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循经感传与针灸临床疗效关系十分密切,历代医家在针灸治病过程中极为重视沿经的针感传导。应用传统的针刺手法和现代针具以激发和促进感传,即“气至病所”,对于提高针刺临床效果有重要意义。通过古代文献有关循经感传现象的载体,国内外对循经感传的报道和循经感传与临床研究,论述了循经感传与针刺效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循经感传诱发睡眠现象的存在,说明循经感传不同于一般的感觉过程,而与神经中枢的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有密切的联系。经络中枢可能存在于丘脑的非特异性核团内,循经感传属于一种古老的感觉过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30例循经感传者右侧前臂段,循经皮肤温度360次对照观测,发现观测部位皮肤温度有伴随感传出现而变化的循经性.提示,循经感传在外周似有实质性生理功能活动的存在,影响局部皮肤微循环状态.联系我们既往的研究,认为循经感传的形成是“中枢”和“外周”共同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正> 循经感传是主要经络现象之一,是经络系统存在的主要根据。作者于1984~1986年在尼日利亚工作期间,结合治疗观察了该国黑色人种182例病人的循经感传现象。现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随机选择黑色人种的门诊各种病人,男性193名,女性59名,年龄最大73岁,最小9岁,种族主要为约鲁巴族;职业多为实业家、商人、政府官员、雇员和家庭妇女等;疾病大多为各种机能性疼痛、神经官能症和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外加刺激对针刺穴位时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SI)功能活动的影响,探讨循经感传和模拟循经感传时皮层体觉诱发电位(SEP)地形图的不同.方法 应用脑诱发电位地形图技术观察16名感传显著者和11名无感传受试者,以脑电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自颅外记录SI的体觉诱发反应地形图:模拟感传是以柔软的画笔沿胆经路线模拟感传的速度轻轻刷动.结果 ①感传显著者当感传沿胆经路线上传至头面部时,大脑皮层体觉诱发反应地形图除了在靠近中线的下肢代表显示1个红色高电位反应外,越过了上肢代表区,在外侧端的面部代表区又出现1个红色的高电位反应区,而对于无感传受试者来说,在同样的条件下,只能在下肢代表区出现1个红色高电位反应;②模拟循经感传时,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SEP地形图的表现是:11名受试者中有6名受试者SEp地形图的下肢和面部代表部位同时出现了2个反应,5名受试者SEP地形图只在下肢代表区出现1个反应.结论 循经感传和模拟循经感传时,SEP地形图的表现类似,再次证实外周动因激发是产生循经感传现象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7.
8.
9.
时辰对循经感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工作在辰时与酉时激发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阴肾经感传,观察感传的激发时间与感传速度,结果表明,两条经皆在气血旺盛时辰(胃经为辰时,肾经为酉时)感传的激发时间短,感传速度快,而在气血未盛时辰(胃经为酉时,肾经为辰时)激发时间长,感传速度慢。经统计学分析,差别极其显著(P<0.01)。本工作结果提示循经感传可能具有明显的时间节律特征。  相似文献   

10.
人体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人体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是经络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根据中医经络理论和针灸临床事实,推断循经感传过程中能量传输载体可能是人体内广泛分布的胶原蛋白分子。应用量子生物学方法,建立胶原分子的孤子激发模型,获知分子链上有波速为0~15.5m/S的孤立波,以对称孤立波和非对称孤立波两种运动形式行进。把胶原分子激发能的孤立波运动及其对神经感受器的作用对应于循经感传,系统地解释了循经感传的发生机理,显性感传与隐性感传的区别、感传的可阻滞性以及其他的循经感传现象。这种解释符合循经感传已知的临床事实和实验结果,也符合我们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辩认人的真皮内环层小体被囊中胶原分子类型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为观察青少年循经感传现象的影响因素。选择97例近视患者。以四肢远部取穴为主,采用针刺激发循控感传。结果发现感传显著程度随着激发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受试者低年龄段的感传效果优于高年龄段,单纯“麻”的针感比“酸、麻、胀、痛”的复合针感的感传效果佳;远部加局部取穴的感传显著程度优于单纯远部取穴。说明青少年循控感传显著程度与针刺激发次数、年龄、针感性质、远近配穴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阴文丽  薛军  吴迪  范煜东 《医学综述》2014,20(18):3329-3331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的"四高"特点,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心血管疾病患者是脑卒中的潜在高危人群,降低心血管患病人群的脑卒中发病率,对我国脑卒中防控效果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众多,包括高血压、心房颤动、左心室肥厚、糖尿病、颈动脉斑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该文通过分析以上相关危险因素,进一步了解这些危险因素促进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机制及危险程度,从而更好地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障碍的识别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国龙  邓云龙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2):2750-2754
临床上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双心疾病)非常常见,但国内综合医院医生、基层医院全科医生有时尚不能及时准确识别,已成为突出的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有关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诊治的近期进展,针对其流行病学、诊治现状及临床常见类型进行充分阐述,并重点介绍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的识别、诊断方法与主要治疗措施,以期提升综合医院医生尤其是基层医院全科医生对双心疾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男性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方法①选择广东省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肾内科测定60例血液透析男性患者血清睾酮(T)、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泌乳素(PRL)、孕酮(P)的水平,与55例正常男性性激素水平进行对照研究。②监测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男性患者的血压、睾酮水平、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尿素氮、肌酐、超滤量,彩色B超检查测量心脏腔径及心功能参数。观察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血液透析男性患者睾酮水平较正常男性组明显下降;伴发心血管疾病的血液透析男性患者的睾酮水平显著下降;年龄大,透析前肌酐、尿酸(UA)、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伴发高血压及有心血管家族史的比例显著增高。结论睾酮水平、年龄、高血压、血清白蛋白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通过调控上述因素可降低心血管病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赵德爽  毕亚艳 《医学综述》2013,19(3):417-420
微粒是血管内皮细胞、血细胞等不同类型的细胞活化及凋亡时释放的具有很多生物学活性的小囊泡,微粒表面表达磷脂酰丝氨酸(PS),可通过检测微粒表面的PS发现微粒的来源,细胞的活化及凋亡。很多心血管疾病与细胞的活化和凋亡相关,有相应微粒水平的升高,因此微粒的检测可能为临床心血管病的早期检测提供帮助,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血液流变学检测在心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检测在心脑血管病诊断、疗效观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心脑血管病患治疗前后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并与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本组患治疗前注这检测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健康人(P〈0.05或0.01),治疗前、后比较,各项检测指标有明显改变(P〈0.05或0.01)。结论:血液流变学检测可作为心脑血管病诊断和疗效观察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本研究主要探讨血浆BNP水平对心血管患者远期病死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笔者医院2003年5月~2005年2月期间住院的患者,共276例,失访2例,随访7年,根据BNP水平分为BNP<100ng/L、101~1000ng/L、1001~5000ng/L、>5000ng/L 4组,比较各组间病死率,绘制生存曲线.结果 随访期间,91例患者死亡,其中心源性死亡50例,非心源性死亡41例.4组比较,各组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随BNP浓度的增加,病死率逐渐升高.在多因素比较中,BNP、年龄和E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NP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BNP>5000ng/L组,3个月的病死率为超过50%,5年的病死率为100%.结论 BNP水平是影响病死率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BNP>5000ng/L,近期及远期预后均严重不良.  相似文献   

18.
凌玮  石伟利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12):1085-1086
目的:了解心血管病急症就诊时间的特征。方法:对1559例心血管病急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三者占到所有心血管急症抢救的一半以上(58.1%),心血管病急症发病至就诊时间平均为13.0±47.3h,且与年龄呈正相关(r=0.05226,P<0.05);就诊时间多为上午6- 12时,约占总人数的一半(54.9%)。结论:加强院内急救和心血管病知识的普及教育可提高心血管病急症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19.
老年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血尿酸浓度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心功能不全与血尿酸的关系。方法选择117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和125例冠心病患者(心功能正常者),年龄≥75岁,应用尿酸氧化酶法测定血尿酸浓度(男≥420μmol/L,女≥360μmol/L为高尿酸血症),并分析患者心功能程度与血尿酸浓度的关系。结果117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尿酸浓度为(419.51±163.23)μmol/L,高尿酸血症发生率为44.44%,125例冠心病非心力衰竭患者血尿酸浓度为(330.83±88.04)μmol/L,高尿酸血症发生率为15.20%。血尿酸浓度与心功能程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血尿酸升高与老年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将90例成人受试者随机分成手法激发组,电针激发组和留针对照组各30例,针刺足少阳胆经光明穴,分别记录在针后第5,10,15,20,25,30min末针感到达的部位及循行路线。结果显示:3组中手法组感传效果最佳,电针组次之,而留针组最差,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随着感传激发时间的递增,感传效果也相应地提高,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提示采用手法激发和相应地延长激发时间可以提高感传激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