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火郁”及“火郁发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火郁”的机理是人体中的火气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升降出入之机失去常度,遏郁停结在某一部位,火性不得泄越所致。运用这一机理,对金元医家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关于火热病的论述进行剖析。并在“火郁发之”的启发,针对火郁的原因,提出了发散、疏通、消导、疏肝、祛瘀、化湿、升阳等火郁证的治法。  相似文献   

2.
汉代以前《黄帝内经》中已有情志抑郁引起妇科疾病的记载;东汉张仲景首次对郁病进行了辨证论治,记载了属于妇人郁证的脏躁、梅核气之病名;宋金元时期,气血学说为后世妇人郁证搭建起了理论框架,妇科疾病从郁论治的范围大大扩展;明清时期明确提出“妇人多郁”观点,被后世医家普遍认可和临证应用。通过系统梳理历代古医籍有关妇人郁证文献,揭示其历史发展特征,研究古代医家对妇人郁证的认识规律,为现代临床治疗提供文献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3.
感染性发热归属于中医学火热证范畴,火热证的病机大多为阳气怫郁、阻遏于内,这种因郁而作的发热,称为火郁证。运用五辨(辨病、辨症、辨证、辨人、辨机)思维辨识火郁证,对火郁证的发病特点及规律进行概括,可把握火郁证的内在发病机制,有助于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感染性发热。  相似文献   

4.
朱丹溪“六郁学说”与脾胃关系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六郁学说”为朱丹溪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以“六郁学说”临证时也处处体现脾胃观的思想,后世诸医家对此论亦多有阐述,故其郁证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汉代以前《内经》中有郁证病机、症状特点的描述,提出"五郁"的概念和七情致郁;东汉张仲景认为郁证为情志疾病,并以病因、证候特点描述郁证;金元时期,"六郁"的提出,丰富了郁证的辨证治疗体系,但此时仍从病因病机的角度命名郁证;清代明确提出郁证这一病名,被广泛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6.
六郁证治验     
<正> 郁证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证。所谓郁者,滞而不通之义。人体气机贵乎调达,血脉贵乎流畅。“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丹溪说“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戴思恭在丹溪的理论基础上,结合临证经验,对郁证的理论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进一步指出了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等“六郁之病”的证候与治疗,对后世具有一定影响。笔者禀前贤之说,对乳房囊性增生等几种疾病,按郁证辨证施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从四家论郁证的学术主张可以发现,刘完素认为郁热互生,两者可互为诱因,因此对于郁证的具体治疗,也多结合火热病的证治而提出,同时又根据“郁”的部位在表、在里或表里同病而有所不同:张从正治病重视心理因素,多以情解郁,通过言语改变患者认知和情感的方法来治疗疾病;李果重脾土,认为脾气壅滞是郁证的产生关键.故从脾治郁,所创立的“升阳散火”法是其治疗郁证的又一特色;朱丹溪始创“六郁”,其代表方越鞠丸乃治都证之首推方剂,寓意深刻。,这些对于我们进一步进行郁证的理论研究和临床施治。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明代医家戴思恭基于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的理论,结合临证经验,对郁证作了深刻的论述。首先,提出郁证的病机重点在于传化失常,诸郁证以中焦致郁居多;其次,对六类郁证的脉症作了透彻的辨析;再次,指出治郁之法有中外四气之异,用药宜升降兼施。这对目前见郁疏肝,率以柴胡、逍造散辈通冶之弊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魏富有 《河南中医》2001,21(3):59-60
升阳散火是金元医家李东垣以治疗脾胃内伤病症的一种方法 ,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 ,凡因饮食劳倦 ,七情不和 ,外邪侵袭或误服寒凉等引起的脾胃阳气被郁变生诸证 ,皆可依法加减治疗。1 升阳散火法临床运用1.1 治疗四肢热、肌热、五心烦热诸火郁证火郁证发热的特点是热在四肢 ,扪之烙手 ,心中烦 ,面色滞 ,舌苔滑 ,脉弦数 ,有过食凉物或误服凉药史。脾主四肢 ,火郁在脾 ,阳气不得伸 ,故四肢热。东垣说 :“四肢烦热、肌热 ,羌活、柴胡、升麻、葛根、甘草则愈” ,又说 ,“脉弦而数者 ,此阴气也。风药升阳以发火郁 ,则脉数峻退。”例 1:刘某 ,男 …  相似文献   

10.
崔瑛 《江西中医药》2008,39(4):12-13
食郁证属于中医郁病范畴,为气、血、痰、火、食、湿六郁证之一。最先提出六郁之名的是元代医家朱丹溪,他在《丹溪心法》中首创六郁之名,并且创制了越鞠丸、六郁汤等有效方剂。而郁证作为病名最早是在明代虞抟所著《医学正传》中出现。关于郁的论述就更早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五气之郁的文字,如“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  相似文献   

11.
通过整理明清时期中医古籍文献,进一步探讨失眠的病名、病因病机以及治疗用药。从失眠病证的中医认识沿革来看,起于先秦两汉时期,发展于宋金元时期,完善于明清时期。许多明清医家吸取前人医学经验,结合个人临证实践,编写大量医学著作,其中对失眠病证的认识也更加系统化、完善化。  相似文献   

12.
辨病与辨证论治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临床上倾向于把病证结合理解为以西医诊病与中医治证的结合,并视作病证结合的基本模式,这种认识存在片面性。系统地回顾中医学辨病与辨证论治的历史沿革表明:《内经》时期确立辨病论治原则并产生辨证论治思想的萌芽;东汉张仲景奠定了在辨病论治体系下辨证论治的基础;晋唐时期辨病论治是进一步的继承与发展;宋金元明清时期确立辨证论治的核心地位;近现代医家对辨病与辨证结合论治作出重视审视。  相似文献   

13.
李杲,金元四大家之一,补土派创始人。其著作《脾胃论》中记载很多关于针灸疗法的内容,并被高武整理、总结并命名为《东垣针法》。就《东垣针法》有关学术思想进行汇总与分析,分别从其理论基础、理论渊源和理论特点进行讨论,以期“东垣针法”能够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服务于针灸从业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金元四大家论治便秘的学术思想。方法:对与金元四大家论治便秘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归纳和分析。结果:刘完素、张从正认为便秘其病属燥,治疗上刘完素主张开通道路,养阴退阳,凉药调之;而张从正则创立药治加食疗的方法;李东垣、朱丹溪认为是肾阴亏耗,津液亏少,肠中干燥而致便秘,李东垣提出了以辛润之,以苦泄之,阳结散之,阴结温之的治疗方法;朱丹溪则总结了前人经验,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结论:金元四大家对便秘的认识各有特点,治疗也日趋完善,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金元四大医家各禀所学 ,自成流派 ,相互辉映 ,对糖尿病证治均有建树。尤其是张子和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上立意求新 ,于理论和临床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心理疗法蕴含着丰富而系统的心理治疗思想和理论,具有科学性和独特性。金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心理疗法的繁荣时期,金元四大家将《内经》的医学心理学思想融合到自己的学说中,形成了各自的学术特点,情志相胜心理疗法在此阶段也获得了很大发展。  相似文献   

17.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被称为胃癌的癌前状态,病机虚实夹杂,病情错综复杂,病程缠绵难愈,甚至会发生癌变。李东垣是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家之一,其代表作为《脾胃论》,开创了“升阳泻火,甘温除热”用药法度。文章依据《脾胃论》,在其理论基础上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8.
杜洋 《山西中医》2009,25(7):1-4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创立脾胃学说,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脾胃不足则内生火热之邪,即阴火,是由饮食不节,形体劳役,七情内伤所致,这种阴火内盛的病证称为“热中”。后世医家对于热中证及阴火的实质有诸多争议,影响对脾胃学说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根据李杲医著及其他医家论述分析,热中证的实质是由于脾胃内伤,化生风、湿、热、燥邪气,致使经络营卫运行不利而产生;阴火的治疗侧重于培补中气,除热祛邪。  相似文献   

19.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以出血、乏力为主要特点的疾病,其治疗不离治血、治气、治火。文章基于血气火关系,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进行探讨。通过回顾文献,分析其“从气论治”理论依据;从辨病辨证角度,阐述“从气论治”临证思路及其机制。发现血气火3者关系密切,相互承载转化制约;“从气论治”主要分为气之不及与气之太过,治以益气固表、益气生血、益气摄血、温阳益气、补气祛阴火、行气化瘀及清气降火等;“气”与免疫因素关系密切,“从气论治”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中发挥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为中医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Syndrome stood for disease name and symptom in the ancient medical literature prior to the Tang Dynast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athogenesis theory,the meaning pathogenesis of syndrome came into being and the term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s came into existence in the Song,Jin and Yuan Dynasties,hence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s gradually became a diagnostics term of differentiating pathogene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