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肿瘤生成血管形态变异,结构缺乏完整性,其发生对随后的肿瘤形成是必需的先决条件。血管生成对肿瘤原发灶的转移和转移灶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国外有关资料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有赖于血管形成。血管生成拟态与经典的血管生成概念不同,是指在没有内皮细胞参与的情况下,由某些肿瘤细胞直接形成具有微循环功能的类血管结构的过程。血管生成拟态能够为肿瘤的生长提供更加良好的血供,并且与侵袭性肿瘤的转移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血管生成拟态的发生机制可能与侵袭性肿瘤细胞类胚胎样表型的逆转有关。  相似文献   

3.
恶性肿瘤细胞的转移是癌症致死的主要原因。长期的临床研究表明与肿瘤相关的淋巴管因其可以为肿瘤细胞提供扩散的途径而成为癌症转移的关键要素,然而目前仍不清楚的是:在肿瘤发生前已经存在淋巴管是否足以行使上述功能?是否还需要新生的淋巴管或是淋巴管径的扩大?在许多种人类癌症中,原发灶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表达增高与肿瘤细胞局部淋巴结扩散增加相关,本文将对淋巴管生成机理,特别是肿瘤细胞的转移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有赖于血管形成。血管生成拟态与经典的血管生成概念不同,是指在没有内皮细胞参与的情况下,由某些肿瘤细胞直接形成具有微循环功能的类血管结构的过程。血管生成拟态能够为肿瘤的生长提供更加良好的血供,并且与侵袭性肿瘤的转移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血管生成拟态的发生机制可能与侵袭性肿瘤细胞类胚胎样表型的逆转有关。  相似文献   

5.
新生血管和肿瘤的淋巴结转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肿瘤的新生血管作用已经成为共识,在肿瘤新生血管密度和肿瘤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的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的显著的相关性,而且明显的高于肿瘤转移的其他指标,同时该指标还存在着直观性,客观性和独立性等优点。因此,肿瘤新生血管作为肿瘤转移的指标有很好的使用前景,但是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尚待解决。  相似文献   

6.
恶性肿瘤细胞的转移是癌症致死的主要原因。长期的临床研究表明与肿瘤相关的淋巴管因其可以为肿瘤细胞提供扩散的途径而成为癌症转移的关键要素。然而目前仍不清楚的是:在肿瘤发生前已经存在的淋巴管是否足以行使上述功能?是否还需要新生的淋巴管或是淋巴管径的扩大?在许多种人类癌症中,原发灶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表达增高与肿瘤细胞局部淋巴结扩散增加相关。本文将对淋巴管生成机理,特别是肿瘤细胞的转移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颊粘膜鳞癌血管生成与转移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免疫组化方法结合计算机图象分析,对48例颊粘膜鳞癌患者肿瘤内微血管与转移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颊癌内微和因管密度明显高于正常人,且随着肿瘤局部淋巴结转移和全身转移的出现,颊癌内微血管密度也增加,当400倍视野内血管密度超过45条/mm^2时,100%的患者发生肿瘤转移,颊癌内微血管密度可以预测转移发生的危险性,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另外,本文对颊癌内血管生成与血道和淋巴道转移可能的  相似文献   

8.
血管生成是指在现有血管基础上生成新血管结构的过程,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新生的血管既为肿瘤生长提供营养支持,又参与肿瘤转移、复发、耐药等诸多生物学行为。MicroRNAs作为重要的调节方式,在肿瘤血管生成中扮演的的角色尤为突出。本文就microRNAs在不同肿瘤中参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细胞外基质与肿瘤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由细胞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组成,ECM的成份为:①胶原。②非胶原糖蛋白,如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FN)、层粘连蛋白(laminin,LN)、玻璃粘连蛋白(vitronectin,VN)。③弹性蛋白。④蛋白聚糖及氨基聚糖。ECM的存在形式有二类,一是存在于细胞之间者称之为间质性结缔组织或间质性基质;二是存在于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基底部者称之为基底膜(basement mernbrsne,BM),  相似文献   

10.
肿瘤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透明质酸是细胞外基质中一种非硫酸化糖胺聚糖。研究发现,透明质酸及透明质酸酶的表达水平在许多肿瘤组织中显著升高,二者在肿瘤的发展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对透明质酸及透明质酸酶对肿瘤的作用及其在头颈肿瘤和其他肿瘤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口腔鳞癌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和血管生成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巨噬细胞侵入及血管生成。结果 巨噬细胞记数及微血管记数在淋巴结转移组较无转移组增多(P<0.05);随病理分级的增加,巨噬细胞的侵入增加(P<0.05),微血管记数虽稍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表明在口腔鳞癌中TAMs在淋巴结转移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金黄地鼠颊囊癌血管生成及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DMBA诱发金黄地鼠颊囊粘膜癌变,结合墨汁血管灌注技术及组织学检查,对动物颊癌血管生成与病理学变化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显示:癌变发生的不同时期内均存在血管生成现象。经组织学定量检测血管密度发现,随癌细胞的增殖、浸润,血管生成明显增强;早期血管广泛增生,进入晚期则主要表现在周边区,中心区出现血供不足的变性坏死;早期血管广泛增生,进入晚期则主要表现在周边区,中心区出现血供不足的变性坏死;癌细胞向深  相似文献   

14.
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主要特点是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增生。到目前为止,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血管瘤通常在出生后1个月内出现,之后有7~11个月的增生期,然后是缓慢的消退期。通常在10岁以内,90%的血管瘤可以自然消退。但仍有10%的患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肿瘤逐渐增大,引起颌面部、肢体的畸形,视力、呼吸等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许多证据表明 ,实体瘤的生长和转移是依赖血管生成的。抗血管生成治疗恶性肿瘤是近年研究的新方向。这一新策略是以肿瘤间质为治疗的靶。本文介绍了这一策略的相关理论 ,发展状况及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血管生成抑制剂与恶性肿瘤李龙江综述温玉明审校大量研究证明肿瘤生长必须依赖血管生成。肿瘤的一些产物能够促进血管生成。抑制血管生成的某些步骤或整个过程,进而控制肿瘤生成,对肿瘤治疗和防止肿瘤远处转移有重要意义。Folkman[1]首先提出用对抗血管生成的...  相似文献   

17.
血管生成是肿瘤侵袭和转移的重要条件.CT灌注可以了解肿瘤间质内血管分布情况,其时间与空间分辨率高,为快速、准确、无创及三维地评价组织器官微循环内血流动力学变化,提供了一种直观和活体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涎腺肿物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生物学行为评估和临床分期及疗效评价等显示了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肿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是近年来被发现的,能够特异地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并促进其有丝分裂的一类生物活性物质。VEGF被发现广泛存在于各种瘤体组织中,并与肿瘤细胞的生长密切相关。因此VEGF与肿瘤的研究倍受重视,进展迅速。本文结合有关文献,对当前有关VEGF的分子生物学,VEGF与肿瘤生长及VEGF抗体与肿瘤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肿瘤的血管形成对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起着重要作用,最近的研究发现它与癌基因有着密切关系,本文综述了癌基因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以及其在肿瘤血管靶向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口腔正常及鳞癌组织血管、淋巴管密度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 (VEGF C)表达及淋巴道转移关系。方法 VEGF C免疫组化染色、血管、淋巴管酶组化染色、光镜及图像分析观察血管、淋巴管总体面数密度 (TNa)。结果 VEGF C表达阳性的淋巴管TNa明显高于阴性 (P <0 .0 1) ;血管TNa略高于阴性 (P >0 .0 5 )。鳞癌比正常组织、淋巴结转移组比无淋巴结转移组血管、淋巴管TNa均有增加 (P <0 .0 1)。随临床T分期增加 ,淋巴管TNa增加 (P <0 .0 1) ,而血管TNa与之无关 (P >0 .0 5 )。随病理分级增加 ,血管TNa(P <0 .0 1)、淋巴管TNa(P <0 .0 5 )均有增加。结论 VEGF C主要介导了癌周淋巴管生成 ,对血管生成有一定的影响 ;血管、淋巴管密度的同时增加可能与VEGF、VEGF C及其受体的协同表达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