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咪唑斯汀抑制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咪唑斯汀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抑制作用,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建立小鼠ACD模型,观察口服不同剂量咪唑斯汀对小鼠耳肿胀的抑制作用.采用ELISA法检测ACD小鼠产生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4(IL-4)的水平及咪唑斯汀对这3种细胞因子的作用.结果 口服各剂量咪唑斯汀均能明显抑制ACD小鼠耳肿胀(P<0.05);ACD小鼠血清及脾淋巴细胞IFN-γ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ACD小鼠血清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1),腹腔巨噬细胞产生TNF-α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ACD小鼠血清及脾淋巴细胞产生IL-4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不同剂量咪唑斯汀对3种细胞因子均有显著或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 咪唑斯汀对小鼠ACD疗效可能通过其对细胞因子的抑制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Th1/Th2类细胞因子mRNA表达及产生的影响.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SLE患者PBMC中Th1类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和Th2类细胞因子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mRNA表达和产生的变化.结果 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SLE患者PBMC产生IFN-γ,IL-4和IL-10水平分别为(74.08±15.85)pg/mL,(246.43±45.25)pg/mL,(549.52±67.00)pg/mL;mRNA平均表达水平分别为0.3298±0.2181,0.4951±0.2938,0.8671±0.6620.治疗前IFN-γ,IL-4和IL-10水平分别为(113.5±27.6)pg/mL,(272.97±33.78)pg/mL,(625.32±104.61)pg/mL;mRNA平均表达水平分别为1.4094±0.6317,0.6872±0.4713,1.1758±0.6255;治疗后各细胞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但IFN-γ较IL-4,IL-10降低更为显著.结论 糖皮质激素可通过影响SLE患者细胞因子mRNA表达和产生,调节Th1/Th2类细胞因子网络平衡,可能为糖皮质激素治疗SLE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天疱疮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检测及其与病情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天疱疮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31例急性发病期和治疗后缓解的天疱疮患者以及15例正常人对照血清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可溶性IL-2受体(sIL-2R)水平,并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血清抗体滴度,同时用烧伤面积九分法记录皮损面积.结果 天疱疮患者急性发病期IL-10水平低于正常人(P<0.05),且与皮损面积呈负相关(r=-0.25,P<0.05);sIL-2R和IFN-γ水平高于正常人(P<0.05),且与皮损面积呈正相关(分别为r=0.60,P<0.05;r=0.41,P<0.05);天疱疮抗体滴度与皮损面积无相关性(P>0.05).结论 天疱疮发病中存在细胞因子的异常,IL-10、sIL-2R和IFN-γ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其水平的检测可用于监控疾病的严重程度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4.
CTLA4Ig诱导银屑病Th1/Th2转换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研究银屑病的Th1/Th2反应模式,并观察CTLA4Ig在诱导银屑病Th1/Th2转换中的作用。方法 标本取自33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20例正常人对照,利用植物血凝素(PHA)和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单独及与CTLA4Ig协同刺激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增殖,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PBMC培养上清液中白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4(IL-4)水平。结果 SEB显着促进银屑病组3种细胞因子的分泌(P<0.01);进行期IFN-γ/IL-4的比值明显高于静止期(P<0.01).CTLA4Ig可以抑制IL-2、IFN-γ的分泌,并呈剂量依赖关系;而IL-4相对于IL-2及IFN-γ分泌是增强的;当CTLA4Ig浓度达到10μg/mL时,3种细胞因子的分泌均明显被抑制。结论 银屑病属于Th1型反应模式,CTLA4Ig可以下调Th1型细胞因子,上调Th2型细胞因子,提示CTLA4Ig具有诱导银屑病的Th1/Th2失衡向Th2转换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天疱疮患者发病期和缓解期辅助性T细胞(Th)发病模式。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20例天疱疮患者急性发病期、缓解期和20例正常对照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0(IL-10)、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天疱疮患者急性发病期IFN-γmRNA水平高于正常人,差异有显著性(P<0.001);缓解期IFN-γmRNA水平与正常人差异无显著性(P=0.9800)。发病期IL-10mRNA水平低于正常人,但差异无显著性(P=0.0834)。结论 天疱疮患者发病过程中有Th1/Th2细胞失平衡现象,发病期Th1型细胞因子IFN-γ可能占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皮肌炎(DM)/多发性肌炎(PM)的Th1/Th2/Th3细胞功能性极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23例DM/PM患者(DM18例,PM5例)和17例健康人的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中白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含量。结果 DM/PM患者的IFN-γ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2),IL-4和TGF-β1分别高于健康对照组(P值均<0.05),IFN-γ/IL-4比值小于对照组(P<0.02)。在肺X线片或CT片上,DM10例、PM1例示肺纹理增多、增粗或纤维化,其TGF-β1分别高于无肺纹理增多、增粗或纤维化的患者(DM6例,PM2例)(P>0.05)和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 DM/PM患者的Th1/Th2/Th3型细胞因子网络出现异常,IL-4和TGF-β增高,IFN-γ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湿疹和特应性皮炎(AD)皮损处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及其他细菌的定植情况,评价抗菌药物与糖皮质激素联合用药的疗效。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试验,在筛选日及治疗后第7、14和28天对皮损评分,并在皮损和非皮损处分离细菌。试验组外用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对照组外用基质和糖皮质激素。结果 共入选患者327例,湿疹208例,AD119例。湿疹皮损处细菌的阳性率为70.19%,金葡菌占47.26%;非皮损部位细菌阳性率为32.69%,金葡菌占27.94%。AD皮损处细菌阳性率为74.79%,金葡菌占79.78%;非皮损部位细菌阳性率为34.45%,金葡菌占80.49%。湿疹和AD皮损部位金葡菌的定植量均高于非皮损部位(P<0.01,P<0.05),细菌的定植量与皮损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两组患者治疗后总体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但湿疹临床症状评分指数>8分者及AD评分指数>7分者,在治疗的第7天,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症状评分指数改善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治疗的第14天和第28天,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湿疹和AD患者皮损部位细菌的检出率和金葡菌的带菌率均明显增高,说明金葡菌与湿疹皮炎的关系密切,早期联用抗菌药物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T淋巴细胞在接触变应性光皮炎(CAP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BALB/c纯系雌性小鼠建立氯丙嗪所致的CAPD模型,采用腹腔注射抗小鼠CD4、CD8单克隆抗体(mAb)方法,激发后48h测小鼠耳肿度,局部皮损行HE染色,计单一核细胞浸润数.ELISA法测小鼠血清白介素10(IL-10)、干扰素γ(IFN-γ)水平.结果 腹腔注射抗CD4mAb组,IL-10水平与阴性对照组(仅光激发,不做光诱导)接近(P>0.05),而IFN-γ水平较阴性对照组高(P<0.05);与腹腔注射抗CD8mAb组相比,IL-10、IFN-γ水平均降低,但耳肿度及单一核细胞浸润数该两组接近,且该两组IL-10、IFN-γ水平均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联合注射抗CD4、CD8mAb组,IL-10、IFN-γ水平,耳肿度及单一核细胞浸润数均接近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 在氯丙嗪诱导的CAPD模型中,CD4+Th1和CD8+T淋巴细胞可通过上调IFN-γ水平正调节该反应;而CD4+Th2淋巴细胞可通过上调IL-10水平下调该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中P物质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5例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浆中P物质浓度,观察P物质与疾病严重程度积分及嗜酸粒细胞数的关系.结果 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浆中P物质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P<0.01),且疾病的EASI评分和Rajka严重度积分与P物质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95和0.86,P均<0.01.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数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P<0.01),并且与疾病的严重度呈正相关(与EASI评分r=0.42,P=0.011,与Rajka严重度积分r=0.42,P=0.013):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浆中P物质浓度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数呈正相关(r=0.43,P=0.009).结论 P物质对判断特应性皮炎活动性可能有一定价值;P物质可能与嗜酸粒细胞共同参与特应性皮炎发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咪唑斯汀和西替利嗪治疗湿疹和特应性皮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观察治疗前、后湿疹和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中白介素(IL)-4、IL-5、干扰素(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变化.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咪唑斯汀组、西替利嗪组和对照组,外搽1%达克罗宁霜,治疗3周后观察、比较各组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应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湿疹和特应性皮炎患者的IL-4、IL-5、IFN-γ和TNF-α水平 .结果:入组前各组的症状、体征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咪唑斯汀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和西替利嗪组.治疗前湿疹和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IL-4、IL-5和IFN-γ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NF-α水平与健康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咪唑斯汀和西替利嗪治疗后血清IL-4、IL-5和IFN-γ水平下降.结论:咪唑斯汀治疗特应性皮炎和湿疹安全、有效;咪唑斯汀对IL-4、IL-5的影响作用强于西替利嗪.  相似文献   

11.
目的:确定白芍总苷(Total Glucosides of Paeony,TGP)对小鼠特应性皮炎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建立Nc/Nga小鼠实验性特应性皮炎模型。30只小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实验组(TGP治疗),每组10只。实验组连续灌胃用药2周,分别于第8 d、15 d测量各组小鼠背部皮损厚度和皮肤质量,并利用ELISA法分别检测第8 d、15 d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4,IL-5和IgE的表达。结果:白芍总苷治疗第8 d、15 d,皮损厚度变薄及皮损皮肤质量明显减小(P0.05),血清细胞因子IL-4、IL-5和IgE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IFN-γ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白芍总苷可能通过促进IFN-γ分泌,下调炎症因子IL-4、IL-5水平以及抑制IgE表达从而对小鼠特应性皮炎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荨麻疹患者白介素13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白介素(IL)-13在急、慢性荨麻疹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对22例急性荨麻疹患者和2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内IL-13、IL-4、干扰素酌(IFN-酌);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13和总IgE,并与正常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经流式细胞仪检查发现,急性荨麻疹患者淋巴细胞IL-13的表达显著升高,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慢性荨麻疹患者的IL-13表达略有升高,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4的表达在两组患者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LISA检测血清IL-13的结果与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相符;急慢性荨麻疹患者IL-4的表达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FN-酌的表达在荨麻疹患者中无明显改变。IgE的表达在急、慢性患者中均显著升高。但IL-13的表达和IgE抗体的量无相关性。结论 IL-13在荨麻疹的发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急性荨麻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咪喹莫特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 ELISA检测经咪喹莫特灌胃(30mg/kg)后不同时间点的BALB/c小鼠血清干扰素α(IFN-α)、白介素12(IL-12)、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浓度的变化。ELISA检测喂食咪喹莫特的BALB/c小鼠脾细胞在与0.25μg/mL刀豆素A共孵育时分泌IFN-γ、IL-4的能力。结果 咪喹莫特体内诱导BALB/c小鼠生成IFN-α、IL-12,在诱导后2h达高峰;咪喹莫特体内无诱导BALB/c小鼠生成IFN-γ、IL-4的作用;接受咪喹莫特灌胃的BALB/c小鼠脾细胞体外受ConA诱导时,分泌IFN-γ和IL-12的能力增强。结论 咪喹莫特诱导BALB/c小鼠分泌IFN-α、IL-12等前炎症因子,并由此促进机体获得性免疫。  相似文献   

14.
两种变应原致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两种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小鼠模型,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分别以二硝基氟苯和荧光素-5-异硫氰酸盐作为致敏剂,以腹部致敏、耳部激发的方法建立两种ACD小鼠模型。激发前后测量耳廓厚度,计算耳肿胀度;H-E染色观察耳组织病理改变。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局部皮损中及用ELISA法检测淋巴结细胞分泌的Th1型/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①成功建立两种ACD小鼠模型。②两种模型的局部皮损中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差异。二硝基氟苯组以白介素2表达为主;异硫氰酸荧光素组以白介素4表达为主。③二硝基氟苯组淋巴结细胞分泌干扰素酌的量是异硫氰酸荧光素组的5倍多;异硫氰酸荧光素组淋巴结细胞分泌白介素4的量是二硝基氟苯组的约2倍。结论 二硝基氟苯诱导以Th1型细胞因子占优势的ACD,异硫氰酸荧光素诱导以Th2型细胞因子占优势的ACD。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吴茱萸次碱软膏对小鼠特应性皮炎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用二硝基氯苯(DNCB)反复刺激新生Nc/Nga小鼠背部皮肤,建立小鼠试验性特应性皮炎模型。36只小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试验组(吴茱萸次碱软膏治疗),每组12只。试验组连续用药2周,分别于第8天、15天测量各组小鼠背部皮损厚度和皮肤质量,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第8天、15天血清中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4,IL-5,免疫球蛋白E(IgE)的表达。结果吴茱萸次碱治疗第8天、15天,皮损厚度及皮肤质量明显下调(P0.05),血清中细胞因子IL-4、IL-5和IgE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IFN-γ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吴茱萸次碱软膏可能通过促进IFN-γ分泌,下调炎症因子IL-4、IL-5水平,以及抑制IgE表达,从而对小鼠特应性皮炎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