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文拉法辛联合无抽搐电休克(MECT)对抑郁症的疗效及对自杀的影响,为快速改善抑郁症伴自杀未遂患者的症状提供研究依据。方法:选取在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住院的伴自杀未遂的抑郁症患者8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41例(MECT联合文拉法辛治疗)和对照组43例(文拉法辛治疗),两组文拉法辛剂量范围125~225mg/d,均作4周的持续治疗观察。于入组前及入组后1、2、4周末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及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进行评定。结果:研究组39例完成治疗,对照组43例完成治疗。研究组在治疗后1、2、4周末的HAMD-17总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研究组和对照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0,P=0.023)。治疗前两组SIO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的第1、2、4周末,研究组的SIO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9,-5.342,-4.339;P=0.000);在治疗4周末,研究组及对照组的SIO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t=18.520,18.112;P=0.000)结论:与单用文拉法辛相比,文拉法辛联合MECT能更快速有效的改善伴有自杀未遂的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外周血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与自杀行为、抑郁症状的关联。方法:共纳入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65例,按有无自杀未遂行为分为自杀未遂组(n=31)、无自杀行为组(n=34),健康对照30名。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Beck绝望量表(BHS)、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评估病例组的抑郁、绝望与自杀意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BDNF蛋白浓度,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测定BDNF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自杀未遂组与无自杀行为组的BDNF蛋白浓度[(57.3±9.2)ng/mL,(76.0±25.7)ng/mL vs.(113.8±44.4)ng/mL,均P0.05]与BDNF mRNA相对表达量[(0.2±0.0),(0.5±0.0)vs.(1.0±0.1),均P0.05]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自杀未遂组的血清BDNF蛋白浓度和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无自杀组(P0.05)。病例组(n=65)血清BDNF蛋白浓度与SIOSS总分(r=-0.24,P0.01)呈负相关,与BDNF mRNA相对表达量(r=0.28,P0.01)呈正相关;BDNF mR-NA相对表达量与HAM D总分(r=-0.46,P0.01)、BHS总分(r=-0.42,P0.01)、SIOSS总分(r=-0.43,P0.01)呈负相关,与病程(r=0.19,P0.05)呈正相关。结论:研究提示外周血BDNF蛋白和mRNA水平低可能是抑郁发作患者出现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频(20 Hz)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与改良电休克(MECT)治疗首发抑郁症的起效时间。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抑郁症诊断标准的65例首发患者,随机分为r TMS组(33例,接受20 Hz的r TMS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刺激,每周5次,连续4周,共20次)和MECT组(32例,接受MECT治疗,每周3次,连续3周共8次)。两组均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10~20 mg/d)治疗。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2、3、4、8周末两组患者抑郁症状的变化和减分率。结果:治疗后第1、2、3、4周末,r TMS组HAMD减分率低于M ECT组[(25.0.±3.1,(34.4±7.7),(52.2±7.8),(69.1±8.3)vs(28.2±5.4),(38.8±5.1),(57.7±6.8),(75.4±8.6),均P0.05],治疗8周末,两组减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9±8.8)vs(85.0±7.5),P0.05]。治疗第1、2周末,r TMS组HAMD自杀分数高于MECT组[(1.5±0.5),(0.8±0.6)vs(1.1±0.45)(0.5±0.5),均P0.05]。结论:20 Hz的r TM S或M ECT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首发抑郁症均能在1周后起效,但MECT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可能在快速起效和降低急性期自杀风险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城市养老机构老年心理健康及自杀的状况,为更好服务老人的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贝克(BECK)自杀意念量表、汉密尔顿焦虑评定(HAMA)量表、汉密尔顿抑郁(17项)评定(HAMD-17)量表,对2015年11月至2016年3月在上海市徐汇区10家养老机构501例老人心理健康状况、自杀相关情况进行评估,并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有16.8%的老年人存在抑郁情绪,5.6%老年人存在自杀意念。与无自杀意念人群相比,有自杀意念者HAMA(Z=-7.799,P0.01)、HAMD-17(Z=-8.491,P0.01)及BECK自杀意念评分无论在最近1周(Z=-9.443,P0.01)还是在最严重时(Z=-12.472,P0.01)均明显增高。自杀意念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AMD-17评分及有自杀家族史为危险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海中心城区养老院的老人抑郁情绪及自杀意念相对突出,关注养老机构老人的心理健康能有效降低自杀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医学院学生的自杀意念与希望特质和抑郁情绪的关系,以及在其中希望特质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某医学院各年级学生按比例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调查,发放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希望特质量表(DH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回收有效问卷148份。结果:样本中自杀意念检出率为8.1%,其中有自杀意念组抑郁得分高于无自杀意念组(t=8.699,P0.001),希望特质评分低于无自杀意念组(t=-6.077,P0.001);抑郁得分与自杀意念得分成正相关(t=0.681,P0.01),希望特质得分与自杀意念得分成负相关(t=-0.328,P0.01)。并且分层回归显示,抑郁自评量表得分与希望特质的交互作用显著(t=-4.727,P0.01),即希望特质在抑郁情绪与自杀意念之间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结论:自杀意念与抑郁情绪消极相关,与希望特质积极相关。关注大学生抑郁情绪,提高大学生希望特质水平,可以增强危机因素的抵抗作用,有助于对大学生自杀危机干预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eck Scale for Suicide Ideation-Chinese Version,BSI-CV)在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评价中的信、效度。方法采用BSI-CV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对334名抑郁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软件和LISREL8.7进行信度、效度分析。结果①BSI-CV用于评价抑郁症患者"近1周"和"最消沉忧郁"时自杀意念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944/0.957,分半信度分别为0.926/0.896;②模型拟合分析显示,各条目因子载荷均在0.5以上,模型拟合优度指标提示模型拟合较好;③BSI-CV评分与SIOSS评分呈相关关系(P<0.01)。结论 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在抑郁症患者人群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单次小剂量氯胺酮对抑郁症患者疗效和血清瘦素及5-羟色胺(5-HT)水平的影响。方法: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重性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的39例患者,随机分为氯胺酮组(n=19)和对照组(n=20)。氯胺酮组静脉持续推注0. 5 mg/kg氯胺酮溶液50 mL,推注时间40 min,对照组推注等容量生理盐水50 mL。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7天进行病情评估、清晨外周静脉血采样,测量血清中瘦素及5-HT的浓度。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24)评定抑郁情绪、贝克绝望量表(BHS)评定绝望、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评定自杀意念。结果:治疗前两组HAMD分、BHS分、SIOSS分均无明显差异(P 0. 05)。氯胺酮组治疗后1、3、7天HAM D量表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P 0. 05),BHS分及SIOSS分治疗后1、3天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而治疗后7天恢复到治疗前水平(P 0. 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时点的HAMD分、BHS分、SIOSS分统计学意义均无明显差异(P0. 05)。氯胺酮组治疗后第1天血清瘦素水平明显上升[(1. 16±0. 76)μg/L vs.(1. 75±1. 00)μg/L,P0. 01],第3天、第7天仍增高(P 0. 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各时间节点5-HT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氯胺酮有快速的抗抑郁疗效,可能与血清瘦素水平上升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意念及其风险因素.方法:连续入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住院的伴NSSI的抑郁症患者177例为研究对象,评估自编一般资料问卷、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再使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eck)将其分为伴/不伴自杀意念组,并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果:①177例伴NS-SI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有自杀意念的为120例(67.80%).②单因素分析显示,童年创伤史、自杀未遂史、总病程、NSSI 病程、抑郁、焦虑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X2=13.135,13.765,t=4.003,31.06,-2.532,-3.684;P<0.05).③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童年创伤史(r=5.73,P<0.05)、自杀未遂史(r=10.588,P<0.05)、焦虑(r=8.25,P<0.05)是伴NSSI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出现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论:伴NSSI青少年抑郁症住院患者的自杀意念发病率较高,有童年创伤史、自杀未遂史和焦虑情绪者更容易出现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生活事件、自尊和抑郁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大学生自杀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自尊量表、症状自评量表—抑郁分量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自杀想法"条目对280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6.95%,有自杀意念组的生活事件各因素得分及总分、抑郁总分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组,人际关系(t=-17.039,P0.001)、学习压力(t=-13.000,P0.001)、受惩罚(t=-11.000,P0.001)、丧失(t=-8.800,P0.001)、健康适应(t=-15.631,P0.001)、其他(t=-12.240,P0.001)、生活事件总分(t=-16.060,P0.001)、抑郁总分(t=-29.821,P0.001),有自杀意念组的自尊总分(t=-3.92,P0.001)显著低于无自杀意念组;生活事件、抑郁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r=0.179,0.638,P0.01),自尊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r=-0.259,P0.01);生活事件通过自尊和抑郁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自杀意念(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54和0.255),生活事件通过自尊作用于抑郁,又通过抑郁间接影响自杀意念(中介效应值为0.112)。结论:减少负性生活事件,消除抑郁情绪,提高自尊水平,能够有效降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晚发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30例首次发病年龄≥60岁、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中、重度抑郁发作或复发"诊断标准的门诊及住院老年抑郁症患者为晚发抑郁症组,选取3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老年人作为正常对照组。使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Stroop字色干扰测验、词语流畅性测验(VFT),对两组间定势转移、注意抑制、工作记忆等神经认知特点进行比较,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定晚发抑郁症的抑郁严重程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晚发抑郁症组WCST的错误应答数、持续性应答数、持续性错误数、持续性错误百分数的得分较高[(61±23)vs.(41±25),(44±27)vs.(27±19),(36±20)vs.(23±16),(28±15)vs.(19±11),均P0.01],WCST的概念化水平应答百分数、Stroop一致组正确数、VFT的得分较低[(36±24)vs.(54±26),(19±3)vs.(20±2),(10±2)vs.(11±2),均P0.01]。老年抑郁症组HAMD-17的阻滞因子与WCST的持续性应答数呈正相关(r=0.38,P0.05),与Stroop一致组正确数呈负相关(r=-0.41,P0.05),与VFT的分值呈负相关(r=-0.52,P0.01)。结论:本研究提示中重度晚发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缺损,尤其是明显的执行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校研究生的负向情绪及其因子和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广东省某高校采取整群取样方法抽取2944名本科生和3251名研究生,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孤独感自评量表(UCLA)、自杀意念量表(SIOSS)进行施测。结果:(1)研究生中,女性的SDS、SAS、UCLA、SIOSS得分都显著高于男性,(t=-4.270,-3.392,-3.167,-3.436;P0.05);(2)同本科生比较,研究生在情绪和自杀意念方面与本科生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t=-10.340,-7.923,-14.241,-7.127;P0.001);(3)研究生的负面情绪与自杀意念呈显著的正相关(r=0.536,0.553,0.499;P0.01),回归分析发现,抑郁、焦虑、孤独感可以正向预测研究生自杀意念。结论:研究生女性的抑郁、焦虑、孤独感及自杀意念要显著高于男性,研究生的抑郁、焦虑、孤独感及自杀意念要显著低于本科生。研究生抑郁、焦虑、孤独感得分能很好的预测自杀意念的各项因子和总体得分。研究生教育中,应注重研究生心理教育,着重关注研究生的抑郁、焦虑、孤独感等负向情绪。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实验探讨低频经颅磁刺激作用于右侧背外额叶治疗对有自杀意念的青少年抑郁症群体的作用。方法:选取32名有自杀意念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平均年龄17.00岁,SD=2.286, range=13-21)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同时分别给予为期两周的真假经颅磁刺激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抑郁自评量表(SDS)、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SI-CV)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量表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均有不同程度降低,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效果更显著(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能够在两周的治疗中改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认知障碍和绝望感等,降低自杀意念强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系统心理干预对初中生自杀意念与抑郁的影响情况。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松江区某所初中的609名初中生进行一般情况问卷、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中学生抑郁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施测,筛查出阳性人群纳入研究组,对研究组初中生进行系统心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各变量的改善情况,以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初中生1年内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4.61%;2同伴关系差、有自杀家族史、与父亲关系差、与母亲关系差的初中生自杀意念检出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174,14.315,24.812,21.382;P0.001);3有自杀意念组初中生检出中度及以上抑郁的比例高达84.3%,明显高于无自杀意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402,P0.001);4研究组初中生经系统心理干预后自杀意念检出率为40.43%,比率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87,P0.001);5研究组初中生在干预后其自杀意念、抑郁、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消极应对分数均低于干预前,积极应对分数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1,3.359,2.308,2.259,-2.958,2.011;P0.05)。结论:系统心理干预对降低初中生自杀意念与抑郁的发生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抑郁症患者心理弹性对内隐和外显自杀意念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94名抑郁症患者测量贝克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ICV)、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并通过内隐自杀意念联结测验(ISAT)考察患者的内隐自杀意念(D值)。结果:有外显自杀意念组的心理弹性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均显著低于无外显自杀意念组(t=-2.73,-2.41,-2.52,-2.95;P0.05)。心理弹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D值显著负相关(r=-0.32,-0.32,-0.23,-0.33;P0.05),心理弹性总分、力量性及乐观性维度得分与外显自杀意念总分显著负相关(r=-0.25,-0.29,-0.33;P0.05)。心理弹性的乐观性维度对内隐和外显自杀意念均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R~2=0.25,0.18;P0.01)。结论: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弹性与其内隐和外显自杀意念均显著相关,心理弹性的乐观维度是可以显著调节患者的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干预效果。方法:将60例存在自杀风险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自杀风险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BECK自杀意念问卷(BSI-CV)(最近1周)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对SIOSS、BSICV(最近1周)评分的交互作用显著。简单效应分析,实验组治疗后评分显著性降低;对HAMD评分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治疗阶段的主效应显著。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绝望分量表、自杀意念、自杀意念严重程度及实施自杀可能性因子分数显著降低。结论: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于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风险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抑郁状态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采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I-CV)与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352名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总评分为(18.80±8.06);抑郁与自杀意念,特别是抑郁各因子中认识障碍与自杀意念强度(r=0.292,P<0.01)、自杀危险程度(r=0.336,P<0.01)呈显著正相关,阻滞与自杀意念强度(r=0.243,P<0.01)、自杀危险程度(r=0.267,P<0.01)呈显著正相关,绝望感与自杀意念强度(r=0.267,P<0.01)、自杀危险程度(r=0.289,P<0.01)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抑郁因子中认识障碍、阻滞及绝望感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初中生自杀意念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关注初中生心理健康提供实证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松江区15所初中的2265名初中生进行一般情况问卷、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中学生抑郁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施测,以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初中生1年内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3.47%;2学习成绩差、同伴关系差、有自杀家族史、父亲职业是农民、与父亲关系差、与母亲关系差、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初中生自杀意念检出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68,82.119,11.035,13.956,84.731,79.218,7.172;P0.05);3有自杀意念组初中生的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其他因子分均高于无自杀意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53,-25.108,-20.663,-18.947,-14.508,-11.480,-14.474,-19.018;P0.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级、家庭状况(是否是单亲家庭)、同伴关系、家庭经济状况、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因子、受惩罚因子。结论初中生自杀意念与多因素有关,应加强对初中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在沪藏族初中生自杀意念和抑郁的现况及其相关性。方法整群抽取290名在沪藏族初中生,使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进行施测,以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在沪藏族初中生中,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1.6%,抑郁发生率为60.7%;②单亲家庭初中生自杀意念发生率高于完整家庭(χ2=4.130,P<0.05);初二年级、单亲家庭初中生抑郁发生率分别为67.1%,84.0%(χ2=8.804,6.236,P<0.05);③在沪藏族初中生自杀意念与抑郁呈正相关(r=0.749,P<0.001);④影响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有抑郁、家庭状况及成长环境。结论在沪藏族初中生抑郁发生率较高,有抑郁情绪的初中生易产生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抑郁症患者自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对我院住院并愿意接受研究的89例抑郁症自杀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40例,对照组49例,两组均给予SSRI类药物治疗,研究组在SSRI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每周5次,2周为一个疗程,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HRSD评分及SIO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的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研究组更显著( P<0.05);研究组在治疗2周后即显效,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6.059,P<0.05);治疗4周后研究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8.460,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能缩短起效时间,改善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体现在睡眠、认知障碍、躯体化症状、迟缓及绝望感,并且能降低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抑郁发作患者中脑中缝核回声性改变与抑郁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已经确诊抑郁发作患者60例作为抑郁发作组(其中15例为有自杀意念的重度抑郁症患者,45例为无自杀意念的抑郁症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36例;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34.95岁;病程1~42年,平均病程13.37年。同期证实无患病的健康人群60例为健康对照组,其中男性23例,女性37例;年龄18~58岁,平均年龄27.07岁。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评分标准,抑郁发作患者被分为3组。所有患者均进行中脑中缝核经颅超声检查,对其进行半定量评分分级,分析两组间中脑中缝核异常发生率,中脑中缝核回声改变、中缝核回声级别与抑郁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抑郁发作组较健康对照组中脑中缝核异常发生率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80.00%vs 11.67%。P <0.01);抑郁发作患者自杀意念组与无自杀意念组中脑中缝核回声改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轻度抑郁患者中脑中缝核回声强度分级Ⅰ度0例,Ⅱ度25例,Ⅲ度9例;中度抑郁患者中脑中缝核回声强度分级Ⅰ度4例,Ⅱ度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