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坐骨神经慢性收缩损伤(CCI)后小剂量吗啡(5 mg·kg-1)连续腹腔注射对大鼠痛敏的影响,以脊髓后角C-fos及TrkA受体表达的改变为观测指标,探讨吗啡耐受可能的脊髓机制.方法选择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A组假手术组,B组CCI组,Cd组CCI+生理盐水组,D组CCI+吗啡组(5 mg·kg-1·d-1×14 d),分别于术前2 d,术后7 d、14 d给予热痛阈测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fos及TrkA受体的表达.结果①A组术后术侧热痛阈轻度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B、C、D组术后术侧呈现不同程度热痛阈下降,术后14 d降至最低点,B组、C组与A组相比,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D组与A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②CCI术后14 d脊髓C-fos、TrkA受体的表达较术后7 d明显增加,C-fos的表达主要集中于脊髓背角表层Ⅰ~Ⅱ、Ⅲ~Ⅳ层的中间内侧部,TrkA受体分布于Ⅱ~Ⅴ层.C-fos、TrkA受体的表达在B、C、D三组与A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连续小剂量吗啡腹腔注射不能有效的减少坐骨神经慢性收缩损伤大鼠热痛觉过敏程度及脊髓C-fos、TrkA受体的表达,与CCI组(B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吗啡(5 mg·kg-1)连续腹腔注射不能有效抑制坐骨神经损伤后热痛觉过敏及脊髓背角C-fos、TrkA受体的表达,可能是由于长时间使用吗啡导致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进一步升高,发生中枢可塑性改变,以及脊髓背角神经元μ-阿片受体脱敏感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内吗啡肽2(EM2)的表达变化及其与痛行为的相关性。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骨癌痛(BCP)组、假手术(sham)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各10只。BCP组在大鼠胫骨上端骨髓腔内注入Walker256癌细胞造模,sham组在胫骨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未经任何处理。每组在造模前和造模后3、5、7、10、14、17、21 d先进行痛觉行为检测,然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脊髓EM2的表达变化。在BCP大鼠痛觉阈值最低的时间点进行行为药理学检测,即经脊髓鞘内注入不同剂量的吗啡、EM2或μ型阿片受体拮抗剂β-FNA,然后记录痛觉阈值的变化。结果 与sham组和空白对照组对比,BCP组在造模后5天痛觉阈值显著降低,14天时痛觉阈值达到最低点(P<0.05),BCP组脊髓背角EM2表达量和染色密度显著减少(P<0.05),EM2的表达减少与痛觉阈值的降低呈显著正相关(P<0.001, r=0.963);BCP组鞘内给予吗啡和EM2均能剂量依赖地镇痛,但EM2镇痛作用比吗啡强,而鞘内给予β-FNA易化疼痛。结论 脊髓背角EM2的表达下调导致了BCP大鼠痛敏状态的形成,从全新的角度诠释BCP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为BCP诊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连续小剂量吗啡腹腔注射对CCI大鼠抗伤害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坐骨神经慢性收缩损伤(CCI) 后小剂量吗啡连续腹腔注射对大鼠痛敏的影响, 以及脊髓背角c -fos基因及TrkA受体表达, 探讨吗啡耐受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雌性SD大鼠40只, 随机分为4组, A组: 假手术组, B组: CCI组, C组: CCI 生理盐水组, D组: CCI 吗啡组[5 mg/ (kg·d)], 分别于术前2 d, 术后7、14d进行热痛阈测试,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术后7、14 d c fos基因及TrkA受体的表达。结果 A组术后术侧热痛阈轻度下降, 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B、C、D组术后术侧呈现不同程度热痛阈下降, 以术后14 d为著, B、C组与A组相比, 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 01), D组与A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 05)。CCI术后14 d脊髓c fos基因、TrkA受体的表达较术后7 d明显增加, c fos基因的表达主要集中于脊髓背角表层Ⅰ~Ⅱ、Ⅲ~Ⅳ层的中间内侧部, TrkA受体分布于Ⅱ~Ⅴ层。c -fos基因、TrkA受体的表达在B、C、D 3 组与A组相比,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 .05); D组与B组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 05)。结论 小剂量吗啡连续腹腔注射不能有效抑制坐骨神经损伤后热痛觉过敏及脊髓背角c -fos基因、TrkA受体的表达, 可能与长时间使用吗啡导致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进一步升高, 发生中枢可塑性改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补体调节蛋白衰变加速因子(decay accelerating factor,DAF)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P)的影响,探索其在NP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体质量200~250g,选取鞘内置管成功的大鼠3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n=10),即假手术组、CCI组和DAF组.后2组采用慢性坐骨神经损伤法制作动物模型,假手术组分离大鼠坐骨神经干后逐层缝合.DAF组于术前1d开始鞘内注射DAF溶液20μL,1次/d,连续7d,假手术组和CCI组在相同时间点鞘内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于术前,术后1、3、7d,用热刺激和机械刺激法测定大鼠的痛阈值变化.术后7d处死大鼠,取L4~6段脊髓背角,用Western-Blot测定其DAF蛋白含量.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CCI组和DAF组大鼠术后1、3、7d热痛阈值和机械痛阈值降低(P<0.05);与CCI组相比,DAF组大鼠术后3、7d热痛阈值和机械痛阈值升高(P<0.05).Western-Blot 检测显示,CCI组大鼠脊髓背角DAF表达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与CCI组相比,DAF组大鼠脊髓背角DAF表达上调(P <0.05).结论 鞘内注射DAF可抑制大鼠NPP的痛觉过敏,脊髓背角DAF的表达变化与NPP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鸡血藤总黄酮对坐骨神经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the sciatic,CCI)大鼠机械痛敏和脊髓谷氨酸含量的影响。方法4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不手术)、假手术组(分离坐骨神经但不结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坐骨神经结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鸡血藤总黄酮处理组(坐骨神经结扎+腹腔注射鸡血藤总黄酮20 g/kg),连续给药4周。运用机械缩足反射阈值检测术后3、7、10、14、21、28 d大鼠机械痛敏。运用高效液相法测定大鼠术后14、28 d脊髓背角中谷氨酸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处理组术后第10、14、21、28天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明显升高(P<0.05,或P<0.01);在第14天及第28天观测到鸡血藤总黄酮可显著降低大鼠脊髓背角谷氨酸的含量(P<0.01)。结论鸡血藤总黄酮可减轻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的机械痛敏,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脊髓背角谷氨酸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大鼠脊髓背角内吗啡肽2(endomorphin-2,EM2)的表达变化及其与痛行为的关联性.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PHN组、假处理组和对照组.PHN组在大鼠足底皮下注入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造模,假处理组在足底注射等量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悬液,对照组未经任何处理.每组在造模前和造模后6、10、14、20、28、34、42天进行痛行为检测,然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 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脊髓EM2的表达变化.在PHN大鼠痛觉阈值最低的时间点进行行为药理学检测,即经脊髓鞘内注入不同剂量的吗啡、EM2和μ型阿片受体(mu-opioid receptor,MOR)拮抗剂p富纳曲胺(β-funaltrexamine,β-FNA),记录痛觉阈值的变化.结果 与假处理组和对照组比较,PHN组在造模后10天痛觉阈值显著降低,28天时痛觉阈值达到最低点(P<0.05),PHN组脊髓背角EM2表达量和染色密度显著减少(P<0.05).EM2的表达减少与痛觉阈值的降低呈显著正相关(r=0.958,P<0.001);PHN组鞘内给予EM2镇痛作用比吗啡强,而鞘内给予β-FNA加深疼痛.结论 本实验证实脊髓背角EM2的表达下调导致PHN大鼠痛敏状态的形成,从全新的角度诠释PHN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为诊疗PHN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p-CREB)在切割痛敏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异氟烷麻醉大鼠后切割后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荧光双标对p-CREB进行定位。腹腔注射吗啡和加巴喷丁,进行行为学测定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大鼠后足切割痛可以使同侧腰段脊髓背角内p-CREB增加,切割后0.5~3 h内比较明显(P<0.05)。p-CREB增加主要定位于背角神经元。腹腔注射吗啡产生镇痛作用的同时,与未切割组相比,p-CREB没有出现增加(P>0.05)。加巴喷丁产生部分镇痛作用时,与未切割组相比,p-CREB增加(P<0.05)。结论:切割疼痛所致的同侧脊髓背角内p-CREB增加与切割疼痛和痛觉过敏密切相关。吗啡对切割疼痛的镇痛作用机制与抑制脊髓背角内CREB的磷酸化增加有关。加巴喷丁对切割疼痛的镇痛作用机制与抑制脊髓背角内CREB磷酸化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医学》2018,(4):301-303
目的评价NLRP3炎性小体和IL—1β在骨癌痛大鼠吗啡耐受形成中的作用及鞘内注射Anti-NLRP3对大鼠痛觉敏化的的影响。方法将鞘内置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各10例,假手术组(S组)、骨癌痛组(P组)、骨癌痛+吗啡耐受组(PM组)、骨癌痛+吗啡耐受+Ig G组(PMG组)、骨癌痛+吗啡耐受+Anti-NLRP3组(PMA组)。除S组外大鼠接种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制备骨癌痛模型,接种后的第14 d起,给PM组、PMG组和PMA组大鼠连续7 d皮下注射吗啡,构建吗啡耐受模型。第21 d时,五组大鼠注射吗啡3 mg/kg。造模后第22 d起,连续5 d给PM组大鼠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μl,PMG组大鼠注射Ig G 10μl,PMA注射Anti-NLRP3 10μl。选取不同的时间点对大鼠行为学进行测试,所有测定完成后处死大鼠,取脊髓组织,测定NLRP3蛋白和IL-1β的表达。结果与S组和P组比较,PM、PMG和PMA组大鼠产生吗啡耐受后脊髓NLRP3蛋白和IL-1β表达上调(P<0.05)。鞘内注射Anti-NLRP3的PMA组与PM、PMG组相比,大鼠行走痛评分下降,PWMT升高,脊髓NLRP3蛋白和IL-1β表达下调(P<0.05)。结论 NLRP3炎性小体和IL-1β与大鼠骨癌痛-吗啡耐受形成有密切关系。鞘内注射Anti-NLRP3可减轻骨大鼠的痛觉敏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神经痛(painful diabetic neuropathy,PDN)大鼠脊髓背角突触数量的变化。方法:1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n=5):PDN组和对照组(C组)。PDN组采用腹腔注射6%STZ 60 mg/kg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C组腹腔注射等容生理盐水。注射后72 h测定空腹血糖(FBG),以FBG>11.1 mmol/L为糖尿病建模成功。注射STZ前1 d及血糖升高后第4、7、14、28天分别测定大鼠的机械痛阈。第28天测痛后取L5段脊髓,进行突触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光学体视框交替计数一侧脊髓背角内突触的数量。结果:PDN组大鼠FBG均达糖尿病诊断标准,自FBG升高后4 d开始痛阈降低,至28 d时未恢复。与C组比较,PDN组L5节段脊髓背角内突触数量增加(P<0.05)。结论:PDN大鼠脊髓背角突触数量增加,突触数量增加可诱导PDN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吗啡和PKC抑制剂对坐骨神经分支结扎切断模型(SNI模型)大鼠的镇痛效果,探讨鞘内注射吗啡对神经病理痛大鼠的镇痛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C组,n=5)、假手术组(N组,n=5)、生理盐水组(NS组,n=5)、吗啡组(M组,n=5)、PKC抑制剂组(P组,n=5)、吗啡和PKC抑制剂组(MP组,n=5)。每组均进行疼痛行为学观察。结果:SNI模型大鼠在术后第1天和第2天出现明显的痛觉过敏(机械性异常疼痛痛阈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组、P组和MP组在注药30min后均使痛阈明显提高,与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MP组的痛阈比M组和P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SNI模型可引起大鼠损伤侧肢体痛觉过敏(机械性异常疼痛),大鼠后爪跖外侧面痛敏明显大于跖内侧面。鞘内注射吗啡和PKC抑制剂组镇痛效应明显优于单纯吗啡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