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生儿抚触应用于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护理方法,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方法:将84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按发生先后顺序单双号分成两组,单号观察组42例,双号对照组42例,两组均按常规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方法处理,观察组进食后1h予新生儿抚触,每天2~3次。观察日排便次数、胃残奶、腹胀、呕吐、返流、消化道出血等症状消失的时间,以及达到完全肠道营养所需时间。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日排便次数增多,并发症消失时间短,达到完全胃肠道喂养所需时间短。结论:新生儿抚触可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相似文献   

2.
陈波 《西部医学》2014,26(10):1345-1347
目的 分析新生儿抚触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综合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7月~2012年12月诊治的48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干预组)24例和观察组(常规干预加抚触组)24例,将两组早产儿的干预总有效率、相关指标改善时间及干预前后的生长发育指标、TRF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干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相关指标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干预后的生长发育指标、TRF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 新生儿抚触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综合应用价值较高,有助于早产儿各方面状态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产儿胃肠功能弱尤其胃肠动力差,予出现喂养不耐受。肠道喂养后,经常出现呕吐、腹胀、胃潴留等问题,限制其成活率的提高。因此,早产儿胃肠功能建立及诱导成熟是生存的基础。对我科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施加抚触按摩、捏脊疗法及非营养性吸吮干预,取得明显效果。1一般资料2005年1月至2007年10月,入住本科早产儿。早产儿诊断标准为:孕周<37周;无消化道畸形者;未用胃肠动力药物。喂养不耐受判定标准:指开始喂养后临床上开奶时间延迟、呕吐、腹胀、胃潴留、胃内有咖啡样物,残余奶排空减慢,排便不畅等症状体征中的一项或多项,诊断依据符合《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入选60例,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30例,对照组30例,男女无明显差别。2方法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施加。2.1早产儿抚触按摩3次/d,15 m in次/,共10 d。15 m in按摩分为3个小节进行,每阶段5 m in,在第1和第3小节,将婴儿置于俯卧位,分别对其头面部、肩部、背部、下肢和上肢进行按摩,第2小节,呈仰卧位,按摩胸部、腹部、单独屈伸上、下肢,同时屈伸下肢。进食后1 h内及脐孔尚未闭锁的患儿,不能接受按摩。2.2捏脊疗法2次/d,将早产儿置于俯卧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产儿抚触对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于本院住院,符合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标准的患儿6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各30例.两组患儿均接受洗胃、鼻饲、补液等常规综合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抚触3次/d,10~15 mini次.A组与B组患儿的胎龄和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好转情况.结果 A组腹胀、呕吐消失时间、拔除胃管时间、缩短住院天数,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早产儿抚触对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早期微量喂养结合新生儿抚触对早产儿喂养难关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5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给予早期微量喂养与新生儿抚触;对照组37例,给予常规微量喂养。结果:治疗组发生1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而对照组有4例发生了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例发生了肠穿孔,3例发生了吸人性肺炎。治疗组在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住院天数、胎粪排出时间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O.05)。而蓝光照射的时间(第1天TCB〉6mg/dl、第2天TCB〉9mg/dl、第3天后TCB〉12mg/dl时则予光疗)两组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量喂养结合新生儿抚触可促进早产儿胃肠道发育成熟,减少可能发生的喂养不耐受问题,并且可促进胎粪排出,改善患儿营养状况,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而对黄疸水平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抚触辅助微量喂养预防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晚期早产儿10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取早期微量喂养,观察组采取新生儿抚触辅助早期微量喂养,观察两组患儿胃肠道功能发育情况、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观察组胎粪排空时间、建立吸吮吞咽功能时间及直接喂母乳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11.1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2.59%(P〈0.01),观察组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14d时体重增长及头围增长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新生儿抚触辅助微量喂养可促进晚期早产儿胃肠道功能发育和成熟,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有助于促进生长发育,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冯枫 《吉林医学》2012,33(4):800-801
目的:探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有效方法。方法:对73例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得出比较合理的治疗方法。结果:经综合治疗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全部治愈,并达到出院标准。结论:加强早产儿的护理,新生儿抚触及采取肠内外营养支持,益生菌药物、适当胃肠动力药相结合,是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合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抚触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柱  周校燕 《吉林医学》2010,(25):4273-4274
目的:观察新生儿抚触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选取49例有喂养不耐受表现的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均排除器质性疾病导致的喂养不耐受,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与对照组(25例),两组患儿均接受洗胃、鼻饲、补液等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抚触3次/d,10~15 min/次。结果:治疗组建立全肠道喂养的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的胎龄和出生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抚触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发展性照顾对早产儿的影响.方法: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68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发展性照顾,包括鸟巢护理、暗室护理、最少干预护理、非营养性吸吮、抚触.对两组早产儿体重、奶量、喂养耐受情况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早产儿在体重、喂养不耐受方面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进奶量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实施发展性照顾可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促进疾病恢复,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是指新生儿在喂养之后发生呕吐、胃潴留、腹胀等现象,容易发生在出生后1~2 周,多见于早产儿[1],主要是由于新生儿胃肠功能尚不成熟,神经系统对胃肠功能的调节较弱,胃肠道的激素分泌水平较低,动力差.这种喂养不耐受情况会直接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坏死性小肠炎、肝功能障碍等.为了更好地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笔者所在医院采用小儿捏脊配合非营养性吸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安转芹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1):1532-1533
目的:观察微量喂养联合抚触疗法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2组患儿入院后常规置于暖箱保暖、心电监护、防治感染、维持内环境稳定、静脉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对照组将早产儿配方奶置于奶瓶中经其吸吮橡胶奶头喂养;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微量喂养:生后24 h内视患儿病情酌情给予非营养性吸吮或滴管喂养、留置胃管饲早产儿配方奶等办法,同时坚持给患儿进行抚触疗法。比较2组患儿腹胀和胃潴留消失时间、恢复到出生体质量的时间以及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较对照组腹胀和胃潴留消失时间缩短、恢复到出生体质量的时间明显缩短、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降低(P<0.01)。结论:微量喂养联合抚触疗法可明显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有利于早产儿尽早达到全肠道内营养及生长发育需求。适宜的喂养方法对提高基层医院早产儿救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非营养性吸吮及抚触两种方法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诊断为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78例随机分为3组,3组均予以小剂量红霉素滴注及静脉营养等常规处理.治疗组1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组2予抚触,治疗组及对照组均常规胃管注奶,2小时1次.结果:两组治疗组在残奶量、奶量、呕吐消失天数上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1与治疗组2在残奶量、奶量上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呕吐消失天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呕吐消失时间优于治疗组2.结论:应用非营养性吸吮及抚触两种方法,均可减少胃潴留,使患儿奶量增加,缩短呕吐时间,其中,应用非营养性吸吮效果优于抚触.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5月转入我院新生儿科的56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包括非营养性吸吮训练、合理喂养、腹部抚触、体位护理以及药物干预等。比较两组早产儿呕吐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体质量开始增加时间以及摄奶量。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症状改善时间、体质量开始增加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儿摄奶量较对照组增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积极采取非营养性吸吮训练、合理喂养、腹部抚触、体位护理以及适当的药物干预等综合护理措施,能明显改善喂养不耐受症状,确保其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间歇性鼻胃管微量喂养辅以抚触疗法在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方法: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出生12h内入院,住院时间≥10d的早产儿为观察组(26例),于生后24h内给予鼻胃管微量喂养,并于3~7d后同时实施抚触疗法;2002年1~12月出生12h内入院的早产儿为对照组(16例),予以常规喂养,用同一种配方乳及母乳喂养。记录早产儿的早期体重下降、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喂养不耐受情况、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喂养不耐受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间歇性鼻胃管微量喂养辅以抚触疗法用于早产儿可提早全肠道喂养时间,减少喂养不耐受,促进体重增长,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抚触对早产儿神经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生儿在母体内视、听、嗅、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就已发育 ,并且能通过神经通路 ,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可以进行条件反射。早产儿由于低胎龄 ,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 ,神经行为能力差。本文选择抚触作为刺激 ,观察抚触是否能提高早产儿的神经行为能力。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随机选择本院 2 0 0 0年 8月至 2 0 0 1年 9月入住的 32~ 36周、体重 1.5 5~ 3kg的早产儿 (无颅内出血者 )30例做抚触组 ,同时选择相同情况者 30例作对照组。二、方法1.于生后 1天 ,做新生儿 2 0项神经行为的评分 ,而后做抚触 ,每天 3次 ,每次 15分钟 ,共作 10天 …  相似文献   

16.
陈政 《吉林医学》2010,(25):4374-4375
目的:探讨治疗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有效措施。方法:对68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供较合理的治疗方法。结果:经综合治疗全部患儿达早产儿出院标准(体重达2 kg,完全经口喂养,热量110~130 Cal/(kg·d),一般室温中生命征平稳)。结论:提高早产儿的喂养技术,采取肠外营养支持、肠内营养、适当的药物及新生儿抚触等相结合,保障早产儿营养全面均衡,是早产儿生后体格及智力发育的基础及改善远期预后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抚触疗法治疗早产儿喂养困难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冰 《陕西医学杂志》2003,32(10):876-877
目的 :探讨抚触疗法治疗早产儿喂养困难的效果。方法 :将早产儿 1 2 0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儿均给予喂养相同的奶粉。治疗组每天给予 3次 ,每次 1 5 min的抚触 ,疗程 1 0 d。观察胃液 p H值 ,肠鸣音、胎粪排泄时间、体重、喂养耐受情况。结果 :治疗组抚触前胃液 p H值为 4.6 8,抚触后平均 p H值为 4.5 0 ,无明显差异。抚触前肠鸣音平均值为 3 .3次/min,抚触后肠鸣音平均值为 5 .5次 /min,抚触前后相比 ,t=9.6 ,P<0 .0 1 ,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两项指标均无改变。胎粪排尽时间两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 (t=3 .3 8,P<0 .0 5 )。喂养耐受情况治疗组发生胃潴留、溢乳和吐奶、腹胀分别为 1 5 %、6 .7%、1 8.3 %。对照组分别为5 5 %、3 0 %、6 5 %,两组相比 ,差异显著。体重增长情况治疗组增长率为 1 0 .6 1 %,对照组为 3 .6 %,两组相比 ,有极显著性差异 (t=3 .2 4 ,P<0 .0 1 )。结论 :抚触疗法可帮助早产儿顺利度过喂养困难关 ,且加快早产儿生长发育 ,体重增长快 ,缩短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8.
穆春 《吉林医学》2013,34(18):3553-3554
目的:观察早期微量肠内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在早产儿营养支持中的疗效。随着围产医学及新生儿急救技术的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也在不断的升高,喂养方式的选择对于早产儿的存活及生存的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能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方法:选择5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与对照组27例。治疗组采取早期微量肠内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即生后24 h给予静脉营养,并同时经口胃管微量喂养,于3~7 d给予非营养性吸吮辅助刺激排便。对照组于生后24 h给予静脉营养,并于3~5 d给予经口胃管喂养。密切监测体重及实验室指标,对体重增长、喂养不耐受、静脉营养持续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体重增长较对照组迅速,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黄疸消退时间、静脉营养持续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结论:早期微量肠内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利于早产儿尽早达到全肠道内营养及生长发育增长。  相似文献   

19.
罗美兰  高小炎 《吉林医学》2013,(29):6199-6200
目的:探讨抚触加持续微量喂养对早产儿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10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抚触和持续微量喂养。结果:两组早产儿腹胀消失时间、胃潴留时间和恢复到出生体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产儿实施抚触加持续微量喂养对治疗早产儿不耐受有良好的效果,可以保证早产儿营养摄入,促进早产儿胃肠功能建立并诱导成熟。  相似文献   

20.
刘梅桂 《安徽医学》2010,31(5):530-531
目的探讨危重新生儿早期微量喂养的重要性。方法选择48例危重新生儿随机分为微量喂养组和按需喂养组,其中18例早产儿微量喂养和按需喂养各9例、30例足月儿中微量喂养和按需喂养各15例,所有新生儿入院后6~8h内开奶,按微量喂养[0.1~4.0ml/(kg.d)]和按需喂养[开始5~15ml/(kg.d)以后每天每次增加3~15ml]分成两组,观察比较两组喂养时的耐受性、体质量增加值及血清前清蛋白(PAB)浓度。结果无论早产儿还是足月儿,微量喂养儿胃肠耐受性较好,不耐受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按需喂养儿(P〈0.05),两组喂养儿在住院7d体质量增加值及血清前清蛋白水平方面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危重新生儿出生后6~8h提倡从2:1稀释奶开始微量喂养,缓慢加奶,逐渐过渡3:1、4:1至全奶,以减少胃肠不耐受的发生,不宜过早全奶按需喂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