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中国人面孔表情强度分级图片库,为情绪研究提供素材。方法:22名话剧演员在专业导演指导下表演愤怒、厌恶、恐惧、悲伤、惊奇、高兴和平静7种面部表情,用高速摄像机录制,之后根据表演情绪的强度多次屏幕截图,所有图片去除非面孔特征后,制作成相同大小和灰度的的814张黑白照片。每名表演者的每种情绪均包含6个强度等级。招募112名健康志愿者,采用0~100等级对全部图片的情绪强度、愉悦度、唤醒度进行评价。结果:建立的中国人面孔表情强度分级图片库,包含2个子库,图片库1为不同表演者的面孔表情强度分级图片库,共入选436张图片;图库2为同一表演者不同情绪强度图片库共入选640张图片;每个图片库都有相应的强度、愉悦度、唤醒度的评分结果,且在信度分析方面均呈现出较高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 a值均大于0. 9)。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具有良好认同度、符合心理学测量属性的中国人面孔表情强度分级图片库,可作为我国面孔表情的相关研究素材。  相似文献   

2.
目的:养育脑是人脑中和育幼感受与行为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神经回路的统称,对它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人类亲子关系形成的实质。本研究为了方便养育脑及相关领域研究的开展,准备建立一套标准化的中国婴儿面孔表情图片系统。方法:采集211名3~6个月中国婴儿的面孔表情图片共计360张,对其进行标准化加工处理。在重庆及贵阳各1所高校共招募196名未婚无生育史的大学生,作为面孔表情评分者。其中100名对图片的情绪类别和强度进行评定;另外96名对筛选出的图片在愉悦度、唤醒度和优势度上进行9点评分。结果:建立了包含117张高兴,92张中性,108张悲伤表情的中国婴儿面孔表情图片系统,其对应的平均认同率为89%、77%、92%;强度为5.83、5.15、6.19;愉悦度为5.92、4.55、2.70;唤醒度为5.11、4.18、3.77;优势度为5.02、4.93、4.91。该系统能有效唤起被试的情绪反应,所建立的愉悦度、唤醒度和优势度指标,在3类表情图片间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信效度较高的中国婴儿面孔表情图片系统,可作为养育脑及情绪研究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中性表情为对比,探究青年人高兴表情对面孔社会知觉的影响。方法:通过广告招募32名大学生,根据对青年人高兴和中性表情面孔图片的观察,就13项人格特质(可信度、情绪稳定性、尽责性、善交际、吸引力、受欢迎程度、自信心、聪颖度、攻击性、支配性、胜任力、温暖度、坚韧性)进行评价,以各人格特质评分和评价所需的反应时(ms)为因变量进行2(表情类型)×2(图片性别)×13(人格特质类型)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多重检验结果采用Bonferroni校正。结果:青年人高兴表情在可信度、善交际、吸引力、受欢迎程度、自信心、温暖度评分上高于中性表情面孔(均P0.0038),而支配性、攻击性评分上低于中性表情(均P0.0038)。评价青年人高兴面孔的反应时短于中性面孔[(1675.2±493.5)ms vs.(1742.3±547.7)ms,P0.05]。结论:相对于青年人中性表情而言,高兴表情可能提高积极人格特质的知觉结果,降低支配性以及消极人格特质的知觉结果,并具有促进面孔社会知觉加工速度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中国面孔表情图片系统的修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扩展本土化的中国面孔表情图片系统以提供情绪研究的取材。方法:采用方便取样。从北京2所高等艺术院校的表演系、导演系选取100名学生,作为面孔表情表演者;从北京2所普通高等院校招募100名学生,作为面孔表情评分者。采集表演者的愤怒,厌恶,恐惧,悲伤,惊讶,高兴和平静7种面孔表情图片,再由评分者对图片进行情绪类别的判定和情绪强烈程度的9点量表评分,扩展各种情绪类型的图片数量。然后,从北京3所普通高校戏剧社社员中选取100名学生,从北京某社区选取老年人、儿童各10名,作为面孔表情表演者;另从北京2所普通高等院校招募100名学生,作为面孔表情评分者。进一步扩展负性图片的数量(如,愤怒,厌恶,恐惧,悲伤),并补充一些其他年龄段的图片。结果:得到具有代表性的7种情绪类型的面孔表情图片共870张,每张图片都有其对应的认同率和情绪强度评分,其中,愤怒74张,厌恶47张,恐惧64张,悲伤95张,惊讶120张,高兴248张,平静222张。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信度较高的中国人面孔表情图片系统,可作为以后情绪研究的选取材料,本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基于动画人物的儿童动态面部表情识别图片。方法 研究1采用自编的开放式问卷从眉、眼、鼻、嘴及整个面颊对322名成人调查高兴、悲伤、生气、恐惧、厌恶和惊讶的典型特征。研究2由48名大学生对动画人物的动态表情图片进行情绪类型、强度、愉悦度和优势度的评定。结果 (1)有效动图共104张,其中高兴40张,悲伤14张,惊讶23张,生气8张,恐惧10张,厌恶9张。(2)问卷的调查典型特征与动态图片的匹配度高相关。结论 为提高儿童面部表情识别能力提供了以动画人物为图片材料的表情图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情绪面孔刺激对成人惊跳反射的影响。方法:通过广告招募并结合状态-特质焦虑问卷、Beck抑郁问卷筛查出36名正常成人受试,采用以面孔图片(愤怒、恐惧、悲伤、快乐、中性)为诱发材料的惊跳探测任务,记录其眼轮匝肌肌电(electromyography,EMG)信号和自我报告的情绪效价、唤醒评价。结果:受试对愤怒与恐惧面孔的惊跳反应幅度均高于中性面孔[(52.07±4.24),(50.92±4.87)vs.(47.41±4.49),Ps0.05]。对不同类型情绪面孔的效价和唤醒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2.933,F2=16.800,均P0.001)。快乐面孔(6.52±1.11)的效价得分高于其他面孔[愤怒(3.42±0.86),恐惧(3.58±1.02),悲伤(3.61±1.00),中性(4.55±0.82)],中性面孔的效价分高于愤怒、恐惧和悲伤面孔;愤怒(5.03±1.74)和恐惧面孔(5.05±1.55)的唤醒得分高于其他面孔[悲伤(4.57±1.34),快乐(4.23±1.43),中性(3.64±1.41)],中性面孔的唤醒得分低于其他面孔(Ps0.05)。结论:个体的惊跳反应与面孔的情绪效价并非一一对应关系,惊跳调节效应只发生于愤怒与恐惧面孔。  相似文献   

7.
抑郁情绪对情绪面孔返回抑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抑郁情绪对情绪面孔返回抑制的影响.方法:用贝克抑郁量表(BDI)和自评抑郁量表(SDS)筛选出34名抑郁个体和35名正常对照,进行真人情绪面孔(高兴面孔、中性面孔、悲伤面孔和愤怒面孔)的线索一靶子任务(包括有效提示和无效提示两种线索类型)实验.结果:对照组的无效提示(430.3±74.3,423.1±58.3,426.4±59.5,429.4±53.6)小于有效提示(454.9±50.3,455.3±65.9,462.1±65.8,458.5±51.1)(F=45.12,P<0.001),对四种面孔的返回抑制效应无显著差别(F=0.229,P=0.876);抑郁组的返回抑制效应在高兴与悲伤面孔之间有显著差异(F=4.528,P=0.042),在愤怒与悲伤面孔之间差异边缘显著(F=2.891,P=0.099),悲伤面孔的返回抑制效应(-6.2±58.2)小于高兴面孔(-66.1±90.1)和愤怒面孔(-56.9±97.8);两组被试的返回抑制效应在高兴面孔时差异边缘显著(F=3.29,P=0.076),抑郁组(-66.1±90.1)大于对照组(-24.6±65.9).结论:抑郁组对情绪面孔的注意特点不同于对照组:对照组对四种面孔均存在返回抑制效应,无显著差别;而抑郁组对四种面孔的返回抑制效应程度不同,对中性面孔的返回抑制效应正常,对高兴、愤怒面孔有过度抑制倾向,对悲伤面孔有抑制不足倾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手机依赖的大学生的情绪觉察特点,为未来手机依赖干预提供建议。方法:使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对548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合聚类分析和高低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的标准筛选出手机依赖组和非手机依赖组各40人。使用视觉搜索任务比较两组对愉悦、中性和悲伤表情面孔觉察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结果:当呈现相同表情面孔时,面孔数量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1,468)=11.26,P0.01],4个面孔的觉察速度快于8个面孔的觉察速度[(1079.1±187.9)ms vs.(1139.2±202.7)ms];当呈现的面孔图片不同时,表情面孔类型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1,312)=10.30,P0.01],悲伤表情的觉察快于愉悦表情的觉察[(941.0±168.5)ms vs.(997.8±152.7)ms]。表情类型和被试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1,312)=16.55,P0.01],手机依赖组对悲伤情绪的识别快于非手机依赖组[(975.5±112.4)ms vs(906.4±126.5)ms,P0.05]。结论:手机依赖大学生对悲伤表情面孔觉察较快,其对愉悦和悲伤情绪的搜索是系列搜索。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不同情绪环境中的视觉搜索任务对抑郁症患者负性注意偏向的影响。方法:选取27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抑郁症住院患者,以及27例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与之匹配的正常对照。选用Nimstim情绪面孔图片库中的高兴、悲伤和中性面孔作为刺激材料,使用视觉搜索范式,比较两组被试在不同情绪环境中搜索反应时的差异。结果:抑郁组在高兴、悲伤环境中的反应时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4717.7±1907.1)ms vs.(2406.2±1210.4)ms;(5186.1±2078.8)ms vs.(3093.0±1244.2)ms;均P0.001];抑郁组在高兴与悲伤面孔环境中的反应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常对照组在高兴面孔环境中的反应时小于悲伤面孔环境中的反应时[(2406.2±1210.4)ms vs.(3093.0±1244.2)ms,P0.05]。患者组HAMD得分与反应时的相关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面孔视觉搜索任务中,与正常被试相比,抑郁症患者抗情绪刺激干扰能力更差,没有表现出负性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10.
有关情绪的大脑皮层加工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为探讨皮层对场景情境与面孔表情诱发情绪的不同加工机制,采用常见的图片视觉刺激诱发方式,组织了16名青年学生(7男9女,平均年龄27±3)参与情绪诱发实验;记录了被试观看场景情境和面孔表情两类图片(各分积极、消极和中性3种)、进行情绪体验与判别时的脑电信号;对比了不同情绪图片刺激下枕叶事件相关电位(ERP)早中期成分的幅值以及各个脑区的激活情况,并应用幅值均方根(RMS)做了全脑ERP幅值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面孔图片刺激下的N1(170 ms)幅值大于场景图片(P=0.031),P2(250 ms)幅值小于场景图片(P=0.010),分别体现了面孔加工的特异性和复杂场景的再加工机制;在场景图片刺激下,具有优先加工特点的消极情绪能够比积极和中性情绪诱发出更明显的N1成分(P=0.019),而积极(P=0.008)和消极(P=0.008)情绪均能在P2时刻获得比中性情绪更多的再加工;此外,全脑ERP幅值对比显示图片刺激的激活区主要为枕叶,而负责情绪调控的额叶在N1和P2时刻被明显激活。上述ERP早中期成分的幅值差异充分说明场景情境图片与面孔表情图片诱发情绪时大脑皮层的加工机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与人格特征、情绪调节方式及中性情绪面孔知觉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弹性量表、情绪调节方式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15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对心理弹性高分组和低分组被试进行中性情绪面孔知觉的实验。结果:①心理弹性高分组大学生宣泄调节(t=5.966,P=0.000)、内外向(t=3.903,P=0.000)得分显著高于低分组,神经质(t=-3.036,P=0.000)得分显著低于低分组;②大学生心理弹性与情绪宣泄调节、内外向有显著的正相关,与神经质有显著的负相关;③在悲伤和高兴(S-H)任务中,心理弹性高分组比低分组更多的将中性面孔判断为高兴(t=2.601,P=0.012);在高兴和恐惧(H-F)任务中,心理弹性高分组比低分组更多的将中性面孔判断为高兴(t=2.003,P=0.05);在恐惧和悲伤(F-S)任务中,心理弹性高分组和低分组在对中性面孔判断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与情绪宣泄调节、内外向及神经质有显著的相关;心理弹性高的大学生在面对更多复杂情境时比心理弹性较低的人更能积极认知和有效应对。  相似文献   

12.
儿童期受虐对成人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儿童期受虐对成人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影响.方法:使用儿童虐待史问卷筛选出有童年期受虐经历的被试29名和无童年期受虐经历的被试30名,以情绪面孔(高兴、中性、愤怒)为实验材料进行点探测任务的行为学实验.结果:组别、面孔性质、一致性三因素在反应时指标上,各自的主效应及相互之间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0.05):组别和面孔性质在注意偏向各项指标上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均不显著(P>0.05).结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有儿童期受虐经历的成年人不存在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冲动性暴力犯罪人员和对照组对不同情绪面孔识别能力的差异。方法:选取某监狱暴力犯罪人员90人,从中筛选出冲动性暴力犯罪人员59人,另外招募某高校后勤工作人员和保安35人作为对照组,采用2组别(冲动性暴力犯罪人员组、对照组)×4情绪类型(高兴、愤怒、悲伤、恐惧)的混合实验设计,通过情绪表情多形任务得到两组被试对高兴、愤怒、悲伤和恐惧面孔的情绪识别任务得分、错误个数和按键转换次数。结果:剔除错误率在30%以上的被试4人,最终有效数据冲动性暴力犯罪人员58人,对照组32人。冲动性暴力犯罪人员对高兴[(18.6±3.4) vs.(16.4±4.0),P0.01]和愤怒[(16.2±2.4) vs.(14.1±3.2),P0.01]表情的识别任务得分高于对照组。对于不同情绪的面孔刺激,冲动性暴力犯罪人员的情绪识别任务得分呈现出高兴愤怒恐惧悲伤的趋势(均P0.05);对照组也呈现出高兴愤怒恐惧/悲伤的趋势(均P0.05),但恐惧和悲伤的识别任务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冲动性暴力犯罪人员可能对高兴和愤怒面孔的敏感性更高。  相似文献   

14.
中国面部表情视频系统的初步建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建立本土化的中国面部表情视频系统(ehinese facial expression video system,CFEVS)以增加情绪研究的取材范围。方法:录制强度分为三等级的喜悦、悲伤、惊奇、恐惧、愤怒、厌恶及中性(无表情及咀嚼动作两种)等面部表情视频片段,经两轮粗选后,请50名中国大学生对剩余视频片段的表情类型、愉悦度、唤醒度及表演者的长相进行自我报告式评定。将表情类型、愉悦度、唤醒度一致性高且表情类型与愉悦度相一致的片段纳入CFEVS,做分布分析,同时分析评测者性别、表演者长相对愉悦度、唤醒度分值的影响。结果:纳入CFEVS的喜悦表情男18女43共61个,悲伤表情男23女28共51个,无表情中性男13女17共31个,咀嚼中性男7女17共24个。散点图显示CFEVS在愉悦度及唤醒度上分布较为广泛。方差分析表明评测者性别及表演者长相对视频片段的愉悦度、唤醒度的影响与其表情类型有关。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一个拥有喜悦、悲伤及中性表情的CFEVS,并发现评测者的性别及表演者的长相可影响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社会性发展延缓大学生对面部表情图片识别的特点。方法:在福州市3所高校中筛选出72名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延缓组和正常组各36人。在中国面孔表情图片系统(CAFPS)中选取54张标准化的图片为实验材料,两组分别完成面部表情识别任务。结果:延缓组对正性、负性面部表情识别正确率均低于正常组(均P0.05);延缓组识别正性面部表情的正确率高于负性面部表情(P0.05),而正常组识别正、负性面孔表情图片的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缓组对高兴、惊奇、悲伤、愤怒、恐惧表情识别的正确率均低正常组(均P0.05),而在兴奋表情上的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会性发展延缓大学生对面部表情图片的识别能力差于社会性发展正常大学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不同冲动水平男性大学生对面孔表情的注意偏向特点。方法:选取男大学生161人,根据Barratt冲动性量表-11(BIS-11)总分,按前后各16%的比例选出高冲动组和低冲动组各25人进行行为实验。行为实验以高兴、愤怒和中性面孔表情图片为线索,采用线索-靶子任务来考察注意偏向。结果:线索-靶子任务的反应时结果显示,冲动性、线索和面孔表情三重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11),高冲动组在有效线索条件下,高兴表情比愤怒表情和中性表情反应时更快[(346.17±10.71)ms vs.(351.36±11.53)ms,(351.45±11.31)ms];在无效线索条件下,高兴表情比中性表情反应时更慢[(380.91±12.91)ms vs.(374.78±12.32)ms],与愤怒表情反应时[(378.73±11.33)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冲动组在有效和无效两种条件下均显示,高兴表情比中性表情反应时更快[(349.60±9.01)ms vs.(355.17±9.88)ms],与愤怒表情反应时[(351.83±9.33)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冲动和低冲动男大学生均对高兴表情存在注意偏向,但是高冲动男大学生比低冲动男大学生更难从注意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17.
面孔加工的情绪效应和效价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采用面孔识别研究范式和事件相关电位方法.研究面孔加工的情绪效应。方法:14名大学生作为被试,视觉刺激包括愉快、悲伤和中性三种面孔。被试分别完成情绪-中性面孔区分和愉快-悲伤面孔区分任务。结果:①情绪-中性面孔区分任务中,在刺激出现后200~600ms出现情绪效应,情绪面孔引发的ERPs较之于中性面孔的ERPs更正。其中在200~400ms情绪效应分布在额区和中央区:在400~600ms情绪效应主要分布在顶区和中央区;②愉快-悲伤面孔区分任务中,在刺激呈现后的500~800ms出现效价效应,悲伤面孔引发的ERPs较之于愉快面孔的ERPs更正,效价效应分布在广泛的头皮位置。结论:情绪效应和效价效应可能有不同的神经机制.效价效应反映着更为精细的表情加工。  相似文献   

18.
利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分析面孔表情的早期和晚期加工特点,探讨面孔表情的结构编码和特征编码机制。随机呈现3种卡通面孔表情图片(中性、愉快、愤怒)及3种非面孔图片,要求14名被试者执行面孔及表情识别任务。利用Neuroscan 64导电极帽记录脑电,对面孔和非面孔、不同面孔表情诱发的早期成分N170及晚期正成分(LPC)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面孔与非面孔图片的N170存在明显差异,在P7电极处,面孔与非面孔诱发的N170幅值分别为(-9.15±1.47)μV和(-6.91±1.21)μV;而不同面孔表情的N170差异不明显,N170不受面孔表情内容的调制。不同面孔表情在刺激后350~550 ms诱发了明显的LPC,其幅值存在明显差异,呈现显著的表情效应,在CZ电极处,中性、愉快及愤怒面孔诱发的LPC幅值分别为(6.11±1.79)μV、(7.49±1.31)μV和(9.89±1.77)μV)。以上结果表明,面孔识别的早期与晚期加工机制不同,早期成分N170反映了面孔结构编码的加工,即对整个面孔轮廓的表征;而面孔的情绪加工主要体现在晚期成分,LPC反映面孔的特征编码加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抑郁症患者存在负性认知模式,本研究旨在探讨男性抑郁症患者识别动态面部表情情绪偏向性的神经基础.方法:利用1.5T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检测12名男性抑郁症患者及相匹配的12名健康男性识别悲伤、喜悦及中性面部表情视频时的脑部反应.功能:MRI原始图像数据经转化格式,SPM2软件处理,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抑郁症患者明确识别喜悦情感(识别喜悦表情-识别中性表情)时活动增加的脑区有右枕中回(BA37)、左额中回(BA6)、左顶下小叶(BA40)、左中央前回(BA6)、左中央后回(BA2),而活动降低的脑区有左颞上回(BA38)、左颞中回(BA21)、右额下回(BA10).明确识别悲伤情感(识别悲伤表情-识别中性表情)时活动增加的脑区包括右额中回(BA6)、左扣带回(BA31),右梭状回(BA20)、右中央后回(BA2).但正常对照较抑郁症患者在悲伤情绪的识别中未发现显著激活增强的脑区.结论:抑郁症患者明确识别动态面部表情的神经基础与正常对照存在差异,表现为需要更多脑区参与情绪刺激的识别,尤其在悲伤情绪识别中,情绪相关脑区活动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制备开心、生气、吃惊、害怕、伤心、讨厌和中性7种中国人物静态面部表情图片库以提供情绪研究的取材,探讨采集真实人物面部表情的方法。方法选取学龄前期、学龄期、小学、中学、成年早期、成人中期和成人晚期5~80岁五官端正的健康中国人。告知受试者各种面部表情内在情绪涵义、等级强度及面部表情特征,继而以谈话法结合个体背景和经历诱发面部表情,所有面部表情均在统一拍摄条件下由同一人采用数码相机拍摄。初步制备7种基本面部表情图片,经研究小组成员初步筛选出的图片进行统一处理,制作成10cm×15cm不同面部表情图片;进而以健康大学生对面部表情图片进行第2次筛选,对筛选后识别一致率较高的面部表情图片进行重测信度评价,同时以日本女性面部表情图片为参照评价效度。结果第1次筛选出80张面部表情图片,59名大学生第2次筛选出21张面部表情图片(每种面部表情各3张)。28名大学生进行重测信度、表情强度和效度测试。21张面部表情图片的重测信度较日本女性面部表情图片略好,除生气2张、害怕3张、伤心1张及讨厌3张图片重测信度低于70%外,其余表情重测信度均较高,负性表情(生气、害怕、伤心和讨厌)图片的效度较低,开心、中性和吃惊表情图片的效度较高。结论中国人物静态面部表情是具有代表性和信度较高的表情图片,可作为情绪研究的材料。面部表情的表达及内在情绪的判断受异族效应和文化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