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本文介绍一种ELISA法检测循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IgM(HBsAg-IgM)复合物,共测定各类型肝炎及无症状携带者73例,还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与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阴性者(健康人)28例,计101例。急性肝炎HBsAg-IgM检出率为77.27%,慢性活动型为50%;慢性迁延型为37.5%;慢性重症肝炎为33.33%;无症状携带者为50%。健康人检出率为14.28%。文中述及血清HBsAg滴度(RPHA法)与HBsAg-IgM检出的关系,将HBsAg-IgM血清稀释度类型分为四类,分别观察其OD值的表现。也探讨了HBsAg-IgM检测时某些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采用Abbott EIA法对各种HBsAg阳性人群血清抗HDV抗体进行了调查,结果在1004份血清标本中检出有18份标本抗HDV抗体阳性,阳性率为1.8%。抗HDV抗体检出率与年龄、性别无关。但在无症状HBsAg携带者、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包括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中,抗HDV抗体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别,分别为0.6%、0%、1.7%、和12.1%。这些阳性血清中抗HDV抗体滴度<1:10,间隔2~6个月后对部份患者重新采血复查时,抗HDV抗体转为阴性。研究结果提示了低感染率的D型肝炎在我国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我国为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 ,特别是乙型肝炎 ,我国人群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达 4 5 % ,HBsAg携带者有 1.2亿以上 ,10 %以上转为慢性肝炎 ,部分演变为肝硬化 ,进而引发肝癌。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对乙型肝炎的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检测在乙型肝炎病情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病例来自于我院门诊及住院的患者 ,其中HB sAg、HBeAg、抗HBc均阳性者 5 6 0例 ;HBsAg、抗HBe、抗HBc均阳性者 5 88例 ;HBsAg、抗HBc阳性者 5 6 1例 ;HBsAg、HBeAg均阳性…  相似文献   

4.
报道105例朝鲜族HBsAg阳性者HDV混合感染情况。HDAg及抗-HD抗体的检测均用Elisa法。105例血清HDAg阳性者为11例,抗-HD抗体阳性者1例,总混合感染率为11`42%.各型乙型肝炎中HDV混合感染率为急性肝炎8.57%,慢性迁延性肝炎12.50%,慢性活动性肝炎19.01%,肝硬化20.20%,HBsAg慢性携带者4%。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的混合感染率显著高于HBsAg慢性携带者及急性肝炎。混合感染时HBeAg阳性率(66.67%)高于HBV单独感染者。这说明HDV和HBV可同时复制,可能有有互相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肝癌高发区170例HBsAg阳性者经血清抗-HD(即抗-δ)检测,发现3例阳性,检出率为1.76%,其中有2例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另1例为HBsAg无症状携带者,从而证实我国南方广西确有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存在.在16例HBsAg及AFP皆为阳性者和20例HBsAg阴性、肝功能正常者中无1例抗-δ阳性.广西地区人群中HBsAg携带率相当高,虽然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率较低,而对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勾宗蓉  宋大清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23):1088-1089
目的了解绵阳城区行政事业人员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情况。方法对来院体检的4743人用ELISA方法检测乙肝两对半:即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核心抗体(抗HBc)。结果HBsAg阳性率7.59%,30岁以下年龄组乙型肝炎感染率2.96%,31岁~60岁年龄组感染率8.65%,大于60岁年龄组,阳性率7.47%。而感染模式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阳性)占5.6%,小三阳(HBsAg、HBeAb、抗HBc阳性)占78.9%,其他模式占15.5%。结论绵阳城区乙型肝炎感染率低于全国水平,感染模式以小三阳为主。  相似文献   

7.
δ型肝炎有人亦称J型肝炎,是一种伴随乙型肝炎感染的一型肝炎,具抗δ类似于抗—HBc代表着δ肝炎的感染,本文就武威地区1987年81例慢迁肝病人抗δ的检测情况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1、待检血清:81份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病人血清均采自地、县医院已住院确诊的病例,HBsAg检测均为阳性,病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87例各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小儿血清抗-HD测定结果,以了解D型肝炎病毒(HDV)在上海地区小儿中的感染情况。 材料与方法 87例患儿包括慢性乙型肝炎48例,亚临床型HBV感染21例,乙型重型肝炎7例,HBsAg阳性的婴儿肝炎综合征11例(按1984年全国小儿病毒性肝炎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其HBsAg均阳性,部分病例HBeAg阳性,所有病例均在HBsAg阳性同时采血测定抗-HD。抗-HD测  相似文献   

9.
对由深圳出入境的香港货柜车司机进行卫生检疫,其中对2251例HBsAg阳性者进行血清学乙肝感染标志物检测。结果慢性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携带者1137例(50.5%);HBsAg、抗—HBe、抗—HBc阳性938例(41.7%);HBsAg、HBeAg、抗—HBc阳性133例(5.9%);HBsAg、抗—BHc阳性43例(1.9%)。本项调查对了解香港地区货柜车司机乙肝感染情况和口岸卫生检疫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HBsAg 系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外壳,在肝细胞浆内质网池中复制装配,剩余的 HBsAg释放至体液与组织中,其血清中的含量可达10~3,比病毒本身多10~6倍,较易测得.血清内检得 HBsAg 表示体内存在着 HBV,标志着一定的传染性.将 HBsAg 阳性血液稀释至10~(-4)可导致黄疸型肝炎,稀释10~(-5)~10~(-7)使约50%受试者感染后40~120天血中出现 HBsAg.滴度高传染性强.HBSAg 阳性见于:(1)急性乙型肝炎的潜伏期或急性期,大多仅短期阳性.(2)慢性 HBsAg携带者(健康携带者或有免疫缺陷的携带者).(3)HBV 所致的慢性肝病:迁延型和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HBsAg 的动态检测可协助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1.
<正> 1972年瑞典学者Magnius在研究乙型肝炎抗原时,发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的血清中,有一组新的抗原抗体系统,其免疫性及理化特性既不同于表面抗原,亦不同于核心抗原,因而命名为e抗原抗体系统。这一发现开拓了人们认识乙型肝炎的新途径,加速了人们对乙型肝炎的进一步理解,1979年至1980年,我们对105例肝炎患者HBsAg阳性血清及295例HBsAg阳性携带者进行了e抗原e抗体的测定,并对e抗原系统的临床意义简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我国十二个省区194份阳性标本中,乙型肝炎抗—HBc与乙型肝炎表面抗元抗体及e抗元抗体间的关系。对比观察表明抗—HBc滴度与HBsAg滴度、e系统有密切关系,而与HBsAg亚型、SGPT无明显关系;抗—HBc较HBsAg、e系统及SGPT反映HBV复制更确切,高滴度抗—HBc的慢性携带者有发展为慢性肝病的可能。並指出抗—HBc是乙型肝炎的一项敏感而特异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分析基因工程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3例临床资料,结果表明血清呈HBsAg、HBeAg阳性而ALT异常者和慢性活动性肝炎者的效果较好,总有效率分别为59.1%(13/22)和75%(12/18);血清呈HBsAg、抗HBe阳性而ALT异常者,HBsAg、HBeAg或抗HBe阳性而ALT正常者,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慢性迁延肝炎者,合并肝硬化或肝细胞癌者治疗效果较差,总有效率分别为l6.7%(1/6)和0,0,25%(2/8),0.提示这些因素可以作为选择干扰素治疗的参考适应症.  相似文献   

14.
将陶氏免疫沉淀法加以变更,测定83例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人及 50倒无症状HBsAg 携带者血清DNAP 活力,结果 DNAP活力增高的百分率是:急性乙型肝炎59.9,慢性活动性肝炎57.6,重症肝炎56.3,慢性迁延性肝炎 28.6,无症状携带者26.0。对一例携带者血清作免疫电镜观察,发现三种颗粒均存在。对HBeAg、抗-HBe 的产生与 DNAP活力增高的不一致性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应用HBV-DNA斑点杂交检测慢性HBsAg 携带者30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17例,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34例,慢性迁延性肝炎患者11例,肝炎肝硬化患者22例,慢性HBsAg 携带者阳性率为46.67%,高于临床各型肝炎,在防治乙型肝炎中,既要重视旰炎病人的治疗与隔离,又要重视慢性HBsAg 携带者。  相似文献   

16.
1984年3—5月,我们应用日本三和化学研究所提供的肝提取物制剂—Adelavin 9号,治疗20例慢性肝炎患者。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一、对象和方法(一)治疗对象:本组慢性肝炎病例的诊断、分型标准,参照1978年杭州全国肝炎学术会议关于病毒性肝炎的诊治意见,选择20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肝功能试验有一定程度改变的成年慢性病毒性肝炎病例作为本组治疗对象。20例慢性肝炎患者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4例。年龄在19—56岁之间,平均为37.2岁。临床诊断为慢性活动性肝炎13例,慢性迁延性肝炎7例。黄疸型2例,无黄疸型18例,全部患者的血清HBsAg 均为阳性(Rpha法和Elisa 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76例HBsAg阳性者HBV血清学标记进行41/2年随访,发现了慢性迁延性肝炎(CPH)和慢性活动性肝炎(CAH)备1例。半年后复查时阴转率为40.8%;45例仍持续阳性。45例HBsAg携带者在4年期间经多次检测HBV血清标记,HBsAg阴转13例。阴转率为28.9%,阴转时间平均1.13年。HBsAg携带者随着HBsAg和抗HBc滴度越高,阴转率越低。  相似文献   

18.
杨丽君 《中国医药导报》2010,7(12):106-106,10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血清乙型肝炎标志物HBVM与HBV DNA的阳性表现及其对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意义。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14例有乙型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同时进行HBVM与HBV DNA检测,对HBVM用ELISA方法进行定性分析。结果:HBV DNA定性检测结果表明,急慢性肝炎患者中HBV DNA阳性率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HBV DNA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乙型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HBsAg、HBeAg,抗HBc阳性患者中,HBV DNA阳性率为94.16%,HBsAg、抗HBe、抗HBc阳性患者中HBV DNA阳性率为61.64%,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3例HBV DNA阳性,但HBVM全阴性,7例抗HBsAb、抗HBe、抗HBc阳性,1例HBV DNA呈阳性。肝功能检测提示患者有肝细胞损伤。结论:HBVM的检测不能作为HBV感染及HBV活动的唯一指标;HBV DNA能准确地反映HBV感染及HBV活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陈文笔  马勇 《安徽医学》1997,18(4):12-12
<正>本文用放免法对564例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变患者血清的HBV标志物进行检测,并对HBV的特殊血清类型从临床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对象与方法一、对象:564例慢性肝炎及肝硬变患者均为我院传染科病人,肝炎病史及血清HBV标志物阳性均在一年以上,均抽血5mi,收集全部血清—20℃保存,最后一次性检测。二、血清HBV标志物(HBVM):HBsAg、HBsAg—IgM、抗HBs、HBeAg、抗HBe、HBcA—g、抗HBc、抗HBc—IgM、PHSAR、Pre—S2等10项,均用固相放免法,试剂购自山东3V公司,仪器采用中国科技大学GC—911放射免疫伽玛计数器。  相似文献   

20.
孕妇血清中乙肝病毒抗原抗体检测与胎儿宫内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孕妇血清中乙肝病毒抗原抗本,滴度与胎儿宫内感染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母婴垂直传播提出适当的预防措施。方法:对855例孕妇采集肘静脉血,其分娩的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消毒脐带留取脐血,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并对HBsAg,HBeAg,抗-HBc及HBsAg滴度与胎儿宫内感染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855例孕妇HBsAg阳性者120例(占14.04%),120例HBsAg阳性孕妇的胎儿宫内感染率为32.50%(39/120);孕妇血清中HBsAg滴度的高低与胎儿宫内感染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孕妇血清中单纯HBsAg阳性者发生胎儿宫内感染率为16.67%(1/6),HBsAg 阳性合并抗-HBc阳性者发生胎儿宫内感染率为12.32%(9/73),而孕妇血清中HBsAg阳性合并HBeAg阳性者发生胎儿宫内感染率为70.73%(29/41),与前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孕妇血清中HBsAg的滴度与胎儿发生宫内感染无关,但HBeAg阳性率越高,其胎儿发生宫内感染的机率就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