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检测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浆中N末端心房利钠肽前体(Nt-ProANP)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来鉴别舒张性心衰与收缩性心衰。方法选择心衰患者11 5例,其中收缩性心衰组76例,舒张性心衰组39例,另选健康体检者56例作为对照组。测定3组血浆Nt-ProANP和Nt-ProBNP水平。结果收缩性心衰组和舒张性心衰组Nt-ProANP、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收缩性心衰组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舒张性心衰组,Nt-ProANP水平明显低于舒张性心衰组(P<0.05)。结论 Nt ProANP和Nt-ProBNP水平可用来鉴别收缩性心衰和舒张性心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氨基末端脑钠尿肽前体(NT-proBNP)和尿酸(UA)联合检测对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纳入245例慢性心衰患者(慢性心衰组)和199例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患者(慢性心衰合并房颤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CA125、NT-proBN...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7天仍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国际多中心CREATE研究的7 486例STEMI患者资料,分为心衰组和非心衰组。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合并心衰患者的基线特征因素和治疗因素,分析心衰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入院7天5 989例(80.0%)无心衰(非心衰组),1 497例(20.0%)仍存在心衰(心衰组),其中1 404例(93.8%)发生在入院24 h内,493例(32.9%)30天内死亡。心衰组女性、前壁心肌梗死、既往心衰史、心肌梗死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卒中史比例高于非心衰组,收缩压、舒张压低于非心衰组,平均心率高于非心衰组,心衰组入院时HbA1C和基线血糖水平均高于非心衰组。心衰组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及服用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和降脂药的比例均低于非心衰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心衰史、高血压病史、基线血糖、年龄和心率是心衰的危险因素,入院后接受PCI治疗、服用β受体阻滞剂和降脂药、收缩压和舒张压是心衰的保护因素。结论:STEMI患者24 h内易发生心衰,30天死亡率高,但接受积极治疗的比例低于无合并心衰的患者。对高危患者入院后应尽早行PCI及加用β受体阻滞剂和降脂药治疗,同时注意避免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定量检测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定量检测血清CTnI、结果 冠心病中重度心衰组的CTnI比对照组、冠心病轻度心衰组,非冠心病中重度心衰组CTnI明显升高(P<0.05)。非冠心病中重度心衰组与对照组CTnI比较无差异(P>0.05)。四组CK-MB比较均无差异(P>0.05)。结论 血清CTnI定量检测对冠心病心衰患者心衰程度及中重度心衰患者的病因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心力衰竭(心衰)的治疗伴随着对心衰病理生理机制认识的深入而发展,从针对水钠潴留的利尿剂,针对血流动力学异常和(或)泵衰竭的扩血管药和(或)强心剂,针对神经-内分泌异常激活的神经激素拮抗剂,推动了心衰的治疗进展.经过大量临床试验证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治疗心衰可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近年来对心衰与炎症的认识,心衰时神经-内分泌与细胞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拓宽了心衰治疗的新视野.本文就心衰的分子免疫学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严重脓毒血症伴发急性心衰病人的心脏和微循环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入住我院重症监护室(ICU)脓毒症老年病人60例,其中脓毒症伴急性心衰病人18例为心衰组,其余42例为非心衰组,对比两组病人临床及实验室指标,体温、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统计APACHEⅡ评分;无创心功能检测:心脏指数(CI)、心输出量(CO)、每分钟搏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舌下微循环检测流动指数(MFI)、灌注血管密度(PVD)、灌注血管比例(PPV)指标,同时收集入院24 h内的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 NP)及血乳酸水平,探讨心脏及微循环功能的变化。结果心衰组的心率、中心静脉压(CVP)显著高于非心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组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CI、CO、SV、LVEF均显著低于非心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组病人的NT-proB NP、血乳酸水平及APACHE II评分均显著高于非心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组舌下微循环PVD、PPV、MFI均低于非心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脓毒血症伴心力衰竭病人相对于非心衰病人的心脏功能与微循环改变更为明显,微循环状态可反映心衰程度,二者有相关性,治疗心衰的同时应积极改善微循环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浆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表达及其与心脏结构、功能的关系,为心衰的早期诊断和评估提供新的方法。方法选取老年患者106例,根据美国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和纽约心功能(NYHA)分级标准分为心衰组55例和非心衰组51例,检测其血浆galectin-3和B型钠尿肽(BNP)表达,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结构和功能。结果心衰组冠心病、心房颤动、陈旧性心肌梗死、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galectin-3、BNP表达明显高于非心衰组,LVEF明显低于非心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alectin-3与BNP(r=0.890,P<0.01)、左心房内径(r=0.966,P<0.01)、左心室舒张末内径(r=0.905,P<0.01)呈正相关。结论血浆galectin-3增高与心衰有关,galectin-3可能作为生物标记物帮助早期识别心衰。  相似文献   

8.
心力衰竭(心衰)的治疗伴随着对心衰病理生理机制认识的深入而发展,从针对水钠潴留的利尿剂,针对血流动力学异常和(或)泵衰竭的扩血管药和(或)强心剂,针对神经-内分泌异常激活的神经激素拮抗剂,推动了心衰的治疗进展。经过大量临床试验证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治疗心衰可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近年来对心衰与炎症的认识,心衰时神经-内分泌与细胞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拓宽了心衰治疗的新视野。本文就心衰的分子免疫学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心衰)疾病管理对患者心衰知识、心衰自我照顾能力及心衰恶化再住院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心内科首诊为心衰的住院患者111例,随机分为管理组(56例)和对照组(55例),管理组给予心衰疾病管理模式,对照组给予常规诊疗及随访模式;测量工具为心衰知识量表和心衰自我照顾量表,同时收集患者的心衰再住院率及病死率情况。结果:入组时2组患者的心衰知识得分及心衰自我管理能力无明显差异。3个月随访时,2组患者的心衰知识得分均明显提高(P0.05),2组对心衰自我照顾的维持、管理和信心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且管理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通过3个月随访,2组分别有9例(16.1%)和20例(36.4%)患者发生心衰再住院[风险比(HR)=0.423,95%可信区间(CI):0.190~0.943,P=0.035]。结论:心衰疾病管理的实施可以提高患者的心衰相关知识,且能够有效地实施自我照顾,显著降低患者心衰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10.
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心力衰竭(心衰)与隐性心衰的诊断非常重要,因为早期的心衰是容易治愈的。所以近年来都注意早期心衰或隐性心衰的诊断。早期心衰与隐性心衰的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气囊导管(Swan—Ganz氏导管)进行血液动力学监测。从临床上一位心脏病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步长稳心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兔窦房结功能和心房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将32只日本大耳兔分为:假手术组、假手术稳心颗粒组、心衰组、心衰稳心颗粒组。采用主动脉瓣返流联合腹主动脉缩窄的方法制作心衰模型。假手术稳心颗粒组和心衰稳心颗粒组用稳心颗粒干预。8周后开胸测定兔窦房结功能,记录心房肌单向动作电位(MAP)及测定有效不应期(ERP)。结果与心衰组相比,心衰稳心颗粒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分数显著增高,而左室收缩末及舒张末内径及容积均缩小,窦房结传导时间(SACT)缩短(P均<0.05),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校正的SNRT(cSRNT)无差异。与假手术组比较,假手术稳心颗粒组和心衰组的SNRT、cSNRT、心房肌MAP时程及ERP均延长(P<0.05),但心衰组和心衰稳心颗粒组间并无差异(P>0.05)。结论稳心颗粒能改善心衰兔SACT,不加重兔心衰后窦房结功能低下;不影响心衰兔心房肌的MAP时程和ERP。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QRS时限(QRSD)与心率震荡(HRT)及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46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衰组),20例健康对照组。在心衰组根据NYHA分为轻度心衰组(NYHAⅠ~Ⅱ级,n=20),重度心衰组(NYHAⅢ~Ⅳ级,n=26)。以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ED)作为心脏功能指标,常规心电图测量QRSD,与心率震荡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心衰组QRSD、LVDED、TO值明显高于对照组,LVEF、TS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在心衰组QRSD与LVDED、TO呈正相关,与LVEF、TS呈负相关。结论在慢性心衰患者中监测QRS时限和心率震荡,及时筛选出高危猝死患者,动态评估心衰进展程度,指导临床采取相应的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13.
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和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房颤可导致心衰,心衰也可导致房颤,心衰患者房颤的发生率为10%~50%。许多研究表明心衰合并房颤患者比窦性心律心衰患者预后差。房颤是心衰患者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故对心衰合并房颤患者  相似文献   

14.
肺炎合并心衰患儿脑钠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测并比较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心衰组)、肺炎患儿(肺炎组)及正常儿童(对照组)的脑钠肽(BNP)水平.结果显示,心衰组BNP水平明显高于肺炎组及对照组,且心衰组心衰期与早期及恢复期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心衰早期与恢复期无显著差异;肺炎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提示BNP可作为早期诊断肺炎合并心衰、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转归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支气管肺炎并心力衰竭 (简称肺炎心衰 )患儿血清脂蛋白 (a) [Lp(a) ]和D 二聚体 (D D)浓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肺炎心衰、普通肺炎患儿、健康儿童 (对照组 )血清Lp(a)和D D浓度。结果 :肺炎心衰、普通肺炎患儿血清Lp(a)逐渐下降 ,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肺炎心衰组血D D较普通肺炎组和对照组的明显增高 ,而后两组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肺炎心衰组治疗后血D D和Lp(a)均明显下降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肺炎心衰患儿血清Lp(a)与血浆D D呈正相关。 结论 :支气管肺炎及肺炎心衰婴幼儿血清Lp(a)增高可能参与病理生理的过程 ,血Lp(a)和血浆D D水平可作为肺炎心衰病情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6.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贫血的患病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心衰)中贫血的患病情况及贫血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183例慢性心衰患者通过临床、实验室评价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参照NYHA分级,心功能Ⅰ~Ⅱ级(轻中度心衰组)86例,Ⅲ~Ⅳ级(重度心衰组)97例。比较2组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血液学参数、患贫血率和病死率。结果183例慢性心衰患者中贫血(血红蛋白<120g/L)者43例(24.0%),重度心衰组中贫血患者(30.0%)明显多于轻中度心衰组(16.0%),P<0.05。平均随访17个月,轻中度心衰组死亡4例(5.0%),重度心衰组死亡18例(19.0%),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贫血患者与非贫血患者相比病死率更高,分别为23.0%和9.0%,P<0.01。结论慢性心衰患者常伴有贫血,贫血的程度与心衰的严重程度有关,贫血使心衰患者死亡的危险性增高。  相似文献   

17.
<正>自2012年ESC心力衰竭(心衰)指南、2013年ACCF/AHA心衰诊断与管理指南、2014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以及2016年ESC急性与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的发布,心衰的诊治理念也逐步更新,最新ESC指南根据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将心衰分成3种类型:射血分数降低型心衰(HFr EF)、射血分数中间范围型心衰(HFmr EF)以及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HFp EF),并根  相似文献   

18.
慢性心衰猝死患者QT离散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察研究慢性心衰(观察组),和无心脏病病人(对照组)各60例的QT离散度。发现观察组的QT离散度较对照组大。而观察组中心衰猝死者(11例)的QT离散度明显大于观察组心衰存活组(30例)、心衰进展死亡组(19例)的QT离散度(P<0.001)。并发现心衰猝死组QT离散度的增大与心功能分级、电解质的血清浓度无相关性。慢性心衰猝死组QTd均值为96.81ms.提示QT离散度的明显增大,是慢性心衰发生猝死的一项具有警告性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9.
1难治性心力衰竭的定义与诊断确立难治性心力衰竭(心衰)(refractory heart failure),也叫进展性心衰(advance heart failure)或终末期心衰(end-stage heart failure)。此类患者有慢性心衰基础疾病、病因持续存在,在各种心衰诱发因素的作用下,心脏重构持续进行与恶化,尽管进行了严密的指南引导药物治疗(GDMT),患者病情仍不断进展,心衰严重程度得不到改善。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协会(AHA)将其分为D阶段的心衰患者。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高龄心功能衰竭(心衰)患者心功能与甲状腺功能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于解放军第七医学中心治疗的121例75岁以上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史且符合纽约心功能分级标准的男性心衰患者,按诊断标准分为甲减组、亚临床甲减组、甲状腺功能正常病态综合征(ESS)组及甲状腺功能正常对照组。分析各组患者的纽约心衰分级病例数、百分比以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脑钠肽(BNP)的检测值;按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衰分级将患者分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组、射血分数轻度降低的心衰(HFmrEF)组、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组、心功能正常对照组,研究各组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分析年龄、心衰相关指标分别与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甲状腺功能减低程度越大,纽约心衰分级的级别越高,NT-proBNP和BNP值也越高,其中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组患者纽约心衰分级Ⅳ级者例数百分比最高为41.94%(P<0.01);按LVEF心衰分级分组研究中,HFrEF组患者促甲状腺激素(TSH)值显著高于心功能正常的对照组,而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