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右胸小切口术式治疗先天性心脏病20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右胸小切口术式与传统术式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的优缺点。方法 采用右胸小切口术式治疗先心病患儿 2 0例 ,其中室间隔缺损 (VSD) 1 4例 ,房间隔缺损 (ASD) 5例 ,法洛三联征 1例。结果 与传统术式相比 ,右胸小切口术具有切口美观、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结论 对符合适应证先心病患儿可优先选择右胸小切口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介绍及推广一种闭合房间隔缺损的小切口非体外循环手术方法.方法 2004年9月至2007年4月我院收治房间隔缺损患儿46例(男22例,女24例);年龄8个月~16岁,其中8个月~1岁共11例,1~5岁共18例,5岁以上17例,体重8.5~35 kg,房间隔缺损直径8~25 mm,均为继发孔中央型.全组均在全麻下经右胸壁第四肋间小切口入胸.通过食管超声术中监测各切面房间隔大小及边缘情况,选择相应大小封堵器并经右房置入封堵器,行推拉试验确认牢固后释放封堵器.结果 45例房间隔缺损患儿封堵成功,1例失败.房间隔缺损直径8~25mm,房间隔各边缘最短分别距二尖瓣瓣根部7 mm、距左房顶8 mm、距上腔静脉6 mm、距下腔静脉6 mm.术后房间隔水平无分流,无明显手术并发症.结论 经右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损伤小、无辐射、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心导管封堵术的麻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mplatzer封堵器于1997年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以来,临床上很快得以推广,我院自2001年以来,实施86例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麻醉采用骶管阻滞配合小剂量基础麻醉,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外科术后残余病变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1995年2月 - 2010年12月收治98例先心病外科术后残余病变患儿,年龄9个月~ 16岁,平均(5.5 ± 3.8)岁.对有先心病手术残余漏患儿选择不同封堵器封堵治疗,对有血管狭窄的患儿做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治疗.结果 70例先心病手术残余漏患儿选择封堵器成功封堵.15例肺动脉分支狭窄者,12例选择NuMED CP覆膜支架植入,左、右肺动脉压力差(ΔP)分别降为4和5 mmHg,另3例因年龄小选择球囊扩张,但术后ΔP仅部分下降10 ~ 15 mmHg左右.6例主动脉残余局限性狭窄,其中5例球囊扩张,1例无效,4例ΔP下降至(19 ± 6.7)mmHg;另1例,用NuMED CP支架植入后ΔP仅3 mmHg.其他血管狭窄者选球囊扩张,ΔP均降至正常范围.结论 对于部分先心病外科术后残余病变,可以通过介入治疗完成,避免了再次开胸手术.  相似文献   

5.
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的围术期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小儿室间隔缺损(VSD)并肺动脉高压(PH)的围术期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4月~2004年10月18例VSD并PH患儿一般临床资料。术前1周静滴极化液、吸氧、人血丙种球蛋白提高患儿抵抗力,10例患儿用前列腺素E1(PGE1)。手术在体外循环下中度低温下矫治心内畸形。术后给予多巴胺、多巴酚丁胺3~10μg/(kg·min),硝酸甘油1~5μg(kg·min)。结果术后出院前腺动脉收缩压/主动脉收缩压比值(PP/PS)0.39±0.09与术前比较明显下降,平均动脉压(MPAP)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除1例死于低排综合征。余均治愈出院。结论完善的围术期治疗能使VSD并PH小儿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术后并发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的高危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2010年4月至2015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脏中心VSD介入术后并发CLBBB 9例患儿的一般资料及随访结果,分析9例患儿年龄、VSD及封堵器类型、术后CLBBB出现时间及转归、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情况。结果年龄:除1例年龄偏大外,其余8例均在5岁以内。VSD及封堵器类型:膜周型VSD伴假性膨出瘤3例,嵴内型VSD 6例;1例选择对称型封堵器,2例选择小腰大边型封堵器,6例选择偏心型封堵器。术后CLBBB出现时间及转归:术后3 d内8例、术后1个月1例;8例术后早期并发CLBBB患儿在住院期间经药物治疗后有4例恢复正常,其中2例术后1个月复查,再次出现CLBBB;1例术后1个月开始出现CLBBB的患儿接受外科手术后,次日CLBBB恢复正常。LVEDD及LVEF变化:2例分别于术后6、12个月出现不同程度LVEDD增大,其余7例未出现明显LVEDD增大,9例均未出现LVEF下降。结论VSD介入治疗应严格遵循专家共识、规范化操作;对低龄VSD患儿介入封堵治疗应谨慎;在保证封堵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对称型封堵器。VSD介入术后并发CLBBB近期预后良好,但部分病例远期出现LVEDD增大,对于术后出现CLBBB病例,应严格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7.
低体重婴幼儿先心病术中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婴幼儿 ,特别是体重在 10kg以下先心病患儿因其本身的特殊性 ,外科治疗死亡率较高 ,术中体外循环管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一个关键部分。我院自 1998年 7月至 2 0 0 1年 12月共施行体重在 10kg以下的小儿心内直视手术 34例 ,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现将术中体外循环管理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 34例中男 18例 ,女 16例 ,月龄为 7~ 36个月 ,平均 (2 0 .3± 8.3)个月。体重 5 .5~ 10kg,平均 (8.5± 1.6 )kg。其中室间隔缺损 18例 ,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1例 ,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 9例 ,室间隔缺损合…  相似文献   

8.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27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儿科近 12年来收治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 (IE) 2 7例 ,现结合其临床诊断 ,探讨选择外科治疗的时机。一般资料 :1985年 7月至 1997年 10月住院经临床确诊或手术证实的先心病合并IE患儿 ,均符合Duke的诊断标准[1] ,共 2 7例 ,男 15例 ,女 12例。年龄 16个月至 12岁 ,平均 (7 3± 3 2 )岁。基础先心病 :室间隔缺损 8例 ,动脉导管未闭 5例 ,法洛四联症 3例 ,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各 2例 ,室缺合并肺动脉狭窄、右室双出口合并肺动脉狭窄和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合并室缺、肺动脉狭窄各 1例 ,纠正性大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分析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n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PMVSD)封堵治疗术前、术中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情况,探讨介入治疗发生心律失常的相关影响因素,以期降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方法 分析2005年11月至2008年1月行封堵治疗的65例先心病室间隔缺损患者封堵术前、术中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类型及其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 65例室间隔缺损患者术前有7例心律失常,表现为不完全或完全性右束支阻滞(IRBBB或CRBBB)、左前分支阻滞(LAH)等.术中可见多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其中在导丝和输送鞘通过室间隔时多出现房室传导阻滞(AVB)、交界性逸博、室性早博、室内差异性传导、室性心动过速等.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2.3%(8/65),分别为l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ILBBB 1例,LAH 1例,IRBBB 3例,室性早博1例,与术中的心律失常情况有一定的关系.术前已存在的7例心律失常经封堵治疗后,有1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左前分支阻滞,其余无变化,随访未出现新的心律失常.对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提示与封堵器大小、缺损距三尖瓣隔瓣、主动脉右冠瓣距离、术中动一静脉轨道建立时问、术中是否出现Ⅱ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密切相关.结论 临床选择VSD封堵器直径≤8 cm、缺损距主动脉右冠瓣和三尖瓣隔瓣距离≥3 cm的患者进行封堵治疗,可减少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术中建立轨道时间长短及有无发生Ⅱ度AVB和(或)Ⅲ度AVB,也是影响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临床在把握介入治疗适应证的同时,重视PMVSD与传导系统的空间位置,避免选择过大的封堵器用于治疗,缩短手术时间,注意手术过程心电变化的提示作用,是降低PMVSD封堵术后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我国小儿心脏外科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外科起步较晚 ,在 4 0年代后期开始动脉导管关闭术 ,50年代初施行低温下房间隔缺损缝合术等 ,直到 1958年国产人工心肺机在上海研制成功 ,并于同年 8月在西安、上海相继开始了体外循环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从此开创了我国心脏直视手术的新局面。到 70年代初 ,我国矫治先心病年龄还处于成人及大龄儿童的范围。法洛四联症的手术矫治也限于年龄较大者且死亡率比较高 ,约在 2 0 %~ 3 0 %。 1974年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新华医院建立了专门从事小儿先心病诊治的内、外儿科专业队伍 ,并于同年 5月为 1例 3岁小儿施行…  相似文献   

11.
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征与治疗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但儿童IE不易早期诊断,病死率较高。如何进行早期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是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现对我院1991年6月~2005年6月收治的32例IE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近14年来收治的符合中国小儿IE诊断标准[2]的患儿32例,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龄10·3岁(7个月~14岁);病程3 d~4年。1·2方法对32例患儿的所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结果2·1基础疾病分类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19例(59%):室间隔缺损(VSD)9例,其…  相似文献   

12.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重度肺高压手术后远期疗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评估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重度肺高压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 ,分析影响其远期疗效的因素。方法 系统观察 1 981~ 2 0 0 1年 ,1 1 2例 (其中男 68例 ,女 44例 ,年龄 2个月~ 1 6岁 )左向右分流先心病伴重度肺高压手术治疗后的转归。病种包括房间隔缺损 (ASD) 3例 ,室间隔缺损 (VSD) 81例 ,室间隔缺损伴动脉导管未闭 (PDA) 1 2例 ,室间隔缺损伴房间隔缺损 1例 ,室间隔缺损伴房间隔缺损伴动脉导管未闭 1例 ,动脉导管未闭 1 3例 ,主肺动脉隔缺损 1例。肺动脉收缩压与体动脉收缩压之比 (Pp/Ps)≥0 .75者列为观察对象。年龄 2个月~ 1 6岁。结果 住院死亡 3例 ,术后半年、2年、3年各死亡 1例 ,手术生存率 97.32 % ,1年生存率 96 .43 % ,5年生存率 94.64 %。生存者纽约心脏病学会 (NYHA)心功能分级 :Ⅰ、Ⅱ级 (优良组 ) 99例 (93 .4 % ) ,Ⅲ级 (差组 ) 7例 (6 .60 % )。死亡病例均为术后持续肺高压。生存病例 ,优良组与差组术时年龄比较 ,(3 .39± 2 .94)岁对 (6 .57±3 .51 )岁 (P <0 .0 5)。肺血管阻力比较 ,(6 .78± 4 .0 4 )U/M2 对 (1 2 .2 6± 4 .1 7)U/M2 (P <0 .0 1 )。结论 小儿左向右分流先心病伴重度肺高压术后远期疗效与术时年龄 ,肺血管阻力有关 ,婴幼儿期手术预后较理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经皮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后早期发生加速性交界性逸搏心律(AJER)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经皮VSD封堵术后1周内发生AJER的42例患儿,在年龄、性别、缺损直径、封堵器大小、封堵器与缺损直径的差值、缺损与主动脉瓣环距离等项目与对照组封堵术后(未发生AJER患儿)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JER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AJER组比对照组缺损与主动脉瓣环距离更远、缺损基底直径更大、封堵器的大小(即封堵器腰部直径)也更大、封堵器腰部直径与缺损直径差值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缺损与主动脉瓣环距离(OR=1.813,P=0.002)及封堵器的大小(即封堵器腰部直径,OR=1.671,P=0.029)是术后AJER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VSD患儿行封堵器关闭术后发生AJER与室间隔缺损大小、封堵器大小、封堵器腰部直径与缺损直径的差值以及缺损与主动脉瓣环距离相关,其中缺损与主动脉瓣环距离和封堵器的大小是术后发生AJER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单纯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经皮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封堵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4年11月至2016年8月单纯TEE引导下经皮封堵ASD患儿118例,男性51例,女性67例,年龄13~180个月,平均(68.39±39.12)个月,体重10~77 kg,平均(21.14±11.34)kg。术中采用TEE引导并监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全过程。术后门诊随访3~6个月,予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检查,评估封堵效果。结果 TEE引导下经皮成功封堵单孔型继发孔ASD 118例。继发孔ASD大小3~24 mm,平均(9.52±4.12)mm,封堵器大小6~32 mm,平均(14.19±4.60)mm。118例均顺利完成封堵术,术后即刻TEE检查及术后3~6个月TTE随访,均未见封堵器移位、瓣膜损伤、心包积液、外周血管损害等并发症。结论 TEE引导下经皮封堵儿童ASD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的发生率低、设备投入少,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尿中肾脏损伤分子-1(Kidney injury molecule-1,KIM-1)及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r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在复杂先心病根治术后急性肾功能损伤评估中(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敏感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2月年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复杂先心病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患儿临床资料,共23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龄4~18个月,平均年龄(8.38±1.75)个月,体重3~14kg,平均体重(5.15±3.82)kg,观察术前、术后2 h、4 h、6h内尿中NGAL、KIM-1及血肌酐、尿素氮、K~+、平均动脉压及尿量的变化。结果术后2 h尿液中NGAL开始上升,为(1.28±0.63)ng/L,术后4 h尿液中KIM-1上升,为(1.14±0.16)ng/L,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积极干预治疗后,23例患儿中,19例存活,4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尿中KIM-1及NGAL有助于复杂先心病术后急性肾功能损伤的早期检测,可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6.
近1年来,我院采用鱼腥草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53例,经临床观察与恰当护理,家长及患儿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4年3月~2005年10月共收治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患者10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3例,男23例,女30例,年龄4个月~11岁,平均4.5岁。对照组53例,男26例,女27例,年龄从3个月~10.5岁,平均4岁,2组患者均符合文献[1]支气管肺炎的诊断。1.2临床症状均有咳嗽、发热、肺部罗音等。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体征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1.3治疗方法2组均给予吸氧、止咳、抗感染、镇静、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随访经导管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后并发的传导阻滞,探讨其发生机制及预后。方法2002-06—2005-07山东省立医院小儿心脏科经导管介入治疗89例VSD患儿,对临床资料、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血管造影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89例患儿应用Amp latzer膜部VSD封堵器67例,国产对称型VSD封堵器20例,Amp latzer导管封堵器1例,pfm弹簧圈1例。术后出现间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次,其中1例应用临时起搏器治疗,分别于术后第10天、第20天恢复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3例次,完全性右束支阻滞3例次,左前半分支阻滞2例次,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5例次,加速性交界性心律合并完全性左束支阻滞1例次。结论传导阻滞是VSD介入治疗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经治疗预后良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是诊疗的关键,对心内传导系统远期的影响仍需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治疗婴幼儿特殊形状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经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提示窗型PDA或动脉导管长度7 mm管型PDA,并选择VSD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的2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患儿中窗型PDA 12例,男7例、女5例,中位年龄8.7个月(6个月~3岁);管型PDA 15例,男6例、女9例,中位年龄18个月(11个月~5岁)。窗型PDA选择膜部VSD封堵器,管型PDA选择肌部VSD封堵器封堵;按照窗型PDA肺动脉端内径加3~6 mm、管型PDA肺动脉端内径加2~4 mm选择封堵器腰部大小。所有患儿均成功封堵,术后均无残余分流。术后24小时、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查胸片提示封堵器位置良好。术后24小时、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降主动脉流速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左肺动脉流速较术前无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VSD封堵器介入治疗特殊形状PDA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血小板增多症是指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明显增多,按病因可分两类,一类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属于骨髓增殖性疾病;另一类是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继发于感染、肿瘤、激素治疗后等。临床上小儿血小板增多症比较常见,但是,血小板增多症病因分析报道很少,现将近5年我科收治的小儿血小板增多症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2000年4月~2005年4月我科住院的血小板增多症患儿158例,男98例、女60例,年龄最小1个月1例,~1岁49例、~3岁35例、~6岁37例、~13岁36例,中位年龄3·3岁。二、方法所有患儿均进行血尿便常规、血小板黏附聚集试验、凝血常规、CR…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 6 0例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患儿的脂蛋白 (a)即Lp(a)进行了检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996年 8月至 1997年6月本科收治的 6 0例先心病患儿 ,男36例 ,女 2 4例 ;年龄 5~ 12岁 ,平均年龄 (7 8± 1 9)岁。非青紫型和青紫型先心病各 30例。非青紫型先心病血流动力学均为左向右分流 ,其中室间隔缺损 2 5例 ,房间隔缺损 5例 ;青紫型先心病包括法洛四联症 2 6例 ,右室双出口(法洛四联症型 ) 2例 ,单心室 2例。 6 0例先心病患儿心功能Ⅰ、Ⅱ级 ,临床无合并症 ,无先心病家族史 ,肝肾功能正常。青紫型先心病患儿血红蛋白 16 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