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药材》2017,(11)
目的:为探究钩藤产地土壤中碳、氮、磷含量的丰缺现状及主要限制因子,促进钩藤优质、高产的可持续发展。方法:对钩藤产地根区土壤与非根区土壤的碳、氮、磷的含量及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并与其周边林地与荒草地土壤碳、氮、磷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钩藤产地土壤根区与非根区产地土壤性状存在不同差异,其中,钩藤基地土壤pH平均值为5.60,符合钩藤生长土壤的酸碱度;钩藤基地根区与非根区土壤有机质为四级;钩藤基地根区与非根区土壤全氮为二级;钩藤根区土壤碱解氮为二级,非根区土壤碱解氮为三级;钩藤基地根区与非根区土壤有效磷为四级;土壤pH值与土壤全氮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性,全氮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磷呈极显著正相关性。结论:钩藤基地土壤有效态养分含量比较匮乏,在种植过程应加强人为管理和施肥,而土壤缺磷问题是钩藤种植基地土壤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2.
王德立  齐耀东 《中国现代中药》2019,21(10):1407-1410
目的:了解可能促进蛇足石杉孢子萌发及植株生长的土壤酶种类及其活性情况。方法:分别采集重庆黄水镇蛇足石杉分布区中5年、10年、15年生柳杉林地土壤,海南霸王岭东五样地和东二样地土壤。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土壤中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和磷酸酶7种酶活性。结果:重庆15年林地、海南东五等有蛇足石杉分布的样地中重庆15年林地样地的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较高,而海南样地脲酶、蔗糖酶活性较高;重庆15年林地土壤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及磷酸酶活性高于5年和10年林地,而多酚氧化酶、脲酶、蔗糖酶活性低于二者;5年林地土壤纤维素酶活性较高;海南东五样地土壤蛋白酶、蔗糖酶、纤维素酶及磷酸酶活性低于东二样地,两样地在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及脲酶活性方面差异不显著。结论: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可能有利于蛇足石杉孢子萌发;较高的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和磷酸酶活性可能更有利于蛇足石杉植株生长。  相似文献   

3.
以不同功能区土壤及钩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功能区土壤和钩藤中重金属含量,分析了重金属在钩藤中的富集特征,并对不同功能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中铜(Cu)、砷(As)、铅(Pb)和铬(Cr)表现为耕地林地荒地,镉(Cd)表现为林地耕地荒地,汞(Hg)表现为耕地荒地林地;参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Cd在林地、耕地和荒地下均超过了一级标准,林地下Cd超过了二级标准,耕地和荒地下Hg超过了一级标准;以《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为标准,林地下土壤Cd超过了标准规定的限量值;依据《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3种功能区下钩藤中重金属均符合标准;从单因子污染指数来看,林地土壤受到重金属Cd的污染;从综合污染指数来看,钩藤在不同功能区下土壤都没有受到重金属的污染;钩藤钩对Cu,Cr,Pb,As的富集系数为荒地林地耕地,荒地下钩藤钩对重金属Cu的富集系数大于1;除Cu外,其余重金属富集系数均比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不同品种重楼属药用植物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实地调查与采集三峡库区重楼属药用植物根际土壤,采用微生物稀释平板培养法对重楼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不同产地重楼根际土壤微生物各生理类群数量差异显著,土壤微生物区系中细菌为优势类群,放线菌次之,真菌很少。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趋势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不一致。不同产地重楼根际土壤磷酸酶、蔗糖酶和蛋白酶活性各异。相关分析显示,根际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数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结论选择合适的重楼品种和栽培基地,有利于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提高,从而为重楼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四川中江丹参栽培地轮作期间土壤酶活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丹参栽培地轮作期间土壤酶的活性变化特征。方法:采用比色法和滴定法测定土壤酶活性,酸度计测定土壤pH值,数据采用stata统计软件分析。结果:在轮作期间十种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不同,荧光素二乙酸酯(FDA)水解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β-葡萄糖苷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都有降低的趋势,芳基硫酸酯酶和碱性磷酸酶是先降低后升高,脱氢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呈上升趋势;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轮作期间丹参土壤类型可以划分为2个类群;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了丹参种植地土壤酶的综合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6.
《中药材》2017,(4)
目的:为探讨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对土壤酶活性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及其机理,揭示其对土壤养分利用的机制,为其人工栽培技术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选择河北省旱作区不同密度野生草麻黄地土壤,对比玉米田和空地土壤,研究草麻黄对土壤酶活性与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草麻黄地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低于空地高于玉米地,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空地。随着草麻黄密度和生物量的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呈下降趋势,蔗糖酶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草麻黄地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显著高于空地,活性有机碳(AOC)含量低于空地。随着草麻黄密度和生物量的增加TOC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AOC含量呈先降后升趋势。土壤pH值与过氧化氢酶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脲酶呈显著负相关,与AOC呈极显著正相关,与AOC/TOC呈显著正相关,蔗糖酶活性与TOC呈显著正相关,与AOC/TOC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草麻黄通过根系分泌物及残体脱落影响土壤TOC组分变化、pH值及酶活性,促进土壤养分循环,以适应贫瘠的环境条件。草麻黄高产栽培适应于养分转化较快的沙壤土。  相似文献   

7.
吴清华  王光志  马云桐  马庆  徐瑞超 《中草药》2012,43(7):1403-1406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期健康与患病乌头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健康与患病乌头不同生长期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的活性。结果健康植株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呈逐渐下降趋势,患病植株土壤蔗糖酶活性呈逐渐增强的趋势;在相同生长期,健康植株土壤脲酶、磷酸酶活性均低于患病植株,脲酶在3~5月均呈逐渐增强的趋势,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呈先降低后增强的趋势。结论健康与患病乌头根际土壤酶活性差异较大,为乌头病害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连作对玄参产量和根际土壤肥力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材》2017,(6)
目的:研究连作对玄参产量、根际土壤肥力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结果:连作对玄参病情指数、烂根率、药材及子芽产量有显著影响,连作年限越长影响越严重;连作可降低玄参根际土多酚氧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对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酸性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没有显著影响;连作也没有对玄参根际土的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pH值和有机质有显著影响。结论:连作会严重影响玄参的生长,造成死苗、烂根等,但是没有影响到玄参根际土的营养平衡,多酚氧化酶和酸性磷酸酶可能是影响玄参产生连作障碍的关键性酶,连作对其他土壤酶活性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中药材道地性与根际土壤酶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滴定法和比色法测定牡丹皮道地产区铜陵和南陵、非道地产区亳州、洛阳、荷泽的根际土壤酶活性。结果两道地产区的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值高于三非道地产区,过氧化氢酶活性在两道地产区之间、道地与非道地产区之间均差异显著,碱性磷酸酶活性在两道地产区之间无显著差异,道地产区与菏泽、亳州差异显著;两道地产区的脲酶活性均值低于三非道地产区,在两道地产区之间无显著差异,道地产区与亳州、洛阳均差异显著;蔗糖酶活性均值以洛阳最大、铜陵最小。结论土壤酶活性在道地与非道地产区之间无必然规律,土壤酶不是牡丹皮道地性形成的主导因子,土壤酶活性值仅供牡丹皮道地性评价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不同茬口对当归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新慧  张恩和  郎多勇  赵云生  王惠珍 《中草药》2011,42(11):2322-2325
目的研究当归正茬、迎茬、连茬对根际土壤主要酶活性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比色法测定不同茬口当归根际土壤中脲酶、磷酸酶、多酚氧化酶活性,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过氧化氢酶活性。结果苗期和收获期连茬土壤中的脲酶和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正茬,脲酶活性分别降低16.53%和37.17%,中性磷酸酶活性分别降低28.01%和30.69%;多酚氧化酶活性在整个生育期均是连茬显著高于正茬,苗期、根膨大期和收获期分别比正茬增加15.10%、83.67%、38.53%。连茬当归产量、挥发油和浸出物量均显著低于正茬,分别比正茬下降49.00%、25.26%、12.58%。结论连茬栽培中当归产量、挥发油和浸出物量显著低于正茬;连茬栽培当归根际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而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呈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中药材》2016,(5)
目的:研究接种AM真菌后滇重楼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为人工栽培滇重楼提供技术基础。方法:通过室温盆栽接种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观察灭菌土壤条件下接种28种丛枝菌根(AM)真菌对滇重楼根际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滇重楼与AM真菌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选择性。AM真菌诱导处理后,不同AM真菌对滇重楼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有所差异,AM真菌的施用降低了滇重楼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真菌的数量,而对可培养细菌、放线菌数量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并提高了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以及蛋白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结论:滇重楼人工栽培中施用AM真菌能促使滇重楼根际微生物区系从低肥力的"真菌型"向高肥力的"细菌型"转化的趋势,提高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酶活性,有助于维持滇重楼根际微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和谐性,证明了田间人工栽培滇重楼施加AM菌剂的有效性及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阐释不同栽种年限人参根区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的变化情况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参照行业标准测定土壤养分含量,采用比色法测定土壤酶活性、平板稀释计数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结果 随栽培年限不断增加,人参(2年生除外)根区土壤真菌、细菌、放线菌量及丰富度均呈逐年降低趋势,土壤碱解氮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趋势,土壤有效磷含量、纤维素酶以及蔗糖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土壤脲酶活性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土壤速效钾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逐年升高趋势,其他土壤养分因子呈不同程度降低趋势。分析发现,相关系数(r)≥0.2的数据占全部数据的80.88%。结论 土壤微生物、矿质元素及酶活性等土壤因子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人参栽培过程中土壤微生态失衡及病原物生物量增加是人参连作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组合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在不同接种时期对滇重楼幼苗根际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为培育高品质的滇重楼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室温盆栽接种试验及土壤农化分析方法,对不同AM真菌组合及不同接种时期侵染的滇重楼幼苗根际土壤中的孢子密度、侵染率、根围微生物数量、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等进行分析。结果:不同AM真菌处理组在不同接种时期的侵染率均在80%以上,孢子密度在部分时期高于同时期的对照组(CK),AM真菌与滇重楼幼苗根系共生关系良好。土壤中氮含量降低,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及土壤pH提高,1年生滇重楼实生苗与野生种源滇重楼幼苗土壤养分较高。土壤微生物数量整体表现出细菌放线菌真菌,S3,S5和S8的AM真菌组合的2年生实生苗微生物群落对土壤结构较好,生物量碳的含量较高。土壤中磷酸酶和蛋白酶活性增长率较高,过氧化氢酶活性增长率最低,S2~S6处理组的野生种源滇重楼幼苗和1年生滇重楼实生苗土壤酶活性最佳。结论:不同AM真菌处理组及不同接种时期对滇重楼幼苗根际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数量存在一定的影响,为人工栽培滇重楼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药材》2015,(2)
目的:对栽培天门冬1年后的土壤(黑色腐殖质土、黑色砂质土、暗棕色粘性土和棕黄色粘性土)的金属元素(K、Fe和Zn)含量、土壤酶(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天门冬的主要营养成分(皂苷、氨基酸和可溶性糖)、部分微量元素(Zn+、Fe3+和K+)和农艺性状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土壤对天门冬质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通过便携式矿石分析仪测量土壤中金属元素含量、比色法和滴定法测定土壤酶活性及天门冬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用Excel 2003和SPSS 13.0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天门冬栽培后,不同土壤中的金属元素和土壤酶活性不同,黑色砂质土中的金属元素利用率和土壤酶活性较高;栽培于黑色砂质土的天门冬中皂苷和可溶性糖、K+和Zn2+含量及块根质量(鲜重)均高于其他3种土壤中栽培的天门冬。结论:黑色砂质土是适宜天门冬人工栽培的土壤,且栽培时需多施K肥,这有利于提高天门冬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5.
《中药材》2020,(1)
目的:了解不同种植年限下白及生长土壤pH、有机质、酶活性及白及块茎有效成分特征。方法:以不同种植年限下白及生长土壤与白及块茎为研究对象,检测分析土壤pH、有机质、酶活性及药效成分,探讨土壤pH、有机质及酶活性与药效成分的关系。结果:种植1年土壤为中性,种植2年土壤为弱酸性,种植3年土壤为弱碱性;有机质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变化规律为种植2年种植3年种植1年;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规律为种植3年种植1年种植2年,土壤磷酸酶活性变化规律为种植3年种植2年种植1年,土壤脲酶和土壤蔗糖酶表现为种植2年种植3年种植1年;白及多糖含量表现为种植3年种植2年种植1年,总酚含量表现为种植2年种植1年种植3年;土壤pH与土壤多酚氧化酶、土壤有机质与土壤蔗糖酶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总酚与土壤多酚氧化酶、土壤磷酸酶及土壤pH之间呈显著负相关,总酚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白及块茎总酚含量与土壤pH、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有机质具有相关性,但影响作用较为复杂,而白及多糖含量则与种植年限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揭示不同地块人参锈腐病发病率与土壤微生态差异的关系。方法:以人参根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农田健康、农田病重、林地健康、林地病重等4组人参根区土壤细菌的16S r RNA基因序列和真菌ITS序列进行测序。结果:人参根区土壤微生物细菌OTU数量大于真菌,说明细菌群落占主导地位;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重要因素是土壤p H和交换性铝;细菌中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daceae可能是导致本研究中病重组发病较重的原因之一;无论农田还是林地,真菌中的土赤壳属Ilyonectria的病原菌在病害组的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健康组,其可能是导致土壤微生态失衡、土壤质量下降,进而引起人参锈腐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揭示了健康和病害人参根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多样性的差异,阐明了土壤质量与土壤微生物差异之间的关系,为人参种植中科学合理选地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研究杭白菊在不同模式下根际土壤部分理化性质及细菌多样性的差异来揭示轮作的优势以及土壤因子的作用。方法:分别利用电极法、低温外热重铬酸钾氧化-比色法、苯酚-次氯酸钠比色法、磷酸苯二钠比色法测定土壤pH值、有机质、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同时,对土壤微生物总基因组DNA进行PCR-变性凝胶梯度电泳(DGGE),分析土壤细菌的多样性。结果:种植杭白菊的土壤pH在5.95~6.91之间,均呈弱酸性;轮作土壤的有机质和酶活性基本大于连作模式且种植地呈逐年上升趋势;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轮作的Shannon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指数均大于连作,体现出比连作更高的微生物多样性;主成分分析(PCA)显示出连作和轮作土壤的细菌多样性明显各聚为一类;在pH、有机质、酶活、Shannon指数的相关性分析中pH与磷酸酶,磷酸酶与Shannon指数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3(P0.01)和0.47(P0.05),其余理化性质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连作和轮作模式下,杭白菊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多样性均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根分泌物的影响所致。与连作相比,轮作的杭白菊根际体现出更高的土壤肥力以及生物多样性水平,从而有利于杭白菊的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18.
以立体栽培(3层)三年生三七种植土壤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其与大田土壤(对照)在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差异及对三七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立体栽培各层(下、中、上)土壤微生物浓度显著低于大田;土壤脲酶、蔗糖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均表现为从下层至上层逐渐升高,除各层中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外,上层及下层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立体栽培下三七各农艺性状指标均劣于大田栽培,3层中以中层长势最好,上层次之,下层最差。相关分析表明,真菌、放线菌及中性磷酸酶活性与三七农艺性状显著相关;土壤真菌和细菌浓度均与土壤相对含水量显著相关;放线菌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均与土壤pH和土壤相对含水量显著相关;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与日最大温差呈显著负相关。当前研究表明立体栽培模式下土壤微生物比例失衡和土壤酶活性剧烈变化是导致立体栽培三七农艺性状劣于大田栽培夫的诱因之一。因此,改善立体栽培结构,从而使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接近大田土壤,为三七生长营造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是保障三七健康生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土壤因子对药用白菊花活性成分含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土壤因子对药用白菊花活性成分的影响,筛选主导因子。方法:测定不同产地药用白菊花中水溶性浸出物、黄酮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和矿质元素含量,分析相应土壤化学性状和矿质元素含量,应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通径分析、灰色关联等统计方法探讨土壤因子对药用白菊花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土壤化学性状中对药用白菊花活性成分总体影响最大的为速效磷和速效钾,其次为脲酶、磷酸酶、蔗糖酶活性和有机质;药用白菊花中矿质元素与土壤矿质元素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其中对元素磷(P)、钾(K)的富集能力较强,其次是镉(Cd)、钙(Ca)、锌(Zn)、铜(Cu),影响药用白菊花活性成分含量的土壤矿质元素主要为磷(P)和钾(K),其次是铁(Fe)、铜(Cu)、锌(Zn)。结论:土壤因子是影响药用白菊花活性成分含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半夏间作不同作物对土壤微生物、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选择前茬玉米地块进行了大田试验,设置单作半夏及半夏-魔芋、半夏-决明、半夏-辣椒、半夏-玉米、半夏-大豆、半夏-高粱6种间作处理组合。结果:单作半夏土壤细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均低于其余6种间作组合,仅半夏-魔芋土壤真菌数量高于单作半夏;单作半夏土壤脲酶及酸性磷酸酶活性均低于其余6种间作组合,蔗糖酶、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处于较低水平;单作半夏土壤中全K含量最高,全P含量仅低于半夏-玉米,速效P含量仅高于半夏-魔芋,全N含量最低。结论:间作可以提高土壤综合肥力,半夏-决明土壤肥力综合评分最高,半夏-玉米次之,可能成为消减半夏连作障碍的理想间作搭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