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由美国CDC和荷兰RTI对我国分离发现的36株新型钧端螺旋体(钩体)参考菌株的国际复核检定结果。有24株钩体各实验室检定结果相一致,各自代表一个新的国际血清型,分属14个血清群24个血清型。有12株钩体检定结果互有差异,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因此,目前我国至少存在有14个血清群26个国际新血清型钩体存在。  相似文献   

2.
我国新型钩端螺肇体参考菌株的国际复核检定结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报道了由美国CDC和荷兰RTI对我国分离发现的36株新型钩端型螺旋体(钩体)参考菌株的国际复核检定结果。有24株钩体各实验室检定结果相一致,各自代表一个新的国际血清型,分属14个血清群24个血清型,有12株钩体检定结果互有差异,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因此,目前我国至少存在有14个血清群26个国际新血清型钩体存在。  相似文献   

3.
钩端螺旋体病奇特反应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钩端螺旋体病(下称钩体病)流行菌型相当复杂。至1985年国外已分为25群168型,国内至少有14群 56型。人群和动物受钩体感染后,血清中一般都能检出相应血清型的抗体,如在病后几天内,血清中检出异型菌抗体者,文献上称为奇特反应现象。至于这种现象在临床上出现的频率及其机制如何?则未  相似文献   

4.
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病是全世界流行的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传染病,我国是该病的主要疫区之一。钩体可分为致病性的问号钩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和不致病的双曲钩体(Leptospira biflexa)。问号钩体自然宿主和血清群众多(28个血清群、250余个血清型).各群、型抗体之间交叉保护作用较弱或无。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不同地区主要流行的问号钩体血清群、型差异很大,常随当地自然宿主的变更而改变。  相似文献   

5.
<正> 1979年,我们对东川市进行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调查,从患者杨XX血液培养中分离出一株新型钩端螺旋体。经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的国内参考株13群15型作显微镜凝集试验,检定为塔拉索夫群。与塔拉索夫群19个血清型菌株作交叉凝集,  相似文献   

6.
在国内首次应用硫酸铵盐析法提取兔血清白蛋白,然后加适量刺激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的生长物质,配制成钩体实验培养基浓缩液。用13个血清群95个血清型株的3~15代传代培养试验证实:菌株发育丰盛,通常细胞浓度约达2.0×10~8/ml,菌形正常、运动活泼、视野清晰、培养物血清学特性无改变;因不含免疫球蛋白,故对各血清型株不易引起变异,保持固有血清学特性。适合于一般或专业实验室作分离、研究、保藏钩体菌种用。本培养基浓缩液用法简便,经适当稀释后即可使用。  相似文献   

7.
1988-2003年雅安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新型钩端螺旋体的毒力调查;1998-2003年河南石油勘探局新疆探区人群莱姆病监测结果分析;我国4个钩端螺旋体血清群lipL21基因序列分析及其表达产物的鉴定;福建省新丙五价钩端螺旋体菌苗接种后反应与免疫效果的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清远市钩端螺旋体病人群及宿主动物钩体血清抗体水平和菌群更迭情况。方法对1992~2009年清远市钩端螺旋体病血清学进行监测:采用钩体MAT法检测健康人、疑似病人、鼠、鸭和犬类动物,以及重要疫点的调查资料汇总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健康人群钩体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4.32%;宿主动物的钩体血清抗体阳性率:鼠22.53%,鸭5.50%,犬12.15%。通过两个时期观察比较,发现近年人群和宿主动物(鼠、犬)感染的钩体血清群均转为秋季热群为优势群;鸭感染钩体优势群为七日热群。结论我市人群和主要宿主动物的钩体血清抗体维持在较高水平,推测近年人群和宿主动物感染的钩体血清群可能发生更迭,我市钩体病流行的优势群为秋季热群。在鸭和犬血清中分别鉴定出(鸭8种、犬6种)钩体血清群。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钩端螺旋体血清群型及其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云南省钩端螺旋体血清群型及其时空分布云南省流行病防治研究所杨文映,陈明华中国是世界上发现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血清型最多的国家[1],其中云南就占全国菌型数的84.29%(59/70)[2]。以往我所和军科所曾分别作过报道[3~5],但由于各自工作地...  相似文献   

10.
低血压休克型钩体病尚未载入教科书,近年来临床表现为低血压休克型的钩体病的病例不少[1~3],易与流行性出血热混淆,为让广大医务人员接受并用以指导临床诊疗,特深入作病原学的研究。1 方法  临床拟诊钩体病的病例全部抽静脉血2次,第一次是首诊时,第二次于疾病恢复期。凡在我院住院的钩体病患者首诊采血时以1~2滴于增菌液内作分离培养钩端螺旋体,两次血均作血清检查,以经典的凝集溶解法查明钩体病抗体并以标准菌株鉴定其病原血清型,分离的钩端螺旋体以标准血清鉴定其血清型。2 结果2.1病人血清以标准菌株鉴定血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从患者分离的L231钩端螺旋体菌株进行分类检定,明确其型别。方法 采用经典的血清学分类检定法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法。结果 证明该菌株应归属我国独有的曼耗群钩端螺旋体,且与该群原有的5个血清型参考菌株均不相同,为一个新的血清型,命名为贺岩型,其代表菌株为L231株。  相似文献   

12.
关于梅毒螺旋体感染血清学诊断方法选择的评价,江油市钩端螺旋体病高发原因研究,齿密螺旋体对小鼠T细胞IL-2 mRNA表达水平及活性的影响,重组表达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反应性研究,问号钩端螺旋体血清群LipL41基因型分析及其表达产物的免疫学鉴定,赖型钩端螺旋体毒力相关蛋白InvA的表达及其促细胞增殖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2013年以来江西省致病性钩端螺旋体进行血清学、基因分型分析,以了解江西省钩端螺旋体血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27株钩端螺旋体进行暗视野显微镜凝集试验确定血清群。PCR扩增16S rRNA基因、测序,确定基因种。利用MLST(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研究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并应用BioNumerics (Version5.1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血清群鉴定:27株菌株隶属于4个血清群,其中黄疸出血群为主要优势血清群,占59.26%,其次依次是爪哇群25.92%、澳洲群7.41%和巴达维亚群7.41%。基因种鉴定:27株菌株隶属于L. interrogans和L. borgpetersenii 2个致病性基因种,L. interrogans为江西省主要优势型别,占77.78%。MLST研究显示27株菌株隶属于5个ST型别,其中ST1为主要基因型,占59.26%。BioNumerics软件分析:27株菌株分为5个Clusters对应于5个ST型,MLST基因型别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而年代间变化不明显。结论 黄疸出血群为江西省主要流行血清群,L. interrogan为主要致病基因种,ST1为主要基因型,充分了解江西省钩体病血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将对钩体病防控和疫苗制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简称钩体)引起的一种分布广泛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是受钩体病危害十分严重的国家。1937年汤择光首次报告3例钩端螺旋体病,1955年本病被列入法定传染病,迄今全国累计发病人数已超过250万。平均病死率约为1%。近年来我校面向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我们曾对本省籍在校学生钩端螺旋体感染情况进行过研究,为了解来自其他省市自治区学生钩端螺旋体感染状况,我们又对本校2003、2004级外省籍学生进行了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15.
云南屏边等县健康人群钩端螺旋体病抗体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所已对云南省 16个地、州市的 92个县市进行了钩端螺旋体病血清地理流行病学调查 ,对我省钩体病水平分布差异不明显 ,立体分布差别很大的地理分布规律进行了阐述〔1〕。作为对以往研究的补充 ,2 0 0 2年笔者对云南省屏边、凤庆、绿春县部分健康人群血清做了钩体显凝试验 ,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健康人群血清 采自三县入伍新兵等人群。1 2 抗原 采用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保存问号钩端螺旋体(致病性钩体 ) 15群 16个代表型参考株。1 3 显微镜凝集溶解试验 (MAT) 试验方法为国际通用的暗视野显微镜凝集溶解试验 (MAT) ;试验…  相似文献   

16.
<正> 为了对TR/Patoc 1 肉眼玻片凝集试验(简称玻凝)诊断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作出评价,我们以玻凝、显微镜凝集试验(显凝)和血液培养钩端螺旋体(简称血培养)3种方法,对33例患者双份血清进行诊断钩体病实验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血清型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急性传染病.我区曾是流行高发区,近年来由于多价菌体疫苗使用于高发人群,发病率明显下降,但仍有不少病人误诊,重症者因治疗不及时而死亡.1996年1月~2000年12月,我们收治资料完整的钩体病患者1 309例,现就其临床诊治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致病性钩端螺旋体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一种简便、稳定的钩体分型方法,我们采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I对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八个血清群54个血清型64株国内外钩体参考株及27株野生株进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REA)。结果表明:91株菌中共有59种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图谱(REPs),根据前5条高分子酶切片段可以区分不同的REPs;除部分血清群中个别不同的血清型有相同的REP型外,大部份血清型都有其独特的REP型,同一血清群往往拥有共同的酶切片段;所研究的同一血清型的国内和国际参考株的REPs不同;大多数野生株的REA型和参考株相同,差异仅表现为个别高分子带的缺少和增加,REA分型和血清分型吻合较好,通过REA分型基本可区分不同的血清型。  相似文献   

19.
<正> 我市钩端螺旋体病(下称钩体病)为黄疸出血群。自1965年在市郊农村首次发生流行以来,每年在郊区农村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而防治对策则是连年接种钩端螺旋体菌苗(下称菌苗),但由于菌苗反应大,群众不愿受种,实施难度大。如何做到菌苗的使用既有效且又合理,为此,我们对菌苗的免疫后效果及其持久性,进行了两年余的血清抗体的动态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 蛙类作为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的宿主动物,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作者于1991年7至9月,在钩体病疫源地调查中,从630只蛙中检出钩端螺旋体7株,其中流感伤寒群临6型2株。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