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人食管胸腹段血管走向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成人食管下胸段及腹段血管走向。重点观察食管下括约肌(LES)区血管走向及与下胸段血管吻合关系。方法:15例成人尸体血管灌注红色乳胶后在2倍双目放大镜下解剖观察并测量动脉分支、长度和口径。结果:下胸段食管以1支食管动脉多见,其直径平均为1.4±0.5mm。腹段食管动脉以双重支配多见。进一步解剖发现贲门区附近食管动脉呈半环状行走,其血管直径为2.1±0.7mm,长度为5.5±1.5cm,并发出3~8支小分支进入LES或与食管下胸段动脉发生吻合。结论:食管腹段血供较下胸段血供丰富。贲门附近半环状行走食管动脉与LES结构和功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成人女性尸体,观察到支动脉变异。1 迷走食管动脉起自肝左外叶动脉 肝左外叶动脉在其起点17.0mm、人肝门后7.0mm处发出迷走食管动脉。迷走食管动脉起点处外径为2.4mm,行经静脉韧带裂出肝至肝胃韧带达食管腹段前壁,分支营养之。肉眼解剖观察未见胃左动脉发分支至食管腹段,且与迷走食管动脉分支间无肉眼见的直接吻合。  相似文献   

3.
成年家犬胸腰段脊髓营养动脉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成年家犬胸腰段脊髓营养动脉的数目、管径和配布特点。方法 :7只成年家犬动脉灌注乳胶后取脊髓全长 ,对其胸腰段脊髓营养动脉进行观测。结果 :胸腰段脊髓的前根髓动脉 (12 .6± 2 .1)条 ,管径 (0 .2 182± 0 .0 773 )mm ,基本不成对分布 ,左侧者居多 ;最大前根髓动脉位于中腰髓 ,管径 (0 .3 83 6± 0 .0 3 3 1)mm ,动脉干长 (9.17± 1.68)mm。胸腰段脊髓后根髓动脉数目 (12 .7± 3 .4)条 ,管径 (0 .1663± 0 .0 3 72 )mm ,多不成对分布。前正中动脉在胸髓较细 ,管径为 (0 .14 68± 0 .0 2 5 2 )mm ,在腰髓较粗 ,管径为 (0 .2 677± 0 .0 414 )mm。两条后外侧动脉均较细 ,其间多吻合。结论 :与人类不同 ,成年家犬胸腰段脊髓动脉血供相当丰富 ,以犬为实验动物 ,制作急性脊髓缺血损伤模型时必须考虑到被阻断血流动脉的级别、节段、侧别、数目等因素对局部脊髓血供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对1具中年男性尸体的解剖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右侧腋动脉分支存在变异,左侧腋动脉分支未见异常.右侧腋动脉第2段和第3段发出的分支变异明显.第二段发出胸肩峰动脉(三角肌支和肩峰支)以及一条动脉干,动脉干上进一步发出胸肩峰动脉(胸肌支)、胸外侧动脉、肩胛下动脉、旋肱后动脉和营养肩胛下肌的小分支;第三段发出三支旋肱前动脉.为了...  相似文献   

5.
大鼠颈内动脉的解剖及其在脑缺血模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鼠颈内动脉的形态,为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年Wistar大鼠20只,先后用墨汁乳胶液混合液灌注、甲醛固定、盐酸溶液浸泡脱钙,去骨取脑.再用XTT型实体显微镜观测颈内动脉的形态、分布.用JC-10型读数显微镜测量颈内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的管径.结果颈内动脉长度为17.23±2.1(152-18.8)mm.主要分支有翼腭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后者借交通支与椎-基底动脉系相连.主干及其分支的管径分别是0.71±0.10 mm、0.52±0.056 mm、0.24±0.048 m、0.24±0.04 mm、0.23±0.048mm.结论栓线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除了结扎颈总动脉阻断大脑前动脉的血流外,还要避免大脑后动脉的血供,才能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解剖1具老年男尸,发现其腹腔干及其分支变异,对腹腔干及其各级分支的起点、长度及管径作了观测,为积累解剖学资料和上腹部外科手术提供参考. 胃左动脉从腹腔干前壁发出后分为两支,分别从上方、左侧行向胃小弯,分布至胃壁;在胃左动脉起点的右侧,左副肝动脉[1,2]从腹腔干直接发出,紧贴腹后壁及肝左叶后部进入肝实质,长度62 mm,管径1.8mm(图1).在胃左动脉起点下方1mm右侧,肝总动脉直接起自腹腔干前壁,向肝门走行过程中,分为右副肝动脉和肝固有动脉两个分支,右副肝动脉长55mm,管径1.7 mm,在胆囊管和肝总管的后方入肝门,并穿入肝实质;肝固有动脉长18 mm,分为左、右两支,其中右支发出胆囊动脉.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及胆囊动脉均在门静脉和肝总管前方入肝门(图2).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修复肱骨近端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在40例成人尸体标本上,观察了胸肩峰动脉走行、分支及分布。结果:胸肩峰动脉肩峰支沿途发出3~5支、外径0.3~0.5mm的骨膜支分布锁骨中外段后参与肩峰网形成;其长度5.1±0.4crn、外径1.2±0.2mm。锁骨支有1~3支、外径0.2~0.5mm的骨膜支分布锁骨中内段;其长度2.0±0.1cm、外径1.2±0.2mm。结论:可设计以胸肩峰动脉肩峰支蒂逆行锁骨骨膜(骨)瓣转位修复肱骨近端的新术式。  相似文献   

8.
头颈、胸部局部标本1件,在解剖时发现主动脉弓分支变异,发出5个分支。(1)右颈总动脉:起于主动脉弓凸侧、从气管左前方斜向右上,穿气管前方再上行于气管、食管右外侧,至甲状软骨上缘高度分为颈内、外动脉。动脉管外径起端为11mm,走行至甲状软骨下方时动脉管径为9mm。(2)左颈总动脉:在右颈总动脉左侧2mm处起于主动脉弓,行程正常。动脉管外径起端为11mm,走行至甲状软骨下方时动脉管径为10mm。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上颌动脉翼腭段的走行及分支规律,为翼腭窝内动脉结扎、肿瘤切除和颅面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3种手术入路解剖21具成人尸头,观测上颌动脉翼腭段及分支的行程、管径、长度和毗邻关系。结果 上颌动脉翼腭段行于上颌骨颞下面后上区内,分为5型:Y型26.19%、中间型33.33%、T型21.43%、M型11.90%和其他型7.14%。上颌动脉翼腭段外径为(2.61±0.39)mm,总长为(19.44±3.62)mm;其分支有上牙槽后动脉、眶下动脉、圆孔动脉、翼管动脉、腭降动脉、蝶腭动脉、腭鞘动脉,分支走行变异常见;颞深前动脉可作为确定上颌动脉翼腭段的参考标志。结论 熟悉上颌动脉的分支、分型及走行对指导翼腭窝区手术及降低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 男尸,约50岁,身高175cm,发育正常.解剖操作时,发现副肝左动脉及肝总动脉变异.2 本例的腹腔干,在主动脉裂孔下方5.5mm处发自腹主动脉前壁,其管径为8.9mm,长度17mm,随即分为胃左动脉、脾动脉及副肝左动脉三支血管.胃左动脉行向左上方至胃小弯;脾动脉沿胰的上缘左行至脾门;副肝左动脉起始处管径2.8mm,长度34mm,直接上行至肝门入肝左叶.在腹腔干下方11mm处,由腹主动脉前壁发出一短干,起始处管径10.1mm,长度14mm,即分为肠系膜上动脉和肝总动脉两支血管.肠系膜上动脉起始处管径8.0mm,分支布于小肠及部分结肠;肝总动脉起始处管径6.6mm,长度26.5mm,至十二指肠上部上方又分为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肝固有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下行至幽门下缘分支布于胃大弯、胰和十二指肠.肝固有动脉起始处管径5.1mm,长度26.2 mm,上行4mm处发出胃右动脉至胃大弯,肝固有动脉本干向右上方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至肝门处分为左、右两支入肝.肝右支在人肝门前又发出胆囊动脉,穿经胆囊三角至胆囊.在肝门处观察,副肝左动脉位于肝左、右支的左侧.检查其它腹腔脏器或血管未见异常.3 肝动脉起源的变异并非罕见.据《中国人体质调查》(1986年版)报道,肝总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或其它占3.53%,副肝左动脉出现率为11.77%.本例肝的动脉血供有两  相似文献   

11.
<正>笔者在解剖1具中年男性尸体标本过程中,发现其左侧肱动脉及分支变异,较为少见,现报道如下。左侧腋动脉(外径8.2 mm)第1段发出胸上动脉;腋动脉第2段发出胸肩峰动脉(外径3.2mm)和胸外侧动脉;腋动脉第3段锁骨下方73.4 mm处向内下方发出肩胛下动脉(外径5.9 mm);其余分支未见,腋动脉于大网肌下缘延续为肱动脉。在锁骨下方126.3 mm处.肱动脉向后侧发出一变异动脉主干  相似文献   

12.
正笔者在解剖一具女尸过程中,发现其左上肢动脉分支发生较大变异,为积累解剖学资料,现报道如下:该女尸身长约160 cm,其左锁骨下动脉直径为11 mm,在其从主动脉弓发出2.0 cm处,向前上外侧发出一条管径为7 mm的动脉干,距该干起点1.4 cm处向下发出一管径为2.5 mm的分支向下进入胸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距骨血管分布及其与手术入路之间的关系。 方法 20例成人足踝部新鲜尸体标本,红色乳胶血管灌注后进行踝关节分层次解剖和制作血管铸行标本,测量供应距骨主要各动脉起点的外径,观察距骨血供的血管来源、走行、分布,同时了解各动脉之间的吻合情况。 结果 距骨血供主要来自胫后动脉发出的三角支,其管径为(0.98±0.04)mm、后结节支,管径为(0.25±0.06)mm、跗骨管动脉,管径为(1.02±0.1)mm,这些分支主要走行于踝关节的内、后内侧,由胫前动脉发出颈上支,管径(0.3±0.1)mm、跗骨窦动脉,管径(1.08±0.6)mm,分布于踝关节的前侧,由腓动脉发出的跟支细小,管径为(0.42± 0.18)mm、穿支,管径为(0.69±0.12)mm,主要分布于踝关节的后外侧,同时在足踝铸行标本上还发现这些分支之间形成丰富的血管吻合。 结论 踝关节的前内侧入路介于胫前动脉和三角动脉之间,对距骨的血液供应损伤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4.
<正>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见其右侧腋动脉分支变异程度较大,较少见[1],现报道如下。右侧腋动脉第一段发出胸上动脉、胸肩峰动脉、变异干。胸上动脉和胸肩峰动脉其起点、分布无异常。变异干在胸小肌上缘发出,起点外径为3.84 mm,向外行于正中神经的深面。其分支有:第1支、第2支距变异干起点19.02 mm处发出,起始  相似文献   

15.
<正> 作者就复习到的文献,从外科,解剖学角度综述如下:1.颈段食管动脉:主要供血来源是左右甲状腺上、下动脉,多为2—4支。亦有起自甲状颈干、锁骨下动脉、肋颈干、颈升动脉、颈总动脉、椎动脉、胸廓内动脉以及最上肋间动脉等变异。2.胸部上段食管动脉:主要来源于支气管动脉。亦有来自主动脉弓和食管颈部动脉支下降入胸供应  相似文献   

16.
小肠代食管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小肠代食管手术设计的要求,解剖并测量了50例成年尸体的小肠血管、胸廓内血管和甲状腺上动脉。 1.小肠动脉小肠动脉的支数平均为5.4支。小肠动脉的管径为1.5~10.0毫米,3毫米以上的占半数以上。第1~6小肠动脉的平均长度为25~45毫米,30毫米以上的占半数以上。其中以第3小肠动脉最长(45毫米),管径也较大(4.0毫米),是较为理想的吻接动脉。小肠动脉有22%出现短干。短干的分支中,都有1~2支较长且粗,手术中可当作一个小肠动脉加以利用。小肠动脉弓的级数平均2.7级。第1、2级动脉弓的管径都较粗大;第3级弓以下的管径在0.9毫米以下的较多。故手术中展直小肠时,以保留第二级弓为宜。 2.小肠的长度空回肠的总长度为531厘米(328~765)。小肠动脉所分布的肠管长度,由第1小肠动脉至第8小肠动脉是逐渐增加的(37~253厘米)。在空肠上段,保留有代偿能力的、管径在1.0毫米以上的动脉弓,剪断肠系膜,展直肠袢,每展直1厘米,所对应的肠管为2.6厘米。 3.小肠静脉平均支数为2.9支(1~5),比动脉少。一个小肠静脉往往与两个以上的动脉相对应,它的第1级属支基本上与动脉伴行。 4.甲状腺上动脉在动脉分支前测量了管径,左侧为3.1毫米,右侧为2.8毫米。甲状腺上动脉是受区较为理想的一个吻接动脉。 5.胸廓内血管胸廓内动脉在第二、三肋间的管径平均为2.6~2.8毫米。静脉的管径平均为2.4~3.1毫米。胸廓内动脉的管径与小肠动脉很接近,但静脉的管径显得细小。因此,胸廓内动脉是小肠代食管手术中的理想备用吻接动脉。但受区的静脉则以选用管径较粗的颈外静脉或颈前静脉为宜。  相似文献   

17.
本文观察了成人、儿童、婴儿共100例气管的动脉。恒定者发自甲状腺下动脉、支气管动脉、甲状腺上动脉与食管动脉;不恒定者发自锁骨下动脉(14.5%±3.52)、甲状腺最下动脉(12%±3.25)、肋颈干或最上肋间动脉(8.5%±2.79)、胸廓内动脉(6.5%±2.47)与椎动脉(2.5%±1.56);个别发自甲状颈干(1%±0.99)、无名动脉(100/±0.99)与主动脉弓、右甲状腺下浅动脉或右肩胛上动脉(各0.5%±0.71)。成人管径为0.2~2.1毫米,0.6毫米以上的占半数以上。节段性气管支在气管外侧蒂经过中,大多分成气管动脉与食管动管。对气管动脉的行程及其与喉返神经和右迷走神经的位置关系进行了观察。气管周围动脉吻合丰富,节段性气管动脉沿气管外侧壁上、下连成气管外侧纵链,管径为0.1~0.5毫米,出现率为63.3%±8.80,借前软骨间横动脉以调节左、右侧血液循环。气管支在气管外侧蒂中,上下连成气管旁纵形吻合,以加强气管外侧纵链的侧支循环。在气管膜壁,后软骨间横动脉与气管动脉、食管动脉的膜壁支上下连成网状吻合。在甲状腺与气管上端周围的动脉互相形成丰富吻合,补充气管颈段的血液循环。气管胸段,支气管及气管支气管淋巴结周围的动脉形成广泛的吻合,以补充气管胸上段动脉与支气管动脉间的侧支循环。本文对气管动脉的形态特点、经过、分布及其与临床应用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4例新鲜足月胎儿尸体脊髓,经墨汁灌注,厚片透明后,选择Y型的动脉分支314个(颈段91个,胸段125个,腰段98个),同步测量动脉分支管径和夹角,对其进行了优化分析。从实测值和理论值的定性比较图中可以看出,动脉分支的管径和夹角的实测值和理论值是近乎一致的,同时又具有合理的生物学离散特点,从定量角度出发,如果规定实测值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低于10%时为优化状态,据此标准较大分支的管径处于优化状态的动脉分支有51%,较小分支的管径处于优化状态的动脉分支有50%,较大分支与母管夹角处于优化状态的有47%,较小分支与母管夹角处于优化状态的有28%,分支总角度处于优化状态的有49%,面积比处于优化状态的有49%。以上结果显示人脊髓内部动脉分支的几何形态也支持有关动脉分支的理论假设,即心血管系统动脉分支的管径和夹角被某些与心血管系统生理机能有关的优化原则所制约。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解剖1具中年男尸时,发现股动脉分支存在多处变异,现报告如下.本例变异尸体为男性,50岁左右,身高约170 cm.通过解剖暴露股三角,分离股动脉及其分支,观察动脉走行,游标卡尺(精度0.05 mm)动脉管径,照相记录.本例标本右侧股动脉(外径10 mm)在腹股沟韧带下方5 cm处的内侧发出股深动脉,起始部外径为8mm,股深动脉发出后随即跨过股神经转向外下,然后走行于股前群肌之间,分布于股四头肌深层.股动脉本干下行4 cm处发出旋股外侧动脉,起始部外径为8 mm(而在该部位的股动脉外径为7 mm),随即发出2支升支(外径为3 mm)、1支横支(外径为2 mm)和2支降支(外径为3.5mm).在此行程中均有静脉伴行.  相似文献   

20.
<正>笔者在解剖某男性尸体时,发现左侧腋动脉变异,为丰富解剖学资料,同时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特报道如下。变异腋动脉第1段正常发出胸上动脉,第2段正常发出胸肩峰动脉,第2段距胸小肌下缘2 cm处,腋动脉变异分为深浅2支:浅支外径为0.5 cm,沿肱二头肌内侧沟浅层下行至肘窝,在桡骨颈平面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执行肱动脉功能。深浅变异支分支点与桡、尺动脉分支点之间全长29cm;深支外径0.7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