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对慢性腎炎分型論治的概念慢性腎炎从中医辨証角度来看,大多隶属于肿胀、虛損之门,我院診治这类病例不少,但尚缺乏較系統之經驗,疗效亦不够理想,为进一步总結經驗,掌握规律,提高疗效,就二年来所經治之慢性腎炎二十余例,作初步分析探討,約分类型如下: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是在整体的观点与內外統一的基础上辨証論治的,很科学的应用四診八綱以診察症征、分析原因,然后确定診断,从而施治。其論治的依据很多,如我們习知的:按三阴三阳六经分証,上、中、下三焦論病,經絡脏腑和营卫气血的分层次观传变,五脏六腑和十二经絡的分屬归經等等,都是临床上常用的辨証論治的方法。古人在这一方面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經驗。即以腎病而論,在治疗上也是結合其他脏腑的  相似文献   

3.
慢性腎小球性腎炎,通常为急性腎炎失治或治不彻底演化而成。1960年间,我們在淮南謝家集矿工医院內科,由中西医会診治疗十余例慢性腎小球性肾炎患者,其中有五例发有尿毒症等傾向。由于領导的支持和医护人员的密切合作,因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除一例尿毒証因病久失治,搶救不及死亡外,余均好轉或全愈出院。现仅就該病的辨証論治等問題結合以  相似文献   

4.
前言我院自1957年一月起,至现在止,对急慢性腎脏炎病,大部分是中医治疗。根据四診八綱,理、法、方、藥,初步摸索到些治疗方法,取得了較高的疗效。本篇所述35例慢性腎炎的治疗方藥,作簡单扼要地初步小結,以作抛砖引玉之举,尚望海內同道給予指正。  相似文献   

5.
前言 腎臟炎是泌尿系常見的疾病,发病率比较高。几年来,在党的中医政策光辉照耀下,中、西医对腎炎的治癒率有了显著的提高。一年多来,我院中医科依据“辨証論治”原则,先后治疗急、慢性腎炎26例,經临床及追綜观察都获得滿意的效果。茲將治疗經过的一些經驗和体会,综合报告如下: 病例来源:26例中,由西医轉来者16名;直接来中医科治疗者10名。  相似文献   

6.
《內經》是闡述人体生理、病理、診断、治疗等基本理論的中医典籍。它的內容非常丰富,是春秋战国时期以前,古人在长期医学实践中,与疾病作斗爭的經驗总結,并結合了当时科学文化的发展,对这些丰富的医疗經驗,作了此較系統全面的闡述。历代以来,經过反复的驗証,认为这些基本理論,确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而且成为祖国医学不断发展的渊藪。  相似文献   

7.
經脈杂談     
一經脈与針灸、方藥的关联經脈学說的理論,是我国古代中医学的結晶。它是經历了不知其数的年代,及亿万劳动人民无数次的实踐观察出来的,是由实踐到理論的。它的理論体系,导源于上古自发的朴素的辯証法的阳阴五行的思想,结合人体內部的神經、血管、体液运行的生理狀态,及临床証狀的各种病理狀态,經过分析綜合,才总結出經脈的循行規律与治疗規律来,并以这一規律的理論,指导中医診治的临床实踐。內經“灵樞”經脈篇說:“經脈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調虛实,不可不通”的意見,就是指的經脈学說是中医的診断与治疗的重要的法則。古代的中医治病,主要是針灸治疗,因而經脈的循  相似文献   

8.
常州市中医院屠揆先院長,在1959年第11期“江苏中医”上发表了“中西医会診用中藥治癒一例过敏性紫斑病并发腎炎的报告”。并提出了过敏性紫斑病并发腎炎的病例,临床上很少遇到,而且国內文献的报导亦不多。我們科內几年来也仅在1957年遇到一例同样的病例。患者全身出现紫斑及浮肿情况,異常严重。且伴有剧烈的腹痛,亦曾使用A、C、T、H,維生素K、C,(艹颠)茄,苯海拉明,青霉素,葡萄糖鈣等各种支持疗法,均未有明显的进步。結果,用中藥治疗,一个多月后,症状完全消失;又經二个多月的门診調理,小便常规及血压情况,亦完全正常。患儿于1958年暑期,即恢复学习;迄今,經年余来的观察,并未复发。該病中藥疗法,似有明显的疗效。惟我們治疗的一例,根据中医  相似文献   

9.
“天人合一”观念是內經作者研究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后作出的总結,在祖国医学的理論体系上占有重要地位。試将其意义分述于下。一、“天人合一”是整体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整体观念”是祖国医学的学术观点,全面地貫串在生理、病理、診断、治疗等各个环节。它是广大劳动人民同疾病斗爭的經驗的反复积累,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总結。也是古代朴素的、自发的唯物辯証思想在医学領域中的具体运用。祖国医学“辯证論治”的診治体系,  相似文献   

10.
腎变綜合病征(Nephrotic syndrome)的特点是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脂血症,全身高度水肿,尿少,大量蛋白尿和基础代謝低降等。此种病征最多見于慢性腎炎。晚近許多学者报道急性腎小球腎炎也可有腎变綜合病征的临床表現(1)。本病的治疗是現代医学中尚未解决的問題,无論是中医或西医治法,一般对消肿疗效較好,但蛋白尿消失率很低。本院內科从1959年后对十六例腎炎綜合病征患者进行中西医綜合治疗,近期疗效頗为滿意,現将初步  相似文献   

11.
我科于一九六二年开始应用割膻中穴袷疗支气管哮喘,截至一九六五年九月,先后共治疗三十五例,效果較为满意,今不揣簡陋,将我們治疗情况介紹如下: 一、病例选择割治前,首先应确定診断,排除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心脏性喘息。肺、支气管有合併感染或同时存在有心、肝、腎病者,均不宜采用本疗法。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病的症状表现,与祖国医学中由于肝阳、肝气等因素而引起的眩暈、耳鳴、惊悸、不寐諸病相类似,因此在这些中医理論指导下,运用四診八綱,按辨証論治的原則,进行中药治疗,能收到較好的疗效。现将三年来所診治的11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进行总結分析如下: 一、研究观察方法 1.病例选择:本文所有病例均系经过专科門診检查确診为原发性高血压病为对象,其連  相似文献   

13.
鉴于慢性疑难杂病之中,每多有缠綿岁月,迁延难愈之症,个人就此問題,在临床观察实践中,注意到有些是属于瘀血証的范畴,为此笔者将有关这方面的肤浅认识結合治验病例的資料,聊作介紹,請先进同道参考和指正。一、瘀血证治的概述瘀血的发病机制,在《內經》中有較多闡述,如《調經論:“寒独留則血凝泣,凝則脉不通”;《举痛論:“血泣不得注于大經,血气嵇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痈疽篇》:“营卫嵇留于經脉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卫气从之而不通,壅塞而不得行,故热。《金匱》、《伤寒論》也  相似文献   

14.
急性胆囊炎为常見急腹症之一。我院內科自1961年1月至1963年8月,住院病例中确診为本病而病史記录齐全者共69例(其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5例),全部病例均系急診入院。診断标准除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化驗及X綫等綜合資料外,并从病程观察过程中除外其他急腹症,且以出院时最后診断为标准。該69例分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綜合三組进行治疗,各組病例病情輕重不加选择。今将治疗总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我們治疗腎盂腎炎时,是根据症狀与現代医学实驗室小便化驗和培养,診断一經确实,卽采取祖国医学文献上有关治疗淋症等类方剂,結合个人临床經驗,用清解結热,疏利水道为原則,应用加減八正散进行治疗。加減八正散方剂組成: 車前子、童木通、瞿麦、扁蓄、滑石、甘草稍、川萆薢、川黄柏、石葦。  相似文献   

16.
概念·特点·价值辨証論治是中医診治疾病的根本法則。几千年来,我国医家就是根据这个法則为人民解除疾病痛苦。公元前二世纪时代,我国医学巨著——《黄帝內經》就开始建立了辨証論治理论核心。到东汉时,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又总結了前人学术經驗,通过临床实践,編写了两部理論与实践相結合的辨証論治的經典著作——《伤寒論》和《金匱要略》。其后,历代医家經过临床驗証,不断发展充实,使辨証論治法則更加完备,从而形成了我国医学独特的診疗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一、中医对慢性腎臓炎的認識1.对慢性腎臟炎的概念: 古人認为水腫和腎是有着密切關系的,最早在內經上就有着这一類記載,后人对这一疾病不論在理論及症狀方面的記載也很多。如: 素問臟气法時論:腎病者,腹大胆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水熱穴論: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又云,腎者胃之關也,關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为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五常政大論:水太过曰流衍,流衍之記是謂封臟,其臟腎,其病痕。脹論內論臟腑之脹有: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金匱要略: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景岳全書:凡水腫等証,乃脾肺腎三臟相  相似文献   

18.
我們根据祖国医学“蛔厥”、“虫腹痛”、“肝气痛”的理論,对胆道蛔虫症治疗收效較为滿意。自1963年1月至1965年7月,住院治疗167例。茲将治疗方法及結果总結如下: 一、临床分析 1、診断依据主要根据病史和临床体征为依据。(1)疼痛:右上腹部、心窝部陣发性頂撞样剧痛,疼痛間歇期如常人,或綿綿  相似文献   

19.
腎盂腎炎分急性与慢性两种,在內妇科临床上此較多见。所謂腎盂腎炎,即指腎盂炎症扩展,同时涉及腎之实质合并发生病变而言。从一般发展规律来看,急性期因循失治、或治不彻底,则可迁延轉为慢性,而預后每多不良。笔者鉴于本病在中医杂志上报导不多,为此,将有关  相似文献   

20.
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沒有囊虫病紀載,仅据祖国医学諸虫門辨证論治的原則,拟出对本病的治疗方法。几年来我院遇到本病四例,疗效较好,今将临床观察和体会介紹于下,希批評指正。 (一) 临床资料 1.病例来源:一例系內蒙某医院书記,經內蒙和北京某医院及囊虫病研究所确診为囊虫病,其余三例經本县和哈尔滨某医院确診为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