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经》云 :“百病之生 ,皆有虚实 ,而补泻行焉”,补与泻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法则之一 ,是针对疾病的虚实而采取的相应对策。尤其在针灸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各种补泻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了达到理想的补泻效应。根据对疾病虚实的辨证 ,采用适宜的针刺手法 ,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内经》云 :“凡用针者 ,虚则实之 ,满则泄之 ,菀陈则除之 ,邪盛则虚之。”历代针灸医家在此法则指导下 ,创立了各种针刺补泻方法。各医家对针刺手法的探究很多。但笔者在长期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发现 ,很多的所谓补泻手法的作用有过分夸大之嫌。而选穴方法…  相似文献   

2.
凡病皆有虚实之辨。所以针刺手法亦有补泻之别。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基本法则,补泻适当在临床上确能效如桴鼓,其价值已为古今针灸家所公认,殆已毋可置疑了。《千金方》“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补泻反则病益笃。”《金针赋》的“须要明于补泻,方可起于倾危。”皆强调了针刺补泻在临床上的重要性。补是和虚证不足等情况联系起来的,泻是和实证有余等情况联系起来的。补和泻应该就治疗的结果而言,如果某些手法能起到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功能恢复正常的作用,不妨称之为补法,若某些手法能起到疏泄病邪…  相似文献   

3.
《素问·三部九假论》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说明病有虚实之分,治疗有补泻之别。虚实以分疾病的性质,补泻以别治疗的方法。补泻必须以虚实为基础,若离虚实,就无以言补泻。补泻手法不光在针灸上,在按摩推拿中也有运用。《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形数惊怒,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凡能补充人体物质之不足或增强人体组织某一功能的治疗方法,即谓之  相似文献   

4.
关于针刺补泻手法,目前学者意见颇不一致,值得讨论和研究。据前人之经验并结合个人的临床体会谈一些看法。谬误之处,欢迎批评指正。病有虚实之辨,针刺手法必有补泻之别《针灸大成》曰:“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而补泻行焉。”说明古人早已认识到,一切疾病均有虚实之分,所以针刺治病就有补、泻之异。《灵枢·口问》篇云:“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祖国医学认为,人之所以得病,不外乎内因、外因或不内外因,其结果不是正虚,就是邪实,虚实偏胜。古代针灸学家根据这种病理状况,创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法则,运用针刺补泻手法,促使人体内在因素发生转化,以达到补虚泻实,调整  相似文献   

5.
浅谈针法补泻1何谓补泻补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法则,而在针灸治疗上尤其重要。补泻这一法则是在"虚实"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而虚者指正气虚而言,实者乃指邪气实,正虚须要扶正,邪盛须要去邪。《内经》云:"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如果没有虚实...  相似文献   

6.
针灸手法,有补亦有泻。这是古人长期通过临床实践取得的宝贵经验,最后总结成为理论,数千年来一直运用它来指导针灸临床治疗。内经记载:“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此言病症之虚实,当用何法施治。针灸也是依据这个原则,在临床上辨症论治的。针灸虽有补泻,然补泻仅是手法的不同名称,并非能直接起到补其不足、或泻其有余的作用;而针灸补泻的作用是间接通过经络的调解而发生的。关于针灸补泻问题,自古至今看法不一,有的认为  相似文献   

7.
《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最早的经典医籍 ,为针法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难经》在此针法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针法有手法补泻 ,穴位补泻以及四时分刺等内容 ,尤为突出的是穴位补泻。1 穴位补泻法  穴位补泻法 ,是在《内经》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上 ,结合五行相生规律 ,提出“虚者补其母 ,实者泻其子”的补泻法 ,又称子母补泻法。正如六十九难所云 :“经言虚者补之 ,实者泻之 ,不虚不实以经取之。何谓也 ?然 :虚者补其母 ,实者泻其子……” ,其文出自《灵枢·经脉》篇及《灵枢·禁服》篇所载“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  相似文献   

8.
针刺补泻手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补泻手法初探125100林业部兴城疗养院丁德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虚泻实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法则,针刺补泻手法就是根据这一法则创立的,从古到今一直用它指导临床实践,以治疗表里,寒热、虚实多种类型的疾病,且常收到针到病除之效,为世人所称颂。一、针刺补...  相似文献   

9.
针刺治法源远流长,追其源头可至石器时代。细巧的毫针在临床上广泛运用于治疗各科疾病,而针刺过程中的补泻手法是针灸临床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补虚泻实,扶正祛邪是治疗疾病的原则与核心,而针刺的补泻主要在手法。自《黄帝内经》起,历代医籍对针刺单式补泻均有比较详细的论述,现对其中主要内容做简单的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0.
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总则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 :“虚实之要 ,九针最妙 ,补泻之时 ,以针为之。”补法在于顺其气 ,或将气向内推送 ,使正气有所补益 ;泻法则是逆其气 ,折其病势 ,将气向外引伸 ,使邪气有所散逸。常用的针刺补泻方法有提插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徐疾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等。各种补泻手法之外尚有平补平泻法。该词最早出现在宋代朱肱的《类证活人书》 ,称为“平泻法”。明代陈会的《神应经》及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完整地提出“平补平泻”。由于对其理解的不同 ,历代医学对其赋于不同的内涵 ,现仅就个人的体会归…  相似文献   

11.
历代针灸著作对补泻的论述是很多的。考诸《内经》,有:“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而补泻行焉”之说。由此可知“补泻”是针对“虚实”而言的。何谓虚实?“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明·高武《针灸素难要旨》注解:“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察后与先,若亡(无)若存者,言气之虚实,补泻之先后也,察其气之已下,与常存也。”由是,我们对“补”泻”二词的  相似文献   

12.
《灵枢·经脉》提出的“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的治疗原则。补泻是其中最基本的原则,手法亦具有补虚泻实的作用,有文献报导“推上为热,推下为凉”及由里向外推叫  相似文献   

13.
读您刊楼百层老中医《试论针刺平补平泻法》(1982年第4期“针灸”栏),觉得有必要追索“平补平泻”针法始源。病有虚实,治有补泻。《素问·厥论》云:“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临床中典型虚实的病证较少,更多的是“不盛不虚”。所谓“不盛  相似文献   

14.
针刺手法,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内容,是针灸疗法获取疗效的重要条件。针刺补泻手法,是针灸临床最精细的操作技巧。《灵枢·官针》篇说:“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指出不明年、气的盛衰,不根据虚实而施补泻,不能算是技术高明的医生。《难经·七十三难》曰:“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这都会给病者带来不良后果。为此,《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郑重告诫:“补泻反则病  相似文献   

15.
针刺补泻之我见四川省重庆市中医研究所(630013)严海光《灵枢·经脉篇》提出了“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这一治疗原则,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针刺的补泻手法,认为它能起到鼓舞正气,疏泄病邪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所以《千金要方》指出“凡用针之法,以补...  相似文献   

16.
汪振宇  李琳 《中国针灸》2004,24(2):147-148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中医治疗大法,补泻手法更是影响针灸疗效的关键所在.传统补泻手法模糊之处较多,不利于针灸疗法的推广.  相似文献   

17.
<正> 补虚泻实,自古以来就是针灸施治始终不易的根本大法。《内经》早就确立:“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灵枢·九针十二原》),“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经脉》)等施治原则,明确指出虚实在辨证施治上的重要性。经过古今医家两千多年来的反复实践检验,虚实既是机体病变反应的两种不同状态,又是鉴别疾病与机体邪正盛衰的两个基本要素和决定针灸补泄的前提。现就虚实在施治方面的应  相似文献   

18.
也论灸法之补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补泻效果与三个因素有关,即针刺手法、腧穴的选择、机体的机能状态。其中针刺手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论灸法之补泻如下。文献中关于艾灸补泻的内容最早见于《灵枢·背俞》:“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其后《针灸大成》中亦提出:“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这种以艾炷燃烧时自灭或助燃、按穴或不按穴作为艾灸的补泻手法,在现代针灸医籍和教材中均有记载。但事实上,这种补泻手法在临床上并未被接受。因为对艾炷吹火,将其燃…  相似文献   

19.
针刺补泻是针刺手法的核心问题,历来为针灸医家所重视,并给予高度评价。笔者复习有关文献,结合临床应用体会,仅对针刺补泻的有关问题,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一、欲施补泻,首辨虚实虚实是疾病的病理反映,是正邪相争的表现;补泻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法则,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素问·调经论》云:“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百病之生,皆有虚实。”故补泻不仅是针刺的基本法则,也是建立在机体虚实病理基础之上的,即如果没有机体的虚实病变,补泻就无从谈起。因此,谈到针刺的补泻,必然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活用补泻法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伟 《国医论坛》2000,15(6):4-5
补法与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张仲景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针对疾病的具体情况,灵活应用补泻,确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补泻方法。如其在治疗纯虚或纯实证时,或见虚重补,见实重泻;或无虚用补,无实用泻。对于虚实夹杂证,或以实为主治重补虚,或以虚为主治重泻实,或大胆专补专泻,或施以补泻并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