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Rituximab)联合CT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36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分为联合组和CTOP组。联合组18例,采用CTOP方案(环磷酰胺加吡喃阿霉素加长春新碱加泼尼松)加利妥昔单抗(375mg/m2,于每周期化疗前1d静脉滴注1次)治疗;CTOP组18例,单用CTOP方案化疗。两组均每21d为一个周期,6周期后评价的疗效及不良反应,随访观察生存情况。结果联合组完全缓解率(CR)为55.6%,总有效率为88.9%;CTOP组分别为38.9%,61.1%,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1年总生存率(OS)为83.5%,2年OS为71.3%;CTOP组分别为78.3%,41.2%;两组患者的2年OS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为轻中度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P>0.05),均可耐受。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缓解率较高,患者耐受良好且生存时间较长,应推荐作为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观察信迪利单抗联合TP方案(紫杉醇+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TP方案治疗,观察组接受信迪利单抗+TP方案治疗,2组均以21 d为1个周期,连续治疗3个周期....  相似文献   

4.
周宁 《江西医药》2007,42(7):657-659
目的 观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淋巴组织及外周血血清中VEGF的表达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及正常人淋巴组织中VEGF表达水平,以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患者与健康成人外周血血清中VEGF表达量.结果 VEGF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和健康成人淋巴组织及血清均有表达,但淋巴瘤患者淋巴组织和血清中VE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成人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淋巴组织和外周血血清中存在高于正常水平的VEGF表达,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作用靶点及疗效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信迪利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8年6月至2021年1月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既往均接受过一线或多线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27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给予信迪利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评估临床疗效,分析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影响因素,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7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0.6个月,部分缓解2例,疾病稳定18例,疾病进展7例,客观有效率为7.4%(2/27),疾病控制率为74.1%(20/2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评分0~1分(风险比=8.817,95%置信区间:1.913~40.641,P=0.005)和高白蛋白(≥34.5 g/L)(风险比=9.936,95%置信区间:2.167~45.567,P=0.003)患者PFS更优。27例患者中18例(66.7%)发生与抗肿瘤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除1例高血压为3级外,其余均为1~2级。结论 信迪利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晚期NSCLC疗效较好,且耐受性良好。体力评分及营养状况良好者获益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R+DA-EPOCH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5年5月至2018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安徽省肿瘤医院)收治的30例初治DLBCL患者,采用R+DA-EPOCH方案治疗,评价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 3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14例(46.67%),部分缓解(PR)7例(23.33%)。双重表达淋巴瘤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2.31%,非双重表达淋巴瘤患者治疗有效率为52.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个月的无进展生存期(PFS)率为86.54%,至随访终点的PFS率为78.67%。结论 R+DA-EPOCH方案对于DLBCL的有效率较高,尤其可克服双重表达对疾病预后的影响,不良反应可耐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龙(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DLBCL患者,根据是否采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A组给予CHOP方案治疗, 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利妥昔单抗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水平及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指标。结果 治疗后B组总有效率为66.00%,高于A组的4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TNF-α及PDGF-B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TNF-α及PDGF-BB水平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且B组TNF-α水平(21.54±3.28)ng/L及PDGF-BB水平(40.55±3.14)ng/L低于A组的(32.77±4.31)、(52.12±3.67)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浆T细胞、NK细胞、B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T细胞...  相似文献   

8.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人最常见的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在第四版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中,根据形态学及临床特征,将DLBCL分为非特殊类型、特殊亚型和独立疾病。DLBCL在形态学、免疫表型、遗传学特征及临床表现上具有显著的异质性。根据基因表达谱,DLBCL可分为预后较好的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DLBCL和活化B细胞型(ABC型)DLBCL。根据免疫组化分型,也可将DLBCL分为GCB型和非GCB型(或ABC型)。GCB型和非GCB型(或ABC型)的预后因素通过不同的通路而发挥其生物学作用,表现在蛋白的异常表达或基因的断裂重排、扩增及易位。但这些蛋效应是否影响着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DLBCL患者的预后,目前还不是很确定。本文通过对DLBCL的分类、免疫分型等研究进展的总结,增强对该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DHAP(顺铂、阿糖胞苷、地塞米松)挽救化疗方案治疗复发和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57例R/R DLBCL患者接受DHAP方案化疗,收集其临床资料和预后信息,回顾性研究该方案疗效、安全性和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57例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为61.4%,细胞来源为生发中心亚型的患者短期疗效优于非生发中心亚型的患者(P=0.022)。中位PFS为4.3(95%CI:3.725~4.875)个月,中位OS为12.6(95%CI:6.962~18.238)个月。1年总生存率为49.1%,2年总生存率为28.9%。多因素分析提示Ann Arbor分期Ⅲ~Ⅳ期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DHAP仍是R/R DLBCL的有效挽救化疗方案,但存在缓解期短、有效率较低、副反应较重等缺点。  相似文献   

10.
金兴涛  袁野 《中国处方药》2023,(11):100-103
目的 探究信迪利单抗联合XELOX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60例晚期胃癌患者,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XELOX方案治疗,观察组采用信迪利单抗联合XELOX方案治疗。评估两组临床疗效、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生活质量、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前,两组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基质金属蛋白酶-14(MMP-14)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A125、CA19-9、CEA、MMP-14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均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3%,与对照组36.6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信迪利单抗联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在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2月到2014年6月选择在安康市中心医院进行诊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81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1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CHOP方案进行化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利妥昔单抗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所有患者随访至2015年6月,观察与记录两组的无进展生存期与总生存期;观察两组在治疗期间出现的毒副反应情况,主要包括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神经系统毒性、血液系统毒性等.结果 治疗组的有效率(78.0%)明显高于对照组(50.0%)(P <0.05).治疗期间治疗组的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神经系统毒性、血液系统毒性等毒副反应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的无进展生存期与总生存期分别为(22.34±2.11)月和(33.14±3.19)月,而对照组分别为16.23±1.98个月和24.45±3.15个月,治疗组的无进展生存期与总生存期都明显多于对照组(P <0.05).治疗期间治疗组的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神经系统毒性、血液系统毒性等毒副反应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利妥昔单抗在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能提高治疗总体疗效与总体生存期,应用安全性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中高危、高危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IPI≥3)化疗后加与不加口服沙利度胺维持治疗的疗效。方法经病理学证实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行CHOPE21或CHOPl4方案化疗6周期后完全缓解(CR)40例,随机分为口服沙利度胺维持组(n:20)与观察组(n=20)。主要观察终点为无进展生存(PFS),次要观察终点为总生存(OS)和不良反应。结果维持组中位PFS为10.6个月,观察组为6.7个月(P=0.036)。维持组1、2、3年0s分别为80%、55%、45%,观察组分别为75%、45%、40%(P分别为0.705、0.527、0.749)。维持组仅有轻微血液学毒性。结论中高危、高危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IPI≥3)化疗后予口服沙利度胺维持治疗可以延长PFS,但不能提高生存率,能否改善长期生存有待临床进一步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GEMOX方案(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复发和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27例复发和难治性DLBCL采用GEMOX方案治疗:吉西他滨(GEM) 1000 mg/m2静脉滴注,第1、8天;奥沙利铂(L-OHP)100 mg/m2静脉滴注,第2天.2组均21 d为1个周期,疗程不少于2个周期.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并随访疾病进展情况.结果 27例均能评价疗效(其中复发17例,难治10例),复发者总缓解率为64.7%(11/17),中位肿瘤进展时间(TTP)为7.5个月(95% CI 6.8 ~8.2个月);难治者总缓解率为60.0% (6/10),中位肿瘤进展时间为6.2个月(95% CI 5.3~7.1个月).复发和难治患者总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位肿瘤进展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不良反应程度较轻,主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但均为可逆,未出现因化疗毒性而死亡病例.结论 GEMOX方案是治疗复发和难治性DLBCL安全有效的可行性解救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采用R-CHOP方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某院收治的8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R-CHOP方案)与对照组(CHOP方案);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结果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采用R-CHOP方案治疗的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十全大补丸联合化疗用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在2013年5月—2016年6月期间治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152例作为该研究的对象,其中十全大补丸联合化疗的患者为观察组80例,选择常规的化疗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72例,分别测定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后的生活质量、心脏功能、免疫功能、化疗的不良反应,并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其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完全缓解24例(30.00%),部分缓解30例(37.50%),总有效率67.50%,对照组完全缓解22例(30.55%),部分缓解28例(38.89%),总有效率(69.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的神经毒性、肝功能异常、血小板降低、贫血、白细胞减少、乏力等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观察组的患者比较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均有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并不明显;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B型脑钠肽(BNP)和心肌肌钙蛋白T(cTnT)无明显变化。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CD4+/CD8+、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CD4+/CD8+、NK细胞活性略高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治疗结束的生活质量的改善率为52.77%,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率为80.00%,治疗后生活质量明显提升,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 十全大补丸联合化疗用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增强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可以减少化疗过程对人体的带来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骨髓侵犯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点,为临床DLBCL侵犯骨髓的准确诊断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59例DLBCL患者的骨髓组织和外周血,分析DLBCL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病理学、流式细胞学、荧光原位免疫杂交及其他相关检测的结果与临床特征。结果 59例发生骨髓侵犯的DLBCL患者多数表现为白细胞增高、贫血、血小板减少,有43例(72.88%)外周血中可见数量不等的瘤细胞。59例患者骨髓涂片中瘤细胞占有核细胞比例≥10%的有31例(52.54%)。瘤细胞侵犯骨髓方式以弥漫性增生为主,造血组织明显减少或缺乏。免疫组化染色及流式细胞学检查示,淋巴瘤细胞 CD20、CD19、CD79b及 cCD79a均呈阳性表达,部分患者表达 HLA-DR、CD22、sIgM、CD43、CD10、FMC7及 CD123,均不表达CD38、TdT、CD103、CD25、CD3、CD2、MPO、CD33、CD13、CD7及CD56。12例患者进行FISH检测均未见C-myc基因重排。结论 骨髓形态学、病理学并结合免疫表型检测是DLBCL患者准确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 是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中最常见的一个亚型, 发病年龄范围宽, 在临床特征、 侵袭部位、 组织形态学、 分子遗传学、 免疫表型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此外, 随着恶性肿瘤诊治水平的提高, 同一患者存在多原发性恶性肿瘤 (MPMT) 的报道呈上升趋势。本文报告我科收治的以截瘫为临床表现的 DLBCL合并甲状腺肿瘤1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比较R-GDP方案和R-CHOP方案治疗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生存和毒副反应。方法 100例DLBCL患者随机分为R-GDP组和R-CHOP组,4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并随访统计比较总生存期及无疾病进展生存期。结果 (1)近期疗效:R-GDP组总体缓解率91.66%;R-CHOP组总体缓解率86.5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3)。(2)远期疗效:R-GDP组平均OS为32.730个月,R-CHOP组平均OS为31.623个月,两组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4)。R-GDP组平均PFS为25.137个月,R-CHOP组平均PFS为25.202个月,两组P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1)。(3)毒副反应:R-CHOP组在脱发、心脏毒性、静脉炎发生率明显多于R-GDP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GDP方案与R-CHOP方案治疗初治DLBCL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均无明显差异,两者均可作为初治DLBCL的首选方案。R-GDP组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TEN和LIVIN蛋白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7月至2011年5月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标本41例,反应性淋巴结增生21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TEN和LIVIN的表达,并探讨PTEN和LIVIN的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期及预后的关系。结果:PTEN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表达率为39.00%,对照组表达率为80.95%(P<0.05);LIVIN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表达率为65.90%,对照组表达率为23.81%(P<0.0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切片PTEN与LIVIN表达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TEN与患者性别、年龄、行为评分、Ann Arbor-Colswolds分期、结外受累、乳酸脱氢酶(LDH)高低、临床B组症状、IPI及病理类型无关。LIVIN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Ann Arbor-Colswolds分期及是否有结外受累无关;与行为评分分组、LDH高低、临床是否伴有B组症状、IPI及病理类型有关。结论:PTEN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低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无相关性。LIVIN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高表达,与患者行为评分分组、LDH高低、临床是否伴有B组症状、IPI及病理类型有关。LIVIN可作为判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左云海  刘勇 《江西医药》2011,46(8):705-707
目的观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中CARD11与Bcl-2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不同免疫分型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选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60例和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20例,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免疫分型并检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学类型GCB和ABC型中CARD11和Bcl-2表达情况。结果 (1)免疫分型6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免疫类型GCB25例,ABC35例。(2)6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免疫类型中CARD11与Bcl-2的表达情况:免疫类型GCB中CARD11的阳性率为24.0%,ABC中CARD11的阳性率为57.4%,两者之间P〈0.05;GCB中Bcl-2的阳性率为32.0%,ABC中Bcl-2的阳性率为62.9%,两者之间P〈0.05。结论①CARD11、NF-κB高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ABC类型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