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过程中血管化构建一直是骨科领域的一个难题,随着对骨折修复分子生物学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对骨折愈合机制认识的不断加深,发现血管化是制约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速度与程度的重要因素[1].构建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方法很多,如血管束植入、血管蒂筋膜瓣包裹术或肌肉瓣预制术等均不十分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带血管肌筋膜包裹方法促进植入体种子细胞的成活作用。方法 经解剖分离裸鼠带背阔肌血管蒂的深筋膜 ,包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与载体 3 羟基丁酸、3 羟基己酸无规嵌段共聚物复合物 ,另将同样复合物植入裸鼠臀部肌袋中 (无血管蒂 )作为对照。经HE染色、骨桥素的原位杂交、Vonkossa钙染色与图像软件分析评价带血管肌筋膜包裹方法对促进植入体血管化与细胞成活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术后 2周的骨桥素表达与 4周的钙染色程度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带血管肌筋膜的包裹能促进组织工程植入物血管化与种子细胞的成活 ,从而能促进成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监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优缺点,寻找较好的监测方法。方法在13只成年恒河猴的25侧胫骨上制备2cm的骨膜与骨缺损模型,根据骨缺损充填材料不同随机分为五组(每组5侧),A组:β-磷酸三钙(β-TCP) 骨髓基质下细胞(BMSCs) 血管束;B组:β-TCP 血管束;C组:β-TCP BMSCs;D组:β-TCP;E组:空白对照。术后4、8、12周行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并计算信号强度-时间(SI-T)曲线的最大线性斜率(SS_(max))和基线值(SI_(baseline)),拍摄恒河猴胫骨X线片并计算其透光度,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并计算摄取比值,同时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4、8、12周A组的SS_(max)值最高,术后8周与4周相比SS_(max)有较大幅度的提高(P=0.003)。术后12周A组5个样本的SS_(max)与X线片透光度呈负相关(rs=~0.892,P=0.042),与血管面积比值呈正相关(rs=0.894,P=0.041)。结论SI-T曲线的SS_(max)能够准确地反映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情况,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具有无创、无辐射、高灵敏度和定量分析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猕猴的解剖和实验,初步建立一种可行的利用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猕猴胫骨段性缺损的动物模型。方法对一只自然死亡的猕猴进行新鲜解剖,观察其胫骨的形态及周围知名血管束的解剖路径;将10只猕猴双侧胫骨(共20处)制成中段20mm骨-骨膜缺损模型,随机平均分成2组,实验组在缺损处填塞由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和具有特殊外型(侧槽和中空管)的β-磷酸三钙(β-TCP)支架体外构建的复合物,在中空管内移入隐动、静脉的一段,组织工程骨外被带蒂深筋膜;对照组只填塞组织工程骨。另取2只猕猴的无填充物胫骨缺损作对照。钢板螺钉固定。在4、8、12周时间点分别行放射线检测,墨汁灌注标本,组织学检测及标本大体观察。结果各时间点上,实验组在成骨、血管化程度及材料吸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未填充任何材料的缺损无愈合。各组猕猴术后一般表现无差异;术前、术后表现无明显变化。结论本组实验所建立的猕猴胫骨段性缺损修复模型及组织工程骨血管化方法是有效的、可行的,为组织工程骨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组织工程化人工骨血管化研究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目的 比较三种促进组织工程化人工骨体内血管化方法的效果及研究血管化与成骨的相关关系。方法 将HA/β-TCP与PDLLA形成复合支架材料,再复合Ⅰ型胶原、rhBMP-2,与成骨细胞联合培养,仿生制备成组织工程化人工骨,采用包裹带血管蒂筋膜,复合血管内皮细胞或两者联合的促血管化手段。将人工骨修复兔桡骨干骨膜-骨完全缺损,手术后4、8、12周,观察移植物组织学,体视学方法观察血管化,成骨作用及其两者的关系。结果 3种方法均有促血管作用。其优劣依次为;材料包裹带血管蒂筋膜及复合血管内皮细胞大于材料单纯复合血管内皮细胞,后者又大于材料单纯包裹带血管蒂筋膜,术后4周为快速血管化阶段。4-8周间血管化有平缓发展,12周完全血管化,血管化与新骨生成数量成正相关。结论 促血管化手术对组织工程化人工骨移植修复骨缺损的效果起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显微外科与血管化组织工程组织的构建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血运重建是组织再生的基础,要获得组织工程化组织必须保证植入体内的种子细胞尤其是材料内部的种子细胞能够获得及时充分的营养。因此血供的重建就成为组织工程由基础向临床应用的关键性环节。血液供应的重建方法主要有:利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促进血管生长,采用血管内皮细胞与成骨细胞联合移植的方法,或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可通过带蒂筋膜瓣包裹、带血供肌瓣包裹或血管束植入的方法,在构建组织工程化组织的同时建立其血液供应。组织工程化组织在临床应用时,如果修复邻近的缺损,只需在原位进行血管化;但在缺损局部软组织条件差、常常无法找到可供利用的筋膜瓣、肌瓣或血管束的情况下,可异位构建血管化的组织工程组织,二期采用显微外科方法通过带血管的组织移植修复缺损。  相似文献   

7.
两种不同三维结构β-TCP材料体内血管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支架内部三维结构对β-TCP材料体内血管化的影响。[方法]将2种不同三维结构的β-TCP材料(孔径400~500μm,内连接径为120μm的圆片状β-TCP材料和相同成份、重量的β-TCP材料碎颗粒,直径在100~200μm)包埋入24只成年新西兰兔的双侧腰背筋膜内,术后1、2、4、8周对材料进行组织学观察、同位素骨扫描及扫描电镜等检查,观察2种不同内部三维结构β-TCP材料的体内血管化情况。[结果]两组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术后1周,2种结构材料只有周边部分孔隙内可见幼稚的毛细血管形成。术后4周,圆片状人工骨材料内全层出现新生血管,血管数量增多,管腔变大,外周血管发育成熟,进入血管化高峰期。术后8周血管数量无明显增多,仅有管腔增大,偶见成熟的微血管结构。而颗粒状材料血管化进程缓慢,血管数较少,管腔小,结构差。4周时,仍以发育幼稚的毛细血管为主,8周时出现部分毛细血管闭塞。[结论]材料孔隙间的连通是影响材料体内血管化的关键因素,具体地说,较高的连通率可以使材料血管化更为完全,而连通径的大小可以限制新生血管管腔的大小。  相似文献   

8.
显微外科方法及加压固定治疗四肢长骨骨不愈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四肢长管状骨骨不愈合的不同治疗方法。方法 对 72例肱骨、股骨及胫骨骨不愈合行带血管蒂骨膜 (骨 )瓣及松质骨植骨血管束植入术。结果  72例得到 1 3~ 2 9个月、平均 1 8 5个月随访。带血管蒂骨膜组 2 5例有 2 4例骨折愈合 ,时间为 3~ 4 5个月 ,平均为 3 6个月 ;带血管蒂骨瓣组 2 3例有 2 1例骨折愈合 ,时间为 3 5~ 5 7个月 ,平均为 4 2个月 ;松质骨植骨血管束植入组 2 4例有 2 0例骨折愈合 ,时间为 4~ 7 6个月 ,平均 4 5个月。结论 三种手术方法均有促进骨折愈合作用。其成骨能力以带血管蒂骨膜 (骨 )瓣较强 ,松质骨植骨血管束植入较弱  相似文献   

9.
显微外科方法及加压固定治疗四肢长骨骨不愈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四肢长管状骨骨不愈合的不同治疗方法。方法对72例肱骨、股骨及胫骨骨不愈合行带血管蒂骨膜(骨)瓣及松质骨植骨血管束植入术。结果72例得到13~29个月、平均18.5个月随访。带血管蒂骨膜组25例有24例骨折愈合,时间为3~4.5个月,平均为3.6个月;带血管蒂骨瓣组23例有21例骨折愈合,时间为3.5~5.7个月,平均为4.2个月;松质骨植骨血管束植入组24例有20例骨折愈合,时间为4~7.6个月,平均4.5个月。结论三种手术方法均有促进骨折愈合作用。其成骨能力以带血管蒂骨膜(骨)瓣较强,松质骨植骨血管束植入较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带蒂筋膜瓣包裹组织工程骨在修复骨缺损时促血管化成骨与膜诱导成骨的作用,为临床修复骨缺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兔自体红骨髓(autologous red bone marrow,ARBM)及含重组人BMP-2的骨诱导活性材料构建组织工程骨。将4~5月龄新西兰大白兔60只(体重2.0~2.5 kg),随机分为A、B、C 3组,A组16只,B、C组各22只。制备长1.5 cm的右尺骨长段骨-骨膜完全缺损模型,A组于骨缺损处植入组织工程骨;B、C组在骨缺损邻近处制备一筋膜瓣包裹组织工程骨后植入骨缺损,B组将筋膜瓣蒂部切断形成游离筋膜瓣,C组为带蒂筋膜瓣。术后4、8、12、16周,每组随机取4只实验动物,取骨缺损区组织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8、12、16周B、C组各另取2只实验动物行腋动脉墨汁灌注观察。结果大体观察示,术后4、8周A组有纤维结缔组织形成,B、C组筋膜瓣形成类似骨膜样纤维组织,其中B组有软骨样组织形成,C组有新生骨形成;12、16周A组骨痂形成少,B组新生骨较多,C组骨干形成。组织学观察示,术后4、8周A、B组新生血管和骨小梁极少,C组血管丰富且成熟骨小梁及软骨组织形成;12、16周A组新生血管及骨小梁仍较少,B组血管数量较多且成熟骨小梁显著增加,髓腔结构形成但闭阻;C组血管数量减少,成熟骨结构形成,骨髓腔再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组各时间点CD105、CD34、Ⅷ因子表达均高于A、B组。骨形态计量分析显示,术后各时间点C组新生骨小梁体积明显大于A、B组(P<0.05);A、B组间除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图像分析显示术后各时间点C组骨修复区内血管再生面积比值明显大于A、B组(P<0.05)。墨汁灌注检查示,各时间点B组成骨区为稀疏的墨染区;C组成骨区墨染数量多且较密集,8周达高峰,之后逐渐减少。结论 带蒂筋膜瓣包裹复合自体ARBM的组织工程骨,早期以促血管化成骨作用占主导地位,后期血管化成骨作用逐渐消失,以膜诱导成骨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14.
15.
Operations were performed on 48 patients with aneurysms of the thoracic aorta, one of them had a rupture of aneurysm of the noncoronary sinus followed by the formation of a fistula between the aorta and the right atrium. The fistula was ligated by an access through the right atrium with good nearest and long-term results.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