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研究药对广藿香、佩兰配伍对其单味药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分别提取药对广藿香、佩兰及其单味药的挥发油,然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别对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经计算机检索及质谱图解析确定化合物,并采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广藿香挥发油中β-愈创木烯、β-桉叶烯等6个化学成分以及佩兰挥发油中石竹烯、叶绿醇等15个化学成分在药对挥发油中未检出,而在药对挥发油中新增β-侧柏烯、柠檬烯等12个化学成分,在单味药中的α-蒎烯、β-蒎烯等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在配伍后明显增加,而广藿香醇、广藿香酮等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在配伍后明显减少。结论广藿香、佩兰药对配伍对所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都产生了明显的变化,新增了β-侧柏烯、柠檬烯等成分,而单味药挥油中检测到的β-愈创木烯、β-桉叶烯、石竹烯、叶绿醇等成分在药对挥发油中未检出,表明广藿香、佩兰药对配伍对所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和含量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金银花、连翘药对配伍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考察金银花、连翘药对配伍对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气-质联用系统对金银花、连翘药材以及药对配伍中的挥发油进行分析,评价配伍对挥发油成分及含量的影响.结果 采用GC-MS对金银花、连翘药材和药对挥发油的成分进行分析比较,发现金银花挥发油中检出的香叶醇、十四烷酸甲基酯、十六烷酸乙基酯、荧蒽、9,12,15-十八碳三烯酸甲基酯、亚油酸等成分和连翘挥发油中检出的樟脑烯、α-松油烯、紫苏醇、蒎烯、棕榈醛、β-水茴香萜等成分在药对挥发油中未检出,而相对于单煎所得的挥发油,药对挥发油中新增成分有柠檬烯、异长松叶烯、十九烷等.结论 金银花、连翘药对配伍对所提挥发油的成分和含量都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药对广藿香、佩兰的配伍对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影响。 方法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SD)分别提取药对广藿香、佩兰及其单味药的挥发油,然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别对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经计算机检索及质谱图解析确定化合物,并采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相对百分含量。 结果 广藿香挥发油中β-愈创木烯、β-桉叶烯等6个化学成分以及佩兰挥发油中石竹烯、叶绿醇等15个化学成分在药对挥发油中未检出,而在药对挥发油中新增β-侧柏烯、柠檬烯等12个化学成分,在单味药中的α-蒎烯、β-蒎烯等的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在配伍后明显增加,而广藿香醇、广藿香酮等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在配伍后明显减少。 结论 广藿香-佩兰药对配伍对所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都产生了明显的变化,新增了β-侧柏烯、柠檬烯等成分,而单味药挥油中检测到的β-愈创木烯、β-桉叶烯、石竹烯、叶绿醇等成分在药对挥发油中未检出,表明了广藿香-佩兰药对配伍对所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和含量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药对厚朴-苍术的配伍对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法分别提取药对厚朴-苍术及其单味药的挥发油,然后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别对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经计算机检索及质谱图解析确定化合物,并采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苍术挥发油中β-愈创木烯化学成分以及厚朴挥发油中八氢四甲基萘甲醇、香叶醇、乙酸香叶酯、松油烯-4-醇、樟脑等9个化学成分在药对挥发油中未检出,而在药对挥发油中新增橙花叔醇、桧脑、异匙叶桉油醇、isolantolactonoid butenolide A 4个化学成分,在单味药中的α-桉叶醇、2,2,4,4,6-五甲基双环[5,3,0]癸-6,9-二烯-3-酮等的化学成分相对含量在配伍后明显增加,而β-桉叶醇、γ-桉叶醇等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在配伍后明显减少。结论厚朴-苍术药对的配伍对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白苏挥发油的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苏叶、苏梗和苏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别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紫苏醛、紫苏醇、反式-丁香烯、十六烷酸等65个化合物,并测定了各成分在挥发油中的百分含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比较莱芜花椒和川椒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两种不同来源的花椒挥发油,GC-MS联用分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从莱芜花椒挥发油中鉴定了56种化合物,相对含量占其挥发油总成分的87.7%;从川椒挥发油中鉴定了52种化合物,相对含量占其挥发油总成分的89%。两种挥发油共有的主要成分为桧萜、β-月桂烯、枞萜、α-蒎烯、4-萜品醇、α-水芹烯、(+)-4-蒈烯、桉树脑、顺式-β-罗勒烯、松油烯、β-芳樟醇、松油醇、薄荷酮、α-松油醇酯、右旋大根香叶烯。结论:两种来源花椒挥发油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的种类相似,但成分的相对含量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浙产山鸡椒根、茎、叶和花序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进行定性分析,按峰面积归一化法,求出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百分含量。结果:鉴定出75个化合物。根挥发油主要成分是柠檬烯、α-柠檬醛和β-柠檬醛。茎挥发油主要成分是芹子-6-烯-4-醇、(R)-4-萜品醇和α-柠檬醛。叶挥发油主要成分是α-蒎烯、桉树脑和桧烯。花序挥发油主要成分是α-萜品醇和顺式-β-萜品醇。结论:浙产山鸡椒根、茎、叶和花序挥发油主要成分有所差异,且相同化学成分的百分含量也有差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白术、茯苓单味药及其药对的挥发油成分,并考察白术、茯苓不同配比药对对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方法:利用有机溶剂-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术、茯苓单味药及其不同配比药对的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结合质谱库检索、文献资料比对,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和鉴定。结果:在白术,茯苓,药对(1∶1),药对(1∶2),药对(2∶1)的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26,22,30,29,41种化合物,其中共有成分3种,分别是亚油酸、棕榈酸和α-柏木烯。白术与3个药对挥发油共有成分共计有16个,排名前三的分别为苍术酮,(-)-g-榄香烯,β-人参烯;而茯苓挥发油中仅有6个成分能被3个药对检测到,仅占茯苓成分的27%。结论:从挥发油的成分及含量来看,3个药对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均来自于白术,不同配伍比例药对挥发油的成分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以药对(2∶1)最为明显,这可能与白术的用量增加有关。3个药对挥发油均有新的成分被检测到,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在煎煮过程中发生了某些物理或化学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在漳州地区栽培的紫苏叶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紫苏鲜叶的挥发性成分,运用GC-MS技术进行测定,并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经GC-MS分析得知,从紫苏叶挥发油分析鉴定得到88种化学成分,其中单萜类化合物占62.05%,倍半萜类化合物占22.82%,二萜类化合物占0.06%。含量较多的为左旋紫苏醛(31.92%)、D-柠檬烯(21.46%)、石竹烯(13.57%)、(Z,E)-α-金合欢烯(2.85%)及芳樟醇(2.56%)等。结论:漳州地区产的紫苏叶挥发油与其他产区的紫苏叶油含量存在较大差异,该研究为紫苏叶挥发油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定性分析中药益智仁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今后的临床药效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使用GC-MS分析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结果:共分离出122个化学成分,其中42个化学成分匹配度在85%以上,占挥发油总量的74.35%。其中含量高于1%的有9个成分,并以1,2,4,5-四甲苯含量最高(42.96%)。结论:益智仁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为1,2,4,5-四甲苯(42.96%),桃金娘烯醛(4.66%),芳樟醇(4.34%),(-)-4-萜品醇(2.96%),萜品烯(2.21%),圆柚酮(1.48%),β-蒎烯(1.32%),右旋萜二烯(1.25%),(1S)-(+)-3-蒈烯(1.02%),多为不饱和烯烃以及醛、酮、酚类等不饱和含氧化合物,且多是15个碳以下的小分子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紫苏、白苏和鸡冠紫苏3种紫苏属植物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获得挥发油,经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峰的相对含量。结果:从紫苏、白苏和鸡冠紫苏的挥发油中分别鉴定了32、32和26种化合物,各占其总量的95.5%、92.1%和85.2%。结论:3种紫苏属植物挥发油化学成分大致相似,其主要成分都为紫苏醛、栓檬烯、芹菜脑和反式-丁香烯及其衍生物,但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2.
《中药材》2015,(4)
目的:比较姜不同炮制品中挥发性成分的化学组成,以明确不同炮制火候对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姜的4种不同炮制品挥发性成分,GC-MS法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姜4种不同炮制品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3个成分,其中鲜姜、干姜及姜炭各有27种,炮姜24种。鲜姜含姜烯、α-柠檬醛及β-水芹烯较高,分别为22.59%、20.87%及11.01%。经不同程度加热炮制后,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产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干姜含α-柠檬醛高达40.48%,同时β-水芹烯的含量则略有降低,为10.38%;炮姜中新产生了32.73%的3,7,11-三甲基-1,6,10-十二烷三烯醛、16.38%的3,9(11)-二烯-10-过氧化物、3.36%的荜澄茄油烯,另外还产生了桉叶二烯及β-红没药醇等成分,而β-水芹烯含量最低,仅为1.95%;姜炭中的姜烯和β-倍半水芹烯均最高,且新产生了α-柏木烯、癸醛及γ-榄香烯等成分。结论:姜不同炮制品的挥发油含量不同,化学成分数量也不同。本方法适用于姜的挥发油成分分析,本研究为姜炮制品的质量评价及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独活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分析我国中药材GAP基地之一所种植独活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独活挥发油,用GC毛细管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并用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结果:检出229个色谱峰,鉴定出88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78.23%。结论:独活挥发油的单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中,3-蒈烯(8.89%)、间-聚伞花素(4.99%)、β-水芹烯(8.35%)等是主要成分,占总挥发油量的22.23%;倍半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中,桉叶烷-4(14),11-二烯(4.36%)、α-芹子烯(1.36%)、喇叭醇(1.14%)、α-甜没药萜醇(6.03%)和1,8-二甲基-4-异丙基-螺环[4.5]+-8-烯-7-酮(4.37%)等是主要成分,占总挥发油量的17.26%。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研究枳实生、鲜品及其麸炒品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样品的挥发油化学成分,归一法分析挥发油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枳实生、鲜品经麸炒后,挥发油含量及主要组分含量均有一定变化,其中柠檬烯的含量较生品增加了10.4%.共鉴定出26个化合物,各样品主要成分均为柠檬烯,β-芳樟醇,β-蒎烯,1R-α-蒎烯,左旋-β-蒎烯.结论:枳实生、鲜品麸炒前后挥发油化学成分大部分相似,由于加热及辅料影响,挥发油部分组分消失.  相似文献   

15.
香附挥发油提取工艺及主要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晶  蔡亚玲  赵钟祥  阮金兰 《中药材》2006,29(5):490-492
目的:优化香附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分析香附挥发油的成分组成。方法:以挥发油提取量为指标,以加水倍数、浸泡时间、提取时间为因素进行正交试验;采用GC-MS对挥发油主要成分进行分离分析。结果: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加水9倍,浸泡2 h,加热提取10 h;从香附挥发油中分离鉴定了16种化合物。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香附烯和α-香附酮是香附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它们相对含量之和占到了香附挥发油的28.85%。  相似文献   

16.
桂产藿香蓟的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桂产藿香蓟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藿香蓟挥发油,GC-MS联用技术分离并鉴定其成分,并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共鉴定出16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7.43%。结论:桂产藿香蓟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是早熟素Ⅱ(43.29%)、石竹烯(24.48%)、α-毕澄茄油烯(10.18%)、倍半水芹烯(8.32%)、早熟素Ⅰ(7.77%)。  相似文献   

17.
刘艳清  汪洪武  蔡璇 《中成药》2014,(5):1091-1094
目的研究乌墨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与超声波萃取分别提取乌墨叶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从水蒸汽蒸馏法和超声波萃取所得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了34和37种化合物。用面积归一法测定了2种挥发油中各种成分的相对百分含有量,各占总峰面积的97.31%和98.19%。2种挥发油化学组成各有异同,其主要成分为α-蒎烯、β-杜松烯、α-古芸烯、丁香烯、α-蛇麻烯、β-芹子烯、异长叶烯-5-酮、韦得醇、1,4a-二甲基-7-异丙烯基-4,4a,5,6,7,8-六氢-萘-2-酮。结论不同提取方法所得乌墨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存在差异,但主要成分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8.
香附超临界C02萃取物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冯毅凡  郭晓玲  孟青  高英  李卫民 《中药材》2006,29(3):232-235
目的:提取香附的有效部位并研究其不同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从香附药材中提取香附超临界CO2萃取物(香附-SFE),再用分子蒸馏技术对香附-SFE作进一步处理,从而富集有效成分。并使用气质联用技术对香附超临界CO2萃取物及分子蒸馏处理所得到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香附-SFE分子蒸馏前后挥发油的含量由43.2%上升到86.0%,香附子烯和α-香附酮的相对含量由20.2%提高到38.6%。香附-MD1中未检测到脂肪酸类组分。结论:分子蒸馏技术可对香附-SFE进一步精制,有效保留挥发油和α-香附酮等有效成分,去除脂肪酸类等无效成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乳香-没药配伍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评价差异性化合物对LPS-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NO的影响,以期从化学成分变化角度探讨乳香-没药配伍协同增效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UPLC-Q-TOF-MS/MS联用技术对乳香-没药配伍前后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结合MarkerLynx4.1统计软件分析2味药配伍后的差异性化合物.结果:经PCA分析乳香-没药合提液与合并液色谱图存在明显差异,提示2味药配伍前后化学成分存在显著差异.经OPLS-DA分析及化学成分鉴定,2味药配伍后五环三萜类化合物(α-乳香酸、β-乳香酸等),四环三萜类化合物(榄香酮酸、3-乙酰氧基-16-羟基-24-甲基达玛烷、3-羟基甘遂烷-7,24-二烯-21-酸/3-羟基甘遂烷-8,24-二烯-21-酸等)溶出量显著增加,而环倍半萜类,大环二萜类化合物溶出量均有下降趋势.体外活性评价表明:化合物2-甲氧基-8,12-环氧-吉玛-1(10),7,11-三烯-6-酮,2-甲氧基-5-乙酰氧基-呋喃-吉玛-1(10)-烯-6-酮,3-羰基甘遂-8,24-二烯-21-羧酸显著抑制LPS-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NO水平.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揭示乳香-没药配伍增强抗炎效应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GC-MS法分析姜黄饮片挥发油的特征性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控制姜黄饮片的质量,分析其挥发油的特征性化学成分。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特征性化学成分。结果10批样品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48-61种化学成分,主要成分均为芳香黄酮、姜黄酮、姜黄新酮、α-姜黄烯、(-)-姜烯、β-倍半水芹烯、β-没药烯、β-丁香烯,1,8-桉叶素。这9种成分共占挥发油总成分的73.8%-83.5%%。结论用GC-MS法分析姜黄饮片挥发油的特征性化学成分能更准确地评价其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