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荚膜染色在微生物学的实验教学中是一项常用而有一定难度的染色方法。目前常用的黑斯法和密尔法虽经多次改进,技术难度仍较大,常出现荚膜着色不好、染液配制麻烦、操作复杂等问题。经过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发现一种改良方法,操作简单,染色后细菌荚膜清晰,与细菌之间对比反差明显,用于教学实验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改良的细菌荚膜染色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荚膜(capsule)是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黏液性物质,其厚度≥0.2 μm且边界明显.通常认为荚膜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在细菌鉴定中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细菌荚膜染色法有Hiss法、Muir法、墨汁负染法以及常用的吕氏美蓝染色法等,但这些荚膜染色法的染色效果往往不够理想[1~4].改良荚膜染色法是在吕氏美蓝染色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染色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荚膜是细菌的一种特殊结构,对染料亲和力弱,不易着色。为了便于观察其形态,临床上普遍采用黑斯氏法、密尔氏法等对细菌荚膜进行染色。笔者将雷比格尔染色法加以改进,对炭疽杆菌荚膜进行了染色,收到良好效果。现将该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细菌荚膜不易着色,需用特殊染色法。而且荚膜易被加热固定步骤所破坏,而失去原有形态。我们用荚膜保护液,并使用石炭酸碱性美蓝染色液,加温染色。既能保护荚膜不受破坏,并通过加热增强着色性,使细菌荚膜清晰易观察。1 材料与方法试剂:石炭酸复红液,20%硫酸铜,1%碱性美蓝;荚膜保护液:血清(灭活人或动物血清)、20%蔗糖生理盐水,三者比例1∶1∶3;丙酮方法:第1步用12—18小时培养物,第2步,取保护液1滴放于玻片上,然后取可疑菌落混匀制成菌膜,自然干燥。第3步将涂片放入丙酮缸中,固定2—3分钟,取出自然干燥。  相似文献   

5.
一种新的细菌荚膜染色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细菌的荚膜染色在微生物学教学实验和某些细菌学诊断中,是一种常用的染色技术。目前常用的黑斯(Hiss)法和密尔(Muir)法的技术难度较大,常出现荚膜着色不好,且所用试剂种类较多,染色方法较为复杂。本文介绍一种新的荚膜染色法,所用试剂种类少,方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肺炎克雷伯菌LuxR家族KbvR基因缺失突变株与回补株,分析KbvR在肺炎克雷伯菌生长、生物膜形成及荚膜 生成中的作用。方法通过自杀载体pKO3-Km质粒构建KbvR基因敲除株,然后扩增出包含KbvR基因编码区、启动子结合区及 转录终止区的基因片段,克隆至pGEM-T-easy质粒上构建KbvR基因回补株。绘制不同菌株生长曲线,了解KbvR对细菌生长的 影响。通过结晶紫定量实验检测KbvR基因对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拉丝实验、离心试验及RT-PCR检测KbvR基因对细菌荚 膜形成的影响。结果成功获得KbvR基因缺失突变株及回补株,RT-PCR结果显示KbvR基因在缺失突变株中不表达,在回补株 中重新表达。KbvR基因不影响细菌的生长速度,基因敲除株后细菌生物膜形成及荚膜生成能力下降。体外试管静止培养48 h, 与野生株相比基因缺失突变株生物膜形成能力明显下降,而KbvR基因回补株在液体培养基表面能形成明显生物膜。结晶紫染 色定量实验发现,基因缺失突变株生物膜形成能力显著低于野生株(P<0.01)。超粘性实验和RT-PCR结果均显示,KbvR基因缺 失突变株荚膜形成能力明显下降,说明KbvR基因影响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和荚膜的形成。结论KbvR基因作为密度感应系统 LuxR孤儿调控转录因子,正调控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的形成。荚膜是细菌生物膜形成的重要因素,KbvR基因可通过影响荚膜 形成而调控生物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正> 控制细菌毒力的因子称为毒力因子,我们可以把这些因子分为两大类,即体液因子和菌体因子,前者系由液体型因子组成,例如毒素或酶,后者则为菌细胞结构的一部份。本报告主要讨论菌体因子,特别是荚膜的有关问题。众所周知,控制细菌毒力的细胞构造主要有荚膜、鞭毛、菌毛或表面  相似文献   

8.
用切割和挤压法使豚鼠后腿肌肉损伤,伤口用灭菌泥土和产气荚膜梭菌污染。未治疗的对照组动物有75%死于严重的产气荚膜梭菌感染,伤口内检出的细菌以产气荚膜梭菌为主。在伤口被污染后4小时用复方灭滴灵做局部治疗,治疗组动物活存率为94.4%(p<0.01);伤口内未检出产气荚膜梭菌。结果表明,局部应用复方灭滴灵防治创伤厌氧菌感染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细菌荚膜多糖的纯化、分析及免疫原性的研究现状阮国瑞范子文张雪萍(南京铁道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南京210009)有荚膜细菌包括脑膜炎球菌、肺炎球菌、肺炎杆菌、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假单胞菌等,可引起人类多种疾病。尽管临床上有多种抗菌药物可...  相似文献   

10.
雷佛奴尔是一种临床最为常用的外科外用消毒剂,主要用于外科感染性伤口的换药。 雷佛奴尔的阳离子部分可与细菌蛋白或细菌的酶系统的羟基结合,干扰细菌代谢而起杀菌作用。研究资料显示,雷佛奴尔对多种革兰阴性菌和部分革兰阳性茵均有灭菌作用,如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等常见外科致病茵有较强的灭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cAMP受体蛋白(cAMP receptor protein,crp)对肺炎克雷伯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细菌生长特性、荚膜染色、超黏性试验和离心试验观察肺炎克雷伯菌crp缺失株体外生物学特性的改变。结果:肺炎克雷伯菌crp缺失株生长菌落较小,生长速度较慢,细菌形态由杆状变为圆形,离心不易沉淀于Ep管底部。结论:crp调控子可能会影响肺炎克雷伯菌的生长、细菌形态和荚膜含量等生物学特性。该研究为肺炎克雷伯菌crp基因功能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1例可疑气性坏疽病人死亡的原因。方法 取病变标本以常规方法作分离培养,并测定所检菌的形态、培养特性、生化特性及相关的动物实验。结果 从病变标本中检出两种细菌,一种为革兰阳性粗大杆菌,一种为革兰阴性短小杆菌。根据培养特性、生化反应以及动物实验等确定;G^ 粗大杆菌为产气荚膜杆菌,G^-短小杆菌为奇异变形杆菌。结论 产气荚膜杆菌合并奇异变形杆菌混合感染致病人死亡。  相似文献   

13.
荚膜染色是细菌鉴定的常用技术之一,笔者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经过多次试验得出一种方法简便,染色后荚膜清晰、结果稳定,染色标本存放三年仍保持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染液配制1.1 刚果红4.5g溶于100ml蒸馏水(此液可长期存放),用时此液5份与血清1份混合(可用生化室剩余血清);5%稀盐酸;结晶紫染液(革兰氏  相似文献   

14.
猪链球菌2型中国强致病株05ZYH33荚膜缺陷菌株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构建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 serotype 2,S.suis 2)中国强致病株05ZYH33荚膜缺陷株.方法 利用同源重组基因敲除方法 获得S. Suis 2强毒株05ZYH33荚膜合成基因cps2B敲除突变株,通过小鼠攻毒实验证实荚膜缺陷株对细菌毒力的影响.结果 PCR和Southern杂交结果均显示cps2B基冈完全被壮观霉素抗性基因替代,表明基因敲除突变体构建成功.电镜结果证实突变体荚膜合成能力缺失,小鼠致病性实验结果显示突变体毒力基本丧失.结论 成功构建05ZYH33荚膜缺陷株,提示菌体荚膜多糖成分对于猪链球菌2型侵袭和致病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生隐球菌荚膜基因CAP60对菌体荚膜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新生隐球菌荚膜相关基因CAP60对菌体荚膜形成的影响。方法:用PCR方法分离CAP60基因并测序鉴定,将该基因导入转化载体并转化cap60ura^-菌株,乳胶凝集试剂盒筛选转化分子。结果:部分转化子恢复莱膜的表型,表明得到的片段具有荚膜基因功能。结论:荚膜基因对新生隐球菌的荚膜形成都是必须的,缺失其中的任何一个基因都会使新生隐球菌变成无荚膜表型。  相似文献   

16.
黏液型肺炎链球菌检出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黏液型肺炎链球菌曾是造成成人侵袭性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具有荚膜,致病性较强。最近几年该细菌的检出率非常低,在有些国家已成为罕见菌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于2008年12月从1位肿瘤患者痰标本中分离出1株黏液型肺炎链球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肺炎球菌(Pneumoccus)荚膜(Capsule)是肺炎球菌的主要特殊结构,是鉴别细菌毒力和致病性的重要依据,其形态学观察因此被列为微生物学实验课的必修内容。但是,由于肺炎球菌在非机体环境下不易形成荚膜和涂片、染色技术等原因,我室近年常规使用的肺炎球菌标本典型荚膜观察较为困难。为了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本文探讨了肺炎球菌荚膜标本的制备方法。1材料与方法1.1肺炎球菌菌种:购于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我室常规传代保存。1.2实验动物:Wistar大鼠,雌雄并用,体重150~200g,由承德医学…  相似文献   

18.
从土壤中分离产气荚膜杆菌用于实验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气荚膜肝菌引起的气性坏疽病人较少,临床标本来源困难。几年来,我们从土壤中分离产气荚膜杆菌制备菌种、荚膜和芽胞标本片,用于临床检验专业厌氧芽胞杆菌的培养实验及其他专业荚膜和芽胞特殊结构的观察实验,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小儿产气荚膜梭菌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厦治疗方法。方法对20021~2005年7月在我院消化专科住院,且大便培养产气荚膜梭菌阳性的11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临床症状主要有腹泻(有黏液便、黏液血丝便、糊状便、水样便)、腹胀,偶有腹痛。在较小婴儿多表现为腹泻,在较大儿童则表现为腹泻、腹胀、腹痛。给予肠道微生态制剂治疗,症状改善率为87.1%,复查产气荚膜梭菌阳性率为52.0%;肠道微生态制剂联合灭滴灵治疗,症状改善率为88.9%,复查产气荚膜梭菌阳性率为35.0%。结论应重视小儿,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其临床症状主要有腹泻和腹胀(腹痛),采用肠道微生态制剂治疗疗效确切,必要时可加用灭滴灵治疗。  相似文献   

20.
1病历报告患者,男,8岁。2004年8月18日入院。全身不规则发热,体温达41℃,咳嗽,X线胸片示:肺部感染。心率94~99次/min,白细胞23.0×109/L。细菌分离鉴定:37℃血培养分离出真菌。墨汁染色:优质绘图墨汁1滴,血液1滴,加盖盖片,先低倍镜,后高倍镜,在黑色背景下,可见孢子周围有厚荚膜,荚膜厚度与菌体等同。孢子与荚膜,荚膜与外缘都整齐清楚。孢子内有反光颗粒。同化实验: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乳糖(-)、半乳糖(-)、蜜二糖(-)、木糖(-)、棉子糖(+)、蕈糖(+)。发酵试验: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乳糖(-)、半乳糖(-)、蕈糖(-)。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