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新陆教授认为血中浊邪留于脉中,影响气血运行,损伤脏腑功能,不仅能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还可影响患者的精神情志,出现不寐,是导致心寤证发生的病理基础。王新陆教授从心寤证与血浊理论入手,重视调控心寤证患者的血浊状态,灵活运用清化血浊、养血安神之法来治疗此类疾病,同时注意健运脾胃、益肾填精,使心血充盈,脉道得畅,精神得养,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2.
王新陆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提出"血浊"理论,将血浊应用于皮肤病的临床诊治环节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指出血浊是皮肤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理基础,形成之后又能作为继发性致病因素,加重皮肤病的病理变化,因此血浊是皮肤病的病理枢纽;提出以化浊行血、宁肤清热为治疗原则,以化浊宁肤汤为基础方,选药以治化浊行血其本...  相似文献   

3.
王新陆教授从血浊论治冠心病浅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栋先  刘清明  王新陆 《天津中医药》2019,36(11):1045-1048
王新陆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提出血浊理论,为中医治疗冠心病提供了新的辨证思路和理论支持,认为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当分为3个过程:即正气亏虚当为发病之本,血浊不清为致病之渐,痰瘀痹阻当为发病之标,而气滞、寒凝、过劳等多为病情加重的诱发因素。其病理性质当为本虚标实证。对于冠心病的治疗,提出了治本不忘其虚,治渐不离其浊,治标不外痰瘀的治疗大法,同时强调针对患者的体质、诱发因素等方面,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上述理论的提出,为中医治疗冠心病提供了新的辨证思路和理论支持,使疾病治疗的重心大大前移。  相似文献   

4.
血浊,其形成与当代人类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社会和自然环境等密切相关,是脏腑功能失调的"果"和"因",具有致病隐匿、致病广泛、缠绵难去的特点,影响诸多脏腑的生理功能。血浊循行脉中,留浊于诸髓,或不能濡养诸髓,导致髓易损、难复,加剧髓类疾病的发生。故通过论述血浊以及血浊对髓的作用,分析血浊伤髓的病理过程,以更好地理解血浊的致病机制,提高对调控血浊的重视程度;并丰富对髓伤病变机制的认识,为指导临床诸髓疾病的辨治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5.
血管性痴呆为罹患脑血管病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患者认知功能受到明显损伤,同时具备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与体征,因其在临床上具备可预防性,探析血管性痴呆的新的证治思路与方法尤为重要。王新陆教授在长期临证与理论研究中,总结出血管性痴呆病机为肾精亏虚、浊瘀互结所致的脑萎髓空、神机失用,并从“血浊”立论治疗血管性痴呆,自拟复健化浊方以补肾化浊活血作为血管性痴呆的基本治疗方法,临床常获显效,为血管性痴呆的辨证论治提供了新的临床思路与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正>导师王新陆教授是全国名中医,长期从事神经系统疑难病症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其创新理论——"血浊理论"在临床指导治疗众多现代疾病中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针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王老师另辟蹊径,从血浊论治,疗效显著,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多见的原发性头痛,由于环境污染、精神因素等原因,近年来患病率日趋升高,常规西医治疗疗效常欠稳定且易产生依赖性,致本病迁延难愈。国医大师王新陆教授基于多年临床实践提出了血浊理论,认为浊聚络损是此病的基本病理状态,浊及肝胃,气机逆乱等原因易引起偏头痛急性发作,提出“清化血浊”为偏头痛的基本治则,并且依据病理因素不同,总结出行气化浊汤、祛痰化浊汤等有效方剂,广泛应用于偏头痛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王新陆教授从浊论治脂肪肝经验撷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新陆教授是名中医药专家,经验丰富,他认为脾失健运、浊邪入血是脂肪肝发病的主要病机,治当重在补消化疏,助用援药,同时注意节饮食、惜精神、保持生活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糖尿病脑梗死的患病人数也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国医大师王新陆教授从事糖尿病及其脑梗死并发症研究多年,基于自身开创的血浊理论,并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糖尿病脑梗死有着“脾虚致浊为始,瘀损脑络为终,血液浊化停滞成瘀为枢纽”的病机演变规律。同时,王新陆教授依照疾病特点,归纳总结出该病治疗当以围绕清化血浊为基本原则,针对具体病情,及时合理地选用健脾益气、清热滋阴、化瘀通络等治法,疗效甚验,这为临床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胸痹心悸的辨证施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痹心悸的辨证临床分为虚实两大类,其常见的实证包括气滞血瘀、痰滞血阻;虚证包括心肾阳虚、心脾血虚和心气虚弱.笔者现就胸痹心悸的中医辨证施护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1心悸的护理情志失调如思虑过度、惊吓恐惧等,往往是心悸的诱因。故对于心悸患者,应重视做好情志护理,避免情志刺激。当病人心悸发作时常自觉心慌恐惧,六神无主,此时最好有人守护在旁,尤其应有医护人员及家属守护,以稳定其不安的情绪。心悸发作频繁时,要重视休息。如果心悸较重或具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应卧床休息或绝对卧床。居室环境要安…  相似文献   

12.
胸痹从痰浊瘀血论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现代著名医家治疗胸痹的经验来看,临床上冠心病心绞痛、肺源性心脏病等疾患多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论治,且常能奏效。但在具体用药上,应根据辨证论治原则,综合考虑患者整体体质、病情以及平时饮食嗜好、环境等的不同而予治之,如果守古方不变,则非但不能获效,且常可致病情变化更为复杂。我曾遇见这样病例,值得思考。在门诊时曾治一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女性患者,75岁。来诊时需人扶着,神情萎顿,胸闷气短,时见腹胀,不思饮食,大便秘结,已3日未行,夜不能眠,舌质红,苔黄腻而干,脉象弦细带滑,家属诉服过中西药,并出示两张中药方,一方…  相似文献   

13.
高脂血症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表现为血脂异常如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当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仍处于上升阶段,调节血脂水平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举措.中医领域中高脂血症无固定命名,患者亦无主观症状,刘如秀教授根据长期临床经验认为高脂血症属于"血浊"范畴.病因析理,高脂血症患...  相似文献   

14.
袁海波教授系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带徒指导老师,国家突出贡献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  相似文献   

15.
血浊理论指导针刺治疗脂肪肝的经验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脂肪肝已取代病毒性肝炎成为第一大肝脏疾病,脾失健运、浊邪入血为本病主要病机,病位在肝,发病与多条经脉、五脏的功能失调有关。治疗上以血浊理论为指导,采用针刺"理血化浊法",针药结合,配合刺络放血、拔罐等手法,以提高和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16.
<正>瓜蒌薤白半夏汤载于《金匮要略》,为治疗胸痹代表方,应用得当有立竿见影之效,而不加辨证的乱用则难见寸功。现将笔者对本方的应用体会叙述如下。1病因病机1.1气虚生痰此类人群多因饮食不节,尤其过食生冷瓜果、冰镇冷饮等寒凉之品,日久中气必亏,中阳必损,脾虚失运则生  相似文献   

17.
正血浊首见于《灵枢·逆顺肥瘦》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张志聪注曰:其人重浊,则气涩血浊。此处血浊即指血液浑浊不清的状态。近年随着现代中医学发展,血证中血虚血瘀分型已不能完全涵盖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特征,且不能详尽其病因病机学特点,故血浊理论再次得以发展~[1]。目前较普遍认为,血浊是血液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导致血失清纯或血的运行异常,并已运用到脑病的防治,获得较好的  相似文献   

18.
从血浊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理论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血浊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以及清化血浊法在动脉粥样硬化防治中的意义。血浊作为一种全新的中医病理学概念,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枢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各种致病因素可以导致血浊的发生,血浊是动脉粥样硬化诸病机产生的基础。清化血浊有助于祛痰、活血、清毒,是动脉粥样硬化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19.
病例1:刘某某,男,56岁 初诊日期:2005年3月7日 胸闷、胸痛5年。患者因胸闷胸痛反复发作5年,经冠脉造影等检查,被确诊为冠心病,自发性心绞痛。于1月前在深圳市某医院行冠脉搭桥术,术后仍感胸闷、头晕,乏力少气,动则心悸气短,不能起床,睡眠差,食少,大便不畅,不甚干结。  相似文献   

20.
心悸为临床常见疾病,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惊悸与怔忡。惊悸常因惊恐、恼怒或劳累等原因引起,时发时止,病势较浅而短暂,全身情况较好。但治疗不力,日久可发展为怔忡。怔忡则终日觉心中悸动不安,稍劳更甚,病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