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2.
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遗传物质的异常改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表观遗传学的出现,改变了人类对遗传信息的认知,表观遗传学逐渐成为肿瘤研究领域中的热点。组蛋白去甲基化酶1(LSD1)是第1个被发现的组蛋白去甲基化酶,依赖于FAD的单胺氧化酶,可以催化组蛋白赖氨酸H3K4和H3K9去甲基化,启动或抑制基因的转录。目前研究证实,LSD1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并与肿瘤的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LSD1对肿瘤的增殖、侵袭和转移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逐渐成为潜在的抗肿瘤靶点。本文将对LSD1在肿瘤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其抑制剂在肿瘤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组蛋白甲基化酶及去甲基化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ang X  Zhu WG 《癌症》2008,27(10):1018-1025
组蛋白修饰作为表观遗传中重要的调控机制之一,在包括基因表达调控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和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共同参与形成和维持不同的组蛋白甲基化状态,继而通过多种分子参与对组蛋白甲基化修饰的识别而引起下游过程的发生.本文拟从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组蛋白去甲基化酶等方面综述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shRNA干扰组蛋白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SD1)基因对急性白血病(AL)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慢病毒载体介导LSD1干扰的AL稳定细胞株HL-60和SHI-1,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两细胞株LSD1抑制效果,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LSD1干扰后,HL-60和SHI-1细胞株的LSD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mRNA:0.242±0.023、0.207±0.006,蛋白:0.256±0.015、0.486±0.042)较未经转染处理的空白对照组(mRNA:1.021±0.178、1.039±0.395,蛋白:0.552±0.026、0.754±0.060)和空载体阴性对照组(shNC组)(mRNA:0.935±0.136、1.016±0.203,蛋白:0.500±0.026、0.750±0.049)均下调(P<0.05),且细胞增殖水平(吸光度值分别为0.712±0.010、0.549±0.007)低于空白对照组(吸光度值分别为0.823±0.010、0.625±0.005)和shNC组(吸光度值分别为0.818±0.019、0.621±0.003)(P<0.05),而细胞凋亡率[(32.80±1.35)%、(23.49±1.40)%]高于空白对照组[(8.08±0.62)%、(7.28±1.17)%]和shNC组[(8.00±0.32)%、(7.19±0.65)%](P<0.05)。结论慢病毒载体介导的shRNA干扰LSD1使AL细胞株HL-60和SHI-1增殖受抑制,凋亡增加。 LSD1有可能成为AL的生物分子标志和治疗新靶点。  相似文献   

5.
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SD1)是首个被发现的组蛋白去甲基化酶。近年来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及发展研究中成为热点话题, 其表达与恶性肿瘤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目前已有研究指出, LSD1与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增殖、侵袭和转移有较强相关性, 然而, 关于其中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文章总结了LSD1与TNBC发生、发展可能存在的机制, 并综述LSD1在TNBC临床研究应用上的最新进展, 为TNBC患者的药物联合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付洋  孔垂泽 《中国肿瘤临床》2018,45(24):1282-1286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9(histone deacetylase 9,HDAC9)属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s)Ⅱa亚型,在体内通过催化组蛋白3(H3)、组蛋白4(H4)和非组蛋白的去乙酰化,改变染色体的结构,调节基因的转录。研究表明HDAC9表达异常与肿瘤关系密切,但不同肿瘤中HDAC9的表达和功能不同,最终造成促癌或抑癌的相反结果,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当前利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s inhibitors,HDACIs)的表观遗传治疗已成为热点,研制特异性HDACIs并与化疗、放疗以及免疫治疗相结合已成为未来的方向,但靶向针对HDAC9的治疗研究非常有限。本文就HDAC9在肿瘤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LSD1与甲状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P法测定LSD1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布及与临床参数的关系.结果:在甲状腺组织中LSD1阳性表达位于核内.甲状腺癌组织中LSD1的阳性表达率为94.7%,癌旁组织为34.8%,两者比较,U=-5.575,P=0.000;甲状腺腺瘤表达率为73.3%,与癌组织比较,U=-3.190,P=0.001;而甲状腺腺瘤则高于癌旁组织,U=-2.286,P=0.022.LSD1的表达在淋巴结转移组(94.1%)与非淋巴结转移组(9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364,P=0.716;且LSD1的表达在不同性别、发病年龄及临床分期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LSD1是甲状腺肿瘤发生、发展的早期标志,其表达的增加可作为判断甲状腺肿瘤发生及恶性转化的重要临床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马英玉 《中国肿瘤》2010,19(9):599-603
组蛋白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SD1)是一个FAD依赖性胺氧化酶,它能够特异性脱去单甲基化和二甲基化H3K4和H3K9位点上的甲基基团。目前证实组蛋白甲基化与去甲基化失平衡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LSD1作为一种去甲基化酶,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抗肿瘤治疗靶标。现对近年来LSD1的最新研究进展,特别是该蛋白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作一综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10.
廖治 《四川肿瘤防治》2007,20(3):213-215
妇科肿瘤严重威胁着妇女的身心健康,非手术药物治疗亦存在许多问题。近年来,研究表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及其抑制剂与妇科肿瘤存在密切的联系,其作用及机制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并是今后有望在妇科肿瘤治疗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方向。因此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及其抑制剂与妇科肿瘤的关系将作为本文的重点做一讨论。  相似文献   

11.
NET-1基因在肿瘤中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振  仲崇俊 《肿瘤学杂志》2010,16(4):322-325
NET-1基因是新近发现的蛋白超家族的成员之一,尤其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发现NET-1与肿瘤细胞增殖、黏附、迁移、浸润和诱导血管形成密切相关,并对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随着胃镜和结肠镜使用的普及,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 GEP-NEN)的检出率逐年升高。近年来,从疾病术语、诊断到治疗方案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目前,单一治疗手段已经无法给患者带来最大获益,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对于推动和规范GEP-NEN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并基于国内外最新共识(2017年)对这一类疾病进行综述,以增加对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认识,为未来大样本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摘 要: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NEN)是一种罕见的肿瘤,源于肽能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具有神经内分泌分化并表达神经内分泌标志物。近年来,核医学诊疗一体化分子探针在NEN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临床进展,为该病的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放射性核素标记分子探针在NEN的诊断中展现了全身特异性显像的优势,可用于早期诊断、临床分期、复发转移监测以及随访评估,有助于为患者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同时,治疗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分子探针在NEN的治疗中也展现了显著的临床疗效,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全文综述各种新型核医学分子探针在NEN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摘 要: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NEN)是一类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和肽能神经元的罕见肿瘤。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function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F-NEN)可以通过合成并分泌大量的肽、胺等相关激素,引起特异性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健康。F-NEN具有高度异质性,诊断困难且复杂,临床管理既需改善临床表现和控制肿瘤进展,又要实施个性化治疗。近年来,基于特异性靶点如生长抑素受体在临床诊疗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晚期NEN患者带来了生存希望。全文对F-NEN进行梳理,综述其诊断及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5.
高春涛 《中国肿瘤临床》2010,37(23):1377-1379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是由胰腺导管内产生黏液的上皮细胞呈乳头状增殖形成的肿瘤。与经典胰腺癌相比,IPMN 具有低度恶性、生长缓慢的特点。IPMN 根据肿瘤累及的部位可分为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和混合型。分支胰管型IPMN 多为良性,主胰管型和混合胰管型IPMN 的恶性可能性较大。IPMN 临床表现多样且特异性差,多种影像学检查可显示弥漫性或节段性扩张的主胰管和囊状扩张的分支胰管,ERCP经扩大的乳头获取黏液和胰液,取胰腺导管内皮组织和壁结节活检有助于诊断。治疗根据肿瘤的性质采取不同方案。良性和交界性IPMN 完整切除肿瘤即可,恶性IPMN 一般需要根治性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术,对于无症状的分支胰管型,如无明显壁结节、细胞学检查阴性、囊肿小于30mm的可行临床观察。主胰管型和混合胰管型的IPMN 则应全部手术切除。术中送冰冻病理确定手术范围,大多数手术患者采用胰十二指肠切除或胰体尾切除术,全胰切除仅占少数。IPMN 手术切除率高,术后5 年生存率高于一般的胰腺癌。本文就其临床表现、分类、病理特征、影像学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HGFK1抗肿瘤血管生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HGFK1是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第一个环状结构域(K1)的基因表达产物,在临床上具有抑制细胞运动及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潜在治疗作用。全文对HGFK1在抗肿瘤血管生成基因治疗上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何志鑫  朱进  朱旭辉 《肿瘤学杂志》2019,25(12):1090-1093
摘 要:SAV1是哺乳动物Hippo信号通路的核心激酶之一,主要参与调节细胞增殖与器官发育。近期研究发现,在众多肿瘤组织中SAV1均处于低表达或者缺失状态,SAV1敲除的小鼠模型更是能诱导出各种肿瘤的发生,表明SAV1的缺失与肿瘤的发生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分子机制。全文就近年有关SAV1在不同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发现新的肿瘤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摘 要:Gab蛋白是一类重要的接头蛋白,该家族能与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 (growth factor receptor binding protein 2,Grb2)相结合。Gab1是哺乳动物中含量最多、分布最广的Gab蛋白,可通过与各类生长因子、细胞活素类等相互作用来放大和整合信号转导,主要通过RAS-ERK和PI3K-AKT这两条经典途径实现促进细胞生长和分化、控制凋亡、调节免疫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研究表明Gab1蛋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密切相关。全文就Gab1蛋白的结构功能、参与信号转导的作用机制以及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CD44与胃肠道肿瘤的关系,应用流式细胞免疫技术分析了52例胃肠道恶性肿瘤、29例胃肠道良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及瘤体中CD44的含量。并与正常人对照。发现恶性肿瘤外周血及肿瘤细胞CD44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P<0.001)和良性肿瘤(P<0.001)。后两者外周血CD44含量相差不大(P>0.05)。已有转移者外周血及瘤组织中CD44含量明显高于未转移者(P<0.01)。无转移者根治性手术后外周血CD44含量迅速下降至正常,而已有转移者无论何种手术其CD44含量变化不大,表明CD44可用作胃肠道肿瘤的转移指标,并在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观察及预后评估方面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柴红霞  杨永秀 《中国肿瘤》2015,24(12):1022-1025
摘 要:MACC1是新近发现的与结肠癌的发生和转移密切相关的基因。体外研究发现MACC1能够诱导肿瘤细胞的增生、增殖及迁移,是HGF/c-Met信号通路中Mrt基因的关键调节因子,在妇科肿瘤的发生及发展中也起主要的作用。近年发现MACC1异常表达与宫颈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这些恶性肿瘤转移和预后的肿瘤标志物。全文就MACC1与妇科恶性肿瘤的关系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