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死亡器官移植供体的维护要点。方法我院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期间共完成2例脑死亡器官捐献(DBD)供体的无偿器官捐献工作。供体确诊为脑死亡,应用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及其他相关药物维持供体,监测有创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血气交换、尿量、电解质酸碱平衡、体温、血细胞比容、白蛋白水平等,维持供体器官灌注。结果 2例DBD供体维持生命体征平稳,捐献的器官功能稳定正常。其中,供体1在入ICU后6 h确诊脑死亡,到实施器官捐献共维护33 h;供体2在入ICU后8 h确诊脑死亡,到实施器官捐献共维护31 h。捐献的肝脏、肾脏和角膜均成功移植于受体。结论 DBD供体维护是确保潜在供体器官成功捐献和捐献器官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有效提高捐献器官的利用率及缓解目前器官短缺状况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脑死亡器官捐献单中心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2年6月解放军第181中心医院全军肾移植与透析治疗中心完成的脑死亡器官捐献与移植案例。结果共完成脑死亡器官捐献26例,进而完成52例肾移植和8例肝移植,移植器官功能均良好。其中48例肾移植受者总存活率92.2%,移植肾总存活率83.7%。结论脑死亡器官捐献是器官移植重要的器官来源,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进一步发展需取决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捐献者、受者、医疗机构的权责是否得到明确和保证。  相似文献   

3.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肾移植单中心60例经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单中心DCD供肾移植的临床效果,总结DCD供肾移植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3年4月间60例DCD和112例DCD供肾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 依据《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指南》,实施DCD 60例,共捐献肾脏118个,实施肾移植112例.14例受者术后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率12.5%,其中未使用LifePort机械灌注冷保存DGF发生率23.1% (6/26),使用LifePort移植肾DGF发生率9.3%(8/86).14例DGF受者4例切除移植肾,10例肾功能术后16~52 d恢复正常.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6.3%(7/112),其中1例术后第12天移植肾破裂切除肾脏,其余经治疗后逆转.1例受者术后第15天因急性心肌梗死亡,1例术后第7天发生急性心功能衰竭死亡.移植肾存活的105例受者,随访1~15个月,移植肾功能正常.结论 在我国实施DCD切实可行,是符合伦理和我国国情的器官来源根本途径.DCD供肾移植临床效果良好,Lifeport具有清除肾脏残余微血栓、疏通肾脏微血管、评估肾脏功能及预防DGF的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肝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DCD供肝肝移植供、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原发病不同将182例受者分为良性组(135例)及肝细胞癌(肝癌)组(47例)。比较两组受者围手术期情况及1年、3年存活率;总结受者的临床预后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移植物早期功能障碍(EAD)、血管并发症、急性肾损伤(AKI)、肺部感染、急性排斥反应、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及胆道并发症。结果两组受者的无肝期、手术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182例受者的1年人、移植物存活率均为93.1%,3年人、移植物存活率均为84.9%。良性组受者的1年和3年存活率分别为92.5%和88.1%,肝癌组受者的1年存活率及无病存活率分别为95%和91%,3年存活率为78%。两组受者的总体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9)。术后并发症包括胆道并发症26例,血管并发症14例,AKI 34例,肺部感染22例,急性排斥反应11例,EAD11例,CMV感染10例,其中放置T管者的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比未放置T管者明显降低(8%比19%,P0.05)。结论 DCD供肝肝移植是治疗各类终末期肝病及肝癌的良好手段,术后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边缘供肝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肝移植中心2015年4月至5月施行的3例边缘供肝肝移植供、受者临床资料。结果 3例边缘供肝供者均为男性,包括61岁老年供者供肝1例,重度脂肪变性(肝细胞气球样脂肪变65%)供肝1例,冷缺血时间延长(15.7 h)1例。均实施中国三类标准器官捐献。老年供肝肝移植受者术后肝功能恢复良好,未出现排斥反应。重度脂肪变性供肝肝移植受者术后肝功恢复差,术后1周因移植肝原发性无功能再次行肝移植。冷缺血时间延长供肝肝移植受者术后恢复顺利,术后10 d发生轻度急性排斥反应,将他克莫司由2.0 mg(2次/d)调整为2.5 mg(2次/d),肝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在综合评估供肝状况及合理匹配受者的前提下,边缘供肝能够安全使用,并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老年供肝可以匹配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低的老年受者;冷缺血时间延长供肝可通过增加灌注次数以适当缓解术后肝功能恢复延迟情况;重度脂肪变性供肝仍应谨慎使用,要综合其他影响供肝的因素及受者状况来决定。  相似文献   

7.
肝移植中边缘供体使用经验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肝移植中使用边缘供肝〔包括脂肪供肝、寄生虫供肝、HCV(+)供肝和HBsAg(+)供肝〕对术后肝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近5年采用UW液体灌注供肝的首次肝移植患者8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边缘供肝44例(35例脂肪肝, 6例寄生虫肝, 2例乙肝, 1例丙肝), 正常供肝41例(对照组)。35例脂肪肝供肝依据脂肪变性程度分3组, 分别比较各组肝移植术后当天,术后1,2,3,7 d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ICU 时间、迟发性无功能(DNF)发生率和3, 6个月患者生存率等指标。对6例寄生虫供肝术后行B超严密观察, 对1例HCV(+)和2例HBSAg(+)供肝受体术后血清检测及其对预后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脂肪变≥40%组的术后ALT, AST, TB, PT均高于脂肪变20%~40%组(P<0.05); 脂肪变20%~40%组术后AST, ALT, TB均高于脂肪变<20%组(P<0.05); 供肝脂肪变<20%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脂肪肝供肝各组术后迟发性无功能发生率和3,6个月存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寄生虫供肝、HCV(+)及HBV(+)供肝未增加术后病死率。结论:供肝脂肪变<20%者作为供肝较安全; 随着供肝脂肪变性程度的加重, 移植术后肝衰竭风险增大; 对脂肪变≥40%供肝应慎重或避免使用。在没有合适供肝的紧急情况下, 可考虑使用寄生虫供肝、HCV(+)和HBV(+)供肝。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儿童死亡后器官捐献(deceased donor,DD)供肾移植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12年1月—2018年12月完成的357例儿童DD供肾移植相关资料,将其分为三组,将297例单肾移植设为组一,60例双肾移植中,32例供体满足三"5"原则(供体年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死亡后器官捐献肾移植术后受者发生泌尿系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受者泌尿道感染制定相应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1年12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器官移植中心行同种异体的100例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3个月内是否发生泌尿系感染分为感染组(26例)和非感染组(74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寻找脑死亡后器官捐献肾移植术后受者发生泌尿系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肾移植术后3个月内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为26%(2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术后尿瘘、术后尿管留置时间及术后双J管留置时间是脑死亡后器官捐献肾移植术后受者泌尿系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运用前进法逐步回归分析得出,术后双J管留置时间(OR=1.086,95%CI:1.003~1.177,P=0.042)及术后尿管留置时间(OR=4.687,95%CI:2.064~10.645,P<0.010)。是脑死亡后器官捐献肾移植术后受者出现泌尿系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术后尿管留置及术后双J管留置时间长会增加脑死亡后器官捐献肾移植术后受者发生泌尿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61例心脏移植术中供心获取的经验,以提高对供心保护的效果。方法2002年4月至2006年10月我们共为61例终末期心脏病患者行原位心脏移植治疗,供体均为男性脑死亡者,年龄21~53岁,大于40岁的供体5例;6例供、受体体重相差〉20%(均为大供体、小受体),其余≤±20%。45例供、受体A、B、O血型相同,16例供、受体A、B、O血型相符。脑死亡后有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和供心在不乏氧条件下获取者4例(Ⅰ类),脑死亡合并急性失血和低血容量条件下供心获取者44例(1/类),脑死亡合并心跳停止后供心获取者13例(Ⅲ类)。标准术式20例,全心式1例,双腔法40例;供心冷缺血时间52~347min(92±31min),冷缺血时间超过240min 13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分别于术后第7d和第9d死于低心排血量,供心冷缺血时间分别为327min和293min。其余患者痊愈出院。1例于术后18个月拒绝服免疫抑制剂而死于急性排斥反应,1例于术后23个月死于交通伤。其余57例患者已生存6-59个月(平均35个月),出院后生活质量良好,心功能均为0~Ⅰ级。结论较大年龄的供心移植后仍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对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受体可使用较大体重供体的供心;心脏移植供、受体血型相符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对三类不同供心采用不同的获取方法方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供心获取过程中的心肌损伤;长时间心肌保护液保护的供心应慎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胸腔镜下微创心脏手术的单中心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2年2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行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患者453例,其中男150例、女303例,平均年龄(42.2±14.6)岁。主要病种包括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314例,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26例,心脏肿瘤105例。全组患者无围术期死亡,平均手术时间(3.9±0.8)h,体外循环时间(101.2±34.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2.1±25.1)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1.6±9.4)h,术后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22.6±13.9)h,术后住院时间(6.0±1.7)d。全组18例(4.0%)患者发生并发症,包括中转开胸2例,术中扩大切口3例,术后胸腔镜下二次止血3例,再次手术1例,切口感染4例,呼吸功能不全及脑血管意外各2例,心室颤动1例。术后随访(22.6±15.4)个月,随访期间死亡1例,出现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4例,轻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及中度三尖瓣关闭不全各1例。结论 胸腔镜下微创心脏手术安全有效,手术创伤小及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心脑死亡器官捐赠供肺评估及获取的护理配合经验。方法回顾总结19例供肺获取手术的护理配合,包括供肺的评估及选择、供肺切取术的物品准备、供肺切取的配合等。结果 19例经评估7例因感染、氧合差弃用;12例供肺按照国际标准化程序顺利获取转运至医院,完成10例双肺移植和2例右侧单肺移植,受者手术顺利。结论完善的术前用物准备、充分的术前供肺评估,熟练、准确的术中配合是供肺获取和移植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胆囊癌相关的危险因素,为该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7年12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诊断为胆囊癌的316例患者以及同期就诊的316例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与前者相近的其他疾病患者,分析胆囊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316例胆囊癌患者平均年龄(60.2±10.6)岁,50岁及以上患者占82.28%,男女比例为1:1.95,156例(49.4%)合并胆囊结石,其中胆囊充填型结石30例。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胆囊结石是胆囊癌唯一的危险因素(OR=6.72,95%CI=4.52~10.02,P0.01)。在研究时间范围内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患者例数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每年占胆囊癌患者总例数比例基本一致;女性胆囊癌患者中合并胆囊结石比例较男性高(P0.01)。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患者中未行根治性手术以及TNM分期为ⅢB、Ⅳ期的比例均较胆囊癌非胆囊结石患者高(均P0.05)。结石直径越大或充填型结石的发生胆囊癌的相对危险度增加(均P0.05)。结论:胆囊结石可能是胆囊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随着胆囊结石直径的增大、数目的增多,患胆囊癌的风险也在增加。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分期相对较晚,对于发展为胆囊癌相对危险度较高的结石类型,建议及时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器官捐献供体的全身感染情况进行分析,为控制供体感染提供更多临床证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重症医学科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维护的76例器官捐献供体,其中包括32例脑死亡患者和44例心死亡患者,收集供体年龄、性别、发病原因、感染部位、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中心静脉导管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外周血培养及药敏结果、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等临床资料。结果 76例器官捐献供体中肺部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分析感染病原菌得出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占总比30.3%,革兰氏阳性球菌占总比14.4%,真菌占总比5.3%,多重耐药菌共6株,占总比15.8%。结论 感染并不是器官捐献禁忌证,在发现供体有感染或怀疑感染时应及早启动抗感染治疗方案,积极留取各部位标本送检,以便筛选感染部位及确定感染病原菌,及时目标性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单中心分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15年2月至2020年1月完成的70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及预后。结果 70例供体中符合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分类标准中国一类(C-Ⅰ)7例、中国二类(C-Ⅱ)3例、中国三类(C-Ⅲ)60例;70例肝移植均为同一手术组完成,供肝热缺血时间(21.4±4.4)min,冷缺血时间(365.6±121.9) min,手术时间(474.3±116.6) min,无肝期(61±12.5) min,术中出血量(1124±606.1) ml,术中输红细胞(7.33±5.67) Unit,术后ClavienⅢ级及以上并发症发生率38.6%(27/70),随访期间死亡12例,术后早期(3月)死亡7例: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6例、移植肝原发性无功能1例;术后晚期(≥3月)死亡5例:消化道大出血1例、移植肝新发肿瘤1例、格林巴利综合征导致心肺衰竭1例、胆道并发症2例。受体术后1、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2.5%、78.4%。结论术后严重并发症是肝移植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受体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是术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受体胆道并发症和合并症恶化是术后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术后脓毒症可能与边缘供体,供受体源性感染,术前受体MELD评分≥25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无锡地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及利用现状,为促进局部地区器官捐献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51例器官捐献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器官捐献成功者37例,潜在捐献者114例。分析潜在捐献者捐献失败的原因;收集器官捐献成功者的一般资料;分析器官捐献成功者的器官捐献情况和器官利用情况。结果  151例器官捐献者中,器官捐献成功者37例,捐献转化率为24.5%。器官捐献失败者114例,捐献失败的原因分别为家属不同意、未达到捐献状态标准、无充足时间评估和工伤纠纷未解决。器官捐献类别包括34例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DBCD),3例脑死亡器官捐献(DBD),无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捐献者死亡原因包括19例颅脑外伤、14例脑卒中和4例其他。37例器官捐献成功者中,以流动人口为主。捐献者共捐献大器官和组织154个,其中大器官124个。人均大器官和组织捐献个数(4.2± 1.6)个,人均大器官捐献个数(3.4± 1.1)个。154个捐献器官中,利用率为96.7%(149/154),器官分配前4位城市为南京、无锡、苏州、常州。结论  无锡地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成功率及捐献转化率偏低,应建立局部地区器官捐献工作网络、加大器官捐献宣传力度以及开展协调员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活体肝移植术供体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5年9月期间在我中心行活体肝移植供肝切取术的356例供体,按时间顺序以2008年1月为界分为前期组(n=129)与后期组(n=227),从术后并发症、肝功能和生活质量3个方面评估其安全性。结果 1总共356例活体肝移植供肝切取术中无一供体死亡。2发生并发症83例,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3.3%(83/356)。其中ClavienⅠ级并发症42例(50.6%),ClavienⅡ级并发症22例(26.5%),ClavienⅢ级并发症18例(21.7%),ClavienⅣ级并发症1例(1.2%)。在全部供体中,ClavienⅠ、Ⅱ、Ⅲ、Ⅳ级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1.8%(42/356)、6.2%(22/356)、5.1%(18/356)、0.3%(1/356)。后期组的总并发症率较前期组明显降低〔18.1%(41/227)比32.6%(42/129),P0.01〕,严重程度亦有所减轻。并发症中最常见者为胆管并发症,发生率为8.4%(30/356)。3供体术后的肝功能变化均为一过性,一般在1周内恢复正常。4使用SF-36量表对供体过去1年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均呈良好状态,且94.8%(239/252)的受访者表示若有必要愿意再次捐献。结论不断改善的手术和麻醉技术,结合严格的供体筛选和规范的围手术期管理,可以确保活体肝移植供体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较好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微创食管癌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MIE)中转开胸手术的原因,以期对MIE中转开胸的时机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9日—2022年2月12日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单手术组行MIE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中转开胸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围术期死亡率进行分析。结果 单手术组连续791例(男520例、女271例,食管多发癌29例,胸上段食管癌156例、胸中段524例、胸下段82例)MIE患者中有46例因不同原因中转开胸。中转开胸主要原因为肿瘤分期过晚26例、麻醉相关5例、广泛胸腔粘连6例、误伤重要结构8例。中转开胸患者与未中转开胸患者肿瘤位置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转开胸患者多发癌和胸上段癌比例高于未中转开胸患者,胸下段癌比例低于未中转开胸患者。中转开胸患者术后围术期存活率(100.00%)与未开胸患者(98.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在MIE中,肿瘤T分期过晚、麻醉相关、广泛胸腔粘连、误伤重要结构是MIE中转开胸的主要原因。肿瘤位于不同位置的中转开胸率不同,食管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主动脉缩窄合并复杂心脏畸形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9日—2017年9月7日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住院治疗的主动脉缩窄合并复杂心脏畸形79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2例、女27例,中位年龄71 d,中位体重4.3 kg。术前合并气管狭窄26例,术前气管插管7例。采取胸骨正中切口入路,以扩大端侧吻合矫治主动脉缩窄,同期处理合并心脏畸形。所有手术由同一组外科医师完成。结果 中位深低温停循环时间18(13~28) min,中位主动脉阻断时间62(15~199) min,中位体外循环时间145(71~674) min;中位术后机械通气时间72(9~960) h,中位ICU滞留时间144(12~1 944) h,中位总住院时间24(2~93) d;早期死亡9例,晚期死亡5例;再手术28例,再缩窄10例。主动脉缩窄段压差在术后明显下降;经皮血氧饱和度、C-反应蛋白(CRP)、乳酸和肌酐水平在术后明显上升。与非死亡组相比,死亡组的术前和术后即刻血氧饱和度均较低,而术后即刻脑钠肽(BNP)和CRP均较高。结论 胸骨正中单一切口下,以扩大端侧吻合法矫治主动脉缩窄,同期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