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观察山东、四川和内蒙古克山病病区克山病患者和病区健康人血清硒水平及山东克山病区居民发硒和血清硒的变化,为克山病的防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9年,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在山东、四川和内蒙古克山病病区,以克山病患者及病区健康人作为观察对象,其中山东病区患者77例,健康人63例;四川病区患者35例,健康人36例;内蒙古病区患者17例,健康人18例;并以非病区33例健康人作为对照.采集受检者血液及发样,2,3-二氨基萘荧光法测定样品含硒量.采用资料回顾性方法,收集1976-2004年山东克山病病区居民发硒、血清硒的测定结果,观察1976-2009年(含本次调查结果)病区居民发硒、血清硒的动态变化,比较二者的变化规律.结果 ①山东和内蒙古病区克山病患者的血清硒[(0.0773±0.0113)、(0.0347±0.0107)mg/L]低于病区健康人[(0.0895±0.0256)、(0.0469±0.0161)mg/L,t值分别为3.52、3.87,P均<0.01],四川病区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792±0.0162)、(0.0774±0.0103)mg/L,t=0.55,P>0.05].②山东、四川和内蒙古病区克山病患者血清硒均低于非病区健康人[(0.0988±0.0231)mg/L,q值分别为6.74、5.83、19.47,P均<0.01];四川、内蒙古病区健康人低于非病区健康人(q值分别为6.68、16.36,P<0.01);内蒙古病区克山病患者和病区健康人血清硒明显低于山东和四川病区克山病患者和病区健康人(q值分别为13.63、14.74、13.62、11.46,P<0.01).③从1976-2009年山东病区居民发硒、血清硒均逐渐增高,与1976年比较,2009年发硒增加了1.68倍(0.343/0.128-1),血清硒增加了0.98倍(0.091/0.046-1);但发硒与血清硒平均环比增长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8,P>0.05).结论 ①病区克山病患者和病区健康人内环境硒水平仍然低于非病区;②山东、四川和内蒙古病区克山病患者和病区健康人血清硒水平不同;③30多年来山东病区居民发硒、血清硒呈逐渐上升趋势.建议在克山病病区继续推行以补硒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2006年陕西省克山病病情现状与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 掌握陕西省克山病基本控制10年后病情消长态势和相关因素对克山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为今后克山病的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6年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在陕西省克山病病区选取轻、中、重病区各2个县(区),每个县(区)再选取2个病区村作为调查点.对3岁以上全体居民进行临床体检和心电图描记,可疑心脏异常者进行X线胸部摄片和心脏超声检查;采集调查点居民主食粮样及克山病患者、病区对照人群发样和血样及非病区对照人群血样,检测含硒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 ①潜、慢型克山病总检出率为2.44%(139/5692).②异常心电图检出率为9.19%(523/5692).③可疑患者X线胸片和心脏超声检查心脏扩大检出率分别为45.6%(72/158)和34.5%(59/171).④居民食用粮(小麦、玉米)含硒量为(0.045±0.036)、(0.035±0.025)ms/kg;克山病患者和病区对照人群发硒分别为(0.376±0.091)、(0.384±0.077)mg/kg,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77,P>0.05);克山病患者及病区、非病区对照人群血硒分别为(0.071±0.017)、(0.077±0.017)、(0.090±0.016)m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5,P<0.05),克山病患者低于病区对照人群(P<0.05),病区对照人群低于非病区对照人群(P<0.01).结论 陕西省克山病病情依然处于基本控制后的平稳低发态势.病区内、外环境硒水平明显升高是病情继续得到控制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内、外环境硒营养水平与克山病发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克山病病区内、外环境硒水平以及与克山病发病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集病区、非病区水,以及居民食用粮和病区、非病区人群头发、血清及尿样,用荧光法测定样品硒含量;并观察全省40年克山病病情动态变化,观察硒水平与克山病发病的关系。结果 克山病病区水硒、土壤硒含量低于非病区;居民食用粮(小麦、玉米、瓜干)硒含量显著低于非病区(P〈0.01);克山病病区水、土中硒含量与当地粮食中硒含量成正相关关系。克山病患者发硒、血清硒、尿硒含量均显著低于病区健康人和非病区健康人(P〈0.01),病区健康人的血清硒、尿硒水平低于非病区健康人,发硒也有降低趋势。从1976~2004年克山病病区居民食用小麦、玉米硒含量逐渐增高,克山病患者头发、血清及尿液硒含量逐渐增高,克山病患病率逐渐降低。结论 克山病发生于低硒地区,病区居民机体硒营养水平与克山病患病率之间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缺硒可能是克山病发生的地区性条件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理州克山病病区及非病区人群发硒动态变化、相互关系及其差异的显著性.方法对大理州11个克山病病区县市366份发样、5个病区县的88份粮食样及1个非病区30份发样进行了硒含量测定分析,并对2个重病区人群发硒进行了11年的连续监测分析.结果克山病病区农业人口发硒水平在0.112~0.186 mg/kg,平均为0.154 mg/kg,粮食硒含量平均在0.016 mg/kg;病区非农业户的人群发硒含量达到0.208 mg/kg,而非病区发硒水平在0.267 mg/kg;病区农业人口的发硒水平与非农业人口发硒水平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病区农业人口与非病区人群之间发硒水平也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人群发硒水平也有逐年上升趋势,与克山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呈正相关关系.硒预防克山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克山病患者体内抗氧化水平与克山病心肌损伤的关系,分析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2005和2006年期间,在黑龙江省克山病重病区富裕县永进村和新发村、尚志市扶安村、五大连池市星火村选择慢型、潜在型克山病患者41名作为病例组,61名健康人作为病区对照组;在非病区望奎县厢兰三村选取48名健康人作为非病区对照组,分别采集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检测全血硒水平、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血浆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及血浆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病例组血硒水平[(34.80±13.30)μg/L]、GSH-Px活力[(104.10±34.19)U/L]、T-SOD活力[(92.16±17.98)×103 U/L]显著低于病区对照组[(41.24±13.57)μg/L、(118.57±25.49)U/L、(104.82±13.56)×103 U/L]和非病区对照组[(48.33±16.51)μg/L、(155.00±24.01)U/L、(108.48±12.73)×103 U/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例组MDA水平[(7.12±1.37)μmol/L]高于病区对照组[(5.36±1.18)μmol/L]和非病区对照组[(5.22±0.83)μ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区对照组血硒水平、GSH-Px活力低于非病区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克山病病人体内存在硒缺乏所致的抗氧化能力降低,氧化损伤增强.氧化应激障碍可能与克山病的心肌损伤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012年云南省楚雄克山病病区人群硒营养水平。方法以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楚雄6个在20世纪80年代有不同克山病病情自然村的大米和儿童发硒含量,利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数据。结果研究区大米平均硒含量为0.020±0.003 mg/kg(n=179),属典型克山病病区粮食硒缺乏水平;儿童发硒平均为0.274±0.058 mg/kg(n=179),总体已达中等硒营养水平,但仍有27.9%的儿童发硒含量处于缺乏的边缘水平,且女生人数多于男生,男生发硒平均含量为0.286±0.073 mg/kg(n=90),女生发硒平均含量为0.261±0.034 mg/kg(n=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7,P0.05)。结论云南省楚雄克山病病区大米硒含量和儿童发硒含量均按罗平关(非病村)→新地(轻病村)→红豆树(重病村)和龙屋庙(重病村)顺序依次降低,与1984年一致;楚雄地区粮食硒含量相比1984年无明显变化,但儿童发硒含量增加了一倍;当地仍有相当比例人群处于硒营养缺乏的边缘状态,急需采取措施增加硒摄入量,预防克山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18年吉林省克山病病区与非病区人群内、外环境硒营养水平。方法选择克山病病情未控制、控制达标、消除达标的历史重病区县各3个,以及6个非病区县作为调查县,每县选择1个乡,每乡选择1个村作为调查点,每村选择10户家庭作为调查对象,分别采集每户家庭儿童、育龄期妇女和成年男性发样及主食粮样品3种,同时采集调查点土壤样品10份,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硒含量,并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克山病病区土壤硒含量低于非病区,病区儿童发硒含量为0.30±0.11(mg/kg),已达硒营养中等水平,但仍低于非病区,二者处于硒营养缺乏或缺乏边缘水平的儿童没有明显差异。成年男性发硒含量高于女性。成年男性及女性病区与非病区比较发硒含量均无明显差异。成年男性克山病病区组间发硒含量无明显差异,均高于完全非病区组,病区组中仅消除组发硒含量与部分非病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成年女性克山病病区组间发硒含量无明显差异,均低于部分非病区组,未控制病区发硒含量高于完全非病区组。克山病病区居民食用粮(大米、面粉、玉米)硒含量均低于非病区,其中玉米硒含量低于其他种类食用粮,未控制病区玉米硒含量处于硒缺乏水平。5个调查区人群发硒与粮食硒含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吉林省克山病病区内、外环境硒水平有上升趋势,但儿童发样及粮食硒水平仍低于非病区,提示仍需密切关注病区硒营养状况,病情轻重程度不同的地区间内、外环境硒水平无明显趋势,与其他地区调查结果不一致,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克山病病区粮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硒水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克山病病区小麦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分别为13.1±1.4g/kg 和1.05±0.13g/kg,非病区分别为10.3±2.2g/kg 和 0.71±0.19g/kg,病区明显高于非病区;病区玉米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分别为28.1±0.22g/kg 和0.68±0.03g/kg,非病区分别为23.3±2.0g/kg 和0.57±0.07g/kg,亦病区明显高于非病区。病区小麦和玉米硒含量明显低于非病区。多不饱和脂肪酸与硒含量之间呈负相关,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文中讨论了多不饱和脂肪酸负荷在克山病发病学中可能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克山病的某些流行特点与硒的内外环境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云南省82个县的522份粮食样品和2519份人发样品的硒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克山病病区粮食和人发硒含量明显低于非病区;人群发硒和主粮硒水平显著相关,人群硒水平的高低基本上与病区和非病区的分布相一致,符合克山病的地区性分布和人群选择性的流行特点。缺硒可能是克山病病区的一个基本致病水土因素,但并非是构成克山病流行的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甘肃省大骨节病病区儿童与非病区儿童发硒含量差异,为大骨节病防治提供实证数据.方法 2011年选择甘肃省陇南、庆阳、定西3个市的大骨节病病区作为监测点,同时选择天水市农村和兰州市区的非病区作为对照点,分别采集6~ 12岁儿童发样,进行发硒含量测定.样品采用湿消化法处理,使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进行测定.结果 甘肃省大骨节病病区共收集儿童发样254份,非病区儿童发样102份.陇南、庆阳、定西3个市的儿童发硒含量分别为[(0.22±0.07)、(0.22±0.00)、(0.20±0.07) mg/kg],高于非病区的天水市和兰州市儿童发硒含量[(0.32±0.08)、(0.42±0.11) mg/kg].比较各采样点儿童发硒最大值与最小值发现,病区儿童发硒范围相对较窄(0.08~ 0.46mg/kg),最小值、最大值均低于非病区(0.15~ 0.51mg/kg).有51.1%(182/356)的儿童发硒含量<0.25 mg/kg,处于硒营养缺乏状态.另外,硒营养状况男生高于女生,但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甘肃大骨节病病区儿童硒营养水平整体偏低,补硒还需长期坚持和多样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Desmin基因exon6的A360P错义突变与克山病心肌损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调查,随机抽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慢型和潜在型克山病患者,病区正常组和非病区正常组各30例的血样,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酶切,电泳等技术比较各组Desmin基因片断酶切位点的变化。结果慢型和潜在型克山病患者与病区正常组未检出Desmin基因exon6的A360P错义突变错义突变位点。结论Desmin基因exon6的A360P错义突变可能不是克山病心肌损伤的易感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2.
2008年云南省克山病病情调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掌握2008年云南省克山病病情,为克山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云南省克山病病区抽取6个县(市)的18个自然村作为调查点,调查对象为调查点的居民.收集各调查点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资料,对调查对象进行以心血管系统疾病为主的临床检查,并描记心电图;可疑克山病者拍摄2 m后前位胸部正位X线片,按<克山病诊断标准>(GB 17021-1997)确诊克山病病例.每个调查点采集10份主食粮食样品及10份男性儿童枕后头发样品进行含硒量测定.结果 2008年全省6个县(市)18个调查点共调查9818人,共检出潜在型和慢型克山病34例,总检出率为0.35%(34/9818),其中检出潜在型克山病32例,检出率为0.33%(32/9818),检出慢型克山病2例,检出率为0.02%(2/9818);急型和亚急型克山病未检出.在检出的34例克山病现患病例中,5~14岁占67.65%(23/34).18个调查点中,共描记心电图9818份,心电图有异常改变的有677份,异常率为6.90%(677/9818);共拍摄X线胸片56例,心胸比例≤0.50者占83.93%(47/56),0.51~0.55者占8.93%(5/56),0.56~0.60者占7.14%(4/56).18个调查点采集大米、头发样品各180份,大米样品含硒量最低的为永胜县[(0.006±0.001)mg/kg],最高的为通海县[(0.027±0.009)mg/kg],平均为(0.013±0.010)mg/kg;发硒最低的为永胜县[(0.145±0.043)mg/kg],最高的为通海县[(0.297±0.062)mg/kg],平均为(0.252±0.078)mg/kg.结论 云南省克山病检出率较低,但检出病例集中在5~14岁年龄段,说明克山病致病因子仍然活跃.调查点外环境粮食及居民发硒水平处于较低水平以及各地差异比较大,有必要在克山病重病区开展补硒预防克山病工作.  相似文献   

13.
2008年陕西省克山病病情调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掌握陕西省克山病病情现状,为今后克山病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8年在陕西省克山病病区范围内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19个病区县(区),每个病区县(区)选取1个病区村作为调查点,对调查点内3岁以上全体居民进行临床检查和心电图描记,可疑心脏异常者拍摄后前位2 m距离X线胸片:采集调查点部分居民主食粮样,测定粮硒水平.结果 共调查病区居民10 228人,检出克山病患者110例,总检出率为1.08%(110/10 228).其中潜在型克山病92例,检出率为0.90%(92/10 228);慢型克山病18例,检出率为0.18%(18/10 228);无急型、亚急型克山病病例检出.潜在型克山病心电图异常改变以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占48.57%(51/105)]、ST-T改变[占19.05%(20/105)]、多发性室性早搏[占10.48%(11/105)]、左心室肥大[占5.71%(6/105)]、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占5.71%(6/105)]多见,而慢型克山病以心房纤颤[占24.00%(6/25)]、左心室肥大[占20.00%(5/25)]、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占20.00%(5/25)]为主.可疑心脏异常者X线心胸比例增大率为18.08%(32/177).调查点小麦、玉米、小米、大米含硒量分别为(01096±0.028)、(0.089±0.029)、(0.087±0.016)、(0.047±0.016)mg/kg.结论 陕西省克山病病情处于基本控制后的平稳低发态势,潜在型、慢型克山病是目前患病的主要临床类型.病区居民粮食含硒量明显升高.已达到非病区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克山病发病相关因素对克山病患病情况的影响,为病因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莒县、沂水、平邑、邹城4个克山病病区县(市)的克山病发病村设立监测点,自1990年起连续观察20年,每5年为一阶段。每阶段对同一组人群连续观察5年,第1、3、5年对全部观察对象进行临床查体和描记心电图,可疑病人X线胸部后前位摄片,诊断符合"克山病诊断标准"。同时采集头发、小麦、玉米、红薯干(地瓜干),应用荧光法测定硒含量。调查经济收入和人均占有粮食。结果 20年共观察人群15 368例/次,克山病年均检出率3.12%,潜在型为2.68%,慢型0.44%,慢型检出率并呈逐年下降趋势。采集发样800份,小麦766份,玉米658份和地瓜干668份。发硒水平逐年升高(P<0.05~0.01),1997年后达到硒适宜地区水平,粮食硒水平基本恒定。经济收入与人均占有粮食显著增加,从1990年的535.8元/人、254.6 kg/人逐年增加至2009年的3200.0元/人、683.0 kg/人。结论克山病病情稳定,慢型克山病病情呈逐年下降态势,硒营养状况改善是影响病情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河南省1995 - 2009年克山病病情变化,探索病情流行特点.方法 1995 - 2009年选择历史上克山病发病较重的乡(村),具有地貌代表特征的病区为监测点,每年进行1次横断面调查.选择监测点的常住人口为调查对象,进行询问病史,临床检查,克山病患者、可疑或疑似克山病患者和部分心电图异常者拍摄2m后前位X线胸片,同时采集监测点人群发样和当地产面粉样,进行硒水平检测.结果 1995 - 2009年共调查6632人,检出慢型克山病130例,潜在型克山病52例,克山病检出率在1.12%~5.06%;共描记心电图6632份,异常心电图和X线胸片心脏扩大检出率分别是10.24%~ 30.65%和32.4%~77.8%;发硒水平有升高趋势,2009年最高(357.12μg/kg),1997年最低(142.68μg/kg).结论 河南省克山病病情稳定,预防控制措施逐步加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陕西省克山病考核达标后病情消长趋势和现状,为病因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整群随机分层抽样法,选择我省重病区富县、旬邑县;中等病区永寿县、凤县;轻病区耀州区、陇县作为调查县。每个县(区)抽取能代表该县基本病情的重发病村和历史病情相对较轻或非发病村各一个村,进行临床、心电图检查,慢型及疑似克山病患者拍摄后前位2m距离X线胸片;并采集克山病人及健康人群粮、发、血样进行硒等微量元素含量测定;病区居民经济收入及膳食构成;调查点所在县克山病发病线索调查等项目。结果6县(区)共检出潜在型克山病131例,检出率2.30%,慢型克山病8例,检出率0.14%。粮、发、血硒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克山病患者和病区健康人硒水平已接近非病区居民硒水平。结论目前,陕西省克山病病区病情呈低发稳定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掌握中国地方病致残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加强地方病防治。方法按克山病、大骨节病、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4种病分组,全国共调查2313个病区县。结果地方病致残病人约占全国残疾人总数的6%,4种地方病的患病率分别为0.09%、2.92%、1.74%、42.94%。结论病残是地方病的严重后果,人数很多,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必须努力搞好地方病防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陕两省克山病病区居民心电图改变情况与病情消长趋势.方法 于2005、2006年在陕西省克山病病区采取整群分层抽样法,抽取轻、中、重病区各2个县.依据历史病情资料,在每县抽取重病村和轻病村各1个,共12个村.每村所有3岁以上常驻农业人13均进行临床检查和心电图描记,按照克山病诊断标准予以诊断.结果 6个县(区)中的12个村共做心电图5692例,其中正常心电图占86.38%(4917/5692),大致正常心电图占4.43%(252/5692).异常心电图占9.19%(523/5692).轻、中、重病区异常心电图检出率分别为7.07%(144/2036)、10.15%(167/1646)和10.54%(212/2010).异常心电图改变以柬支传导阻滞为主,其次为ST-T改变、心律失常、低电压.临床共确诊潜在型、慢型克山病139例,其中潜在型131例,检出率为2.30%(131/5692);慢型8例.检出率为0.14%(8/5692).克山病患者异常心电图以完全性右柬支传导阻滞[37.06%(63/170)]、ST-T改变[22.35%(38/170)]、多发室性期前收缩[12.94%(22/170)]为主.结论 陕西省克山病患者心电图改变主要为束支传导阻滞和心律失常,病情处于平稳势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掌握河南省克山病病情现状。方法以灵宝市、卢氏县历史上克山病发病较重的乡、村作为调查点,以3岁及以上全体居民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临床检查、描记心电图、拍摄X线胸片及膳食结构调查。结果两地共调查1894人,平均普查率为80.60%;检出慢型克山病患者10人、潜在型克山病患者27人;心电图测定1 894人,心电图异常190人,检出率为10.03%;潜在型患者患病由原来的10岁组提高到目前的20岁组,慢型患者患病由原来的10岁组提高到目前的40岁组;慢型、潜在型患者以女性为主;与1983、1995年比较,病区居民主食中小麦、大米及副食(鱼肉、蔬菜、油类)食用量增加,居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结论河南省克山病病区病情总体稳定,但仍有相当数量的患者,提示二级预防工作量还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