脲(D860,甲糖宁)、氯磺丙脲、优降糖等磺酰脲类口服降血糖药配伍问题作一简单介绍。降血糖药 磺胺类连续服用甲磺丁脲的患者,如用磺胺苯吡唑有时会产生急性低血糖症。一是由于用磺丁脲代谢物氧化为羟甲基物的过程被磺胺苯吡唑所阻抑之故;二是由于磺胺苯吡唑置换了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甲磺丁脲在血液的游离浓度,而运入组织的药量大大增加,使降血糖的作用增强。磺胺嘧啶、磺胺二甲氧嘧啶与甲磺丁尿不产生这种相互作用;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异恶唑(菌得清)与氯磺丙脲并用时亦可呈现相加作用,能引起低血糖。  相似文献   

20.
口服降糖药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且糖尿病的并发症多 ,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大。发病率逐年增多 ,已成为世界上继肿瘤、心血管病后第三位严重的慢性病。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 (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和2型糖尿病 (胰岛素非依赖性糖尿病 ) ,其中2型糖尿病占90 %以上 [1],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减少糖尿病患者的慢性并发症的发生。而口服降糖药是控制血糖的有效方法。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开发、上市 ,口服降糖药的品种日益增多 ,现将其综述如下。1促进胰岛 β 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药物1 1磺酰脲类 :自1956年发现甲苯磺丁脲至今已有40余年 ,磺酰脲类降糖药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