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中医调治心脾防治卵巢早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凤香  姜坤 《北京中医药》2009,28(12):945-947
卵巢早衰系一种多病因所致的卵巢功能衰竭,其发病率在妇女中占1%~3%,占继发性闭经的2%~10%,近年来有低龄化趋势且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治疗极为困难.中医主张治未病,根据内经理论.探讨从调心脾防治卵巢早衰的理论依据.主张防重于治,以期延缓女性生殖机能衰老,维护女性生殖健康.  相似文献   

2.
梁凤香  姜坤 《北京中医》2009,(12):945-947
卵巢早衰系一种多病因所致的卵巢功能衰竭,其发病率在妇女中占1%0%,占继发性闭经的2%-10%,近年来有低龄化趋势且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治疗极为困难。中医主张治未病,根据内经理论,探讨从调心脾防治卵巢早衰的理论依据,主张防重于治,以期延缓女性生殖机能衰老,维护女性生殖健康。  相似文献   

3.
4.
8 补火生土按五行学说的相生规律,火能生土,土赖火旺。由于火有坎离之分,土有戊己之别,坎火生己土,离火生戊土。肾属坎,脾属己,心属离,胃属戊;坎(肾)离(心)为阳气之根,亦是戊(胃)己(脾)阳气之源。前贤譬喻脾胃为釜,命火为薪,薪燃釜热,水谷始得以腐熟,精微方有以化生。反之,先天火衰,则诚如《类经附翼·求正录·真阴论》所说的那样:“火衰其本,则阳虚之证叠出”。而坎(肾)离(心)与戊(胃)己(脾)之间的相生关系尤为突出。对此,李士材更具体地指出:肾“虽属水脏而真阳寓焉,少火生气,火为土母,此火一衰,何以运行三焦、腐熟水谷乎?”脾胃属土,主…  相似文献   

5.
陈昫  胡玲 《新中医》2011,(11):132-133
《素问·逆调论》云:“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已明确指出,胃气以下行为顺,反之则“不得安卧”的发病特点。针对于此,临床多采用健脾益气、平肝和胃之法治疗取效。然而,近年来笔者在临证中发现,慢性非萎缩性、萎缩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等脾胃疾病患者常伴心烦易怒、夜寐不安等症,  相似文献   

6.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炎-癌转化过程中的重要病理阶段,CAG的发生与心、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心脾相关理论提示心、脾二脏可通过经络相通,存在母子相依、气血互生关系,同时在病理机制上相互制约。CAG发病特点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为脾胃亏虚,心火乘脾、情志失调为发病的重要病机,故CAG的临床辨治应相参心脾相关理论,重视补虚固本、清心养胃、调畅情志等治疗原则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陕西中医》2015,(9):1259-1260
古代文献中的"痔"可泛指所有肛门部疾病,如现代医学所说的痔病、肛门直肠瘘、肛周脓肿、肛裂、直肠脱垂、直肠肿瘤及直肠息肉等。中医药防治虽颇具优势,但因病种指向不明,概念模糊,对正确理解经典论著带来诸多不便。本文系统梳理古籍中"痔"所指的不同病种,对于今后的中医药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思则气结,劳伤心脾”关联饮食和睡眠,是抑郁症病机的关键,调理饮食和睡眠是临床医生治疗抑郁症的基本手段和有效方法.立足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现代医学进行抑郁症病理研究,认为心脾是抑郁症的主要病位,“思则气结,劳伤心脾”导致神经网络功能紊乱,从心脾论治能解决抑郁症的核心病理环节,起到治病求本的作用,神经信号转导通路为阐明“调控心脾法”治疗抑郁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的“火”.是在对物质之火的直观观察和认识基础上,通过取象形成的意象性的概念,“火”字是这一概念的符号。由于意象概念不是对事物本质的抽象,而是取象的结果,因此对“火”的概念不可进行单一的、精确的定义,应从不同层次上分析和理解。从广义而言,“火”有自然现象的火、哲学概念的火、医学概念的火、属火的一般概念等四个方面的涵义。仅就“火”的中医涵义来讲,表述的内容也非常广泛,但概括起来,其主要涵义有以下四种:生理之火、病理之火、六气之火、药物气味之火。  相似文献   

10.
刘进 《辽宁中医杂志》1998,25(9):391-391
1证与证候的关系证与言正是繁简字。言正,俗与证字通用。故而辨析证与证候的关系,首先应明确“证”与“证候”的关系。中医学中最早使用“证”这个概念的是《内经》,所谓:“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即把证作为疾病的征象加以使用...  相似文献   

11.
从心脾论治老年性痴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年性痴呆是老年期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其病因病机尚未明确,治疗上缺乏确切的疗法。文章从心脾与痴呆的关系人手,认为心脾与脑在生理病理上存在着相关性,以补益心脾法为主治疗老年性痴呆,能改善患者的躯体症状,延缓智力衰退。为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戴敏 《新中医》2015,47(8):287-289
目的:观察推拿联合中医睡眠护理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推拿联合中医睡眠护理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地西泮片进行治疗。观察比较2组治疗4周后的睡眠情况、失眠复发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以评价2种疗法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48.00%,对照组治愈率为27.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复发率为35.42%,对照组复发率为37.04%,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采用地西泮片治疗的患者相比,应用推拿联合中医睡眠护理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在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4.
证病辨析     
对中医证候辨析和西医病状诊断进行两者相互关系的研究,从中西医两种学说用不同的角度指出了证病辨析不能拘泥于1+1=2的数学公式。通过脏腑中气不足和尿毒症等疾病的治疗结果,阐述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科学方法。揭示了中西医两种学说各有优劣。只有将其科学理论体系和方法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才是医学科学向前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中医心脾相关的理论是在中医经典理论五行学说以及藏象学说的基础上,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挥发展而形成的学说性理论,其对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以及脏腑辨证理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对心系、脾系疾病防治的理论体系.早在〈内经〉〈难经〉就详细论述心脾两脏互相关系的重要性.〈素问·阴阳藏象大论〉"心生血,血生脾".〈灵枢·决气篇〉:"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心主血,脾统血,血成为心脾相关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16.
细胞凋亡与中医正气学说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胞凋亡是由于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引起的细胞主动性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的诱因为非随机发生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的较弱刺激,凋亡细胞被巨噬细胞或周围细胞清除.从中医学的观点来看,细胞凋亡与中医正气学说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就正气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7.
韩小雅 《四川中医》2020,38(9):53-55
口腔溃疡俗称口疮,是一种发病于口腔黏膜的疾病,多见于软腭、前庭沟、舌头、唇内侧、舌腹、颊黏膜部位,以上部位黏膜角化较差或缺乏角质层均会引起口疮。一旦发病患者疼痛剧烈,局部呈现明显灼痛,严重者还可能影响说话、饮食,影响日常生活,甚至并发口臭、便秘、恶心、慢性咽炎、发热、乏力、头晕、头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当前西医治疗无特效药,在对症治疗基础上,以心脾积热为主,在治疗中着重清热解毒、泻心脾之火,同时还兼顾保护患者脾胃,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进一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李苗  张妍  雷瑗琳 《陕西中医》2021,(6):814-816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恶化转归,其居高不下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寻求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基于近年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特点,秉持中医重视“脾胃后天之本”的理论观点,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心脾同治的临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9.
田芬兰教授认为,心衰病多因痰饮、瘀血、水湿所致,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但尤其以脾脏关系更为重要,治疗常常从脾论证,并且兼顾从心治疗,用一些温补心脾之阳的药物来达到温阳利水的效果,同时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酌加养阴之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证不寐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不寐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谷维素、艾司唑仑口服,治疗组应用归脾汤加减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25例,有效3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2%;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3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0%,2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7个项目内容较治疗前好转,且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后2组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组更明显。对照组复发率为25%,治疗组为1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归脾汤加减治疗失眠症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