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无疑是急救医学界的重要财富,较2005年版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发生了五大变动. 将"A-B-C"改变为"C-A-B" 新指南最将成年人及儿科病人(包括儿童及婴幼儿,但不包括新生儿)的基本生命支持(BLS)的程序从"A-B-C"(Airway气道、Breathing呼吸、Chest Compression胸部按压)改变为"C-A-B"(胸部按压,气道,呼吸).  相似文献   

2.
心肺复苏及其相关严重肺损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对肺损伤的影响。方法将23例心肺复苏患者在人工简易呼吸气囊通气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人工通气时暂停胸外按压,另一组为观察组人工通气时持续不间断胸外按压。观察两组患者的严重肺损伤情况。结果持续不间断胸外按压组严重肺损伤患者明显增加。结论心肺复苏人工通气时,按比例胸外按压暂停时通气可减少肺损伤。  相似文献   

3.
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心脏骤停的一系列救援措施用以挽救患者生命。及早有效的院前CPR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国际CPR的指南有较大改变,更重视通过胸外按压环节以维持循环,弱化了人工通气环节。单纯胸外按压而不需要人工通气的基础CPR广为流传。本文综述近现代CPR的发展及相关研究结果。考虑无氧6 min可导致脑损伤、在中国救护车到达现场和转运时间较长、单纯胸外按压容易疲劳等情况,我们认为在中国实施单纯胸外按压的CPR并不合适。一些非专业人员虽然感到口对口人工通气比较难实施,但是大部分还是愿意施行人工通气操作的。广泛开展公众CPR培训,提高对包括人工通气和胸外按压环节的CPR认知度和掌握度,以维持有效通气和循环是目前中国CPR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CPR)的最佳方法,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现场抢救心脏骤停(CA)患者52例,随机采取标准心肺复苏气管插管通气法、气囊-面罩通气法、口对口人工通气法三种复苏方法的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结果气囊-面罩通气组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高于口对口人工通气组和气管插管组。结论在抢救心脏骤停时,气囊-面罩通气法可提供良好的肺通气换气作用,因气管插管而中止胸外心脏按压,对自主循环的恢复弊大利小,口对口人工通气法由于潮气量不同和需要暂停胸外心脏按压,效果不如气囊-面罩通气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三种心肺复苏方式在心脏骤停(CA)的院前急救中的运用对比,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的成功率.方法 回顾分析从2003年1月~2006年12月现场抢救CA患者32例,随机采取标准CPR气管插管通气法、气囊-面罩通气法、口对口人工通气法三种复苏方法的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结果 气囊-面罩通气组ROSC高于口对口人工通气组和气管插管组.结论 在院前抢救CA时,气囊-面罩通气法可提供良好的肺通气换气作用,因气管插管而中止心脏胸外按压,对自主循环的恢复弊大利小.  相似文献   

6.
CPR技术19922000救助者需要检查脉搏,然后决定是否行胸外按压。决定行胸外按压前,只检查循环体征,如呼吸、咳嗽(反射)或对刺激的反应,无需检查是否有脉搏。成人CPR单人复苏时,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为15∶2,双人复苏时,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为5∶1。无论单人或双人复苏,成人CPR时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均为15∶2。对意识丧失的窒息者,救助者应尝试人工通气,如开放气道,寻找及清除异物,行腹式冲击(Heimlich手法,海姆利希手法),继续CPR。处理意识丧失的成人窒息者,救助者开始即行标准CPR,如胸外按压,无需腹式冲击或盲目用手清除口中异物…  相似文献   

7.
宋维 《海南医学》2007,18(6):161-164
1 辅助气道建立与通气 心肺复苏期间的通气目的在于保持足够的氧合,并使二氧化碳得以充分排出体外.在心室颤动导致的心脏骤停最初的数分钟内,胸外按压相对人工呼吸更为重要.因此,在抢救室颤所造成的心脏骤停的最初几分钟内,单人复苏者应减少因人工通气而造成的胸外按压的中断.高级生命支持者在尝试置入辅助气道或者检查心脏节律时,也必须谨慎以减少对胸外按压的中断.  相似文献   

8.
关于心肺复苏(CPR)现已有较成熟的经验,如众所周知的ABC,即A:保持气道通畅(airway)、B:口对口人工通气(breathing)及C:闭胸心脏按压保持循环(circulation)。不过目前也存在一些争议。 新的观点认为CPR的顺序不应该是ABC,而应是首先立即恢复冠脉及脑血流,然后再进行人工通气,因为闭胸心脏按压时也能产生一定潮气量。由于大潮气量容易引起胃充气及胃内容误吸,所以现在认为人工通气时潮气量应从目前广泛接受的800-1200ml减低到500ml。 传统的闭胸心脏按压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这便促使人们寻找更有效的方法,如腹部间断加压法(IAC-CPR)、胸外按压-主动减压(ACD-CPR)及环胸挤压法(vest-CPR)。 肾上腺素是CPR中改善心输出量及血压的首选用药,目前仍主张先静注1mg,3-5分钟后可重复注射。当标准剂量无效时可适当加大剂量。 脑复苏及脑保护是复苏的难题。脑缺氧/缺血分为全脑性及局灶性。缺氧/缺血本身能造成神经元的直接损害,其中很多损害是再灌注引起的,其机理比较复杂,处理难度也很大,效果不满意。目前用轻度低温及利尿药达到降低氧耗、脱水、降低升高的颅内压效果较肯定。而针对不同发病机理的药物治疗,如应用巴比妥类药、钙通道阻滞药、氧自由基清除剂、铁螯合剂、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兴奋性氨基酸抑制药等,有些  相似文献   

9.
宋维 《海南医学》2007,18(6):161-164,131
1辅助气道建立与通气 心肺复苏期间的通气目的在于保持足够的氧合,并使二氧化碳得以充分排出体外。在心室颤动导致的心脏骤停最初的数分钟内。胸外按压相对人工呼吸更为重要。因此。在抢救室颤所造成的心脏骤停的最初几分钟内。单人复苏者应减少因人工通气而造成的胸外按压的中断。高级生命支持者在尝试置人辅助气道或者检查心脏节律时。也必须谨慎以减少对胸外按压的中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中胸外按压对通气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至2018年我科心肺复苏成功的病例结合心电监护仪所测得血氧饱和度情况分析其胸外按压对通气作用。结果所选病例均为心肺复苏成功病例,胸外按压时心电监护仪均可测得血氧饱和度值。结论心肺复苏中胸外按压可有一定的通气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手动杠杆式胸外按压心肺复苏(CPR)装置对院内心肺复苏按压质量和复苏疲劳的影响。方法将12名医学生志愿者分为手动杠杆式胸外按压CPR装置组(LDCPR)(n=6)和徒手标准CPR组(STCPR)(n=6)模拟院内心肺复苏场景进行CPR试验。LDCPR组采用手动杠杆式胸外按压CPR装置对模拟人进行连续6min连续胸外按压,STCPR组徒手对模拟人进行6min连续胸外按压。监测复苏期间按压的深度、频率以及按压者的心率和疲劳程度等变化。结果随着连续胸外按压的进行,按压者的心率和疲劳程度都在不断增加,有效按压深度超过5 cm次数逐渐减少,但是在连续胸外按压的第4~6min,LDCPR组按压者的心率较STCPR组慢(P<0.05),疲劳程度较轻(P<0.05),有效按压的比例更高(P<0.05)。按压频率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在本模拟人试验中,手动杠杆式胸外按压CPR装置可减轻按压者疲劳,有助于提高院内CPR时长时间胸外按压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操作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医务人员单人心肺复苏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的实际操作状况,分析对心脏按压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抽取北京地区6家三甲医院的医务人员422人,采用自行设计的心肺复苏调查表记录操作人员的一般情况,使用菲利普公司提供的QCPR3535型多功能除颤监护仪及ANNIER 复苏模拟人,对每个操作者2 min内按压频率、按压幅度、按压间释放压力3项指标的数据进行记录.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操作合格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组人工胸外心脏按压3项指标均达标的总合格率为32.0%(135/422);按压频率、按压幅度和按压间释放压力的合格率分别为59.0%(249/422)、53.6%(226/422)和76.1%(321/422);每年参加过培训、按压动作培训和参加过急诊工作是人工胸外心脏按压操作合格的相关因素.结论单人胸外心脏按压的合格率较低;规范化培训、长期培训和定期培训反馈对提高心肺复苏操作水平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包括人工通气、胸外按压、体外电除颤等,是对心脏骤停患者抢救的重要手段。在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中欧洲复苏委员会和美国心脏协会均强调了在其实施高质量的胸外按压能有效提高CPR的成功几率。呼气末二氧化碳(pressure of end tidal carbon dioxide,PETCO_2)与CPR期间心肌血流量和心排血量有密切的关系,能预测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的可能性。本文通过对胸阻抗(transthoracic impedance,TTI)信号及PETCO_2监测在心肺复苏质量监控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综述,以期为临床实施高质量CPR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心肺复苏的新策略已经在成人和儿童心肺复苏中倡导"C-A-B"的复苏顺序,即按压-气道-呼吸的复苏顺序。很多研究表明,人工通气并不像以往想象的那么重要。本文对大量最新的心肺复苏研究结论做一综述,其中也包括中国同行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
心肺脑的复苏一直以来是急诊医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现代心肺脑复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主要涉及1生存链由4环增加到5环:快速辨认心脏骤停,启动急诊救治系统;早期的心肺复苏(CPR);迅速的除颤;进行有效高级心血管的生命支持;心脏骤停后的综合治疗;2 CPR程序更改为"C-A-B",推荐有效且高质量的胸外按压;3电除颤的应用;4心肺复苏药物的使用;5脑复苏、亚低温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制一种操作方便,经济实用的胸外心脏按压复苏器,可长时间持续正确的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从而达到减少胸外心脏按压并发症,提高复苏效果和成功率的目的。方法:根据胸外心脏按压的基本操作要求,研究制作出操作方便,经济实用的电动胸外心脏按压复苏器,使用教学模拟人,对胸外心脏按压复苏器进行按压效果的实验测试,同时和一组人工胸外心脏按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实验测试,胸外心脏按压复苏器按压频率和按压幅度恒定,与对照组比较,按压频率及按压正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我们研制出的电动胸外心脏按压复苏器,结构简捷,操作方便,按压效果确切,完全符合胸外心脏按压技术操作要求,可进入临床试验应用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17.
Hauk L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0):2367-2370
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对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救指南进行了更新,本次更新对成年人和儿童基础生命支持、CPR的质量、CPR替代技术、急性冠脉综合征等内容提出了新的意见。本文重点阐述成年人和儿童基础生命支持、CPR的质量、CPR替代技术的更新要点。对成年人实施心肺复苏(CPR)时,胸外按压应达到100~120次/min,深度至少5 cm,但不应超过6 cm;医疗专业人员可以向所有心脏停搏患者实施胸外按压和通气;在使用高级气道的情况下,30个按压伴随2次通气已不再需要,取而代之的是持续的胸外按压伴随每6 s一次的通气;儿童胸外按压的深度至少要达到胸廓前后径的1/3,例如,婴儿胸外按压深度约4 cm,儿童需5 cm。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Utstein模式下心肺复苏仪对心搏骤停患者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0例心搏骤停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给予Utstien模式下的机械胸外按压+辅助/控制(A/C)模式机械通气,对照组给予人工胸外按压+A/C模式机械通气.比较两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存活率、除颤次数,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的血乳酸、血清B型钠尿肽(BNP)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结果 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除颤次数低于对照组,治疗后24 h两组血乳酸、血清BNP、cTnI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Utstein模式下采用心肺复苏仪进行复苏可有效改善心搏骤停患者的通气,减轻心肌损伤,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存活率.  相似文献   

19.
胸外按压时所产生的ECG按压波形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ECG按压波形与胸外按压的相关性,及其对胸外按压效果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使用自动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器,另一组使用徒手胸外按压。统计胸外按压时ECG按压波形变化。结果胸外按压方式以及按压深度的不同所形成的ECG按压波形也不同。结论有效的胸外按压与所形成ECG按压波形有明显的相关性。在心肺复苏胸外按压时监测ECG按压波形对胸外按压效果有明显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心肺复苏机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机在心脏呼吸骤停进行心肺复苏(CPR)时应用效果。方法对82例患者行复苏前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分为两组,机控组运用心肺复苏机对急诊心脏呼吸骤停患者行机械心肺复苏,胸外按压和呼吸支持均使用心肺复苏机;对照组简称人工组,采用标准心肺复苏术,人工胸外按压加呼吸机容量控制通气实施标准心肺复苏。且胸外按压实行两人交替进行。两组使用复苏药物及电击除颤等抢救措施应用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两组病例心肺复苏术后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收缩压情况以及按压有效率等五项指标。结果机控组的收缩压及按压有效率两项指标明显优于人工组;两组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无显著差异。结论采用心肺复苏机可有效提高循环支持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