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曾遇一例重症黄疸患者 ,经住院西药治疗罔效后 ,遂以中药清利肝胆湿热通腑泄下辨证治疗获得满意疗效。刘某 ,男 ,59岁 ,工人 ,丰润人。患者因患黄疸月余 ,在天津两所西医医院住院治疗 ,病理诊断 :“血管病毒性肝炎”。应用西药治疗 ,疗效不佳。遂于 2 0 0 1年 1 1月 1 7日来我院门诊就医 ,要求中药试治。患者初诊面色黑黄 ,身黄 ,小便黄如橘汁 ,目黄 ,消瘦 ;自诉大便色黑 ,水样便 ,每天 2 0余次 ,并有灼热感 ,无腹痛 ,腹胀 ,全身瘙痒 ,皮肤已抓破并流黄水 ,舌质偏红苔白 ,脉数有力。查 :触诊肝脏不大 ,肝区叩痛 ,腹部叩诊为鼓音。肝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降黄合剂Ⅱ号对慢性乙型肝炎所致轻中度黄疸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3例慢性乙型肝炎所致轻中度黄疸患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脱落3例,30例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降黄合剂Ⅱ号,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疗程为4周。结果:两组治疗后中医、西医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改善肝功能(ALT、AST、TBIL、DBIL)优于对照组。结论:降黄合剂Ⅱ号能明显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所致轻中黄疸患者主要症状及肝功能情况,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利湿化瘀方药退黄合剂治疗湿热瘀阻型肝细胞性黄疸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肝脏炎症指标(ALT、AST、GGT)、胆红素代谢指标(TBIL、DBIL、DBIL/TBIL)、凝血功能的检测结果和中医症状、体征的改善作用。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26例,两组均按统一诊断标准纳入病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均于治疗前1周开始直至疗程结束停用其他影响疗效判定的中药和西药,治疗组用退黄合剂口服,30m L/次,3次/d;对照组用茵栀黄颗粒,2袋/次,3次/d。疗程:两组均以4周为一个疗程。主要疗效指标:血清总胆红素(TBIL)及综合退黄效果评价。次要疗效指标:其他肝功能指标及中医证候评分。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和肾功能测定及心电图检查。并观察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24%(30/34)和76.92%(20/26),两组的愈显率分别为67.65%(23/34)和23.08%(6/26),其中治疗组黄疸症状明显改善,肝脏炎症指标ALT(P0.05)、AST(P0.05)、GGT(P0.05)以及胆红素代谢指标TBIL(P0.01)、DBIL(P0.01)、DBIL/TBIL(P0.05)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有效改善肝脏炎症指标和胆红素代谢指标,但治疗组更为明显,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退黄合剂对湿热瘀阻型肝细胞性黄疸有显著疗效,而且对肝脏炎症指标(ALT、AST、GGT)、胆红素代谢指标(TBIL、DBIL、DBIL/TBIL)、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指标也有明显改善作用,提示利湿化瘀法具有有效保护肝脏和降低黄疸,改善症状等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 患者黄某,男,38岁。于1991年4月20日,无明显原因感身黄、目黄、小便黄,继之乏力纳差,并日益加重。于1991年5月9日住某医院传染科诊治,经检查诊断为亚急性重症肝炎,住院治疗20d,黄疸指数持续上升,症状加重。患者要求出院,遂于1991年5月31日住入我科诊治。入院时患者自感高度乏力,厌食,腹胀呕恶,口苦。检查:神志尚清,精神极差,反应迟钝,皮肤及巩膜重度黄染,肝上界在6肋间,下界右肋下锁骨中线上2cm,剑下6cm、质软、压痛(+),腹水征可疑,舌尖红、苔黄腻,脉滑。实验室检查:(?)160u,SGPT80u,TTT10u,ZnTT14u,A/G34g/42.8g/L.凝血酶原时同20s,中医诊  相似文献   

5.
史文丽 《中医杂志》2008,49(10):948-949
1 病历简介 简某某,女,50岁,2006年3月12日初诊.患者于2005年12月不明原因出现乏力、纳差,继之目黄、身黄、小便黄,当地某医院按"病毒性肝炎"予以保肝降酶退黄治疗(用药不详),病情无缓解,黄疸继续加深,为明确诊断遂于西安某医院行肝穿刺活检,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肝炎".给予强的松龙治疗2个月后,肝功能好转而停用.此后,单用熊去氧胆酸胶囊、美能片等药治疗.2006年1月7日又感乏力、纳差,尿黄,当地某医院化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50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76U/L,总胆红素(TBiL) 32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 11μmol/L,碱性磷酸酶(ALP)351U/L,谷氨酰转肽酶(GGT) 724U/L,血清球蛋白(GLO) 40g/L,空腹血糖(GLU)9mmol/L,予以六味五灵片(五味子、灵芝等)、参芪肝康胶囊(人参、黄芪等)、贞芪扶正胶囊(黄芪等)等药物治疗20余天,自觉症状加重,黄疸加深,TBiL101μmol/L,DBiL 67μmol/L,再次予强的松龙静脉滴注,每日60mg,冲击治疗13天,患者全身皮肤出现大块红色丘疹,生化:ALT81U/L,AST 113U/L,TBiL 161μmol/L,DBiL 73μmol/L,ALP 377U/L,GGT 754U/L,GLO42g/L,GLU 16mmol/L,遂来我院治疗.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7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属中医“胎黄”范畴 ,是指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尿液发黄为主症的疾病 ,包括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溶血病等。我们自 1 996年 1月至 1 999年 1 2月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 78例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诊断标准 根据《现代儿科治疗学》[1]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病理性黄疸和临床特点及“胎黄的诊断依据”制定其诊断标准为 :(1 )血清胆红素大于 2 0 5 .2μmol/ L ,黄疸程度深重 ,持续时间较长。 (2 )尿胆红素阳性及尿胆原试验阳性或阴性。 (3 )肝脾肿大 ,精神倦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双草退黄冲剂1号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深度黄疸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对34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深度黄疸患者(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口服双草退黄冲剂1号治疗4周,分析其黄疸消退情况及疗效等,与同期西医常规治疗22例(对照组)作比较。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其对小鼠D-半乳糖胺急性肝损伤、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3.5%(25/34例)和23.5%(8/34例),对照组为59.1%(13/22例)和40.9%(9/22例),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研究显示双草退黄冲剂1号大、中剂量组肝损伤轻微,疗效明显优于模型组,且使肝脏SOD活性升高及血清ALT、AST降低(P<0.05,P<0.01)。结论双草退黄冲剂1号可加快黄疸消退、改善肝功能及减轻肝损伤,其机理可能与提高SOD活性,清除氧自由基有关。  相似文献   

8.
1病案举例黎某,男,60岁,2002年11月28日初诊。自诉:右上腹胀痛伴乏力纳呆1周。诊见:疲乏,右上腹胀痛,头晕,心悸,纳呆,口干,眠差,大便烂,小便黄,舌暗红苔白黄,脉弦。辅助检查:肝功能无明显异常,乙肝两对半:HBsAg(+),HBeAg(+),HBcAb(+),余阴性;血AFP2100μg/L。腹部B超和CT均提示:“肝右前叶占位性病变,大小约9cm×8cm,边界不清,考虑为原发性肝癌,建议行介入治疗。”诊断:中医:症积(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证),西医:原发性肝癌。于2002年12月9日、2003年1月21日和2003年3月3日分别行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3次,期间配合中药辨证治…  相似文献   

9.
中药皮肤透析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于1998~2001年采用中药皮肤透析对30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 内生肌酐清除率(CCr)<25mL/min;血肌酐(SCr)>221μmol/L;有明显的尿毒症临床症状和慢性肾脏病史。 1.1.2 病情分级标准 早期:CCr l0~25mL/min,SCr 221~442μmol/L;末期:CCr<10mL/min,SCr>442μmol/L。 1.1.3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第2次全国中医肾科专题学术会议拟订的标准。 1.2 纳入标准 符合以上的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属脾肾气(阳)虚证,兼湿浊证和(或)水气证…  相似文献   

10.
患者刘某某,男,32岁.因食欲不振、厌油、恶心,伴乏力1月余,加重10天,于2003年2月21日就诊.患者于就诊1月前,出现食欲不振,厌油,恶心,腹胀,胸胁不舒,口苦,伴乏力,尿黄,大便秘,症状逐渐加重.就诊时查:T37℃,P80次/分,R20次/分,心率80次/分,心律齐,无杂音;腹软,肝脾未扪及,胆囊区轻压痛,双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无水肿.舌质偏红,苔黄腻,脉弦细滑.查肝功能ALT(谷丙转氨酶)778IV/L,AST(谷草转氨酶)406IU/L,ALP(碱性磷酸酶)80IU/L,TBIL(总胆红素)22.6umoe/L,TBA(总胆汁酸)107.7μmoe/L.乙肝标志物:HBsAg(+),HBeAb(+)、HBcAb(+).尿常规检查:UR0(+).中医诊断为黄疸(肝胆湿热,肝气犯脾);西医诊断为:急性瘀胆型乙肝.治以清热利湿,疏肝健脾和胃.方用茵陈蒿汤合六君子汤加减.处方:茵陈40g栀子10g生大黄(后下)10g潞党10g白术10g 茯苓15g 姜半夏10g 陈皮10g 生甘草6g 枳壳10g黄芩10g板蓝根2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3次.患者服上方7剂后,诉食欲不振、厌油、恶心、乏力症减,大便通畅.继用原方加丹参20g、五味6g,再进10剂.  相似文献   

11.
黄疸是衡量病毒性肝炎病情轻重的一个重要指标 ,黄疸的加深或减退是反应疗效的重要指标。重度黄疸的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往往疗效差 ,黄疸持续时间长。作者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 ,对重度黄疸的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进行探索 ,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材料 :根据 1 995年全国传染病会议、病毒性肝炎诊断及防治方案。总胆红素 ( TBIL) >2 50 μmol/L为重度黄疸。选择无消化道出血和无 级以上肝性脑病的重度黄疸性病毒性肝炎 (均为乙肝 )为研究对象 ,TBIL均大于 2 50 μmol/L,采用双盲法设立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 52例 ,…  相似文献   

12.
史文丽 《中医杂志》2008,49(11):1008-1009
1 病历介绍 王某某,男,43岁,2007年5月26日初诊.患者因"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乙型活动性失代偿期)"于2006年4月29日在我院行肝移植术.术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而出院.术后长期应用抗排斥、抗病毒药物(不详),定期复查肝功能,血药浓度较稳定.2007年4月24日自觉乏力伴尿黄,至当地某医科大学就诊,实验室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80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70U/L,总胆红素(TBiL)102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92μmol/L,碱性磷酸酶(ALP)552U/L,谷氨酰转肽酶(GGT)554U/L,予以保肝降酶退黄治疗(用药不详),病情无缓解,黄疸继续加深,遂于2007年5月26日住我院外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小儿茵陈退黄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新生儿黄疸患儿12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儿茵陈退黄液口服,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且根据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的变化情况、经皮胆红素值下降至10mg/d L所需的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7%,对照组为82.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在治疗3、5d后血清胆红素水平、经皮胆红素值下降至10mg/d L所需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茵陈退黄液配合西医常规方法治疗新生儿黄疸起效快,疗程短,有效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清热通淋汤经验方联合饮食疗法辨证治疗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90例2型糖尿病合并泌尿系统感染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每组45例,西医组采用常规抗感染及降血糖治疗,中医组在西医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方剂清热通淋经验方同时进行饮食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2周为1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及临床指标差异。结果:治疗前中医组和西医组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及血糖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中医组治疗后的尿红细胞(1.9±0.8)个/μL、白细胞(24.3±9.8)个/μL均显著低于西医组的(3.1±1.2)个/μL、(37.8±11.6)个/μL(P0.05)。治疗前中医组和西医组分别有9例和8例患者尿培养呈阳性,治疗后中医组的转阴率为88.89%高于西医组的62.50%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前中医组和西医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中医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为(5.32±1.76)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84±2.35)分(P0.05)。中医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分布显著的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组的总有效率88.89%显著高于西医组的71.11%(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基础疗法上采用中医清热通淋经验方联合饮食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泌尿系统感染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中医证候、更加显著的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7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黄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记录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时间等情况,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为(7.4±2.9)d,与对照组形成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第3d、第5d、第7d观察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分别为(189.09±25.58)μmol/L、(104.83±10.43)μmol/L、(84.97±9.38)μmol/L,与对照组形成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与对照组形成明显差异(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理想,加快黄疸消退,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6.
病毒性肝炎患者病程中常常伴随黄疸的加重,有效治疗肝病患者黄疸一直是治疗肝炎的难题。单纯中医及西医内科保肝退黄保守治疗,对于轻中度黄疸治疗效果尚可,对于重度黄疸效果均不能令人满意。中西医结合退黄在临床改善症状、退黄速度、个体差异治疗、减少患者费用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药赤栀黄汤治疗胆总管结石术后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使用注射型还原型谷胱甘肽1.8 g,静脉滴注,1次/d;促肝细胞生长素1.0g,静脉滴注,1次/d;维生素C 2.0 g、维生素 K1 200 mg、肌苷0.4 g,静脉滴注,1 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赤栀黄汤治疗,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及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为75.00%,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肝功能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赤栀黄汤剂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胆汁淤积性黄疸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1 痞 证蒋某某,女,31岁,教师,1996年4月11日初诊。患者于4月3日因感冒出汗后出现胃脘痞满,频频嗳气,恶心欲呕,食入不化,先于我院住院,胃肠钡透提示:十二指肠球部炎症。血象:白细胞9.8×109/L,中性61%,淋巴39%。西医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炎症。予庆大霉素、甲硝唑、西米替丁等抗炎、保护胃粘膜治疗1周,病情反复,未能痊愈。遂转诊中医,舌苔薄黄,脉细弦。中医辨证:胃气不和,中虚气逆。治以和胃降逆,扶中下气。方用旋覆代赭汤加味:旋覆花9g(包煎),代赭石30g(先煎),太子参15g,大枣10g,炙甘草6g,半夏10g,生姜3片,白术12g,茯苓15g,陈皮10g。服药3…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炎I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及西医临床疗效。方法:将中医辨证为脾虚气滞血瘀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患者中检测HP(+)者先予西药抗HP治疗1周,之后治疗组予胃炎I号,对照组予胃复春治疗,疗程12周,观察两组的中医疗效及西医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中医疗效率91.30%,对照组中医疗效率65.22%;治疗组西医疗效率86.96%,对照组西医疗效率60.87%;治疗组中西医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炎I号治疗脾虚气滞血瘀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金虎退黄汤治疗湿瘀互结型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来自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符合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标准和中医黄疸湿瘀互结型患者75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给予胆汁淤积西医基础治疗加金虎退黄汤,对照组37例给予胆汁淤积西医基础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3. 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 9%,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相关体征、症状及生化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金虎退黄汤治疗湿瘀互结型胆汁淤积性肝病具有良好的临床,能有效的改善患者黄疸、瘙痒等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肝功等相关指标,具有明显的退黄、降酶、修复肝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