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联合自拟疏肝活血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符合条件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4例.观察组采用穴位埋线联合自拟疏肝活血汤口服,对照1组口服中药疏肝活血汤,对照2组口服加巴喷丁胶囊.从临床总有效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评价三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两组对照组(均P<0.05),疼痛VAS评分下降及生活质量评分提升等指标观察组均优于两组对照组(均P<0.05).结论:穴位埋线联合自拟疏肝活血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证)具有显著疗效,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消痛汤联合加巴喷丁胶囊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方法: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两组均用加巴喷丁胶囊治疗,治疗组加用消痛汤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及DLQI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痛汤联合加巴喷丁胶囊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简易埋线法配合电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spss软件将12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0例),治疗组在电针基础上施以注射针埋线,对照组单纯电针治疗,4周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完成55例,愈显率83.6%;对照组完成56例,愈显率73.2%;两组综合疗效、镇痛起效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疼痛VAS评分、镇痛维持时间、疼痛消除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简易埋线法配合电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加强镇痛疗效,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蛇头穴刺络放血结合天应穴浮刺与加巴喷丁胶囊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分别治疗作用的疗效。方法:将6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蛇头穴刺络放血结合天应穴浮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加巴喷丁胶囊治疗,4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阿森斯失眠量表评分(AIS)及总体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但治疗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AI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蛇头穴刺络放血结合天应穴浮刺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优于口服加巴喷丁胶囊。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浮刺埋线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综合疗效。方法 :选取63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浮刺埋线组31例与对照组32例,浮刺埋线组予浮刺埋线疗法治疗,对照组予口服普瑞巴林胶囊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疼痛改善情况、生活质量等。结果:浮刺埋线及口服西药均能改善该病疼痛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浮刺埋线长期镇痛效果更优。浮刺埋线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疗效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浮刺埋线与口服西药均可有效改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但浮刺埋线能更快缓解疼痛,缓解程度更大,且能综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耐受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汤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4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用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外涂、腺苷钴铵片口服;治疗组在此治疗的同时加用益气活血汤。结果:益气活血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能有效的缩短疼痛时间,治疗组有效率95%,对照组有效率90%。结论:益气活血汤为主综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配合窄波UVB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1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80例,对照组80例。对照组根据病变部位结合疼痛范围大小在夹脊穴相应神经节段及相应配穴给予穴位埋线;治疗组除在上述穴位埋线外,局部给予窄波UVB照射。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感及灼烧感(P<0.01)。结论:穴位埋线联合窄波UVB可有效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针灸联合加巴喷丁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血清P物质(substance P,SP)和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服用加巴喷丁,观察组采用针灸联合加巴喷丁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有效率、睡眠质量(sleep quality,Q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血清SP和NPY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38/40)]优于对照组[75.00%(30/40)](P0.05);治疗第3、6周时两组Q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QS及VAS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SP和NPY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针灸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较佳,能减轻患者的神经疼痛,提高睡眠质量,降低外周血清SP和NPY水平。  相似文献   

9.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针刺配合穴位注射)30例和对照组(单纯针刺)30例,采用VAS评分并记录,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效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内治疗组疼痛缓解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半年后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对缓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均有疗效;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加强心理护理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加巴喷丁胶囊和常规护理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加强心理护理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3.3%,对照组有效率63.3%,两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心理护理能明显减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疼痛,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3例。治疗组采用梅花针、电针、灸法综合治疗,对照组口服加巴喷丁胶囊、甲钴胺胶囊治疗,观察比较2组综合疗效、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结果:愈显率治疗组为75.76%(25/33),高于对照组的39.39%(1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组治疗后VAS、PSQI评分均有改善,且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梅花针、电针、灸法综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颇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2.
变频电针配合改良药笔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Wang CY  Fang JQ 《针刺研究》2012,37(1):64-66
目的:观察变频电针配合改良药笔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7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9例,采用口服布洛芬胶囊加维生素B1治疗,治疗组18例,采用变频电针配合改良药笔灸法治疗,比较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4.44%(17/18),优于对照组的73.68%(14/19)(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但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变频电针配合改良药笔灸法能有效缓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疼痛。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补阳还五汤与西医常规治疗相结合应用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在常州市金坛区中医医院接受治疗的62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加巴喷丁联合曲马多),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结果:治疗12周后,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VAS和PSQI评分均下降,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补阳还五汤有助于提高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加巴喷丁和阿米替林治疗,对照组单用加巴喷丁和阿米替林治疗,疗程4周。观察2组神经痛VAS评分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及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66.67%,前者优于后者(P0.05);神经痛VAS评分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P0.05);2组疼痛减轻时间比较,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快、疗效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15.
王恩新 《光明中医》2022,(14):2486-2488
目的 分析火针配合益气活血汤治疗气血不足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于鞍山市肿瘤医院2020年1月—2021年7月诊治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血不足型)患者中随机抽取126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对照组(63例)应用常规西医疗法,观察组(63例)在西医疗法基础上应用火针和益气活血汤治疗,对比2组的总有效率、疼痛相关指标等。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更高,P<0.05;观察组治疗2个月后的疼痛程度评分、疼痛持续时间评分和疼痛间隔时间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52%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火针配合益气活血汤治疗气血不足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肯定,促进患者疼痛症状的缓解,且安全性较高,具有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张玉松  文钦生  李洁儿 《新中医》2018,50(5):147-150
目的:观察中药辨证施治联合加巴喷丁胶囊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施加中药辨证施治;观察和比较2组临床疗效,疼痛改善情况,应用止痛药物次数、加巴喷丁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1.43%,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VAS评分更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应用止痛药物次数及加巴喷丁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不良反应总数是24例,占68.57%;对照组不良反应总数是28例,占80.0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头晕、嗜睡、步态不稳例数少于对照组,腹痛、腹泻例数多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辨证施治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以明显改善疼痛症状和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止痛药物及加巴喷丁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活血散瘀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治疗组用活血散瘀汤口服,对照组用甲钴胺片、布洛芬缓释胶囊口服。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3%、对照组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散瘀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8.
夹脊穴穴位埋线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夹脊穴穴位埋线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相应节段夹脊穴穴位埋线为主,配合局部皮肤针叩刺加拔罐的方法。结果夹脊穴穴位埋线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6例,32例显效,有效率88.89%。结论夹脊穴穴位埋线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芒针配合红光照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采用芒针配合红光照射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普瑞巴林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生存质量评分(QOL),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为71.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和QOL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和QO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芒针配合红光照射能有效缓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夹脊穴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卡马西平片、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及VAS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为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各项评分(疼痛、瘙痒、烧灼感及睡眠)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各项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VAS指标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配合穴位注射是一种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