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动脉狭窄分布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经MRI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是否存在脑动脉狭窄分为狭窄组与非狭窄组;狭窄组患者再根据狭窄部位分为单纯颅内狭窄组、单纯颅外狭窄组和颅内合并颅外狭窄组,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 60岁)和老年组(≥60岁),根据血管狭窄数量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23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者114例(62.0%),单纯颅外动脉狭窄者30例(16.3%),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者40例(21.7%).前循环狭窄(76.6%)比后循环狭窄(33.7%)更多见,分别主要见于大脑中动脉(64.4%)和大脑后动脉(53.8%).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dds ratio,OR)1.04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1.015 ~1.084;P=0.005]、高血压(OR 10.063,95% CI4.402 ~23.004;P<0.001)、糖尿病(OR 3.873,95% CI1.141~13.147;P=0.030)、吸烟(OR 3.311,95% CI 1.112 ~9.855;P=0.031)和纤维蛋白原(OR 6.085,95% CI1.396 ~26.533;P=0.016)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OR10.779,95%CI4.468 ~ 26.007;P<0.001)、糖尿病(OR3.593,95% CI1.018 ~ 12.685;P =0.047)、吸烟(OR 4.408,95% CI 1.403~ 13.826;P=0.011)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OR6.143,95% CI1.838 ~ 20.537;P=0.003)、糖尿病(OR 8.179,95% CI1.844~ 36.287; P=0.006)、纤维蛋白原(OR 2.410,95% CI1.046~5.551;P=0.039)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显著性高于单纯颅外狭窄组(P =0.001)和单纯颅内狭窄组(P=0.018),单纯颅外动脉狭窄与单纯颅内狭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但3组平均水平均高于正常值.中青年组以单纯颅内、单纯颅外狭窄多见,老年组中以单纯颅内狭窄及合并颅内外狭窄较为常见.多支血管狭窄组年龄(P =0.036)和尿酸水平(P =0.006)显著性高于单支病变组,但仅年龄(OR 1.030,95% CI 1.003 ~ 1.057;P=0.028)与多支脑动脉狭窄显著独立相关.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动脉狭窄以颅内动脉狭窄多见,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比例随年龄增长有所升高.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纤维蛋白原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和糖尿病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单纯颅内、颅外动脉狭窄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纤维蛋白原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CRP和尿酸可能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与脑动脉狭窄有关的炎性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
邱麟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4):5537-5538
研究表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和最主要的病变,如在早期发现动脉病变并给予介入治疗可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1].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得脑动脉狭窄的诊断率不断提高,大量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在早期得到治疗.本研究通过分析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动脉狭窄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和二级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对狭窄分布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和血管危险因素,根据病变部位将患者分为颅内病变组、颅外病变组和颅内外联合病变组,对各组间人口统计学资料和血管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 共有1272例患者纳入分析,1028例(80.8%)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其中342例(33.3%)为颅内病变,330例(32.1%)为颅外病变,356例(34.6%)为颅内外联合病变.颅内病变组平均年龄显著低于另外两组(F=41.995,P=0.000).各组间性别(x2=10.602,P =0.005)、高血压(x2=11.316,P=0.003)和糖尿病(x2=13.465,P=0.001)的构成比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组颅内外血管狭窄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00),青年组和中年组以颅内病变为主,老年组以颅内外联合病变多见.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与单纯颅内病变及颅内外联合病变有关,单纯颅外病变仅与高龄和高血压有关.1028例存在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共累及血管2732支,其中前循环血管1759支(64.4%),后循环血管973支(35.6%),前循环轻、中和重度狭窄均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见,而闭塞以大脑中动脉最多见;后循环各种程度病变均以椎动脉颅外段最多见.结论 不同部位脑血管病变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布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的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52例有症状性急性脑梗死患者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以判断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特征,并比较狭窄组和非狭窄组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TIA病史、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的情况和水平。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与颅内外动脉狭窄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52例患者中,35例(67.3%)有颅内外动脉狭窄,其中颅内动脉狭窄的有30例,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85.7%,颅外动脉狭窄的有13例,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37.1%。同时存在2条以上动脉狭窄的有20例,发生率为57.1%,双侧动脉狭窄的有15例,发生率为42.9%,既有前循环动脉狭窄又有后循环动脉狭窄的有8例,发生率为22.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3.5,95%CI:2.7~7.8;P=0.019)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OR=1.5,95 CI:1.1—4.6;P=0.042)是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半数以上有多条动脉狭窄;糖尿病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与颅内外动脉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血管狭窄的分布及其与脑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21例TIA患者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血管病变部位、受累血管数目的特点及其与脑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67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狭窄或闭塞(55.4%),40例存在多血管受累(35.5%),血管狭窄部位以MCA受累最常见(38.8%),危险因素越多,受累血管越多。结论 TIA患者脑血管狭窄的发生率较高,常累及多条血管,其病变程度与危险因素的多少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脑动脉狭窄程度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神经内科因头晕或缺血性脑血管病住院的病人17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为脑动脉狭窄病人122例,经DSA或无创影像学检查证实无脑动脉狭窄病人49例。将17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分为无狭窄组(49例)、轻度狭窄组(21例)、中重度狭窄组(101例);根据狭窄分布范围分为单支、双支、多支狭窄,颅内和(或)颅外狭窄,前和(或)后循环狭窄。比较脑动脉狭窄严重程度与血浆促动脉硬化指数(AIP)及狭窄血管分布范围之间的关系。结果:3组年龄、血糖、总胆固醇(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AIP及高血压、糖尿病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随着脑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增加,年龄、血糖、TG、AIP增高,而HDL-C下降,高血压、糖尿病所占比例增加。脑动脉狭窄严重程度与血管分布范围比较发现,血管狭窄程度越重累及的血管越多(r=0.16,P=0.07),当血管狭窄同时累及前后循环时,狭窄的程度较重(χ2=9.1...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彩色多普勒诊断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LEADDP)的诊断价值及有关LEADDP的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了50例糖尿病病人的双侧下肢动脉,同时与30例正常人对照;应用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有关LEADDP的危险因素作了探讨。结果 本组发现LEADDP21例,占42%。多因素分析显示对LEADDP影响最大的前二个因素依次是:空腹血糖水平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与糖尿病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梗死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性前瞻性分析首次新发脑梗死合并甲亢患者,入院后1周内完成(头+颈)CT血管造影术(CTA)检查,根据血管检查结果分为血管狭窄组和无血管狭窄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两组间的差别,同时比较不同血管狭窄程度与甲状腺激素的关系。结果共纳入患者61例,其中无血管狭窄组26例,血管狭窄组35例。血管狭窄组前循环30例(85.71%),其中颈内动脉终末端(ICA)15例(42.86%),大脑中动脉(MCA)8例(22.86%)。根据血管狭窄程度分:轻度狭窄10例(28.57%),中度狭窄10例(28.57%),重度狭窄5例(14.29%),均为 ICA,闭塞10例(28.57%)。血管狭窄组糖尿病的比例(28.57% vs 7.69%,P=0.0425)、总胆固醇(4.56 mmol/L±1.25 mmol/L vs 3.51 mmol/L±0.73 mmol/L,P=0.0345)、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59.73 ng/dL±40.03 ng/dL vs 25.19 ng/dL±19.78 ng/dL,P=0.0261)、甲状腺过氧化酶抗体(APTO)(541.36 U/mL±536.54 U/mL vs 48.28 U/mL±24.25 U/mL,P=0.0045)显著高于无血管狭窄组。血管狭窄程度随着 FT4(P=0.0302)、甲状腺免疫球蛋白抗体(A TG)(P=0.0434)、APTO(P=0.0398)增加而加重。结论脑梗死合并甲亢患者血管狭窄以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最易受累,糖尿病、总胆固醇、FT4、APTO可能是血管狭窄影响因素,同时血管狭窄程度随着FT4、A TG、APTO的增加而加重。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最为常见的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之一,它可导致糖尿病足乃至引起坏疽截肢。因此预防与减少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显得极为重要。本文着重讨论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相关因素,其中搜集了2000年1月至2003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34例糖尿病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老年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44例老年患者行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检测,将颅内动脉狭窄者29例为狭窄组,其余125例为非狭窄组,比较两组间2型糖尿病、高血压的患病情况,血压,空腹和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C肽,尿白蛋白肌酐比(Alb/Cr),血脂水平,分析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明显增加(P=0.002),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危险最高,狭窄组和非狭窄组患者的TG、HbA1c、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尿Alb/Cr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HbA1c和尿Alb/Cr是颅内动脉狭窄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患者颅内动脉狭窄与糖、脂代谢紊乱相关。  相似文献   

11.
前循环急性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前循环急性进展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进展性卒中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分为进展组32例,非进展组68例。由1名经过相关培训的神经科主治医师询问病史并进行体检,记录与前循环急性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发生可能相关的24个危险因素,进行χ2或t检验,对所有入组的患者以病情是否进展为因变量(Y),以单因素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后退法分析,筛选出独立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显示:有颈动脉狭窄(OR=22.069,95%CI:5.169~94.223)、入院体温增高(OR=13.404,95%CI:1.958~91.736)、有糖尿病史(OR=12.598,95%CI:2.867~55.359)3个因素进入模型(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入院体温增高、有糖尿病史是前循环急性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前循环急性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引起进展性缺血性卒中(PIS)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PIS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同期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卒中家族史、卒中次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吸烟、饮酒等共20个因素进行2χ或t检验,并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来确定其影响程度。结果单因素分析:①有高血压病史者,PIS组73例(66%),非PIS组35例(32%),P<0.01。②有糖尿病史者,PIS组46例(42%),非PIS组9例(8%),P<0.01。③入院时高血糖者,PIS组51例(46%),非PIS组13例(12%),P<0.01。④卒中发生于椎-基底动脉系统者,PIS组31例(28%),非PIS组9例(8%),P<0.01。⑤入院时感染发热者,PIS组17例(16%),非PIS组5例(4%),P<0.05。⑥有冠心病史者,PIS组17例(16%),非PIS组5例(4%),P<0.05。⑦有TIA发作史者,均发生在PIS组,P<0.05。⑧入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IS组为7±4,非PIS组为5±4,P<0.05。将20个因素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8个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α=0.05水平为界,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4个危险因素依次排列顺序为,既往糖尿病史、入院时感染发热、既往高血压史、有TIA发作史。此4个因素可进入回归模型。结论糖尿病、合并感染、高血压和TIA是PIS的主要危险因素,并且PIS的发生可能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脑微出血(CMBs)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于北京军区总医院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184例,根据头部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显示有无CMBs,分为CMBs组60例和无CMBs组124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血清生化结果,计算肾功能肌酐清除率(Ccr),并对两组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MBs组与无CMBs组年龄[(63±10)岁比(58±10)岁]、男性患者比率[65.0%(39/60)比49.2%(61/124)]、脑白质疏松(LA)发生率[73.3%(44例)比47.6%(59例)]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20±8)μmol/L比(16±6)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Bs组Ccr水平[(89±10)ml/(min·1.73 m2)]低于非CMBs组[(106±6)ml/(min·1.73 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03,95%CI:1.024~1.989,P=0.028)、LA(OR=3.121,95%CI:1.310~7.436,P0.05)、肾功能异常(OR=1.890,95%CI:1.358~3.076,P0.01)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LA及肾功能异常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包括脑白质疏松(LA)在内的相关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保健科、神经内科发病72 h内住院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751例,随访3年,入选患者701例,随访中再发患者124例为再发组;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577例为未再发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危险因素。结果再发组患者LA程度高于未再发组(Z=-2.307,P=0.021);再发组血糖、血压、血脂控制达标率低于未再发组(均P<0.05)。Spearson相关分析与缺血性卒中再发患者呈正相关的因素为LA(r=0.451,P=0.007)、年龄(r=0.334,P=0.015)、血压(r=0.812,P=0.001)、血糖(r=0.637,P=0.00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r=0.674,P=0.000)、总胆固醇(r=0.748,P=0.003)、三酰甘油(r=0.878,P=0.004)、吸烟(r=0.380,P=0.008);与脑卒中再发无明显相关的因素为性别(r=0.032,P=0.115)。二分类Logistics回归与缺血性卒中再发呈正相关因素为年龄(B=0.142,P=0.000)、血压(B=0.135,P=0.000)、LDL-C(B=1.141,P=0.001)、三酰甘油(B=0.367,P=0.036)、血糖(B=0.385,P=0.000);与缺血性卒中再发无相关的因素为LA(B=22.221,P=0.997)、总胆固醇(B=0.081,P=0.867)、吸烟(B=21.434,P=0.995)。结论年龄、高血糖、高血压、三酰甘油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LA、总胆固醇、吸烟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混杂因素。进行积极危险因素干预治疗,对预防缺血性卒中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吞咽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09年3月—2011年12月,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缺血性卒中患者496例,对患者人口统计学、个人史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结果①在496例患者中,发生吞咽功能障碍的有103例,总发生率为20.8%。②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升高而上升,年龄〉60岁各组与〈50岁组相对危险度的比较,均成倍增加,均P〈0.05。以小脑梗死为对照,脑干梗死发生吞咽功能障碍的危险度校正后是小脑梗死的3.67倍(95%CI:1.50~8.20),P〈0.05。③吞咽功能障碍组高血压、糖尿病、不同病灶部位(右侧大脑半球、多发性梗死、脑干梗死)的发病例数均高于无吞咽障碍组,均P〈0.05。校正危险度后结果显示,有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吞咽功能障碍的危险度是无糖尿病病史的2.55倍(95%CI:0.74~5.99,P〈0.01),有多发性梗死的患者发生吞咽困难的危险度是无多发性梗死者的2.88倍(95%CI:1.03~5.90,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高龄、高血压、糖尿病、脑干梗死及多发性梗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与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的异同.方法 分析11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生活方式因素等以及入院后血糖、血脂、尿酸、纤维蛋白原等生化资料.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高血压病发病率、血清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高于脑梗死患者(P<0.01或P<0.05).结论 高血压与TC、LDL-C水平作为发病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密切程度高于心肌梗死;纤维蛋白原和尿酸异常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中可能有更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1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6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HT,将其分为HT组(90例)及非HT组(870例)。观察两组患者入院24 h内的血压、餐后及空腹血糖、胆固醇水平,影像学监测到的梗死面积,心房颤动,溶栓治疗,入院前、后的抗凝治疗,既往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史。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确定HT的危险因素,并对比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试验(TOAST)分型中各类型脑梗死HT的发生率。结果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大面积脑梗死(P=0.000,OR=10.519,95%CI:6.600~16.766)、心房颤动(P=0.006,OR=1.913,95%CI:1.206~3.003)、溶栓治疗(P=0.033,OR=2.502,95%CI:1.078~5.805)、抗凝治疗(P=0.000,OR=7.877,95%CI:2.491~25.911)、餐后血糖≥10 mmol/L或空腹血糖≥7.0 mmol/L(P=0.011,OR=0.822,95%CI:1.146~2.897)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收缩压≥180 mm Hg和(或)舒张压≥110 mm Hg、高胆固醇(5.98 mmol/L)以及抗血小板聚集史不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②TOAST分型中,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患者的HT发生率最高(21.4%,34/159),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的HT发生率最低(1.1%,2/18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HT的发生率为8.6%(51/593)。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心房颤动、溶栓、抗凝、高血糖等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是发生HT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伴白质疏松的脑梗死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伴白质疏松(LA)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头部CT或MRI表现,将其分为伴LA组(43例)和不伴LA组(173例),比较两组患者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梗死部位和大小、病变血管及侧支循环情况。结果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循环病变(OR=7.165;95%CI:3.072~16.714)、高血压(OR:3.135;95%CI:1.090—9.013)、高龄(OR=1.119;95%CI:1.067—1.174)是伴LA脑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②43例伴LA组患者中,梗死部位在基底核或皮质下白质的有27例(62.8%),腔隙性脑梗死为18例(41.9%);173例不伴LA组中,以上两种梗死分别为46例(26.6%)和18例(10.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③伴LA组前循环病变的有27例,不伴LA组为41例(Х^2=7.890,P〈0.05)。伴LA组有6例(22.2%)发生大脑前动脉病变,血管闭塞12例(44.4%);不伴LA组无大脑前动脉病变(P=0.003),血管闭塞的有37例(90.2%),两组比较P〈0.01。两组侧支循环开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小血管及前循环病变是伴LA脑梗死患者发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