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缓脉刍论     
缓脉之名,由来尚矣。上自《内》、《难》,下及后贤,稽形论病,各具妙义,既之李士材驳高阳生“缓脉主热”之说行,缓脉之主病,渐失庐山真面目矣。后之医者,率以缓脉为迟立说,而缓脉主病之真谛,掩没殆尽,因而有重加整理、研究之必要。一、缓有三解迟非本义林之翰曰:“同一缓脉,而有曰和、曰迟、日纵”之异。三者之分,“有虚实寒热  相似文献   

2.
就《伤寒论》太阳病篇教学时必须要搞清的8个问题进行了论述.一是“病汗”与“药汗”不同;二是桂枝汤证脉“缓”非一般意义上的“缓脉”,是相对脉“紧”而显无力、势缓;三是脉浮缓、浮紧不可拘泥于中风、伤寒,因中风、伤寒只从虚实上分,风寒虽有偏颇,但难以分清,故中风也可脉浮紧,伤寒也可脉浮缓;四是不可拘泥于“风伤卫,寒伤营”之说;五是强调《伤寒论》治外感重在发表宣透,反对将“咽干咽痛”作为是风热的金标准之说;六是要讲清治表证的层次与表证相关的传变规律;七是强调不要拘泥于“表无补法”,要“随证治之”;八是不主张太阳病分经证、府证,提出桃核承气汤治在大肠.  相似文献   

3.
就《伤寒论》第39条所曰“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历代医家见仁见智,颇不一致。《医宗金鉴》认为:“伤寒脉当浮紧,今脉浮缓,是伤寒之病,而兼中风之脉也;伤寒当身疼,今身不疼,是伤寒之病而兼中风之证也。”柯韵伯说:“脉浮缓下当有发热恶寒无汗烦躁之证……无少阴证,仲景正为不汗出而烦躁之证,因少阴亦  相似文献   

4.
<正>自《脉经》之后,历代医家对缓脉的解释都不明确。有的认为缓脉是缓迟、缓纵。或认为缓脉只是相对于紧脉而言即是柔软、舒缓。有些书只是叙述了缓脉不是什么,而没有讲清缓脉的脉象是什么,更没有讲清怎样才能体会到缓脉。如李时珍在《频湖脉学》中认为缓脉是“阳寸,阴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软,  相似文献   

5.
从脉象要素的角度对全面诊察脉象提出要求,从理解脉理、熟能生巧、以变度脉、据病审脉等方面介绍识别脉象的方法,对常见而难识的弦、紧、滑、涩、缓5脉进行了辨析,对相兼脉与不能相兼的脉象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一、浮脉类:浮濡乳革散浮脉为阳轻轻按,主表需分热与寒。浮小细软是谓濡,若非诸虚湿为主。浮大中空如葱管,伤阴失血礼脉显。中空外坚是谓革,浮而搏指亡精血。元气虚损散脉提,浮散无根至难齐。二、沉脉类:沉伏弱牢沉属阴脉按需重,病有虚实皆里证。推筋着骨伏脉得,病主阳衰痛闭厥。沉而柔细弱脉定,气血不足虚弱证。牢主阴寒积痞病,实大弦长沉取见。三、迟脉类:迟缓结涩代一息三至脉曰迟,主寒当辫虚和实。缓脉米怠缓整四至,若非脾虚定是湿。结脉缓慢止无定,血淤气滞阴寒盛。涩脉艰涩缓不畅,气滞血淤精血伤。代脉中止数有定,脏衰元亏风与痛。四…  相似文献   

7.
缓脉小议     
<正> 缓脉,在现行高等医药院校教科书中,皆遵《脉经》“缓脉去来亦迟,小快于迟”之言,而以至数论缓脉,并录用李时珍的《濒湖脉学》中“缓脉呵呵四至通,柳梢袅袅颭轻风”和李中梓的《诊家正眼》中“缓脉四至,来往和匀;微风轻颭,初春杨柳”之语以证实。但是,以此理论指导临床脉诊,实难分辨迟、缓二脉。鉴此,笔者不揣愚陋,浅议如下: 对缓脉,在《伤寒论·平脉法》中描述为:“卫气和,名曰缓”,“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等语,并对迟缓二脉做了鉴别,曰:“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迟则阴  相似文献   

8.
凭脉辨证,判断预后,在温病临证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在简探温病脉诊原委的基础上,着重对温病脉象特点和规律作了分析,认为:1.温病以数脉为基础,2.病程不同脉象有别,3.湿热病脉显濡缓,4.动风挟痰及肝胆热炽脉见弦数,5.有形病邪内结脉见沉实,6.病情凶险脉显虚、芤、结、代,均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9.
诊余偶记     
一、紧脉:《伤寒论》“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魏荔彤注:“伤寒中风同一浮脉,而彼为浮缓此为浮紧,阳邪舒散故缓,阴邪劲急故紧。同为在表之浮,而一缓一紧,风寒逈异矣。”按《伤寒论》中紧脉乃与缓脉相对,紧之形态论中未群。《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曰:“腹痛脉弦而紧。”曰:“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曰:“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相似文献   

10.
卢丽萍  滕晶 《河南中医》2014,34(2):229-230
周学霆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总结,凭借自己的理解撰写出《三指禅》,本书以缓脉定平人脉象,又立浮、沉、迟、数四大纲,将26病脉对比来记忆,易于理解记忆。在脉学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1.
衰老是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发生退行性变化的过程,是生命过程的必然规律。其表现为自身机能减退,体力与应激能力下降,能量代谢降低并伴随多种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如何抗击衰老、延长寿命是当前医学的重要课题。而关于衰老机制的研究以及抗衰老药物的发现已成为当前生物医学的热点问题。何首乌是贵细中药材,素有抗衰老灵药之美誉,传统中医对其抗衰老功效倍加推崇,而现代药学研究也证明其提取物可延长果蝇和线虫生命周期。二苯乙烯苷作为何首乌中主要的成分,与抗衰老药物白藜芦醇有很高的结构相似度。该文对中药何首乌活性成分二苯乙烯苷抗衰老的机制及对衰老相关疾病的作用加以总结,以期为中药抗衰老药物发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胃溃疡是一类患病率高的脾胃病,具有多发、易患、反复、难愈等特点。目前临床上已有众多相关治疗药物,然多数仅有助于缓解症状,难以根本治愈。党参具有健脾益肺、生津养血的功效,药效偏缓且滋益,在治疗胃溃疡方面具有突出疗效,能够有效降低溃疡指数、调节胃肠动力、加速溃疡愈合。通过检索查阅CNKI、万方、Pubmed等数据库文献,综合论述党参药材、党参提取物及其药效成分治愈胃溃疡的作用机制,以期为进一步深入挖掘党参在脾胃方面的应用价值提供科学依据和科研思路。  相似文献   

13.
分析探讨抑郁症中医临床常见问题,认为郁证不等于抑郁症,抑郁和焦虑难以截然分开。列举抑郁症的中医核心症状和基本症状、舌脉特点以及抑郁症从肝从肾从阳论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重楼为多种中成药的原料,由于市场需求量大幅增长,野生重楼资源日益减少,人工栽培生长缓慢,导致重楼资源紧缺。该研究比较了重楼同属植物长柱重楼和药典收载的云南重楼、七叶一枝花在镇痛、抗炎、止血方面的药理活性,以其扩大重楼药用资源范围,保护重楼野生资源,满足市场需求。该实验研究表明长柱重楼和云南重楼、七叶一枝花均具有镇痛、抗炎、止血作用,可明显降低醋酸致小鼠扭体次数,抑制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和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缩短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且长柱重楼与云南重楼、七叶一枝花的镇痛、抗炎、止血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15.
阿霉素高聚物胶束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制备阿霉素高聚物胶束并研究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以N-正辛基-N′-琥珀酰基壳聚糖为载体,采用透析法制备阿霉素胶束,并测定其载药量、包封率、形态、粒径、表面电位(Zeta电位),及其对K562,HepG2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果阿霉素高聚物胶束载药量为35.8%,包封率为75.3%,粒径控制在100~200nm,药物体外释放较缓慢,对K562肿瘤细胞及HepG2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优于阿霉素。结论N-正辛基-N′-琥珀酰基壳聚糖不仅是阿霉素的优良载体,且可提高抗K562,HepG2肿瘤细胞的活性。  相似文献   

16.
沉香Aquilaria sinensis作为我国传统中药,具行气止痛、温中止呕、止咳化痰等功效。自然条件下,沉香结香的速度非常缓慢,各类原因使得市场上沉香的品质、价格参差不齐,出现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现象。因此加强沉香质量控制力度、提高质量鉴别能力、建立质量评价标准等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查阅整理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文献及相关专利数据,对沉香的主要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大健康产品开发与专利申报现状进行综述,为实现沉香药材资源综合利用,开发沉香大健康产品,丰富产品种类,构建产业结构,强化专利保护意识,实现沉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丹参素-聚己内酯(DSS-PCL)纳米纤维支架。方法 以二氯甲烷-N,N-二甲基甲酰胺(CH2Cl2-DMF)8:2为溶剂,利用静电纺丝仪制备载丹参素的纳米纤维,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纤维形貌,通过体外释放实验考察载药纳米纤维支架中丹参素的释放规律,通过MTT法和溶血率对载药纳米纤维支架的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 CH2Cl2-DMF混合溶剂体系下药物和材料都能够很好地溶解并顺利电纺得到纳米纤维,平均纤维直径分别为210 nm和190 nm,体外释放实验表明药物的释放经过一个快速释放后进入缓慢释放。MTT法测得PCL及载有丹参素的纳米纤维对L929细胞存活率并无明显影响,溶血率实验测得各组纳米纤维的溶血率低于5%。结论 静电纺丝法制备DSS-PCL纳米纤维的工艺简单易行,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明确金银花胡萝卜微管蚜越冬卵和春季发生蚜型的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方法 2022年2月,在田间观察胡萝卜微管蚜越冬卵分布部位,采集虫卵及各蚜型成虫,室内镜检并描述其形态特征;2022年3—6月,在金银花田按五点取样法选取植株,定期调查各蚜型数量,采用最优分割法划分胡萝卜微管蚜种群动态并分析其与金银花物候的关系。结果 胡萝卜微管蚜虫卵主要分布在金银花植株的芽鳞、树杈和树皮缝等部位。胡萝卜微管蚜春季在金银花上依次发生干母、无翅孤雌蚜和有翅孤雌蚜3个蚜型,其中干母主要发生于3月9日至4月7日,高峰虫量为29.4只/梢;无翅孤雌蚜和有翅孤雌蚜在3月28日至5月27日混合发生,分别于4月19日和5月13日到达高峰,峰值分别为75.5只/梢和105.6只/梢。胡萝卜微管蚜种群动态与金银花物候特征密切相关,在金银花萌芽展叶期,蚜虫种群处于初建期和缓慢增长期,种群数量低,最高虫量为29.4只/梢;金银花抽梢期,蚜虫种群处于快速增长期,数量迅速上升;金银花花蕾期,蚜虫种群处于高峰期,数量达到高峰值,为370.5只/梢;在金银花开花期,蚜虫种群处于衰退期,数量迅速下降,至6月初基本消失。结论 金银花越冬期是防控胡萝卜微管蚜虫卵的关键期,萌芽展叶期是防控该蚜虫春季种群爆发的关键期。  相似文献   

19.
虫草菌粉中2种菌丝体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敏  吕圭源 《中草药》2017,48(22):4791-4796
虫草菌粉是从新鲜冬虫夏草中分离得到菌丝体经发酵培养而得,近年来因其显著的药理活性而受到广泛关注。虫草菌粉中中国被毛孢和蝙蝠蛾拟青霉2种菌丝体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具有明显差异,通过对二者的研究进展进行较为全面客观的文献整理分析,以期为虫草菌粉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王厚伟  窦彦玲  赵金龙  孙燕 《中草药》2023,54(17):5742-5747
目的 分离和鉴定能够耐受牛胆汁的牛黄转化细菌,并应用到体外培育牛黄的制备。方法 从形成牛黄的牛胆囊胆汁中分离到可在牛胆汁中长期存活且具有较强牛黄转化能力的菌株(NDZNM-01),观测其外部形态、理化性状、分类学地位、牛胆汁耐受力,以及牛黄转化活力。结果 根据对NDZNM-01菌株外部形态与生理生化特征的检测结果,判断为柠檬酸杆菌属细菌。进一步根据其16S rDNA序列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与其他3种柠檬酸杆菌属的细菌聚在一个分支上,但形成单系,属于新发现的菌株。应用菌株NDZNM-01发酵新鲜牛胆汁,其中的胆红素含量增加了2.35倍,胆酸含量增加了2.13倍。结论 综合对NDZNM-01菌株的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以及分子鉴定结果,NDZNM-01属于一种能够耐受牛胆汁的柠檬酸杆菌属的肠道细菌,具有高效转化牛胆汁为牛黄的活力。该牛黄转化细菌最终命名为Citrobacter bovis NDZNM-01 Wang Houwei,菌种收藏编号为CGMCC2489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