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患者近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临床疗效和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连续239例患者在发生AMI后14~27(20.55±3.91)d行OPCAB(AMI组),术前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5.82±6.24)U/L,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0.07±0.04)ng/ml;将同期406例无心肌梗死史的OPCAB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30 d AMI组死亡率为2.51%(6/239),其中死于循环衰竭4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导致下肢缺血、坏死1例,肺部感染合并休克1例。AMI组患者术后应用多巴胺明显多于对照组(61.51%vs.37.44%,P=0.001),术中/术后行IABP亦多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术后引流量及输注红细胞悬液量均多于对照组[(385.18±93.22)ml vs.(316.41±70.05)ml,P=0.022;(373.68±69.54)ml vs.(289.78±43.33)ml,P=0.005],但两组二次开胸止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急性肾损伤发生率高于对照组(13.81%vs.8.62%,P=0.038)。AMI组术后30 d死亡率高于对照组(2.51%vs.1.4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ICU时间[(2.01±0.95)dvs.(1.78±0.98)d]和术后住院时间[(10.33±4.16)d vs.(9.89±4.52)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随访211例(88.28%),随访时间(2.89±1.02)年;失访28例(11.72%)。随访期间死亡25例,其中心源性死亡14例;1年生存率为97.63%,5年生存率88.15%。结论在AMI发生2~4周、待CK-MB和cTnI水平恢复至正常范围后,行OPCAB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ABG)治疗70岁以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疗效,为其手术术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了196例70岁以下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其中男152例,女44例;年龄46~69岁,平均年龄55.00岁。根据采用的手术术式不同,将196例患者分为两组,off-pump CABG组:94例,on-pump CABG组:102例。比较两组患者移植血管的种类和支数、术中输血量、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等。结果 off-pumpCABG组中有2例患者术中因循环不稳定改为on-pump CABG,最终有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on-pumpCABG组术后死于严重低心排血量和心脏骤停各1例。两组移植血管材料、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off-pump CABG组远端吻合口数量(3.22±0.65个vs.4.52±1.11个,t=9.807,P=0.000)、输血量(312.57±305.26mlvs.744.86±279.37ml,t=10.317,P=0.000)、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0.71±5.32hvs.17.12±4.67h,t=8.683,P=0.000)、住院时间(17.75±3.04dvs.21.24±6.46d,t=4.782,P=0.000)少于或短于on-pump CABG组。off-pump CABG组随访93例,on-pump CABG组随访100例,随访时间2~26个月。所有随访患者均生存,无心绞痛发作。结论 on-pump CABG和off-pump CABG治疗70岁以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on-pump CABG组血管化比较完全。off-pump CABG目前仍不能取代on-pump CABG,而远期预后仍有待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前主动置入和术中/术后被动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对高危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2年12月我院高危CABG患者围手术期使用IABP 90例资料,根据IABP置入的时机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31例,术前预防性使用IABP;B组59例,术中或术后应用IABP。比较2组围手术期表现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or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的差异。结果与B组相比,A组ICU停留时间短[(70.2±50.5)h vs.(123.2±95.8)h,t=-3.436,P=0.010];术后IABP支持时间(入ICU到IABP撤离)短[(21.8±13.9)h vs.(65.6±25.3)h,t=-10.576,P=0.000];术后房颤少[0%(0/31)vs.23.7%(14/59),P=0.002];术后急性肾损伤少[19.4%(6/31)vs.50.8%(30/59),χ2=8.398,P=0.004]。随访(30.0±12.3)月,MACCE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术前合理使用IABP,使CABG高危风险患者有良好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75岁以上高龄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和青岛市市立医院自2005年1月至2014年1月109例75岁以上行CABG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3例、女46例,平均年龄(78.1±4.2)岁,均为多支血管病变。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Ⅳ级23例、Ⅲ级57例、Ⅱ级29例。术中行非体外循环CABG(OPCABG)92例,体外循环下行CABG(on pump CABG)术9例,体外循环辅助心脏不停跳下CABG(on pump beating heart CABG)术8例。结果平均移植血管(2.5±1.4)支,围术期死亡4例,死亡率3.7%。其中,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死亡1例,心律失常心室颤动死亡1例,肾衰和胃肠道并发症导致多器官衰竭死亡2例。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心律失常、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肺部感染。105例生存患者95例获得随访,随访6~90(45±26)个月,随访率90.5%。随访期间心源性死亡1例,非心源性死亡4例。患者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81例,Ⅱ级18例,Ⅲ级2例,心绞痛消失。结论 75岁以上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改善患者症状,缓解心绞痛,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近中期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联合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疾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就诊于我科的2 496例OP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为OPCABG组和OPCABG+CE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进行1∶1匹配, 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预后、远期生存及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共238对患者纳入分析, 每组238例。OPCABG+CE组术后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率显著高于OPCABG组(5.04%对1.68%, P=0.042)。平均随访7.3年, OPCABG组和OPCABG+CE组患者的累计生存率(92.44%对88.65%, P=0.159)和远期MACCE发生率(10.92%对15.13%, P=0.1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OPCABG组比较, OPCABG+CE组患者心绞痛复发率(CCS分Ⅲ-Ⅳ级)显著增加(20.16%对12.60%, P=0.026)。结论 OPCABG+CE术后早期AMI和远期心绞痛复发风险显著增加, 但OPCABG+CE与OPCABG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和MAC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期Ⅱ型杂交全主动脉弓修复术治疗不同年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阜外医院行杂交全主动脉弓修复术的126例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8例(61.9%)、女48例(38.1%),平均年龄(61.8±6.9)岁。患者按年龄分为高龄组(≥60岁,n=82)及非高龄组(60岁,n=44)。对两组患者的术前、术中及术后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高龄组患者与非高龄组患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9±4.1)岁vs.(54.3±4.1)岁,P0.010],其它术前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早期死亡共6例(4.8%),术后卒中3例(2.4%),截瘫患者2例(1.6%)。共植入支架194枚,平均直径(33.6±1.8)mm,平均长度(199.0±6.7)mm。非高龄组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31.9±41.7)h vs.(61.0±89.2)h,P=0.043]及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77.8±51.4)h vs.(143.1±114.4)h,P0.001]均明显短于高龄组。两组患者院内死亡率、再手术率及术后生存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43(22.6±10.8)个月,3例失访。术后支架段假腔完全血栓化104例(82.5%),内漏11例(9.2%)。结论杂交全主动脉弓修复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早中期效果满意,非高龄组与高龄组患者早期治疗效果相当,中期随访结果非高龄组优于高龄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45%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423例连续行单纯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据LVEF值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376例,男279例,女97例;年龄(58.6±11.4)岁,LVEF均≥45%;B组,47例,男36例,女11例;年龄(60,7±12.1)岁,LVEF均<45%,比较两组患者行CABG的临床效果. 结果 A组术后低心排血量发生率[3 7%(14/376) vs.17.0% (8/47),P<0.05]和院内病死率[1.6% (6/376)vs 6.4% (3/47),P<0.05]均低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门诊或电话随访6~38个月,A组随访335例,B组随访41例,随访率共为88.9% (376/423).A组死亡1例,死于术后17个月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其余患者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或 减轻.B组死亡2例,1例术后9个月死于心力衰竭,另1例术后31个月死于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6个月LVEF较术前明显提高(51.7%±12.5% vs.38.7%±4.6%,P<0.05),大多数患者活动耐受力及心功能明显改善. 结论 CABG对于LVEF低下的冠心病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加强围术期处理,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ischemic mitral regurgitation,IMR)患者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9年6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外科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中-重度IMR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组(CABG组),CABG+二尖瓣手术(mitral valve surgery,MVS)组(CABG+MVS组)。对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共纳入105例患者,其中男75例、女30例,年龄40~79(62.70±7.90)岁。CABG组34例,CABG+MVS组71例(二尖瓣成形42例、二尖瓣置换29例)。围术期死亡5例,术后3个月死亡2例,7例均为CABG+MVS组患者,两组围术期和术后3个月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中远期随访87例,两组患者术前二尖瓣反流程度(P=0.59)和左房内径(P=0.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CABG组患者的二尖瓣反流程度明显大于C...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大血管中心23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同期或分期行CABG和CEA治疗,男16例,女7例.年龄53 ~ 82岁,平均(65.9±4.0)岁.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左主干病变3例,2支病变3例,3支病变17例.1例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单侧颈动脉狭窄17例,双侧狭窄6例,直径狭窄≥70%.依据患者两处病变病情严重程度而采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同期或分期治疗,术后观察围手术期发生卒中、心肌梗死的及死亡情况,并随访.结果 7例患者同期行CEA和CABG,其中1例同时行二尖瓣置换;13例患者先期行CABG后行CEA;3例患者先行CEA后行CABG.围术期死亡1例(4.3%),无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卒中.随访6个月,随访期内患者未发生死亡、卒中、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结论 同期还是分期行CABG和CEA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个性化治疗是降低手术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联合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疾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就诊于我科的2 496例OP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为OPCABG组和OPCABG+CE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进行1∶1匹配, 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预后、远期生存及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共238对患者纳入分析, 每组238例。OPCABG+CE组术后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率显著高于OPCABG组(5.04%对1.68%, P=0.042)。平均随访7.3年, OPCABG组和OPCABG+CE组患者的累计生存率(92.44%对88.65%, P=0.159)和远期MACCE发生率(10.92%对15.13%, P=0.1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OPCABG组比较, OPCABG+CE组患者心绞痛复发率(CCS分Ⅲ-Ⅳ级)显著增加(20.16%对12.60%, P=0.026)。结论 OPCABG+CE术后早期AMI和远期心绞痛复发风险显著增加, 但OPCABG+CE与OPCABG患者的远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国人术前不停用阿司匹林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早期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外科2011~2012年354例择期行OPCAB术患者的临床资料。2011年132例,术前停用阿司匹林≥5 d,定义为停用组,其中男93例、女39例,年龄36~83(61.70±8.74)岁;2012年222例,术前不停用阿司匹林,定义为不停用组,其中男162例、女60例,年龄37~82(63.26±8.94)岁。比较两组术后总引流量、因出血二次开胸、并发症及住院死亡情况,并比较两组术后4~6 h、12~18 h及24~48 h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水平。结果两组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用组移植桥血管数少于不停用组[(3.00±0.89)支vs.(3.43±0.93)支,P=0.001]。两组患者术后总引流量[(1 063.75±511.50)ml vs.(1 131.35±460.13)ml,P=0.201]、因出血二次开胸(0例vs.1例,P=1.000)、围术期心肌梗死(2例vs.1例,P=0.647)、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4例vs.7例,P=1.000)、术后脑卒中(1例vs.4例,P=0.726)、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41.46±85.50)h vs.(52.07±143.59)h,P=0.441]、术后ICU滞留时间[(81.46±116.90)h vs.(79.07±136.43)h,P=0.867]及住院死亡率(0.8%vs.0.9%,P=1.0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术后4~6 h血清c Tn 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6);术后12~18 h及24~48 h血清c Tn I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0)。不停用组术后12~18 h及24~48 h血清c Tn I4.0 ng/ml者比例显著低于停用组(5.4%vs.16.7%,P=0.001;5.9%vs.17.4%,P=0.000)。结论 OPCAB术前不停用阿司匹林并不增加术后出血风险,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无显著影响,可以减少OPCAB术后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2.
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搭桥(CABG)术的手术指征及外科处理要点,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1999年1月至2001年5月18例急诊CABG病人中男15例,女3例.年龄40.0~71.5岁,平均(61.7±8.5)岁.术前急性心肌梗死(AMI)8例[7例直接行冠状动脉造影(冠造)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1例溶栓失败,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TCA],冠造均提示三支血管病变,急性心肌梗死到急诊CABG手术时间平均(9.4±6.3)?h;不稳定心绞痛不能控制7例;冠状动脉造影术及PTCA时右冠状动脉撕裂、急性心包压塞及室颤各1例.术前放置主动脉气囊反搏泵(IABP)13例.17例在体外循环下行急诊CABG术,平均体外循环时间(78.5±25.2)?min,平均阻断时间(65.3±23.6)?min;平均每例搭桥(3.4±1.1)支;1例小切口行不停跳搭桥.采用左内乳动脉桥14例、右内乳动脉桥1例、桡动脉桥6例.结果1例术中死亡,1例术后死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余16例随访2~25个月,无死亡;亦无明显心绞痛及心肌缺血表现.结论急诊CABG是挽救不能控制的急性心肌缺血的有效方法之一,及时正确的抢救方法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自2001年6月至2007年3月,我院共为56例80岁(82.98±5.97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单纯CABG,其中体外循环CABG9例,非体外循环CABG(OPCAB)47例。每例移植血管1~5支(2.99±0.47支)。结果围术期死亡4例(7.14%),死于呼吸衰竭2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5例、呼吸系统并发症6例(3例行气管切开)、急性肾功能损伤4例(2例行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术后发生心房颤动39例。术中和术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3例,呼吸机辅助时间12.0±9.8h,住ICU时间3.91±1.98d,术后住院时间12.35±4.46d。48例患者随访1~59个月,随访期间死亡10例,生存的患者心绞痛症状均缓解或消失。结论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CABG仍有较高的死亡率,应加强围术期处理,以进一步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应用骨骼化左乳内动脉(LIMA)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选取2013年1~4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单纯CABG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22例,其中男77例、女45例,年龄41~76(62.8±10.5)岁。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60例,使用骨骼化LIMA;B组,62例,使用带蒂LIMA,LIMA均吻合到前降支上。结果术中获取LIMA过程中,A、B组各有1例失败而改为大隐静脉移植,被排除在外。术后A组和B组的其余病例分别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2例(3.4%)和3例(4.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各死亡1例,死亡率分别为1.7%和1.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无纵隔感染,B组有1例纵隔感染,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游离LIMA时间长于B组[(30.7±7.2)min vs(17.2±5.6)mi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6~10个月,术后6个月冠状动脉CT显示A、B两组LIMA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6.8%和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合适的技术获取骨骼化LIMA作为血管材料进行CABG的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同期行左心室室壁瘤折叠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北京安贞医院资料完整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同期行室壁瘤手术患者114例进行对比研究,其中在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下行CABG加室壁瘤切除术76例(Ⅰ组),男57例、女19例,年龄(63.4±7.8)岁;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CABG加室壁瘤折叠术38例(Ⅱ组),男32例、女6例,年龄(60.6±8.9)岁。除Ⅰ组患者室壁瘤占左心室较Ⅱ组大外(42.2%±13.6%vs.26.5%±12.3%,t=5.499,P=0.000),其余临床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随访6个月。结果Ⅰ组中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术后恶性心律失常,1例死于肺部感染;Ⅱ组1例死于围术期心肌梗死。两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量、二次开胸止血、呼吸机辅助时间和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例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及术后6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均较术前明显减小[Ⅰ组:(54.0±7.8)mm&(56.0±8.1)mm vs.(59.6±6.6)mm,Ⅱ组:(52.0±7.2)mm&(53.6±5.3)mm vs.(57.9±5.4)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增加(Ⅰ组:43.5%±3.2%&55.7%±3.7%vs.38.0%±7.4%,Ⅱ组:44.7%±2.8%&57.0%±3.5%vs.41.0%±6.6%),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CABG同期行室壁瘤折叠术安全有效,可能更适用于室壁瘤较小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效果和治疗方法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160例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时间将患者分为急诊手术组[确诊当日手术者,27例,男22例、女5例,年龄(70.2±10.2)岁]和择期手术组[确诊并停用抗血小板药物5 d以后手术,133例,男104例、女29例,年龄(66.3±8.9)岁],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急诊手术组术前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Euro SCORE评分,5.8±3.2 vs.3.4±2.1,P=0.001)、急性心肌梗死比例(33.3%vs.11.3%,P=0.007)、术后24 h平均心包和纵隔引流量[(533.4±132.8)ml vs.(414.8±124.3)ml,P=0.018]、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应用比例(29.6%vs.12.0%,P=0.034)均高于择期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急性肾功能不全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比例(P=0.677)、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P=1.000)、住院时间(P=0.589)、住院死亡率(P=0.19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急诊手术组24例(88.89%)随访3~36个月:1例1年后再次出现心绞痛样症状,治疗症状缓解,其余患者均无心绞痛及心肌缺血表现。结论做好充分的术前评估和准备,加上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和再血管化以及术后积极综合处理,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仍是救治危急重症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患者行改良扩大Morrow术时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围术期处理策略及早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阜外医院住院二部实施手术治疗的HOCM合并冠心病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12例,年龄37~67(53.7±8.7)岁;术前出现胸闷症状者24例,胸痛症状者14例,晕厥史6例。手术前后及随访期常规行心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胸部X线片、核磁共振检查,评价心功能、左室流出道及二尖瓣的结构和功能变化。结果全部患者均接受改良扩大Morrow术联合CABG,术前左室流出道峰值压差(LVOTG)为40~152(79.6±28.7)mm Hg,同期行心肌桥松解术4例,二尖瓣置换术2例,二尖瓣成形术3例,三尖瓣成形术3例,改良迷宫手术2例。全组无术中死亡及术后30 d内死亡。患者合并行CABG的分支包括前降支26例,对角支16例,回旋支8例,右冠状动脉11例。合并行CABG搭桥1支的患者15例,合并行CABG搭桥2支的患者5例,合并行CABG搭桥3支的患者12例,平均CABG支数(1.9±0.6)支。术后住ICU时间1~13(4.1±2.8)d,术后住院时间6~30(12.6±5.5)d,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术后切口愈合不良1例,术后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6例。术后左室流出道峰值压差[(79.6±28.7) mm Hg vs.(10.8±5.9)mm Hg,P0.001],室间隔厚度[(1.9±0.4)cm vs.(1.3±0.5)cm,P0.001]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术后二尖瓣反流程度较术前明显减轻(P0.001),二尖瓣前向运动(SAM征)基本消失。本组术后随访6~68 (38.8±20.6)个月,随访患者症状均消失,心功能(NYHA)分级级别较术前降低Ⅰ~Ⅱ级,无远期死亡、并发症或再次手术。结论对于HOCM合并冠心病的患者行改良扩大Morrow术时同时行CABG是安全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及症状,起到协同作用,不增加患者的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站式Hybrid杂交手术对80岁以上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围术期疗效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67例80岁以上高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4例、女23例,平均年龄(82.4±2.1)岁。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分站式Hybrid杂交手术组[29例,男19例、女10例,平均年龄(83.2±3.1)岁]和传统开胸手术组[38例,男25例、女13例,平均年龄(83.3±3.4)岁],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临床结果。结果 80岁以上患者分站式Hybrid杂交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组相比,其机械通气时间[(6.7±2.2)h vs.(18.2±3.4)h]、术后总住院时间[(15.7±3.0)d vs.(20.7±5.6)d]明显缩短,术后24 h引流量[(176.5±32.3)ml vs.(443.8±51.5)ml]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围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9%vs.23.1%,P0.05)。结论分站式Hybrid杂交手术能明显降低80岁以上高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围术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减少术后24 h引流量,改善高龄患者手术预后。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失败后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心病失败后急诊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经验。方法1998年1月~2002年12月对9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因术中发生意外和术后急性心肌缺血的患者施行急诊CABG,其中冠状动脉内膜撕裂形成夹层5例,左前降支穿孔2例,急性支架闭塞引起严重心肌缺血2例。从病变发作到CABG前平均时间为2h,在常温非体外循环下行CABG3例,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下CABG6例;移植血管1~4支(平均3支)。结果无手术和住院死亡。平均随访17个月,无死亡和心绞痛复发。NYHA心功能Ⅰ~Ⅱ级8例,Ⅲ级1例。结论掌握好手术适应证,行急诊CABG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发生的意外和术后严重心肌缺血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采集桡动脉(RA)后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1例6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男121例,女70例;年龄65~83岁,平均年龄71.0岁)行CABG时运用RA的临床资料,观察围术期取材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RA远端吻合口数为1.30±0.25个/例,获取每支RA时间为25.0±7.5min。术后发生心房颤动14例,行二次开胸止血4例,心肌梗死3例,脑卒中4例,急性肾功能不全5例,急性呼吸功能不全6例。术中未见RA痉挛,术后无切口感染、切口血肿、患肢感觉和运动异常。住院死亡4例(2.1%)。随访187例,随访时间3~12个月,患者均生存,无远期死亡,桡动脉取材侧肢体感觉及运动功能良好。结论老年患者行CABG时采用RA做移植血管,术后并发症少、取材安全,RA在CABG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