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绿脓杆菌对抗生素包括β—内酰胺类的耐药性是著名的。对β—内酰胺类的耐药性,涉及与天然不透性相结合的染色体β—内酰胺酶活性。某些β—内酰胺类包括羧基青霉素和脲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和碳青霉烯类,均具有抗假单胞菌属活性,但耐药性可能常常由改变染色体β—内酰胺酶合成,或诱发β—内酰胺酶的获得而产生。碳青霉烯耐药性与不透性有关,而与β—内酰胺酶无关。  相似文献   

2.
产生β—内酰胺酶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是导致世界性β—内酰胺类耐药性提高的主要原因。抗生素失活由于胞外β—内酰胺酶如金葡菌,或产生于革兰氏阴性菌周质中酶所致。因此,任何临床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不仅具有对广范围酶有良好抑制作用,还具有能  相似文献   

3.
β-内酰胺抗生素类超敏感菌是筛选β-内酰胺抗生素类的主要模型之一。它对β-内酰胺抗生素类具有高度敏感性,而对其他抗生素保持一定的耐药性,故利用它可以检测微生物产生的微量的β-内酰胺抗生素类。作者选择了一株耐药性绿脓杆菌Ps-539,该菌对各种抗生素均高度耐药,尤其对β-内酰胺抗生素类如青霉素、头孢菌素C等,耐药性超过1000γ/ml。诱变时,采用300γ/mlNTG,对Ps-539处理20分钟,经平板分离及抗生素抑制活性的测定,分离出超敏感变异株。但在NTG处理过程中,绿脓杆菌Ps-539对β-内酰胺抗生素类的敏感性不断提高的同时,其本身的一些细菌学特征也相应发生一些变  相似文献   

4.
治疗耐β—内酰胺细菌感染的几种新型复方抗生素制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没有严格掌握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适应症,应用时间过长,或者对本院中细菌的耐药性情况不明,因而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使某些β—内酰胺抗生素水解失活,使耐药菌株越来越多,这是细菌耐药产生的主要机制。为了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科研人员寻找试制耐β—内酰胺酶的新型抗生素和β—内酰胺  相似文献   

5.
随着β—内酰胺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许多微生物产生的各种β—内酰胺酶已形成一个酶系家族。它们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内酰胶环,使之丧失活性,而且随着新β—内酰类抗生素的开发和应用,总是伴随着新的β—内酰胶酶的产生和发展。目前全球有90%金葡菌对青霉素耐药,因此由细菌产生β—内酰胶酶而导致的耐药问题日趋严重。对付细菌β—内酰胶酶主要从发展相对或绝对抵抗β—内酰胺酶水解作用的新抗生素、使用能使细菌停止合成β—内酰胺酶的联合治疗、合并使用对β—内酰胶酶敏感的化合物与对β—内酰胺酶相对稳定的青霉素类,发展特异…  相似文献   

6.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因其具有广谱抗菌潘性,一直以来被广泛使用,然而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其耐药机制主要为病原菌产生BLA,约占80%,是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旧目前认为克服产酶菌耐药的手段主要有两个,寻找能抵抗BLA水解的抗生素或者发展特异性BLA抑制剂与β-内酰胺抗生素联用,使β-内酰胺抗生素免遭酶的水解,发挥其应有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7.
近十年来,大量新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投入临床使用,这类新的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和对β—内酰胺酶相对稳定的特点。然而随着临床上使用这类新的抗生素,也发现了细菌对其产生耐药性以及对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交叉耐药性。本文(1)综述在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时革兰氏阴性细菌耐药性的产生,(2)阐述这种耐药的可能机制,(3)讨论这些发现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1988年日本国内发表的抗生素论文225篇进行综述。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由假单孢菌(P.cocovenenans 326-32B)培养液分离到单环内酰胺抗生素MM42842和bulgecins。MM42842的化学结构与Sulfazecin相似(图1)。北里孢菌(Kitasatosporic papulosaAB-110)产生表硫霉素A、B、E和F的同时,还产生一种新抗生素AB-110-D(图2),它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都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对β-内酰胺酶也有很强的抑制活性。从沙雷氏菌和欧文氏菌培养液分离到两种β-内酰胺,即(3R,5R)-和(3S,5R)-碳  相似文献   

9.
控制耐药菌感染是抗生素临床药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是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灭活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从分子药理水平研究细菌耐药机制和抗生素作用机制,寻找有效新抗生素和评价新抗生素耐酶能力,为临床合理选药提供理论依据,欧美等国家正在深入开展有关阴性杆菌β-内酰胺酶的研究工作,这是国际上进行β-内酰胺类抗生素应用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定向筛选天然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某些病原性微生物产生β-内酰胺酶的能力与这些细菌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具有耐药性之间的关系成为寻找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推动因素。能够有效地抑制β-内酰胺酶的物质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大大扩大现有β-内酰胺抗生素治疗耐药菌引起的感染的可能性。某些半合成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可抑制β-内酰胺酶。很明显,这些抗生素的抑制作用与其侧链结构有关,由于仅仅在非  相似文献   

11.
β—内酰胺抗生素的耐药机理现已知的有以下几方面: 1,药物由于有β—内酰胺酶的存在而失活;2,细胞外膜能阻止药物渗入;3.胞质壁转肽酶的变化。从临床分离得到的抗生素耐药菌株中多数为β—内酰胺酶产生菌。从临床分离出的菌株来研究对药物的敏感性,从而判断这些菌株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耐药情况。但如能迅速知道这些菌株是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一系列快速而又简便的实验对在含水介质中的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进行鉴定的方法已经得到发展。这些实验通过研究连接在β—内酰胺环氮原子上的—SO_3—基团来区别它和其他β—内酰胺抗生素。单环β—内酰胺抗生素的结构特点是具有2—氧吖丁啶—1—  相似文献   

13.
最近几年发现细菌能产生一系列的新的单环β-内酰胺抗生素(单酰胺菌素),碳青霉烯和一系列的头孢菌素。在作者开始研究时,仅仅知道β-内酰胺酶的作用物是β-内酰胺抗生素。这些分子除了作为酶作用物外,也具有在革蓝氏阳性菌和革蓝氏阴性菌的某些菌株内诱发β-内酰胺酶产生的能力。作者充分认识到青霉素和头孢菌素能增加象金葡菌、杆菌、肠道菌和绿脓杆菌这些菌株的β-内酰胺酶产生量。  相似文献   

14.
青霉烷砜(CP—45899)是一个青霉烷酸的衍生物,能抑制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淋球菌、流感杆菌、脆性拟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在CP—45899存在时,这些产生酶的菌株对于青霉素G或氨苄青霉素均敏感。CP—45899也抑制由肠道细菌和绿脓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但对这两种菌,CP—45899和β—内酰胺抗生素的协同作用不稳定。本文报道了CP—45899和氨苄青霉素及六种较新的β—内酰胺抗生素:包括硫苯咪唑青霉素(Mezlocillin)、羟苄四唑头孢菌素(Cefamandole)、噻吩甲氧头孢菌素(Cefo-xitin)、氧哌羟苯唑头孢菌素(Cefoperazo-ne)、氨噻肟头孢菌素(Cefotaxime)、羟羧  相似文献   

15.
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最后步骤,要依赖转肽酶、羧肽酶和内肽酶的活性,而β—内酰胺类抗生素恰好抑制这些酶的活性,使得细菌胞壁无法合成,前体堆积,菌体崩解而死亡,这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杀菌作用的关键,保持此种作用,需要β—内酰胺环的完整性,因此改造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构的重点,是设法保持β—内酰胺环的稳定性,由此演变出数目繁多的β—内酰胺抗生素。  相似文献   

16.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一样是抗生素的领先类群,从中得到许多对抗生素耐药的病原菌有作用的广抗菌谱有开发前途的好药物。β—内酰胺抗生素与氨基糖苷抗生素联合应用是协同作用最成功的实例之一,所以,获得新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好药物将扩大已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应用的可能性。β—内酰胺抗生素是细菌细胞壁合成的  相似文献   

17.
抗生素的开发给细菌感染症的治疗带来了无可估量的好处。但随着药物的使用,临床所分离的菌株种类发生了变化,耐药菌的产生也发生了预想不到的变化。对此就需开发有效药物以应付耐药菌或新近出现问题的菌株。现已开发的具有代表性的药物有青霉素、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抗生素。本文就对β-内酰胺抗生素耐药机理及最近开发的耐β-内酰胺酶药物进行论述。一、β-内酰胺酶的种类临床所分离的菌株对β-内酰胺抗生素的耐药机理,主要是β-内酰胺酶使药物失活之故。β-内酰胺酶,从其基质特异性方面看,大致可分为青霉素酶(简  相似文献   

18.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专一性地与细菌细胞内膜上的靶位点结合,干扰细胞壁肽聚糖合成而导致细菌死亡.由于这些靶位点能与同位素标记的青霉素G共价结合.因此将这些靶位点称之为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PBPs具有酶活性,在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研究PBPs则对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及耐药机制有重要意义.已知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①质粒介导或染色体突变使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活.②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外膜通透性降低.阻碍抗生素进入细菌内膜靶位,即改变细菌外膜蛋白,减少抗生素吸收.③对于不产生β-内酰胺酶且外膜通透性无障碍的细菌.获得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能力是通过改变抗生素的作用靶位点,其结果或是改变PBPs数量,或是降低药物与PBPs的亲和力,即染色体介导的改变PBPs而产生的耐药性,称为固有耐药性.这种不依赖β-内  相似文献   

19.
新型结构天然β内酰胺抗生素的发现回顾总结五十年来β-内酰胺抗生素的研究,正如图所示,1929年从天然发现青霉素以来,1955年、1971年又先后发现了头孢菌素和头霉素。化学家们由此而研制了大量高效的β-内酰胺抗生素药物。然而,近年来还发现了一大类与原先的天然β-内酰胺抗生素具有不同骨架结构的新抗生素,即非经典β-内酰胺。这类抗生素的涌现其数量之多使人应接不暇。这一卓越的贡献应归功于先进的发酵技术和筛选方法。诺卡杀菌素A(1)是最早发现的单环β-内酰胺抗生素;陆续又发现了棒酸(2)和以疏霉素(3a)、橄榄酸(3b)为代表的碳杂青霉烯  相似文献   

20.
临床上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致病菌产生β-内酰胺酶。当月β-内酰胺抗生素还没有到达作用的靶部位,对菌体进行杀灭作用之前,耐药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已将其水解失活。如果能找到在体内能抑制耐药菌产生β-内酰胺酶活性的物质,那么由这些耐药病源菌引起的感染就可用目前临床上正在使用的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获得成功的治疗。近十年来,国外β-内酰胺酶抑制荆的研究进展十分迅速,已报道数种从微生物发酵中获得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其衍生物,如棒酸、硫霉素及其衍生物MK-0787、PS-5、KA-107、橄榄酸和泉水菌酯(Izumenolide)等。它们对β-内酰胺酶都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最近几年也报道了数种半合成β-内酰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