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现代疫苗主要依赖合成肽,合成肽起抗原作用以激发对特定病原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但是,肽作为疫苗有明显缺点:半衰期短,通常不能激发足够的免疫应答,所以,必须与佐剂结合。美国Mount Sinai医学院的Bona等提出,理想的表位载体是人抗体。抗体可循环  相似文献   

2.
美国Epimmune公司利用其合成的通用辅助性T细胞(HTL)表位——Pan-DR表位(Padre)肽研制出治疗或预防疟疾和肝炎的表位疫苗。 在第一项研究中,用与尤氏疟原虫(Py)抗原的单个B细胞表位连接的Padre分子接种小鼠,可诱生持久的高滴度IgG抗体应答。这种环子孢子蛋白(PyCSP)-Padre疫苗可保护75%的小鼠抵抗Py子孢子攻击,与PyCSP-多种抗原肽(MAP)疫苗的结果相仿。由恶性疟原虫和PyCSP-Padre肽诱生的抗体在体外可阻止子孢子侵入肝细胞。目前,研究人员正在确定疫苗接种的时间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随着免疫调节机理日益清楚,疫苗和佐剂的设计变得更加科学化。为了理解这些机理,需要弄清楚三种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抗原提呈细胞(APC)启动了免疫球蛋白级联反应。这些细胞中最重要的是树突状细胞,该细胞必须首先捕获抗原,颗粒物质、天然或获得性抗体或激活补体能力有助于此过程的进行。然后T细胞通过加工的抗原肽以及APC表面和分泌的分子的联合作用而被激活。T细胞介导炎症、发挥细胞毒性作用和有助于抗体形成。究系1型细胞为主还是2型细胞为主,可影响细胞和体液应答的方向。然后激活B细胞,导致抗体形成和更好的抗原提呈。长龄淋巴细胞群中的T细胞和B细胞记忆有助于再次接触抗原时增强免疫反应性。最好的疫苗应能刺激强烈记忆。  相似文献   

4.
DC疫苗与抗肿瘤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昌云  吴芳  孔繁义  宋翔 《河北医药》2010,32(6):723-725
机体的免疫反应首先是由抗原提呈细胞(APC)捕获抗原,经其加工处理后将抗原信息传递给T、B淋巴细胞进而诱发一系列特异性免疫应答。因此,APC是机体免疫反应的首要环节,能否进行有效的抗原提呈直接关系到免疫激活或免疫耐受的诱导,其中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所知的机体内功能最强的APC。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由DC激活的细胞免疫特别是T细胞介导的CTL反应在机体抗肿瘤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且最近DC疫苗的临床Ⅰ、Ⅱ期试验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显示出DC疫苗在肿瘤等病的治疗中的巨大前景。因此DC疫苗尤其是DC抗肿瘤的研究和应用倍受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识别保护性B细胞抗原表位从而引发中和抗体产生和体液免疫,是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基础,因此,研究可被中和抗体识别的保护性B细胞抗原表位对促进基础免疫学发展、感染诊断、相关疫苗特别是多肽疫苗的研发、药物靶点筛选等具有积极意义.虽然此类表位多为构象型,研究难度较大,但随着免疫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已出现许多有效思路与方法.此文综述目前构象型B细胞抗原表位的研究方法及进展.  相似文献   

6.
迄今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抗病毒治疗仍未获得理想的方法。因此,研究新一代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势在必行。本文将近年的几项研究作一简介。一、乙型肝炎免疫复合物型治疗性疫苗的研究慢乙肝及HBV携带者对HBV免疫耐受是造成病毒持续存在不能清除的主要原因。为了研究消除其免疫耐受状态,我国学者建立了对鸭乙肝病毒(DHBV)免疫耐受模型(鸭模型),研制乙型肝炎免疫复合物型治疗性疫苗[1]。该疫苗是以金黄色葡萄球菌Cowanl株为固相基质,表面吸附抗-DHBS,然后再吸附DHBSAg,组成固相基质抗原抗体复合物(SMAA),试治鸭模型,结果在60%~80%鸭模型中清除了DHBSAg,部分动物可测得抗一DHBS。继之又研制了可用于人体的免疫原性复合物,接种于小鼠体内,证实有免疫原性作用。目前此种治疗性疫苗已申请临床研究。该治疗性疫苗的作用机制可能为:抗原抗体复合物为大分子颗粒容易被抗原提呈细胞所捕获;复合物中抗体的FC段可以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的FC段受体结合,改变了抗原提呈与加工过程,从而激活免疫耐受动物的免疫应答,促进抗体产生;免疫复合物又可起到佐剂作用,增加抗原的免疫原性。作者认为该治疗性疫苗适用于治疗慢乙肝和无症...  相似文献   

7.
DNA疫苗传递新途径:减毒细胞内细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职抗原提呈细胞 ( APC)在质粒 DNA诱导的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而利用减毒细胞内细菌作为传递载体可更有效地将 DNA疫苗呈递给专职 APC。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新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8.
寻找佐剂来加强特异性免疫应答已经成为疫苗领域的主要工作。对能产生Th1免疫应答的新型疫苗设计的兴趣日益增加。对免疫应答生理了解的新进展为设计和筛选新佐剂提供了新的道路,在合成或天然分子的基础上模拟和重演能启动自然免疫和过继免疫机理的促炎信号。因而,将来的佐剂可能是混合分子,它具有显著的吸引、靶向或激发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PC)的能力,这种分子应使抗原容易被专职APC提呈并且能导致T细胞介导的效应分子以及免疫记忆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人工抗原提呈细胞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抗原提呈细胞的制备原理是模拟T细胞活化的双重信号机制,在一定的载体表面展现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及共刺激分子、黏附分子的配体或抗体构建而成。它能有效活化和扩增抗原特异性T细胞,而且效率高、可行性好。人工抗原提呈细胞不仅对肿瘤的免疫治疗具有重要价值,而且还可用于抗原表位的筛选、效应细胞的检测及T细胞活化信号的研究。本文就人工抗原提呈细胞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由相关B和T细胞表位组成的多肽抗原,可诱生针对病原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已作为安全的、可供选择的疫苗抗原,用来预防多种疾病。但这种化学合成的低分子量抗原比蛋白或全病原体疫苗的免疫原性弱。用来防御麻疹病毒的基于表位的肽抗原正在研制中。克罗地亚免疫学研究所Halassy等对能否通过免疫程序提高基于表位的肽抗原的免疫原性以及单独用肽聚糖单体(PGM)佐剂或PGM与油佐剂联用能否增强多肽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和印度的研究者研制了一种疟疾疫苗,此疫苗能攻击处于复杂生活周期各期的疟原虫。研究者构建了一种能编码12个B细胞表位、6个T细胞表位和3个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表位的合成基因,这些表位来自9个期特异性疟原虫抗原。疫苗与不同佐剂一起接种。家兔间隔3周肌注4剂疫苗,疫苗能诱生高水平和持久的抗体应答,第4剂后达到高峰。14周内抗体一直维持高水平,从13周到50周抗体水平下降10~15倍。  相似文献   

12.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具有最强提呈抗原功能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PC),以DC为基础的肿瘤疫苗治疗恶性肿瘤是目前最先进的肿瘤生物治疗技术之一[1].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人α半乳糖苷酶和人α1,2岩藻糖基转移酶在NIH3T3细胞上协同性地抑制Gal抗原表位的表达和相关异种反应性。方法:流式细胞术比较G抗原、H抗原和人天然抗体(IgG和IgM)的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检测G抗原糖蛋白的表达,四唑盐(MTT)比色试验检测NIH3T3细胞在人血清介导的裂解作用下的活力。结果:转染人α半乳糖苷酶和人α1,2岩藻糖基转移酶的NIH3T3细胞中G抗原的表达及其与人天然抗体(IgG和IgM)的结合能力都显著下降,其抗人血清介导的细胞裂解反应能力有效提高。结论:人α半乳糖苷酶和α1,2岩藻糖基转移酶能够相互协同抑制Gal抗原表位表达和相关异种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4.
新型免疫佐剂及其作用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新型疫苗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佐剂Al(OH)3已远不能满足各类新型疫苗的要求,新型免疫佐剂的研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免疫佐剂的免疫调节机理是与机体的免疫应签过程相一致的;首先激活抗原提呈细胞,进行外来抗原的摄取,处理和提呈,然后进一步活化T细胞和B细胞,通过细胞因子网络的精细调节,进行细胞应答和抗体反应。用于临床及实验室研制阶段的佐剂可以分分为油佐剂、无机物佐剂、微生物来源的佐剂、值物来源的佐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乳腺上皮粘蛋白(SBEM)基因在三阴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的表达,进一步筛选出蛋白的保护性抗原表位.方法 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仪检测SBEM mRNA和蛋白在MDA-MB-231细胞中的表达;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结合SYFPEITHI和ProPred-I表位预测数据库,预测乳腺癌中SBEM蛋白的白细胞抗原(HLA)-A*0201限制性表位.结果 SBEM mRNA在MDA-MB-231细胞中呈阳性表达,SBEM蛋白在MDA-MB-231细胞膜上呈高表达.对候选抗原表位进行筛选和分析,获得两条九肽作为SBEM的候选HLA-A*0201限制性抗原肽.结论 SBEM基因在恶性程度较高的MDA-MB-231细胞中呈高表达,筛选出的SBEM蛋白保护性抗原表位为个体化治疗乳腺癌转移提供理想的干预靶点及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6.
宿主免疫生物学与疫苗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免疫调节机理日益清楚,疫苗和佐剂的设计变得更加科学化,为了理解这些机理,需要清楚三种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抗原提呈细胞(APC)启动了免疫球蛋白级联反应,这些细胞中最重要的是树害状细胞,该细胞必须首先捕获抗原,颗粒物质,天然或获得性抗体或激活补体能力有助于此过程的进行,然后T细胞通过加工的抗原肽及以APC表面和分泌的分子的联合作用而被激活,T细胞介导炎症,发挥细胞毒性作用和有地抗体形成。究系1细  相似文献   

17.
Th1佐剂的合理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找佐剂来加强特异性免疫应答已经成为疫苗领域的主要工作。对能产生Th1免疫应答的新型疫苗设计的兴趣日益增加。对免疫应答生理了解的新进展为设计和筛选新佐剂提供了新的道路 ,在合成或天然分子的基础上模拟和重演能启动自然免疫和过继免疫机理的促炎信号。因而 ,将来的佐剂可能是混合分子 ,它具有显著的吸引、靶向或激发专职抗原提呈细胞 (APC)的能力 ,这种分子应使抗原容易被专职APC提呈并且能导致T细胞介导的效应分子以及免疫记忆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模式识别受体,通过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m,PAMP),激活天然免疫。TLR信号还通过上调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表面共刺激分子及APC分泌的炎症细胞因子调节获得性免疫。本文就TLR通过调节T、B淋巴细胞及TLR,MyD88信号通路在介导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其在皮肤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发病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疫苗研究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柯  桂希恩 《医药导报》2006,25(7):599-60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为逆转录病毒,逆转录酶无校正功能,故在逆转录过程中易发生变异并逃避免疫监控。HIV外膜抗原决定簇表位的突变使之逃避中和抗体的作用。HIVgp120氨基酸残基的糖基化和碳水化合物结构的改变而形成“聚糖保护层”,阻碍中和抗体发挥作用。与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相互作用的病毒表位的变异降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识别功能,并产生对CTL的抵抗。HIV还能以潜伏状态存在于宿主细胞中,免疫系统难以识别,更无法清除。至今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这些都是HIV疫苗研究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免疫应答的产生首先是由抗原提呈细胞(APC)捕获抗原,经其加工、处理后将抗原信息传递给T、B淋巴细胞,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因此APC是机体免疫应答的首要环节,能否进行有效的抗原提呈直接关系到免疫激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