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高龄患者角膜内皮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高龄老年患者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 :对 80岁以上高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 6 8例 ( 95眼 )分别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及术后 3个月进行角膜内皮照相并分析其形态定量指标。结果 :与术前相比 ,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率减少 ,平均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增大 ,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高龄老年患者角膜内皮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产生的损伤敏感 ,术前应常规作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 ,术中应避免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时、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方法对60岁以上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10例分别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及术后进行照相并分析其形态及量化指标。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在密度、形态上均有改变、变异增大。结论老年患者角膜内皮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产生的损伤敏感,术前应将角膜内皮细胞镜作为常规检查,术中应防止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学特点,以及超声乳化手术对其影响.方法将病例分为二组,一组为糖尿病伴白内障35例40眼,另一组为同期手术的普通老年性白内障40例50眼.所有病例均行超声乳化术,术前及术后3个月对术眼角膜内皮细胞进行形态学定量对比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较正常组下降,平均细胞面积增加(P<0.05);正常白内障组手术前、后大部分定量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糖尿病组手术前、后细胞密度减少,平均细胞面积增大,六角形细胞比例下降(P<0.05).结论糖尿病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和泵功能有一定影响;糖尿病患者角膜内皮对超声乳化吸除术手术损伤较为敏感,术前应常规检查角膜内皮,术中尽量避免损伤角膜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及角膜内皮形态结构的变化。方法:选择在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79例91眼,按晶状体核密度分为两组,其中Ⅲ级以下核(包括Ⅲ级核)43眼,Ⅲ级以上核48眼。在术前及术后3d时,应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观察其中央角膜的内皮细胞密度(CD值)及角膜内皮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CD值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Ⅲ级核以下(包括III级核)CD值下降6%,Ⅲ级核以上CD值下降13%。CD值随着晶状体核硬度上升,呈现下降趋势。术后细胞形态也发生改变,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CV)值则增高,Ⅲ级核以下(包括Ⅲ级核)内皮细胞面积平均值及CV值变化均小于III级核以上。结论:老年患者角膜内皮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产生的损伤敏感,术前应将角膜内皮细胞镜作为常规检查,术中术者可根据患者核硬度随时调整能量和负压的参数组合,尽可能降低超声能量,缩短超声时间,最大限度地保护角膜内皮的正常功能,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何守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以其规范化的手术动作,紧凑的步骤衔接及高效率的操作过程,已引起越来越多的眼科医生的重视和青睐。然而,就其手术本身的精细程度和复杂性,严格要求术者双手、双脚、双眼及大脑的密切配合而言,从常规白内障囊外摘除...  相似文献   

6.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唐维强  李海生 《眼科研究》1998,16(3):181-182
目的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应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和囊外摘除术两组病例术前和术后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结果超声乳化术组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为15.8±6.7%,囊外摘除术组为16.1±4.5%,二者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但将超声乳化术组按核硬度分组比较则发现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这种差异的产生是和使用的超声能量、时间,以及手术医师的经验、技巧有关,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提高手术技巧,此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Yang RB  Tang X  Sun HM  Sun J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5):358-360
自1949年Ridley发明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es,IOL)植入术以来,白内障摘除联合IOL植入术不断发展,已成为现代眼科学领域的主要成就之一。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出现(1967年Kelman发明),标志着白内障摘除手术已从大切口阶段(以囊外白内障摘除术为代表)进入小切口阶段。目前,超声乳化手术已成为治疗白内障的重要  相似文献   

8.
青光眼患者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内障与青光眼的关系密切,两种疾病往往互为因果,手术也比较复杂。手术既要除白内障提高视力,又要控制眼压,保护视神经。本就近年来青光眼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手术方式、注意事项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成熟期白内障因晶状体核活动度大 ,故术中环形撕囊困难 ;同时 ,大而硬的晶状体核 ,使手术的许多环节易出现问题。我院自 1996年 3月开始对成熟期白内障患者采用不同碎核方法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资料和方法1 临床资料 :收集 1996年 3月至 1998年 3月在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成熟期白内障患者 2 6 7例 (2 91只眼 )。术中采用雕核法碎核患者 92例 (99只眼 ) ,男 4 4例 (47只眼 ) ,女 4 8例 (5 2只眼 ) ;年龄 4 6~ 79岁 ,平均 (6 7± 7)岁 ;其中老年性白内障 86只眼 ,并发性白内障 6只眼 ,先天性白内障 7只…  相似文献   

10.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和修复的研究   总被引:71,自引:2,他引:71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和修复的特点及角膜水肿的临床分级标准.方法对105例(105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后使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水肿程度,并记录水肿消退时间;术前和术后3个月分别使用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观察角膜上、中、下部内皮细胞的密度变化.结果角膜水肿程度为 0~4级者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4.6%、14.9%、40.8%、67.0%及84.4%;1~3级者角膜水肿的消退时间分别为(2.1±0.7)、(5.6±1.9)、(21.8±7.1)d.术后3个月角膜上、中、下部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分别为(2006±546)、(1979±545)、(1754±543)个/mm2;上部与下部、中部与下部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25,0.030);上部与中部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921).角膜上、中、下部内皮细胞密度的平均下降值分别为(627±496)、(656±492)、(1026±509)个/mm2;上部与下部、中部与下部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7,0.027);上部与中部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867).结论将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角膜水肿程度分为0~4级,可明确表示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程度,为临床评估预后提供重要参考.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部位以角膜下部为主,且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法恢复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1.
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内皮水肿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内皮水肿的相关因素并探讨其防治原则。方法选取不同硬度白内障314眼,记录术中平均相对超声功率和平均超声乳化时间。对术中的相对能量复合参数(RECP)和术后角膜内皮水肿的发生率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平均相对超声功率和平均超声(乳化)时间随晶状体核硬度的增加而增加。术中RECP与术后角膜内皮水肿的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r=0.392,P<0.01)。结论术中累积超声能量和时间与术后角膜内皮水肿的发生密切相关。术中应用劈核技术、提高超声乳化效率、保持前房稳定等,是降低角膜内皮水肿发生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反向超声乳化针头斜面朝向后方(反向超声乳化)对角膜内皮的保护作用。

方法:对60例60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常规超声组和反向超声组,术前常规进行全身及眼科专科检查,并详细记录每位患者的性别、年龄、核硬度分级、角膜内皮计数、眼压、前房深度、轴深等数据; 两组患者分别采用常规超声乳化和反向超声乳化的方式完成超声乳化和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的植入,记录术中超声乳化时所使用的平均超声能量和有效超声时间,最终可计算出平均复合超声能量(平均超声能量×有效超声时间),同时记录术中出现的手术并发症等情况; 术后第3d对两组患者进行眼压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检查。

结果:经统计,术前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分别经不同的超声乳化方式治疗后,两组患者在手术中所接受的平均复合超声能量和术后第3d的眼压无明显统计学差异(t=-0.95,P=0.924>0.05; t=0.34,P=0.735>0.05)。而两组患者术后第3d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数量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t=-9.89,P<0.01)。

结论:反向超声乳化较常规方式超声乳化有明显的保护角膜内皮细胞、减少损伤的作用,值得临床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糖尿病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后角膜内皮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取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50例56眼和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0例60眼(对照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及术后1wk;1,3mo应用共聚焦显微镜分别对中央角膜厚度、内皮细胞密度、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及六角形内皮细胞百分比进行观察,分析结果。结果:两组术前中央角膜厚度、内皮细胞密度、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六角形内皮细胞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跟术前相比,术后两组角膜厚度、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均增加,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百分比均呈下降趋势;术后1wk;1,3mo糖尿病组中央角膜厚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内皮细胞密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wk;1,3mo糖尿病组六角形内皮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内皮细胞变异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合并糖尿病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的损伤更严重,且创伤愈合的速率和效率均差于单纯相关性白内障患者。  相似文献   

14.
陈奇  李敏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0):1786-1791

目的:观察伴有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与单纯白内障患者在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的变化情况。

方法:选取2016-10/2017-06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确诊的白内障(cataract)患者78例92眼,按照有无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其中糖尿病组40例44眼,非糖尿病组38例48眼。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经验丰富的眼科医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4、8wk采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计数仪检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orneal endothelial density,CED)、六角形细胞比例(hexagonal cell percentage,HCR)、变异系数(variation coefficients,CV)、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利用共焦显微镜记录术前、术后4、8wk的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分别观察两组术中虹膜松弛综合征的发生情况。

结果: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术前比较,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比例降低,变异系数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中央角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相比较,六边形细胞比例减低,变异系数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中央角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1、4、8wk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例相较于术前均明显降低,变异系数相较于术前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的中央角膜厚度相较于术前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4、8wk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术前、术后4、8wk的角膜内皮细胞形态比较,术前糖尿病组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异型性较大,胞体大小不一,术后4wk糖尿病组的内皮细胞多形性增多,胞体大小各异,可见较大细胞核,术后8wk糖尿病组恢复较慢,仍可见不规则的内皮细胞及尚大的细胞核。糖尿病组术中虹膜松弛综合征的发生率为14%,非糖尿病组发生率为0。

结论:糖尿病及超声乳化术都会对角膜内皮细胞造成损害,同时超声乳化术对糖尿病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影响较大且恢复较慢。糖尿病可能与虹膜松弛综合征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5.
PURPOSE: To investigate whether modern phacoemulsification surgery results in more damage to the corneal endothelium than 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ECCE), and to examine which preoperative, 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factors influence the effect of cataract surgery on the endothelium. DESIG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ARTICIPANTS: Five hundred patients 40 years or older were randomized into 2 groups (ECCE, 249; phacoemulsification, 251). METHODS: Central corneal endothelial cell counts,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cell size, and hexagonality were assessed before surgery and up to 1 year postoperatively. MAIN OUTCOME MEASURE: Endothelial cell count. RESULTS: Four hundred thirty-three patients completed the trial. The initial preoperative mean cell count for the entire sample was 2481 (standard error [SE]: 18.6), reduced at 1 year postoperatively to 2239 (SE: 23.5). An average 10% reduction in cell count was recorded by 1 year postoperatively. There was no such change in hexagonality or in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verall percentage cell loss between the 2 treatment groups.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excessive cell loss (> or =15% by 1 year) were a hard cataract (odds ratio [OR]: 2.1, 95% confidence limits: 1.1-4.1; P = 0.036), age (OR: 1.04, P = 0.005), and capsule or vitreous loss at surgery (OR: 2.38, P = 0.106). Phacoemulsification carrie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risk (OR: 3.7, P = 0.045) of severe cell loss in the 45 patients with hard cataracts relative to ECCE (52.6% vs. 23.1%; chi-square test, P = 0.041), with both procedures achieving similar postoperative visual acuity outcomes. CONCLUSION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verall corneal endothelial cell loss was found between these 2 operative techniques. The increased risk of severe cell loss with phacoemulsif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hard cataracts suggests that phacoemulsification may not be the optimal procedure in these cases, and that ECCE should be preferred.  相似文献   

16.
李文博  贾烨  李杨林  王芳 《国际眼科杂志》2022,22(10):1727-1730

目的:分析双重黏弹剂DisCoVisc和透明质酸钠两种黏弹剂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7-06/2019-12在荆门市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白内障患者247例285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DisCoVisc组(123例141眼)与透明质酸钠组(124例144眼)。两组均接受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IOL植入术,DisCoVisc组术中使用DisCoVisc作为黏弹剂,透明质酸钠组术中使用1.7%透明质酸钠作为黏弹剂; 比较两组术中超声乳化时间(UST)、累计释放能量(CDE)、植入IOL后抽吸黏弹剂的时间; 术后1d,1wk,1、3mo时角膜水肿情况,术前、术后3mo时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及ECD损失率,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角膜六角形内皮细胞比率(6A); 术前,术后1d,1wk,1mo时的眼压、裸眼视力≥0.5的患者比例及中央角膜厚度(CCT)值。

结果:两组UST、CDE、黏弹剂抽吸时间均无差异(P>0.05); 两组术后1d时角膜水肿率无差异(P>0.05),术后1wk时角膜水肿均消失; 术后3mo时DisCoVisc组ECD损失率显著低于透明质酸钠组(P<0.05); 两组术前,术后1d,1wk,1mo时的眼压水平、裸眼视力≥0.5比例、CCT值均无差异(P>0.05)。

结论:Emery-Little晶状体核硬度分级Ⅱ~Ⅲ级患者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IOL植入术中使用DisCoVisc作为黏弹剂对角膜内皮的保护作用更好。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观察黏弹性物质DuoVisc在外伤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对角膜伤口水肿及角膜内皮的保护作用。方法:外伤性白内障138眼,随机分成2组,其中透明质酸钠组69眼,DuoVisc组69眼,两组患者在外伤前无眼病史、无内眼手术史,无糖尿病等全身疾病史。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术后用超声测厚仪测量角膜厚度。结果:两组患者年龄,角膜伤口大小、形态,角膜水肿情况,超声能量与时间的乘积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术前角膜厚度无明显差异。透明质酸钠组患者术后1,7,30,90d角膜厚度分别比术前增大18.9%,7.0%,4.5%,3.9%,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DuoVisc组术后角膜厚度1d比术前增大11.9%,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7,30,90d角膜厚度分别比术前增大2.8%,1.5%,0.8%,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外伤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使用黏弹剂DuoVisc对角膜伤口及角膜内皮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