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对27例功能性尿失禁儿童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其表现为不稳定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协同失调、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协调以及Lazy膀胱综合征。造成尿失禁的原因为不稳定膀胱、不稳定膀胱合并尿道括约肌关闭功能不全和膀胱充盈静止压升高。表明尿流动力学检查是确定功能性尿失禁原因和类型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2.
尿流动力学检查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创予 《临床外科杂志》2006,14(11):701-702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治过程中是否需要常规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值得注意,重要的是理解该症可能出现哪些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因此应该对以下问题有所了解。一、发病学压力性尿失禁是中老年女性的常见病,其主要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是尿道过度移动和内源性括约肌功能缺陷,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此分析为病因学分析。尿道过度活动是主要改变,内源性括约肌功能缺陷在次。经受压力时尿道解剖位置发生改变令尿道不足以抵御膀胱内压的升高,乃发生尿外渗,此即吊床或尿道中段松动理论,尿道耻骨韧带是尿道中段的吊床,其过分松动影响尿道关闭功能。经典的女性尿道分为…  相似文献   

3.
尿流动力学概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统的尿流动力学(Urodynarmic)是指利用流体力学(Hydrodynamic)的基本原理研究尿路功能和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一门科学。现代尿流动力学研究已不仅仅只涉及压力、流率、阻力等流体力学内容,而是把所有能动态反映尿路功能状况的内容均纳入尿流动力学的范畴,如肌电图、动态尿路造影、动态超声及动态核素检查等。根据研究部位不同,又分为以研究肾益、肾盂、输尿管为主的上尿路动力学和以研究膀此、尿道为主的下尿路动力学。在自然界中,水总是往低处流,这是由于高度差形成的势能的存在;而人工引水上山则是因加压系给水以动能的结果。在…  相似文献   

4.
尿流动力学检查的护理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戴凤君尿流动力学是借助流体力学及电生理、神经生理方法研究尿液在尿路中输送、贮存、排泄等功能的新学科。通过检测膀胱贮尿期容积压力变化,排尿期尿流率,尿道压力分布测定,膀胱和尿道有关肌肉电生理活动与神经生理情况,借以反...  相似文献   

5.
(续1998年第13卷第10期第466页)膀胱下尿路梗阻是指从膀优颈到尿道外口的梗阻,亦称为尿道梗阻、膀胱流出道梗阻等。排尿困难是其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对排尿困难的临床分析存在两大问题:①只能粗略地并有较大主观性地评价排尿困难程度,缺乏较客观的量化评估指标。②引起排尿困难的原因较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不能直接通过传统的临床检查而获得诊断,如逼尿肌无力、神经源性排尿功能障碍等。采用尿流动力学检查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1膀胱下尿路梗阻的病理生理变化膀胱下尿路梗阻因梗阻程度及持续时间不同,其病理生理变化亦各不相同。典…  相似文献   

6.
儿童尿失禁(PUI)临床多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PUI病因复杂,类型繁多,其发生多与膀胱尿道功能异常有关。尿动力检查(UDS)是评估膀胱尿道功能最好的方法,可确定PUI膀胱尿道功能变化类型。UDS从尿动力角度观察PUI,对确定PUI的原因、类型,指导治疗方案及评价治疗效果等具有重要价值。但我国儿童UDS尚未普及,严重影响PUI的诊治水平提升。本文针对UDS评估儿童功能性尿失禁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提高儿童功能性尿失禁的诊疗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女性尿失禁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102例尿失禁的中年女性患者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并分析比较尿失禁组(包括SUI组、UUI组、SUI/UUI组)与正常对照组自由尿流率、膀胱压力容积、压力流率及尿道压力的差异。结果:SUI组最大尿流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较正常对照组,SUI组及suI/UUI组Valsalva漏尿点压力具有明显差异(P〈0.05);最大尿流率时,SUI组逼尿肌压、最大尿道压及最大尿道闭合压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结论:尿流动力学检查有助于中年女性尿失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尿流动力学在女性尿道综合征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探讨尿流动力学在女性尿道 诊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Menuet尿流测定仪对20例女性尿道综合征患者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分型及相关治疗。结果:不稳定性膀胱6例(30%),逼尿肌无力4例(20%),远端尿道缩窄12例(60%),膀胱颈梗阻2例(10%),低顺应性膀胱1例(5%),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协同失调1例(5%)其中不稳定性膀胱并发远端尿道缩窄4例(20%),不稳定性膀胱并发逼肌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原发性男性膀胱颈梗阻的尿动力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男性原发性膀胱颈梗阻之尿动力学改变,包括尿流率、残余尿量及多通道尿动力学检查,并结合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膀胱镜检查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尿流率异常,可表现为最大尿流率降低,尿流曲线为钟型达峰时间延长或低平型.压力-流率检查可出现三型:高压-低流、正常压-低流、低压-低流,膀胱颈开放时间延迟在三型中均有出现.结合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膀胱镜检查分析对确定诊断有重要意义.结论 普通尿动力学检查对原发性膀胱颈梗阻可作出初步诊断,明确诊断需结合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肠道扩大膀胱成形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价值。方法:采用膀胱次全切除、回肠扩大膀胱成形术治疗7例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患者。结果:2例术后排尿通畅,剩余尿消失;3例术后曾有排尿困难,经尿道膀胱颈电切后排尿通畅,无尿失禁,最大尿流率分别为27、16和18ml/s;1例术前曾采用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无效,行本手术后剩余尿消失,但仍有尿失禁,后在超声引导下于尿道周围注射硅酮后,尿失禁症状明显改善;余1例术后仍有排尿困难。结论:该手术方法对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女性不同类型尿失禁临床及尿动力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女性不同类型尿失禁临床及尿动力学特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对76例女性患者常规行尿动力学检查,包括尿流率、压力流率研究、尿道压力测定、漏尿点压测定。结果 76例患者中,压力性尿失禁30例,运动紧迫性尿失禁15例,反射性尿失禁19例,混合型压力性/紧迫性尿失禁2例,不稳定尿道3例,假性尿失禁7例。运动紧迫性尿失禁中,DLPP≥40cmH2O者14例,均有不同程度双肾积水。结论 腹压漏尿点压测定可以协助确定压力性尿失禁的手术方式。神经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和膀胱出口梗阻均可能出现膀胱顺应性下降,逼尿肌漏尿点压可以帮助决定膀胱顺应性下降时手术治疗时机。当逼尿肌漏尿点压≥40cmH2O,或者膀胱充盈200ml时逼尿肌压力≥40cmH2O时,必须进行治疗,否则会导致上尿路损害。  相似文献   

12.
女性下尿路症状的尿动力学分析(附283报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研究以下尿路症状为主诉的女性患者的尿动力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女性患者.年龄6-89岁,临床表现为储尿期(刺激性)和(或)排尿期(梗阻性)症状,采用尿动力学方法检查尿流率、同步膀胱压力容积流率及肛门括约肌肌电图测定、部分同步透视下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 以排尿症状为主者86例,以储尿症状为主者197例。不稳定膀胱57例,感觉性尿急30例。神经原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32例,其中逼尿肌反射低下26例。逼尿肌反射亢进7例。逼尿肌收缩力低下26例。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1例。下尿路梗阻30例,其中膀胱颈梗阻6例,尿道远端狭窄11例,非神经原件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13例。压力性尿失禁68例,其中Ⅰ型19例,Ⅱ型12例。Ⅲ型14例,Ⅱ/Ⅲ型23例;TF常40例。结论 尿动力学检查能了解膀胱的功能状况和膀胱出口梗阻的部位,为临床治疗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十堰地区不同Hoehn-Yahr分期的帕金森病患者尿流动力学的差异.方法 选择十堰市人民医院就诊的45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依据Hoehn-Yahr分期标准分组,运用尿动力学测定仪检测比较不同Hoehn-Yahr分期帕金森病患者尿流动力学差异.结果 不同Hoehn-Yahr分期的帕金森病患者尿流动力学指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尿动力学异常主要是逼尿肌不稳定,而晚期患者主要表现为初感膀胱容量、膀胱最大容量的增加、低顺应性膀胱发生率增高,而随着帕金森病疾病的加重,逼尿肌力受损,最大尿流率及最大尿流率时的逼尿肌压力逐渐减小,残余尿明显增加.结论 不同Hoehn-Yahr分级的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膀胱尿道功能障碍会出现特征性的尿动力学变化,对于泌尿系症状的治疗方案、治疗、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腺性膀胱炎动物模型的尿流动力学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SD大鼠腺性膀胱炎尿流动力学检查方法。方法:将50只SD大鼠分成3组:模型组采用DH5a大肠杆菌溶液,隔两日灌注雌性SD大鼠膀胱诱导产生腺性膀胱炎动物模型;盐水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每隔两日膀胱灌注,共持续45天;空白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同条件饲养。45天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及病理检测。结果:尿动力学检查提示模型组大鼠储尿期膀胱逼尿肌不稳定发生率与对照组、空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确立了腺性膀胱炎的动物模型尿流动力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原位回肠代膀胱的尿动力学评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W形原位回肠代膀胱患者尿动力学特点及形成机理。 方法 对20例膀胱全切、W形原位回肠代膀胱患者行尿动力学评估,包括填写排尿情况问卷、尿流率、剩余尿测定、代膀胱测压、压力/流率测定和静态尿道压力描记,同时行膀胱造影、泌尿系B超、肾功能检查和IVU。 结果 20例患者中,白天尿失禁2例,夜间尿失禁6例。代膀胱最大容量(492. 9±177. 8)ml,充盈期最大压力(32. 1±8. 6)cmH2O。尿流曲线呈持续型12例,呈间歇型8例。持续型最大尿流率为(14. 9±2. 5 )ml/s,间歇型为( 7. 7±2. 8 )ml/s,代膀胱容量分别为( 409. 0±96. 1 )ml和( 622. 1±197. 7)ml,剩余尿量分别为(9. 2±11. 8)ml和(69. 0±38. 4 )ml; 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膀胱尿道造影提示:持续尿流型代膀胱颈口呈漏斗型,排尿时开放良好;而间歇尿流型代膀胱颈口不呈漏斗型或排尿时颈口开放欠佳。 结论 W形原位回肠代膀胱有较好的储尿和排尿功能,并发症低;排尿时存在持续型尿流和间歇型尿流两种形式,具有各自的尿动力学特点;其形成机理主要与代膀胱颈口形状和开放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尿动力学角度阐明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的尿动力学特点,为该术式提供尿动力学依据。方法:2000年1月~2006年3月间对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的20例患者进行随访,并获得尿动力学检测等资料。结果:随访期间发现,代膀胱容量逐渐增大,而充盈期最大压力逐渐减低;最大尿流率也逐渐增大,而排尿期最大压力和剩余尿量逐渐减少;膀胱颈压和最大尿道压逐渐增大;上述指标在术后3~6个月开始稳定在正常水平。随访期间均无肾积水,未见输尿管梗阻及反流,血清电解质及肾功能均正常。结论: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储尿囊具有较好的顺应性,适当容量,一定的低压和良好的抗反流作用;而术后进行膀胱功能训练是必要和有益的,观察发现3-6个月基本恢复稳定的代膀胱功能,且患者具有较好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改良Studer回肠新膀胱术后早期连续尿动力学变化特征。方法选取因患膀胱癌而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改良Studer回肠新膀胱术术后早期(术后1年以内)规律行尿动力学检查的患者49例,对比分析其尿动力数据。结果共有49例患者(男33例,女16例)至少在术后早期规律完成两次尿动力学检查,其中21人规律完成3次尿动力学检查。术后第3月、6月及12月尿动力学检查中最大膀胱容量(274.0±88.3 vs.296.7±91.3 vs.350.5±98.0)mL、充盈期最大膀胱压(31.1±13.9 vs.27.8±20.2 vs.19.6±12.8)cmH2O、充盈期新膀胱出现收缩时新膀胱容量(139.0±71.0 vs.150.5±85.5 vs.210.1±76.9)mL,其中术后第6月及12月尿动力学参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然而最大尿流率(9.1±5.1 vs.8.5±4.8 vs.8.6±5.5)mL/s、残余尿量(22.5±53.8 vs.36.1±80.0 vs.21.0±46.2)mL、最大尿道关闭压(59.8±26.2 vs.69.6±42.2 vs.71.7±46.7)cmH_2O、功能尿道长度(31.5±8.5 vs.32.1±9.9 vs.30.5±9.8)mm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12月,男性最大尿道关闭压(88.6±54.5)cmH_2O、功能尿道长度(34.6±9.5)mm分别与女性最大尿道关闭压(49.1±22.3)cmH_2O、功能尿道长度(24.0±6.4)mm相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改良Studer回肠新膀胱术是一种理想的尿流改道方式,具有适当容量、低内压、良好顺应性特点,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膀胱的功能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女性盆底器官脱垂伴尿失禁患者膀胱储尿期和排尿期的尿动力学参数变化. 方法对182例女性尿失禁和盆底器官脱垂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其中尿失禁140例,尿失禁伴盆底器官脱垂42例.在统一标准下行尿动力学检查测定膀胱灌注量、排尿量、膀胱顺应性、最大尿流率、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最小尿流率逼尿肌压、尿道阻力因子(URA)、膀胱梗阻指数(OBI)以及归-化逼尿肌收缩力,评价女性尿失禁患者盆底器官脱垂对膀胱储尿功能和排尿功能的影响. 结果 尿失禁组与尿失禁伴盆底器官脱垂组患者尿失禁病程[(58.1±75.4)与(41.9±55.4)个月]、膀胱灌注量[(295.3±95.8)与(276.5±80.8)ml]、膀胱顺应性[(77.7±122.1)与(51.5±61.9)ml/cm H2O]、最大尿流率[(15.8±12.5)与(14.7±13.9)ml/s]、最小尿流率逼尿肌压[(3.2±5.8)与(2.8±5.5)ml/cm H2O]、归-化逼尿肌收缩力[(7.5±12.8)与(8.2±13.8)cm H2O]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58.7±12.2)与(67.1±8.3)岁]、排尿量[(269.2±145.2)与(248.9±135.1)ml]、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20.4±16.2)与(25.7±21.3)cm H2O]、URA[(11.3±9.5与(14.8±12.6)cm H2O]、OBI[(15.6±14.5)与(21.7±20.1)cm H2O]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女性尿失禁患者更可能伴有盆底器官脱垂,而盆底器官脱垂对膀胱储尿功能无影响,但可影响排尿期相关参数,增加膀胱出口阻力和膀胱残余尿量.  相似文献   

19.
全膀胱切除术后建立低压力、大容量、高顺应性和高稳定性的尿动力学特征良好的储尿囊是替代膀胱的理想目标。本文主要对几种常用代膀胱的尿动力学状况进行回顾。  相似文献   

20.
男性后尿道横纹括约肌的控尿功能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一般认为,男性后尿道的控尿功能由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来实现.内括肌是一个功能性概念,在解剖形态学上是否真正存在内括约肌,目前尚存有争议.但一般认为内括约肌是平滑肌,位于膀胱颈和后尿道,由膀胱底延续下来的逼尿肌和两侧输尿管延续来的纵行肌以及尿道壁本身的平滑肌构成[1].内括约肌分布有丰富的α-受体,主要受交感神经支配,在控制膀胱排空和尿失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外括约肌是横纹肌,位于尿生殖膈之中呈环形包绕膜部尿道,由阴部神经(主要是体神经)支配,突然中断排尿由它来实现.在前列腺手术或膀胱颈内切开术后,内括约肌遭受破坏,控尿功能由外括约肌担负,如此时外括约肌也遭受损害或功能不足,即会发生尿失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